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灣地方派系: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66行: 第266行:
*蔡派:代表人物:[[蔡長銘]]、[[蔡啟芳]]、[[蔡易餘]]
*蔡派:代表人物:[[蔡長銘]]、[[蔡啟芳]]、[[蔡易餘]]
*劉派:代表人物:[[劉傳來]]
*劉派:代表人物:[[劉傳來]]
*蕭家班:代表人物:[[蕭登旺]]、[[蕭登獅]]、[[蕭登標]]、[[蕭淑麗]]
*蕭家班:代表人物:[[蕭登旺]]、[[蕭登獅]]、[[蕭登標]]


===[[嘉義市]]===
===[[嘉義市]]===

2019年12月26日 (四) 03:39的版本

本條目屬於
臺灣系列


前往臺灣主題頁

  臺灣藝術 總覽
  臺灣歷史 詳細

臺灣地方派系主要指中華民國臺灣縣市鄉鎮市等次級行政區政治派系。因族群、宗族、地域等關係,牽涉血緣或利益的共同意識,使得外人難以在當地政治環境立足、競爭、共享資源的緊密團體。一般而言,地方政治派系在一級行政區(縣市)或更上層選舉中的影響力漸被政黨政治所取代而式微,但各級民意代表的產生仍一定程度受到地方政治派系的掌控。[1]

列表

板橋區


三重區


蘆洲區(與隔鄰三重合稱三蘆地區)
  • 蘆洲兌山李氏宗親


新莊區
樹林區
鶯歌區


三峽區
五股區
中和區
永和區
新店區
汐止區
瑞芳區
淡水區
北桃園地區-以桃園區為主要發展核心(閩南
南桃園地區-以中壢區為主要發展核心(客家
宗親勢力
地方政治派系
  • 苗栗縣派系是大黃派、小黃派、和劉派,這三個派系。
林派→張派:
  • 林派:林金標(第2、3屆市長)
  • 張派(岸裡社張家):
    • 第一代:張啟仲(創派:第5、6屆市長)
    • 第二代:張光輝(子)、張光明(子)、張光儀(姪子)
    • 第三代:張宏年(張光儀子)
    • 第四代:張彥彤(張宏年子)
  • 其他:張平沼、黃顯洲、洪昭男、陳啟吉、張堅華
邱派→賴派:
  • 邱派:邱欽洲(第4屆市長)
  • 賴派:
    • 第一代:賴榮木(兄)、賴榮松(弟)
    • 第二代:賴清海(父)
    • 第三代:賴誠吉(以其為角度)
    • 第四代:賴順仁(子)
  • 其他:林仁德林國華廖文章
廖派:
  • 創派:廖榮祺(前省議員);源於張派,選舉分裂。
    • 第一代:廖榮祺(以其為角度)
    • 第二代:廖佩春(女)、紀岳杉(女婿)
  • 分支:
    • 第一代:廖繼魯
    • 第二代:廖述嘉(子)、盧秀燕(媳婦)
  • 友好:洪昭男(前立委)
何派:黨外勢力
  • 創派:何春木(前省議員)
  • 何家:
    • 第一代:何春木(以其為角度)、何春樹(兄弟)
    • 第二代:何敏誠(子)、何敏豪(子)
  • 早期:張深鑐、吳一衛、范政佑
  • 近期:許榮淑、張溫鷹、吳乃仁、吳哲郎、劉文慶、王世勳、賴茂州、謝明源、陳陽德、陳大鈞、蔡明憲

彰化縣的「紅派」及「白派」起源於1947年11月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時,當時在彰化市選區(省轄市)「城外派」推出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科畢業的呂世明參選,宣傳單一律以紅紙印製;「城內派」則由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蘇振輝出馬角逐,傳單一律用白紙,以示區別。兩派的助選陣營也分別用紅、白兩種顏色為臂章標誌,由此形成彰化縣政壇上紅、白兩派政治勢力。日後呂世明當選國大代表。而呂世明與蘇振輝也就是分別成為紅派與白派的開山鼻祖。[5]而日後「白派」與北斗地區的「林派」串連;「紅派」則與二林「陳派」串連。

