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屏: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
|||
第6行: | 第6行: | ||
[[道光]]二年(1822年)中壬午恩科進士。 |
[[道光]]二年(1822年)中壬午恩科進士。 |
||
道光丙戌(1826年)張父病逝,張離職守制,回鄉治喪,於清水濠舊居之東數百步建新居。<ref>[http://zhongguoyuanlin.1she.com/8485/221368.html 从四所宅园观岭南诗人张维屏] 薛思寒 肖毅强 中国园林 2016年11月第11期 2016-12-09</ref> |
道光丙戌(1826年)張父病逝,張離職守制,回鄉治喪,於清水濠舊居之東數百步建新居{{NoteTag|新居後變成聚賢坊,即明代嶺南詩派代表、[[南园 (广州)|南園]]五先生(的人物)結詩社附庸風雅之所。}}。<ref>[http://zhongguoyuanlin.1she.com/8485/221368.html 从四所宅园观岭南诗人张维屏] 薛思寒 肖毅强 中国园林 2016年11月第11期 2016-12-09</ref> |
||
[[道光]]十年(1830年)同[[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等在[[北京]]结[[宣南诗社]]。於[[江西]][[南康府]][[知府]]任內,被[[清廷]]派任[[台灣]]擔任[[台灣府知府]],不過他以母年高望闕拜辭。 |
[[道光]]十年(1830年)同[[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等在[[北京]]结[[宣南诗社]]。於[[江西]][[南康府]][[知府]]任內,被[[清廷]]派任[[台灣]]擔任[[台灣府知府]],不過他以母年高望闕拜辭。 |
||
第14行: | 第14行: | ||
== 著作 == |
== 著作 == |
||
[[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下很多反映鸦片战争的诗歌。《[[三元里]]》為他的代表作。著有《张南山全集》。 |
[[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下很多反映鸦片战争的诗歌。《[[三元里]]》為他的代表作。著有《张南山全集》。 |
||
==備註== |
|||
{{NoteFoot}} |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
||
{{Wikiquote}} |
{{Wikiquote}} |
||
{{Reflist |
{{Reflist}} |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
2020年3月20日 (五) 09:49的版本
张维屏(1780年—1859年),字子树,號南山,又號松心子,广东番禺人,原籍浙江山陰。清朝政治人物、诗人,進士出身。是嘉道年間嶺南詩壇領袖,清代詩話及詩學繁榮中的重要人物。
生平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於廣東番禺縣東墺(今廣州市越秀南路清水濠)出生。[1]
道光二年(1822年)中壬午恩科進士。
道光丙戌(1826年)張父病逝,張離職守制,回鄉治喪,於清水濠舊居之東數百步建新居[註 1]。[2]
道光十年(1830年)同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等在北京结宣南诗社。於江西南康府知府任內,被清廷派任台灣擔任台灣府知府,不過他以母年高望闕拜辭。
道光十六年(1836年)辭官歸廣州。
著作
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下很多反映鸦片战争的诗歌。《三元里》為他的代表作。著有《张南山全集》。
備註
參考文獻
- ^ 张维屏与听松园 芳村文史第一辑 广州文史
- ^ 从四所宅园观岭南诗人张维屏 薛思寒 肖毅强 中国园林 2016年11月第11期 2016-12-09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官衔 | ||
---|---|---|
前任: 裕鐸 |
台灣府知府 1851年調任,未赴任派實 |
繼任: 黃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