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玫瑰:修订间差异
内部链接 // Edit via Wikiplus |
无编辑摘要 |
||
第17行: | 第17行: | ||
歌德的这首诗有多重寓意,野玫瑰象征着年轻的少女,她拒绝了少年的追求并保卫自己。少年摘採野玫瑰,意味少年粗野地夺去了少女的贞洁;这在当时的德国是一种侵犯的象征。而少年是否会因此永远的忍受着爱的折磨,是显而易见的,他想自己强烈的爱唤起野玫瑰回报的爱,然而她的离去和坚持却使少年心碎。 |
歌德的这首诗有多重寓意,野玫瑰象征着年轻的少女,她拒绝了少年的追求并保卫自己。少年摘採野玫瑰,意味少年粗野地夺去了少女的贞洁;这在当时的德国是一种侵犯的象征。而少年是否会因此永远的忍受着爱的折磨,是显而易见的,他想自己强烈的爱唤起野玫瑰回报的爱,然而她的离去和坚持却使少年心碎。 |
||
1770年,年轻的歌德在特拉斯堡结识了[[弗里德里克·布里翁|弗里德里柯·布里翁]](Friederike Brion),回忆着那场难忘的邂逅,歌德改编了一首16世纪的诗歌,创作了这首忧伤的《野玫瑰》。 |
1770年,年轻的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结识了[[弗里德里克·布里翁|弗里德里柯·布里翁]](Friederike Brion),回忆着那场难忘的邂逅,歌德改编了一首16世纪的诗歌,创作了这首忧伤的《野玫瑰》。 |
||
== 歌词 == |
== 歌词 == |
2019年11月17日 (日) 21:11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0月19日) |
《野玫瑰》是德國大文豪歌德1771年在史特拉斯堡所寫出,而在1799那年出版的一篇詩章。
這首詩曾經為它譜過曲,其中最有名的是也為歌德其他詩篇譜過曲的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需要解释]
這篇詩篇最深入人心之处在于,少年与野玫瑰的对话中弥漫着的忧伤情绪。
《野玫瑰》与音乐
《野玫瑰》共有三个诗节,詩節的進行伴随着不断重复的旋律與和声,因此也称为「诗节歌」。
舒伯特所寫樂曲的詮釋方式是由女高音演唱,而只在背景放入不濃的音樂;此外为这篇野玫瑰谱曲的人还有很多,如来自Leinefelde-Worbis的Heinrich Werner。
评析
歌德的这首诗有多重寓意,野玫瑰象征着年轻的少女,她拒绝了少年的追求并保卫自己。少年摘採野玫瑰,意味少年粗野地夺去了少女的贞洁;这在当时的德国是一种侵犯的象征。而少年是否会因此永远的忍受着爱的折磨,是显而易见的,他想自己强烈的爱唤起野玫瑰回报的爱,然而她的离去和坚持却使少年心碎。
1770年,年轻的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结识了弗里德里柯·布里翁(Friederike Brion),回忆着那场难忘的邂逅,歌德改编了一首16世纪的诗歌,创作了这首忧伤的《野玫瑰》。
歌词
(德文) |
(周學普版) |
電影歌曲
2008年台灣電影《海角七號》以野玫瑰作為串起整個故事的媒介,可見此電影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