白派:
紅派:
卓派:
  • 張派:代表人物:張榮味(縣長、議長;以其為角度)、張麗善(縣長、立法委員;妹)、張嘉郡(立法委員;長女)、張鎔麒(長子)、張永成中華民國農會總幹事;妹婿)、高孟定(副縣長、立法委員)
    • 李派:代表人物:李日貴(議員;父)、李佳芬(議員;以其為角度)、韓國瑜(高雄市長;夫婿)、李明哲(議員;弟)
  • 蘇派:代表人物:蘇東啟(以其為角度)、蘇洪月嬌(立法委員、省議員;妻)、蘇治芬(縣長、立法委員;女兒)
  • 許派:代表人物:許文志(縣長;以其為角度)、許舒博(立法委員;兒子)、賴淑媛(議員;媳)
  • 林派:代表人物:林金生(縣長)、林桓生、蘇文雄(縣長)
  • 蔡派:代表人物:曾蔡美佐(立法委員、省議員;以其為角度)、蔡永常(口湖鄉長;弟)、蔡孟真(議員;姪女)
  • 廖派:代表人物:廖泉裕(縣長)、侯惠仙(立法委員)
  • 福派:代表人物:廖福本(立法委員;以其為角度)、謝淑亞(副縣長、斗六市長、古坑鄉長;媳)
  • 水利系統:代表人物:張輝元(父)、張碩文(立法委員;以其為角度)
臺南縣

臺南縣原有「海派」地方派系,以首任縣長高文瑞、議長陳華宗及國代吳三連為代表,出身地為日治時期的北門郡(今佳里區學甲區西港區七股區將軍區北門區)為主。「海派」因派系連選連勝,受到國民黨中央顧忌,因此扶植縣黨部主委胡龍寶(後任第三、四屆縣長)、楊群英形成「山派」,又稱「三新派」。胡龍寶在任內獲國民黨刻意栽培,使「山派」壯大,足以對抗「海派」。成為國民黨在地方扶植新興派系制衡舊有派系的實例。[6]唯第七屆縣長選舉中,因山海兩派相爭不下,最後國民黨提名張文獻的大學同學高育仁。高育仁當選縣長後,壯大發展成另一派系「高派」。

原臺南市
原高雄市

高雄市早年以移民者為派系分別,以「澎湖派」、「臺南派」及「本地派」三大族群為主。「澎湖派」以首屆高雄市長謝掙強為首,「臺南派」則有第三屆高雄市長陳武璋;到第四屆市長選舉時國民黨提名了「本地派」的陳啟川。形成派系輪流慣例。唯第六屆市長選舉時,國民黨因提名「臺南派」的陳武璋而非「澎湖派」人選,被視為違反派系輪流慣例而引起「澎湖派」反彈,導致黨外勢力的楊金虎意外當選市長。

高雄縣

高雄縣派系產生起因於第一屆縣長選舉時,因候選人洪榮華姓洪取其臺語諧音「紅」,在競選中,其團隊的旗幟、服色為紅色故名為「紅派」;而陳新安陣營為了與之對抗遂使用白色與之區隔,形成「白派」。第四屆縣長選舉時,受到「白派」暗助的余登發當選縣長。在任內與縣議會發生衝突,受到「紅派」的議長戴良慶以臺語怒責余登發說「黑白來」(意為「亂來」),使余登發領導的一派便成為「黑派」稱呼。[7][8]

  • 謝家:
    • 第一代:謝國榮(花蓮縣縣議員,黃復興黨部)
    • 第二代:謝宜萱(市民代表,黃復興黨部)
  • 蔡家幫:
    • 蔡文景、蔡啟塔(兄弟)
    • 蔡孟憲(姪)、黃瑞文(義子)
    • 蔡家為地方派系之首,受到李登輝、連戰二人之重用,兄弟倆各擁有其一片势力。
    • 其兄為花蓮縣議長,其弟為花蓮市市長(兼任中國國民黨主任委員),其義子黃瑞文為花蓮市民代表。
  • 吳家:
    • 第一代:吳水雲(縣長)
    • 第二代:吳秀光(臺北市副市長,曾考慮角逐縣長)
  • 傅家:
    • 傅崑萁(丈夫、曾任花蓮縣立法委員、花蓮縣縣長)
    • 徐榛蔚(太太、曾任國民黨不分區立法委員、現任縣長)
  • 楊家:
    • 第一代:楊清風(花蓮市民代表、花蓮縣議員)
    • 第二代:楊文值(花蓮市民代表、花蓮縣議會議長)、楊士弘(市民代表)
  • 魏家:
    • 魏木村魏東河(兄弟)
    • 魏嘉賢(花蓮市市長)、魏嘉彥(花蓮市議員)、魏鈺晟(三兄弟皆是魏東河之子)
  • 田家幫:
    • 第一代:田智宣(花蓮縣吉安鄉鄉長、花蓮市市長)、張美慧(田智宣妻、花蓮市議員)
    • 第二代:黃振富(花蓮縣議員)、王森園(市公所主任秘書)
  • 林派:
    • 第一代:林連明(花蓮市民代表會主席、花蓮縣議會副議長)第二代:林宗昆(花蓮縣議員)
  • 江派:
    • 第一代:江宜蓮(市民代表)
    • 第二代:江如玲(曾任市民代表)
    • 江福順(曾任花蓮市主和里里長)
  • 黃派:
    • 第一代:黃枝成(曾任市民代表會主席)

