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龙门县: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SJYGL1062留言 | 贡献
SJYGL1062留言 | 贡献
第63行: 第63行:
* 民国元年(1912年),隶属广东都督府;民国三年(1914年),隶属粤海道;民国十年后隶广东省;民国二十五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隶属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
* 民国元年(1912年),隶属广东都督府;民国三年(1914年),隶属粤海道;民国十年后隶广东省;民国二十五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隶属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
* 1949年8月27日,龙门县解放,属东江专区。
* 1949年8月27日,龙门县解放,属东江专区。
* 1951年6月,原属河源县回龙镇管辖的平陵圩及附属村落划归龙门县管辖
* 1952年11月,龙门县隶属粤中行政区。
* 1952年11月,龙门县隶属粤中行政区
* 1956年12月,龙门县属[[惠阳专区]]。
* 1956年12月,龙门县属[[惠阳专区]]。
* 1958年11月,龙门县与增城县合并,称增城县,隶属广州
* 1958年11月,龙门县与增城县合并,称增城县,隶属广州地区
* 1959年3月,龙门县隶[[佛山专区]]。
* 1959年3月,龙门县隶[[佛山专区]]。
* 1961年10月25日,恢复龙门县建置,仍隶属佛山专区。
* 1961年10月25日,恢复龙门县建置,仍隶属佛山专区。

2020年7月13日 (一) 15:39的版本

龙门县
龙门县城与增江
龙门县的地理位置
龙门县的地理位置
坐标:23°43′47″N 114°15′10″E / 23.72977°N 114.25269°E / 23.72977; 114.25269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中国广东省惠州市
設立弘治九年(1496年)
政府駐地龙城街道
下级行政区
10
政府
 • 县长段致辉
面积
 • 总计2,295 平方公里(886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319,183人
 • 密度139人/平方公里(360人/平方英里)
 • 城镇146,193人
語言
 • 母语方言粤语-广府片-龙门话/客家话/本地话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516800
電話區號0752
車輛號牌粤L
行政区划代码441324
国内生产总值(2017)¥190.77亿
網站www.longmen.gov.cn
龙门县
汉语名称
繁体字 龍門縣
简化字 龙门县
郵政式拼音名称
郵政式拼音Lungmoon[2]

龙门县广东省惠州市的辖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3°48'26″至114°24'58″,北纬23°20'6″至23°57'50″之间,东南与河源市东源县、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广州市增城区从化区毗邻,北与韶关市新丰县相连。东江支流——增江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总面积2295平方千米,山地及丘陵占总面积的73%,平均海拔550米。

龙门县是中国第一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158.64亿元。

2017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2018年9月26日,龙门县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3]

行政区划

龙门县辖2个街道、7个镇、1个民族乡:

  • 2个街道:龙城街道、平陵街道
  • 7个镇:龙田镇、龙江镇、龙华镇、麻榨镇、永汉镇、龙潭镇、地派镇
  • 1个民族乡:蓝田瑶族

历史

  •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置番禺县,龙门属番禺县地。
  • 后汉建安六年(201年)由番禺县析置增城县,龙门属增城县。
  • 明弘治九年(1496年)割增城县东北部的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及博罗县西北部的一小部分地方,设龙门县,县治置西林都七星岗。县境原是增城县的上龙门地区,故以龙门命县名。
  • 自建县至清末,龙门县均属广州府
  • 民国元年(1912年),隶属广东都督府;民国三年(1914年),隶属粤海道;民国十年后隶广东省;民国二十五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隶属第五(专署)行政督察区。
  • 1949年8月27日,龙门县解放,属东江专区。
  • 1951年6月,原属河源县回龙镇管辖的平陵圩及附属村落划归龙门县管辖
  • 1952年11月,龙门县隶属粤中行政区,。
  • 1956年12月,龙门县属惠阳专区
  • 1958年11月,龙门县与增城县合并,称增城县,隶属广州地区。
  • 1959年3月,龙门县隶佛山专区
  • 1961年10月25日,恢复龙门县建置,仍隶属佛山专区。
  • 1963年6月,龙门县又属惠阳专区管辖。
  • 1975年1月,龙门县隶属广州市
  • 1988年4月,龙门县划入惠州市管辖。

人口

古代人口史

惠州與河源市地處嶺南偏遠山區,在唐宋以前,除當地的百越土著(壯族瑤族苗人疍家人畲族(又特指輋族))和奉皇命「平南」軍隊,是中原漢人甚少涉足之地。[4]據惠陽縣誌(2003)記載,至元末,今惠州所轄縣區共只9545戶45410人。[4]換句話說,每平方公里只有不到1戶5人,基本上乃蠻荒之地。[4]現在惠州與河源市600萬居民的祖先,大都是元末戰亂,明初建立衛所軍制和清初解除海禁令以後大批流入。[4]

