跳转到内容

II号战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SieBot留言 | 贡献
robot Adding: hu:Panzer II
第25行: 第25行:
[[1934年]][[德國]]陸軍部提出發展重量10噸,裝備20毫米火炮的裝甲車輛的計劃。[[德國]]軍器局便於[[1935年]]後期分別要求[[MAN股份公司|MAN]]、[[克虜伯]]、[[亨捨爾]](Henschel)及[[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設計一種重量10噸以下、擁有一挺20毫米機炮和兩挺7.92毫米機槍的輕型坦克。
[[1934年]][[德國]]陸軍部提出發展重量10噸,裝備20毫米火炮的裝甲車輛的計劃。[[德國]]軍器局便於[[1935年]]後期分別要求[[MAN股份公司|MAN]]、[[克虜伯]]、[[亨捨爾]](Henschel)及[[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設計一種重量10噸以下、擁有一挺20毫米機炮和兩挺7.92毫米機槍的輕型坦克。


[[亨捨爾]]的設計樣車稱為'''LaS 100H''',即「100H農業拖拉機」,這是防止[[凡爾賽條約]]條款干涉的一種偽裝名稱。沒有炮塔的敞開式車體由6個小直徑負重輪支撐。[[MAN]]的設計樣車稱為'''LaS 100MAN'''(100MAN農業拖拉機),外形和[[英國]]「'''卡登‧洛伊德6'''」輕型坦克相似,每側有個小直徑負重輪和個托帶輪,采用2個一組的板彈簧平衡式懸掛,同樣沒有炮塔。[[克虜伯]]的設計樣車稱為'''LKA2(K)'''或'''LaS100K'''(100K農業拖拉機)。與其他兩家公司不同,[[克虜伯]]將以前自己設計的[[一號坦克]]樣車加以改進,仍使用4個大直徑負重輪(最後一個接地作為誘導輪)支撐車體,炮塔比[[一號坦克]]的大並且裝有一門KWK30型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擁有大型防彈板的7.92毫米機槍,使用視野寬廣的蔡斯(Zeiss)潛望鏡。
[[亨捨爾]]的設計樣車稱為'''LaS 100H''',即「100H農業拖拉機」,這是防止[[凡爾賽條約]]條款干涉的一種偽裝名稱。沒有炮塔的敞開式車體由6個小直徑負重輪支撐。[[MAN]]的設計樣車稱為'''LaS 100MAN'''(100MAN農業拖拉機),外形和[[英國]]「'''卡登‧洛伊德6'''」輕型坦克相似,每側有個小直徑負重輪和個托帶輪,采用2個一組的板彈簧平衡式懸掛,同樣沒有炮塔。[[克虜伯]]的設計樣車稱為'''LKA2(K)'''或'''LaS100K'''(100K農業拖拉機)。與其他兩家公司不同,[[克虜伯]]將以前自己設計的[[一號坦克]]樣車加以改進,仍使用4個大直徑負重輪(最後一個接地作為誘導輪)支撐車體,炮塔比[[一號坦克]]的大並且裝有一門KWK30型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擁有大型防彈板的7.92毫米機槍,使用視野寬廣的蔡斯(Zeiss)潛望鏡。


==軍方採用==
==軍方採用==

2007年11月28日 (三) 18:09的版本

二號坦克
Ausf. C
PzKpfw II Ausf. C
基本规格
重量7.2噸
长度4.8米
宽度2.2米
高度2.0米
载员3人
(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

二號坦克(panzer I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坦克,這型坦克是用來填補其他設計中坦克的空隙, 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法國戰役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到1942年底前絕大多數二號坦克已經離開第一線單位,生產線到1943年終止,然而車體繼續被改良回其他種類裝甲車輛。