早年臺東派系主要以「吳派」及「黃派」為主,「吳派」代表為第二屆縣長吳金玉為主;「黃派」則以第三屆縣長黃拓榮為代表。首任縣長陳振宗當選後不久即病逝,由縣議會議長吳金玉在補選中當選縣長,吳金玉出身屏東縣客家人,早期臺東縣西部移民多數來自屏東縣,又以客家人居多,吳金玉很快就自成一派。[9]:58-59在吳金玉出任縣長後,空出的議長由黃拓榮獲國民黨支持競選,雖然黃拓榮與吳金玉同為客家人,然而「吳派」卻暗挺福佬許添枝,出人意料由許添枝當選議長,雖然最後在國民黨軟硬兼施運作下使許添枝宣布辭去議長,傳出膾炙人口的「許添枝大哭辭退議長」一幕趣劇。[9]:59但由於黃拓榮是在難堪的立場下出任議長,因此開啟了「吳派」及「黃派」的惡鬥。[10]:268第三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黃拓榮,「吳派」則支持黃忠競選;第四屆縣長選舉時,黃拓榮角逐連任,又遇到「吳派」推出林德村角逐。[10]:268唯在第五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不屬吳、黃兩派的張振雄角逐縣長,卻在吳、黃兩派暗中支持黨外的黃順興下,由黃順興當選縣長。[10]:268

第六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黃派」的黃鏡峰,在黨部運用軍警政人員下擊敗黃順興。[10]:269縣議會議長選舉中,「黃派」推出蔣聖愛對上「吳派」支持的溫騰勝,最終由蔣聖愛獲得提名,第八、九屆縣長選舉也由蔣聖愛當選,「吳派」在溫騰勝逝世後,從此消沉。[10]:269由於派系惡鬥引發地方反彈,第十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了不屬兩派的鄭烈角逐縣長,唯鄭烈當選後,雖然跳脫吳、黃兩派影響,但仍陷入與饒穎奇的交惡。[10]:270

  • 藍派:藍俊逸(前副議長、百世多麗藍家)、藍凱元(父子檔)
  • 賴派:賴峰偉(曾任馬英九時期總統府副秘書長、現任生涯第三任縣長)
  • 王派:王乾同、王乾發(兄弟黨皆任縣長)
  • 顏派:顏重慶、顏嘉弘(父子檔)
  • 胡派:胡松榮
  • 澎南幫: 陳海山(山水人)、張再扶、張再興(兄弟檔,山水人)、林炳坤(前立法委員)、陳雙全(現任副議長)(叔姪)
  • 桶盤蘇家:蘇文佐、蘇陳綉色(夫妻檔)

註釋及參考資料

  1. ^ 高永光. 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實証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台北縣縣議員、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 (PDF). 選舉研究. 31, (1) [2012-05-14]. 
  2. ^ 謝國棟 把興趣變事業經濟日報,記者柯玥寧/高雄報導,2012/10/26
  3. ^ 曾是謝派幹將,曾任“救國團基隆團委總幹事”,蔣經國刻意培養臺籍人士,在連任第七、八屆基隆市市長後,發展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形成陳派。後調任臺灣省政府委員。前基隆市黨部主委潘家森
  4. ^ 基隆高中[永久失效連結] - 高級中等學校 -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5. ^ 賴盟騏,〈戰後彰化地方派系的起源與組織結構〉,頁217。《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8期 。另根據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地方派系或地區概況調查表〉,說明「彰化縣派系之形成,由於三十六年國大代表選舉,呂世明與蘇振輝兩同志,分別用紅白紙宣傳單及標與爭取選票,於是有所謂紅兩派,紅派領導人為呂世明同志,白派領導人為蘇振輝同志,雙方勢均力敵。」見陳明通,《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頁423。引自賴盟騏,〈戰後彰化地方派系的起源與組織結構〉,頁217-218。《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8期 。
  6. ^ 據國民黨內部資料顯示「本黨改造後為培植台籍幹部,派任胡龍寶同志主持該縣黨部,時歷六年,胡之社會地位與聲望漸高,基層日後,另方面楊群英同志素與陳華宗同志對立,勢如水火,由是楊與胡較能合作其力量無形中合流,自黨提名胡龍寶同志連任二任縣長以來,胡藉行政力量,厚植基礎...現已代楊群英而領導三新派與北門派對壘」,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月旦出版,1995年,頁152-153
  7. ^ 柒之十、臺灣地方派系與黑金 -- 2 -- 臺灣南部地方派系,李政隆的新台灣史。
  8. ^ 承先啟後 余陳將余家班推向頂峰,自由電子報,2014年5月27日。
  9. ^ 9.0 9.1 黃順興. 《湖濱雜思》. 民主潮社. 1972年9月.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李文良等纂修. 《臺東縣史 政事篇》. 臺東縣政府. 2001年8月. ISBN 957-02-88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