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夏之年:修订间差异
→歐洲: 修饰语句 |
|||
第23行: | 第23行: | ||
===亞洲=== |
===亞洲=== |
||
在[[ |
在[[清朝]],[[雲南]]全[[省]]嚴重饥荒。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夏天]],[[農曆]]八月時「天氣忽然寒如冬」。[[昆明]]及滇西等地連續三年冬天降雪。在[[黑龍江]],[[双城市|雙城]]在農曆七月出現嚴重霜凍,作物失收,翻土的農民逃亡。[[安徽]]、[[江西]]等地亦有農曆六、七月出現降雪的紀錄。[[台灣]][[新竹]]、[[苗栗縣|苗栗]]等地都在1816年冬天紀錄到罕有的[[霜]]凍,竹塹以北「十二月雨雪,冰堅寸餘」<ref>[http://140.112.30.230/Fangjr/Show_volume.php?Keyword=%E5%86%B0%E5%A0%85%E5%AF%B8%E9%A4%98&Reference_id=121&Page_order=500 /臺灣方志/一二一續修臺灣府志/卷十九雜記/災祥]{{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冬十一月,雨雪,冰堅寸餘(臺地氣煖,從無霜雪;八月甫入版圖,地氣自北而南,運屬一統故也)</ref>。 |
||
全球嚴寒也帶來了於印度興起繼而波及全世界的[[霍亂]]首次爆發。<ref>{{Cite web|title=200年前,那場火山爆發改變了世界|url=https://cn.nytimes.com/lifestyle/20150902/t02summer/zh-hant/|accessdate=2019-07-17|date=2015-09-02|last=Broad2015年9月2日|first=William J.|work=紐約時報中文網|language=zh-hant}}</ref> |
全球嚴寒也帶來了於印度興起繼而波及全世界的[[霍亂]]首次爆發。<ref>{{Cite web|title=200年前,那場火山爆發改變了世界|url=https://cn.nytimes.com/lifestyle/20150902/t02summer/zh-hant/|accessdate=2019-07-17|date=2015-09-02|last=Broad2015年9月2日|first=William J.|work=紐約時報中文網|language=zh-hant}}</ref> |
2020年2月24日 (一) 06:39的版本
無夏之年(英語:Year Without a Summer),指1816年。因為受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北半球天氣出現的嚴重反常。歐洲、北美洲及亞洲都出現災情,夏天出現罕見低溫;歐洲及美洲農業生產受影響尤甚;亞洲氣候亦受影響,中國雲南因而出現饥荒。
起因
現時一般相信1816年的反常氣溫是由於之前一年,即1815年,4月5日–4月15日荷屬東印度(今印尼)森巴瓦島(Sumbawa)上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爆發。坦博拉火山的爆發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之一,威力為火山爆發指數VEI-7,所噴出的火山灰總體積多達150立方公里,而且抵達高至44公里之平流層。遠至英國倫敦亦可見因火山灰而出現的日落彩霞。而人类历史上另一次同等规模的火山爆发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6世纪的米诺斯火山爆发,据信那次火山爆发直接导致了克里特岛文明的没落。
除此以外,在1812年及1814年亦分別有較小規模的火山在加勒比海及菲律賓爆發,在大氣中積聚相當的火山灰。加上坦博拉火山噴出到高空中的二氧化硫,引致全球溫度在之後一兩年下降大約攝氏0.4至0.7度。1816年是自1400年以後,北半球最寒冷的一年。
情況
美洲
美國東北及加拿大所受影響最為嚴重。美國東北部晚春及初夏溫度通常相當穩定,平均20℃至25℃,甚少低於5℃。1816年5月,美國東北出現霜凍,大部份農作物被凍死。6月,加拿大及美國新英格蘭出現兩次大風雪,魁北克積雪餘呎,廣泛地方有人凍死。到了7月及8月,南至賓夕凡尼亞州仍可見河水結冰。部份地方溫度時而高達超越35℃,然後又突然數小時內下降至接近0℃。新英格蘭農作物大量失收,各種穀物價格急升,例如燕麥價格由1815年的每桶12美分暴漲至92美分。
