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路關: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11行: 第11行:
舊大路關於日治時代隸屬於鹽埔鄉,光復後改名為關福村,民國 39 年改隸高樹鄉。爾後村民認為關福二字不吉利,遂於民國 72 年再改名為廣福村,取其廣大福氣之義。而新大路關在日治時期亦隸屬於鹽埔鄉,光復後改名為廣興村,取其廣大興盛之義,民國 39 年改隸高樹鄉。
舊大路關於日治時代隸屬於鹽埔鄉,光復後改名為關福村,民國 39 年改隸高樹鄉。爾後村民認為關福二字不吉利,遂於民國 72 年再改名為廣福村,取其廣大福氣之義。而新大路關在日治時期亦隸屬於鹽埔鄉,光復後改名為廣興村,取其廣大興盛之義,民國 39 年改隸高樹鄉。


==參考
==參考==


{{屏東郡}}
{{屏東郡}}

2020年3月9日 (一) 14:17的版本

大路關,為今日臺灣高樹鄉廣福村與廣興村。為客家六堆中之右堆的一部份。廣福村為舊大路關,廣興村為新大路關。此地是以大路關石獅公而知名的客家聚落,以鍾姓為大姓。

歷史

大路關社

荷治時期的文獻曾出現過 Taraquan,為位於東邊大武山一帶山區的番社。該番社的譯音與「大路關」相似,故「大路關」此一地名應是 Taraquan 番社之譯名。[1] 1636 年的記載,顯示原居於內山的大路關社人已經遷徙至大武壟地區和大武壟住在一起。[2] 後來此地可能為大澤機社的勢力範圍。

客家人開墾

根據順天宮之石碑的紀載,乾隆二年(1737),建村廣福。此外,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輿圖出現了廣福庄之名。原籍廣東省梅縣及蕉嶺兩地的客籍居民,自武洛來此開墾。[3]乾隆四十二年,因位於族群衝突前線,此地設大路關隘。咸豐三年,與加蚋埔發生嚴重衝突。咸豐七年(1857),口社溪洪水,一部分大路關居民遷至河對岸,稱作新大路關。

現代

舊大路關於日治時代隸屬於鹽埔鄉,光復後改名為關福村,民國 39 年改隸高樹鄉。爾後村民認為關福二字不吉利,遂於民國 72 年再改名為廣福村,取其廣大福氣之義。而新大路關在日治時期亦隸屬於鹽埔鄉,光復後改名為廣興村,取其廣大興盛之義,民國 39 年改隸高樹鄉。

參考

  1. ^ 屏東高樹大路關地區之拓墾與聚落發展之研究,吳中杰,p.15
  2. ^ 同上註,p.16
  3. ^ 高樹鄉志,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