人口統計

民族

龍門縣的居民以漢族廣府人客家人等為主;另外還有瑤族等少數民族。

语言

县内主要聚居汉、瑶两个民族,流行四种不同系属的汉语变体,形成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格局。地方语言的分布除县治所在地龙城街道及其毗邻的龙田镇统一流行一种比较接近于广州话粤语方言“龙门话”,县境东南路溪流行“路溪话”,西部县境南昆山、北部县境密溪流行清一色的“客家话”外,其余乡、镇均同时流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方言的“双语区”。

龙门县位于粤东、粤北和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境内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存在包括粤语客语闽语及“本地话"在内的多种汉语变体

粤語

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龙门县内的粤語属于广府片,但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均与广州话存在一定的差别。县内的粤語致可以分为南北两片:主要流行于本县县城龙城街道、龙田镇、龙潭镇及龙华各镇,以上地区一般称之为北片;此外,沙径、麻榨、永汉各镇也通行粤语,称为南片。两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北片受客家话影响比较明显,南片则较接近增城话。

龙门话

龙门话主要分布在县治所在的龙城以及邻近的龙田镇(除极个别水库移民村落),龙潭的大部分村落,龙华的部分村落。民国时期的《龙门县志·卷五·语言》:“县属语言或用省话或用客话,各区各乡尚未一致,惟第一区纯用省话耳。’’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第一区指今龙门县城及今龙田镇一带,可见当时这些地方是纯用粤语的。然而,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县城迎来了大量的客家人,当地粤语难免受到客家话的一定影响,进而形成今日的龙门话。但由于作为县内的“共通语’’,龙门话处于强势地位,有些客家人定居县城及周边地区,三代以后只会说龙门话了。学界认为,龙门话属于粤語广府片。值得一提的是龙潭镇铁岗话。铁岗西部与从化区接壤,境内粤客两种語言通行并用。这里所说的铁岗话属于指粤語,与铁岗客家话(兴梅型)相对。由于与客家话长期共存,铁岗话受到兴梅型客家话的影响相当大,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中没有Y韵母或者以Y为介音的韵母。

永汉话

永汉镇是龙门县的大镇,与从化、增城相接。永汉、麻榨恰与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相邻,語言分布也与正果镇情况相当,也是粤、客兩語相杂之地。《增城县志》指出:“增城县内的粤語,除新塘一镇以外都属于增城话,增城话分布范围广大,不仅遍及全县各地,连龙门县属的永汉、麻榨、沙迳各镇,也都是增城话区。

本地话

龙门县内广泛分布着一种内部颇为一致的方言土语,以此为母语者一般以“本地人"自居,并称这种土语为“本地话’’。这种土语主要分布在龙门北部的蓝田瑶族乡、西北部的地派、东部偏南的平陵和龙江。另外,路溪(现属龙江镇)居民所使用的方言更具特色,也属于这类土话。依据使用人口及方言地位,本地话蓝田话、平陵话与路溪话为代表。

蓝田话

蓝田瑶族乡在龙门县北部,与韶关市新丰县接壤。《龙门蓝田瑶族调查》指出“蓝田瑶族于明朝以前从韶州北部的瑶山地区搬迁到蓝田,语言除保留若干少数民族(主要是壮侗语族)语言的底层外,基本上只能说是一种汉语变体(广州话),“但对歌用客家话"。实际上,蓝田话的声母、韵母系统和惠州话接近,只是声调的调值有所不同。

与蓝田相邻的地派镇(包括天堂山镇),其本地话的声韵系统、词汇系统与蓝田话很接近。

平陵话

平陵街道位于龙门县东部偏南,地处东江中游的大支流公庄河的上源,水路连通流行本地话的公庄、杨村、横沥、水口和惠州城区,因而平陵话保持着大量的与惠州话、水口话、横沥话等一致的成分,腔调上与这些本地话比较近似。平陵话是指平陵街道内与惠州话相接近的平陵“本地话",与平陵客家话(兴梅型)相对。

路溪话

路溪在龙门县东南角,与龙江镇相接,与博罗县相连。按《明史·地理志》“龙门下力云:“府东宏治六年,以增城县七星冈置,析博罗县地益之。又郭通志龙门下云:“析增城十四里,及博罗二里隶之编里十有六。”据新《龙门县志》,早前属于博罗县的地域可能为路溪、茅冈一带,即今天的路溪、龙江一带。路溪话是指路溪镇内与临近的河源市东源县某些村落的方言相接近的“本地话”,与路溪境内兴梅型客家话相对。