歷史發展

1934年德國陸軍部提出發展重量10噸,裝備20毫米火炮的裝甲車輛的計劃。德國軍器局便於1935年後期分別要求MAN克虜伯亨捨爾(Henschel)及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設計一種重量10噸以下、擁有一挺20毫米機炮和兩挺7.92毫米機槍的輕型坦克。

亨捨爾的設計樣車稱為LaS 100H,即「100H農業拖拉機」,這是防止凡爾賽條約條款干涉的一種偽裝名稱。沒有炮塔的敞開式車體由6個小直徑負重輪支撐。MAN的設計樣車稱為LaS 100MAN(100MAN農業拖拉機),外形和英國卡登‧洛伊德6」輕型坦克相似,每側有5個小直徑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采用2個一組的板彈簧平衡式懸掛,同樣沒有炮塔。克虜伯的設計樣車稱為LKA2(K)LaS100K(100K農業拖拉機)。與其他兩家公司不同,克虜伯將以前自己設計的一號坦克樣車加以改進,仍使用4個大直徑負重輪(最後一個接地作為誘導輪)支撐車體,炮塔比一號坦克的大並且裝有一門KWK30型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擁有大型防彈板的7.92毫米機槍,使用視野寬廣的蔡斯(Zeiss)潛望鏡。

軍方採用

MAN最終中標,但軍方規定MAN必須在新坦克上安裝克虜伯制造的炮塔。其後的開發工作由MAN戴姆勒‧賓士合作進行。1937年7月,二號A型開始出廠,它是第一種量產型二號坦克,但由於沒有指揮塔而使車長觀察十分不便,為了改善這缺點,二號A型指揮塔被重新設計,而改良型則被命為二號B型1937年12月投產)和二號C型1938年6月投產)。提升了其防護性能,在駕駛室前部和炮塔前部也加裝了20毫米的附加裝甲(用螺栓固定)。

由於早期二號坦克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性方面都遜色於捷克Panzer 38(t),這就向廠家提出了進一步修改的要求,設計出二號F型。該坦克是由C型的基礎上改裝的,F型設有車長指揮塔,從而更好地保證了觀察的安全性。駕駛室前部裝甲改為35毫米一體化、側部20毫米,解決了以前臨時附加裝甲結構不牢固的問題,但車重也增加到9.5噸。車體前部裝甲再次改為平直型並經常掛有備用履帶作為防護。F型後期改裝了威力更強的KWK 38型60倍口徑20毫米機關炮並在炮塔後部加上了工具箱。

後期發展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二號坦克已明顯落後於時代,因此在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產了524輛F型後,標准二號坦克開始退出現役,到坦克學校用作訓練、改裝成指揮車之類的特種用途車、發給警察和親德組織掃蕩游擊隊。部分二號坦克A~F型改進了發動機和冷卻設備以適應沙漠戰,這些德意志非洲軍團使用的二號坦克稱為A~F(Tp)型。二號坦克的底盤被用來改裝成不同用途的特種車輛,如「山貓」裝甲偵察車(配備裝甲偵察部隊),105毫米的自行榴彈炮,比較有名的是Marder II「黃鼠狼」75/76.2毫米自行式火炮,主要用來裝備步兵師的反坦克炮團;二號坦克還發展出兩棲坦克和裝甲搶修車等。

外部連結

來源

  • Peter Chamberlain and Hilary L. Doyle (1993). Encyclopedia of German Tanks of World War II. Arms and Armour. ISBN 1-85409-214-6.
  • Thomas L. Jentz (1998). Tank Combat in North Africa: The Opening Rounds. Schiffer Military History. ISBN 0-7643-0226-4.
  • Germany's Panzerkampfwagen II, SdKfz 121. World War II Vehicles. [February 3].  已忽略未知参数|accessyear= (帮助);
  • PzKpfw II. Achtung Panzer!. [February 3].  已忽略未知参数|accessyear= (帮助);
  • Pz.Kpfw.II. Panzerworld. [April 19].  已忽略未知参数|accessyear=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