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都會區: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Peter92542007(留言 | 贡献) 小 →都會區劃分 |
无编辑摘要 |
||
第35行: | 第35行: | ||
[[File:Taiwan ROC political division map Taipei metropoliten area(2016).svg|thumb|300px|right|臺北都會區範圍示意圖(綠色部份)與臺北市的所在位置。]] |
[[File:Taiwan ROC political division map Taipei metropoliten area(2016).svg|thumb|300px|right|臺北都會區範圍示意圖(綠色部份)與臺北市的所在位置。]] |
||
[[File:Taipei (World Wind).png|321px|thumb|400px|right|[[臺北盆地]]區衛星圖像<br />解說:右上方河流為[[基隆河]],圖片下方之河流各爲[[大漢溪]](左)及[[新店溪]](右),兩條河川匯流一帶區域即爲[[新北市政府]]所在地[[板橋區 (臺灣)|板橋區]];中間匯流之河川為[[淡水河]],左側為[[三重區|三重]]及[[蘆洲區|蘆洲]]地區 ,右側爲[[臺北市|臺北市區]];臺北市區正下方爲雙和地區([[中和區|中和]]及[[永和區|永和]])以及[[新店區|新店]],圖片中大漢溪沿岸左側地區為[[新莊區|新莊]]與[[樹林區|樹林]]。]] |
[[File:Taipei (World Wind).png|321px|thumb|400px|right|[[臺北盆地]]區衛星圖像<br />解說:右上方河流為[[基隆河]],圖片下方之河流各爲[[大漢溪]](左)及[[新店溪]](右),兩條河川匯流一帶區域即爲[[新北市政府]]所在地[[板橋區 (臺灣)|板橋區]];中間匯流之河川為[[淡水河]],左側為[[三重區|三重]]及[[蘆洲區|蘆洲]]地區 ,右側爲[[臺北市|臺北市區]];臺北市區正下方爲雙和地區([[中和區|中和]]及[[永和區|永和]])以及[[新店區|新店]],圖片中大漢溪沿岸左側地區為[[新莊區|新莊]]與[[樹林區|樹林]]。]] |
||
'''臺北都會區''',或稱'''大臺北地區'''、'''臺北基隆大都會區''',為[[臺灣]]第一大[[都會區]],以[[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最大城市[[新北市]](原臺北縣)與[[北台灣]][[港都]][[基隆市]]為主的'''北北基'''[[首都圈]]。其中的臺北市與新北市亦常被並稱為'''雙北'''或'''雙北市'''。人口聚集區域以[[臺北盆地]]為主,並擴及周邊山區及[[臺地]]。總[[面積]]為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7,031,725人,全島約30%的人口都聚集在此。更廣義的範圍,則在大臺北之外再加上[[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位處的[[桃園市]]所組成的[[北北桃|北北基桃]]'''臺北生活圈''',人口達9,266,730人,面積達3,678.0793平方公里,在世界人口組織裡為世界排名第 |
'''臺北都會區''',或稱'''大臺北地區'''、'''臺北基隆大都會區''',為[[臺灣]]第一大[[都會區]],以[[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最大城市[[新北市]](原臺北縣)與[[北台灣]][[港都]][[基隆市]]為主的'''北北基'''[[首都圈]]。其中的臺北市與新北市亦常被並稱為'''雙北'''或'''雙北市'''。人口聚集區域以[[臺北盆地]]為主,並擴及周邊山區及[[臺地]]。總[[面積]]為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7,031,725人,全島約30%的人口都聚集在此。更廣義的範圍,則在大臺北之外再加上[[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位處的[[桃園市]]所組成的[[北北桃|北北基桃]]'''臺北生活圈''',人口達9,266,730人,面積達3,678.0793平方公里,在世界人口組織裡為世界排名第41大都會區<ref>http://www.populationdata.net/index2.php?option=palmares&rid=4&nom=grandes-villes</ref>。逾三分之一的臺灣人在北臺灣居住、就學、工作和生活;按生活圈規劃'''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屬於'''大臺北首都生活圈''',依生活圈概念為一體來實施[[區域聯合治理]]。 |
||
依照[[全球城市|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簡稱GaWC)發佈的2018[[全球城市|國際大都會]]綜合排名,臺北在[[亞洲]]城市次於[[香港]]、[[北京]]、[[新加坡]]、[[上海]]、[[杜拜]]、[[東京]](以上屬Alpha+;國際二級),而與[[首爾]]、[[多倫多]]、[[雅加達]]、[[孟買]]、[[曼谷]]、[[廣州市|廣州]]、[[洛杉磯]]同屬於Alpha(國際三級)大都會。<ref>https://www.lboro.ac.uk/gawc/world2018t.html</ref> 按照美國諮詢公司[[科爾尼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市之一。 |