客家语

这里的“客家话”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客家語,庄初升(2008)称之为“新客家话”(与惠州等地的“老客家话”相对),在当地特指兴梅、新丰口音的客語。使用这类客家话的居民一般具有强烈的客家意识。客家话与粵語、本地话在县内呈交错分布的状态,其权势地位比较微妙。在粵語、客家话杂居的地区,粵語处于强势地位,在中小学校里母语为客家话的学生一般更喜欢使用粤語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客家话、本地话杂居的地区,客家话处于强势地位,不少以本地话为母语者不仅能听、甚至能说客家话;而在多数情况下,以客家话为母语者往往觉得与本地话使用者的沟通有一定的困难。客家话在龙门县分布广泛,大致有两种类型,下面介绍两个代表点。

铁岗客家话

与铁岗客家话相似的这种类型在龙门县的分布较广,龙潭、永汉、麻榨、龙华、平陵、龙江等镇使用这种类型的人口与使用粤方言的人数大致相当。以铁岗为例,这种类型客家话在铁岗的分布很广,具有与铁岗话(粤語)通行并用的地位,铁岗人基本上能熟练使用粤、客两种方言。因为与粤語接触而受影响的程度不同,铁岗的客家话出现了多种口音。经调查,位于铁岗最西端的瑶鲞客家话最接近兴梅口音,樟坑客家话次之,由西往东受粤語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声韵系统与粤語非常接近的口音。

地派客家话

地派(包括天堂山镇)位于龙门县西北部,与从化、新丰相连。经调查,当地的罗、潘二姓居民都说祖上从新丰迁来;与地派相邻的密溪林场李姓居民也称祖上自新丰迁来;而与地派相隔甚远的龙田镇热水镬、陈峒等村的潘姓居民也说先辈从新丰来。地派客家话与地派本地话相对。从周日健‘新丰方言志》的语音

系统来看,地派客家话与新丰客家话非常接近。总的说来,这种类型的客家话只分布在与新丰接近的龙门县中北部地区。

闽語

闽語主要分布在龙门县龙潭镇左潭的一个村落——狗鼻,这是一个典型的闽語方言岛,使用人口大约50人,这些人在与外地人交流时一般使用与龙门话相接近的左潭话。由于该方言在龙门的使用人数极少,而且与粤、客系的方言相去较远。

经济

龙门县的农业占全县经济比重较高,全县共有30万亩耕地,30万亩适合种作物的山地,比较有特色的是籼米竹笋龙眼荔枝芒果年桔蜂蜜等,还有三黄胡须鸡、米饼、蜂蜜醋等特产出产。 龙门的矿产资源丰富,以石灰石.瓷土.铅锌矿储量为最大。工业以外向型工业为主,比较有特色的是建材、冶金、造纸、印刷、小水电等行业。目前較大的石灰石企業為塔牌、光大以及华润水泥。旅游业发展迅速。[5][6]

旅游

龙门县旅游资源丰富,位于龙田镇热水锅村的龙门铁泉是著名的温泉胜地,境内还有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在永汉镇郊外开发了南昆山温泉大观园度假村,另外还有天堂山、龙岩古寺、白芒坑村红军纪念园等旅游景点。县城城郊西林公园(塔山公园,分塔山公园)内有县标志性建筑物水西塔。

龍門縣城水西塔始建於明代,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現存水西塔重建於1992年。

城镇建设

截至2017年末,龙门县常住人口32.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0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43%。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37.0元,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637个,共促成532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2.48%。建设用地9265公顷 、工矿用地7033公顷、交通用地951公顷。 [1]

从水西塔俯瞰新城区
龙门新城滨江区域

水文

龙门县境内主要河流是增江,贯通县境南北。增江是东江的三大支流之一,在龙门境内俗称龙门河,在县城附近的河段称西林河,发源于新丰七星岭,流经新丰、龙门、增城,在增城孙家埔注入东江。增江在龙门县境内集雨面积2126平方公里,河长128.6公里。县内集水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7条,其中6条是增江支流,分别是蓝田河、铁岗河、白沙河、葛埔水和永汉水,另一条是东江支流公庄水的上游,在龙门境内称平陵水。 [2]

龙门县城与增江

交通

355国道 金龙大道、 龙新公路、 353省道 119省道为龙门县的主要交通干线, 龙新公路北上接驳105国道 金龙大道南下接驳 金龙大道。

參考文獻

  1.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根據中華民國《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大部分根據粵語標準音廣州話拼寫,其他部分由潮汕客家官話或其他方音拼寫而成。
  3. ^ 龙门县_百度百科
  4. ^ 4.0 4.1 4.2 4.3 潘家懿、林倫倫(2011),粵東惠河片閩南語的分佈及其地理環境特徵,《臺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2期,2011, p.16
  5. ^ 广东省地图册_广东地图出版社
  6. ^ 龙门县_百度百科
  7. ^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3/19/c327476.html?from=groupmessag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16075223/http://www.longmen.gov.cn/about/gk/Ren_Kou_Qing_Kang.jsp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