歐洲
歐洲大陸剛剛結束1815年對拿破侖的戰爭。突如其來的天氣異常導致糧食廣泛短缺,各地都出現搶奪糧食的情況,瑞士尤為嚴重。英國大量的家畜在1816年冬天死亡,威爾斯、愛爾蘭等地的農作物也失收,遍地飢荒。歐洲多條主要河流在夏天泛濫,德國等地在8月也出現霜凍。據估計歐洲約有20萬人死於這次的極端天氣。
1816至1819年間在東南歐洲及地中海出現的傷寒疫症,亦被懷疑與溫度改變有關。
1816年7月,時年十九歲的瑪麗·雪萊前往拜倫在瑞士的別墅度假,卻遭遇到了連日降雨和反常低溫,迫使眾人待在室內。為了排遣時間,拜倫決定舉行一場寫出最恐怖故事的比賽。期間,瑪麗·雪萊寫出了名著《科學怪人》,而拜倫的私人醫生約翰·波里多利則寫出了現代吸血鬼小說的開山之作《吸血鬼》。
1816的「無夏之年」,農作物的失收也致使家畜大批死亡,作為人類主要交通工具的馬匹也不例外。大發明家—馮德賴斯公爵(Karl Von Drais)便是在此期間,竭力找尋馬匹以外的交通替代方式。1817年他在德國的曼海姆發明了「雙輪跑動機」(德文:Laufmaschine,英文:running machine),並於1818年在法國取得專利權。這輛「雙輪跑動機」,可說是現代腳踏車雛形。公爵的發明啟迪了來自英國、法國的製造商,紛紛設計出自家的腳踏車,如腳蹬車(Velocipedes)和所謂「花花公子的座騎」(“Dandy Horses”),腳踏車熱潮因而一時席捲歐洲。
亞洲
在清朝,雲南全省嚴重饥荒。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夏天,農曆八月時「天氣忽然寒如冬」。昆明及滇西等地連續三年冬天降雪。在黑龍江,雙城在農曆七月出現嚴重霜凍,作物失收,翻土的農民逃亡。安徽、江西等地亦有農曆六、七月出現降雪的紀錄。台灣新竹、苗栗等地都在1816年冬天紀錄到罕有的霜凍,竹塹以北「十二月雨雪,冰堅寸餘」[1]。
全球嚴寒也帶來了於印度興起繼而波及全世界的霍亂首次爆發。[2]
文內注釋
- ^ /臺灣方志/一二一續修臺灣府志/卷十九雜記/災祥[永久失效連結]冬十一月,雨雪,冰堅寸餘(臺地氣煖,從無霜雪;八月甫入版圖,地氣自北而南,運屬一統故也)
- ^ Broad2015年9月2日, William J. 200年前,那場火山爆發改變了世界.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5-09-02 [2019-07-17] (中文(繁體)).
參考
- BBC Timewatch documentary: Year Without Summer, Cicada Films(BBC2,2005年5月27日)
- Henry & Elizabeth Stommel: Volcano Weather: The Story of 1816, the Year without a Summer, Seven Seas Press, Newport RI 1983 ISBN 0-915160-71-4
- Hans-Erhard Lessing: Automobilitaet: Karl Drais und die unglaublichen Anfaenge, Leipzig 2003
- "Brimstone and Bicycles" by Mick Hamer of New Scientist, 29 Jan 2005
- Eighteen Hundred and Froze To Death
- 嘉慶雲南大饥荒—與坦博拉火山噴發
延伸閱讀
- C.R. Harrington(ed.). The Year without a summer? : world climate in 1816, Ottawa : 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 1992. ISBN 0-660-13063-7
- Henry and Elizabeth Stommel. Volcano Weather: The Story of 1816, the Year without a Summer, Newport RI. 1983. ISBN 0-915160-71-4
- Gillen D'Arcy Wood (2014). Tambora: The Eruption That Changed the World Hard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