依照[[全球城市|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簡稱GaWC)發佈的2018[[全球城市|國際大都會]]綜合排名,臺北在[[亞洲]]城市次於[[香港]]、[[北京]]、[[新加坡]]、[[上海]]、[[杜拜]]、[[東京]](以上屬Alpha+;國際二級),而與[[首爾]]、[[多倫多]]、[[雅加達]]、[[孟買]]、[[曼谷]]、[[廣州市|廣州]]、[[洛杉磯]]同屬於Alpha(國際三級)大都會。<ref>https://www.lboro.ac.uk/gawc/world2018t.html</ref> 按照美國諮詢公司[[科爾尼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市之一。 |
2020年2月17日 (一) 17:35的版本
大臺北都會區 | |
---|---|
坐标:25°02′N 121°38′E / 25.03°N 121.63°E | |
國家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心城市 | 臺北市 |
面积 | |
• 都會區 | 2,457.1253 平方公里(948.7014 平方英里) |
人口(2019年6月) | |
• 都會區 | 7,031,725人 |
• 都會區密度 | 2,863人/平方公里(7,414人/平方英里)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臺北都會區 |
注音 | ㄊㄞˊ ㄅㄟˇ ㄉㄨ ㄏㄨㄟˋ ㄑㄩ |
台語羅馬字 | Tâi-pak-to͘-hōe-khu |
客羅 | Toi11-bed2-du24-fi55-ki24(四縣腔) |
臺北都會區,或稱大臺北地區、臺北基隆大都會區,為臺灣第一大都會區,以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最大城市新北市(原臺北縣)與北台灣港都基隆市為主的北北基首都圈。其中的臺北市與新北市亦常被並稱為雙北或雙北市。人口聚集區域以臺北盆地為主,並擴及周邊山區及臺地。總面積為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7,031,725人,全島約30%的人口都聚集在此。更廣義的範圍,則在大臺北之外再加上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位處的桃園市所組成的北北基桃臺北生活圈,人口達9,266,730人,面積達3,678.0793平方公里,在世界人口組織裡為世界排名第41大都會區[1]。逾三分之一的臺灣人在北臺灣居住、就學、工作和生活;按生活圈規劃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屬於大臺北首都生活圈,依生活圈概念為一體來實施區域聯合治理。
依照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簡稱GaWC)發佈的2018國際大都會綜合排名,臺北在亞洲城市次於香港、北京、新加坡、上海、杜拜、東京(以上屬Alpha+;國際二級),而與首爾、多倫多、雅加達、孟買、曼谷、廣州、洛杉磯同屬於Alpha(國際三級)大都會。[2] 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市之一。
聚居地人口
聚居地城市 | 英語 | 行政區單位 | 人口 (2019年6月) |
面積 (km²) |
人口密度 |
備註 |
---|---|---|---|---|---|---|
臺北市 | Taipei City | 直轄市 | 2,657,652 | 271.7997 | 9,812 | |
新北市 | New Taipei City | 4,004,598 | 2,052.5667 | 1,947 | ||
基隆市 | Keelung City | 省轄市 | 369,475 | 132.7589 | 2,787 | |
臺北都會區 | Greater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 都會區 | 7,031,725 | 2,457.1253 | 2,863 |
都會區劃分
臺北都會區包含了
- 新北市28區(不含屬於桃園都會區的鶯歌),分為7個策略區[4]
發展趨勢
- 範圍維持穩定
- 臺北都會區早期的範圍僅止於臺北市(市區、市郊區)及臺北縣(今新北市)較早因都市化而升格為縣轄市的區域,如三重、永和、板橋、中和、新莊、新店等。後逐步往外擴張,目前已擴及臺北市以及新北市全境,並連結至基隆市及桃園市的精華地帶。
- 多核心發展
- 早期臺北都會區以臺北城內(站前商圈)、西門町一帶為單一市中心,新北市則以三重、永和及板橋舊站附近為較早開發區,除了有商辦、百貨公司亦有電影院,並吸引許多移入人口居住,1980年代臺北市陸續出現南京東路商圈、臺北東區、信義計畫區等新興的中心商業區。1990年代後期以來,則有內湖科技園區的興起聚集了大量的工作人潮,而大直重劃區的發展則成為臺北市另一個代表性的商務娛樂核心區域。新北市的中和、新莊、新店開發也趨於成熟。
- 另一方面,淡水河西岸的人口大量增加並逐漸凌駕臺北市中心,早期眾多衛星城市環繞臺北市單一核心的結構已不符大都會區的發展需求,故自2000年代以後,在公共交通捷運路網連通的基礎上,以板橋新板特區為首的淡水河西岸都會核心亦逐漸成型,而其北側的新莊副都心[5]亦於近幾年開始進入具體開發階段,整個大臺北都會區呈現明顯的「多核心」發展趨勢。
参考文献
- ^ http://www.populationdata.net/index2.php?option=palmares&rid=4&nom=grandes-villes
- ^ https://www.lboro.ac.uk/gawc/world2018t.html
- ^ 全市通檢.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規劃科.
- ^ 看不到落實可能 新北區域計畫永續願景遭批.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 ^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電子報第57期. [201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