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贫困旅游: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1行: 第21行:


==地點==
==地點==
貧民窟旅遊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地區進行,通常以所訪問地區的類型命名:
貧民窟旅遊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地區進行,通常以所訪問地區的類型命名:


* 黑人聚集区旅遊:例如[[種族隔離]]後南非和[[納米比亞]]。由於種族隔離和種族隔離的影響,南非的定居點仍然明顯分為富裕、歷史上的白人郊區和貧窮的黑人城鎮
* 黑人聚集区旅遊:例如[[種族隔離]]後南非和[[納米比亞]]。由於種族隔離和種族隔離的影響,南非的定居點仍然明顯分為富裕的白人郊區和貧窮的黑人城鎮


* 法維拉旅遊:[[巴西]]的贫民窟旅游
* 法維拉旅遊:[[巴西]]的贫民窟旅游

2019年12月10日 (二) 17:35的版本

Slum tourism in Five Points, Manhattan in 1885

贫困旅游(英語:Slum Tourism)是一种旅游方式[1],游客们到贫穷的地区去观察贫穷人的生活。[2]埃塞俄比亚,或者一些发生过诸如飓风海啸自然灾害的地方往往是贫穷旅游的目的地,比如飓风卡特里娜发生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 就变成了一个贫困旅游的热点地区。 起初在19世紀,這種旅遊模式集中倫敦曼哈頓貧民窟。現在,貧困旅遊在許多發中國家,如印尼肯亞巴西等國家更是風行。 批评家将贫困旅游的人比拟为窥视症者,他们在不幸的人身上掠奇,拍照,但并不给这些苦难的人民任何帮助,然而有些参与贫困旅游的人会帮助这些穷人。[3][4]

歷史

根據牛津英語字典,「slumming」(Slum tourism,貧困旅遊)這個單詞的首次使用可以追溯到1884年。在倫敦,人們到白教堂或是肖迪奇參觀的街區,觀察貧民窟的生活。到1884年,紐約市的富裕人士也開始前往移民聚集的下東城地區參觀,如包厘街五點曼哈頓等,觀察他們如何「如何苟活」。[5] 1980年代,南非的黑人居民組織了城鎮遊覽行程,教育地方政府的白人他們是如何在當地生活的。這樣的旅遊行程,也吸引了許多想要知道南非種族隔離歷史與發展的國際遊客。[6]

在1990年代,國際旅遊行程開始將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落後地區(貧民窟)納為景點,這種旅遊行程蔚為風潮,也多由大型的旅行公司負責經營與行銷。舉例來說,在開普敦,每年就有30萬以上的遊客前來參觀當地的貧民窟。[7]

在2008,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發行之前,孟買也是貧困旅遊的目的地之一[3]。現在,貧民旅遊的觀念也得到媒體與學術界更多關注,2010年12月也在布里斯托舉行了第一屆貧民旅遊會議。[8] A social network of people working in or with slum tourism has been set up.[9]

地點

貧民窟旅遊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地區進行,通常以所訪問地區的類型命名:

  • 黑人聚集区旅遊:例如種族隔離後南非和納米比亞。由於種族隔離和種族隔離的影響,南非的定居點仍然明顯分為富裕的白人郊區和貧窮的黑人城鎮
  • 法維拉旅遊:巴西的贫民窟旅游
  • 发达国家中的贫困地区:比利時夏勒羅伊是發達國家出現這種現象的又一例證

動機

根据旅游心理学,参观贫困地区的心理动机有可能出于满足自身的优越感、怀旧感等心理需要。

傳統旅遊業已走到末路,遊客更想深入體驗當地生活,抗拒在景點走馬看花,渴望有真切體驗。

許多社企藉此賺取利潤,既協助草根階層賺錢改善生活,遊客亦更了解社會貧困的前因後果,教人認識鮮有人知的難民困境。

所以貧困旅遊也是深度旅遊,旅客和基層都是雙贏。

爭議

探索貧困地區的主題旅遊於國際,隨著貧困旅遊愈益廣見,值得公眾反思。

-在英19世紀,貴客愛觀察貧困窟。其中到了1980年代,受種族隔離的南非黑人開放社區,歡迎外國遊客入內見證白人政府如何打壓黑人,贏得國際對南非黑人的同情和支持(資料來源於2017年9月18日香港經濟日報)。雖然在各方面看上去,貧困旅遊似乎都是有益無害,但卻忽略了貧困區人們的感受。

-若果人們並不是因政府而貧窮而是自身因素呢?那便是我們忽略了貧窮窟居民的感受:不是全部人都願意被其他人看到自己貧困的樣子,更不想別人知道因貧困而去犯罪。“參觀”別人的貧困,這是一種不被尊重及在心理層面上被觸犯隱私(就算已經過同意)的行為。

-在示範效應的負面影響中,東道國努力工作的基層人民,都會因不滿於辛苦的現狀,他們覺得自己那麼努力卻都不可以像遊客一樣享受人生,於是嫉妒心及對生活的不滿會驅使他們犯罪。

-除了同樣的不滿會出現在窮人身上,在窮人的自尊心上也是會受到一定的打擊,再加上他們所受的教育水平都很低,難保會因此而做出非法行為。

-結論 貧困旅遊難以在旅客、基層、心裡層面上取得平衡

參考資料

  1. ^ "Poorism" from WordSpy
  2. ^ "Next Stop, Squalor", by John Lancaster from Smithsonian Magazine, March 2007.
  3. ^ 3.0 3.1 Slum Tourism: A Trip into the Controversy. May 15, 2010 [2011-07-25]. 
  4. ^ Slumming In This Town. A Fashionable London Mania Reaches New-York. Slumming Parties To Be The Rage This Winter. Good Districts To Visit. Mrs. Langtry As A Slummer.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4, 1884 [2010-12-08]. 'Slumming', the latest fashionable idiosyncrasy in London -- i.e., the visiting of the slums of the great city by parties of ladies and gentlemen for sightseeing -- is mildly practiced here by our foreign visitors by a tour of the Bowery, winding up with a visit to an opium joint or Harry Hill's. ... 
  5. ^ Marc Saint-Upéry. Left at the Crossroads: Ogling the poor. RIA Novosti. October 21, 2010 [2010-12-08]. The word 'slumming' was first registered by the Oxford Dictionary in 1884, coinciding with a rising Victorian preoccupation that mixed philanthropy, social paranoia and voyeuristic titillation. Respectable middle-class Londoners would visit seedy neighborhoods such as Whitechapel or Shoreditch, while wealthy New Yorkers roamed the Bowery and the Lower East Side to see "how the other half lives". By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tourist practice had begun to decline 
  6. ^ Dondolo, L., 2002.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History and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Cape Town's Townships: A Study of Routes, Sites and Heritage, Cape Town: University of the Western Cape
  7. ^ Manfred Rolfes, Poverty tourism: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garding an extraordinary form of tourism, in GeoJournal, (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26 September 2009), 421.
  8. ^ Destination Slum. 2014-05-16 [2014-06-23]. 
  9. ^ Slumtourism.net – Network for people working in or with slum tourism

外部連結

http://paper.hket.com/article/1905641/%E3%80%8C%E8%B2%A7%E5%9B%B0%E9%81%8A%E3%80%8D%E8%88%88%E8%B5%B7%20%E6%97%85%E5%AE%A2%E5%9F%BA%E5%B1%A4%E9%9B%99%E8%B4%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