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佛教):修订间差异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6行: | 第6行: | ||
==正念釋義== |
==正念釋義== |
||
1. 正念的英文應為 Positive Thought,然而過去常將 Mindfulness 誤譯為正念。 |
1. 正念的英文應為 Positive Thought,然而過去常將 Mindfulness 誤譯為正念。[[正念療法]](Positive thought therapy)可以是[[禪宗]]方式或[[佛教]]方式的活動,但不適合宣稱有醫療上之療效。 |
||
2.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解釋'''mindfulness英文原意''':是指個體在每一個當下對自身想法、情緒或經驗所提升的或完整的覺知,使此覺知可維持在中性且無評斷狀態之練習 (th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 nonjudgmental state of heightened or complete awareness of one's thoughts, emotions, or experiences on a moment-to-moment basis)<ref>[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indfulness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1828: Mindfulness. In Merriam-Websteronline dictionary.]</ref>。 |
2.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解釋'''mindfulness英文原意''':是指個體在每一個當下對自身想法、情緒或經驗所提升的或完整的覺知,使此覺知可維持在中性且無評斷狀態之練習 (th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 nonjudgmental state of heightened or complete awareness of one's thoughts, emotions, or experiences on a moment-to-moment basis)<ref>[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indfulness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1828: Mindfulness. In Merriam-Websteronline dictionary.]</ref>。 |
2020年8月15日 (六) 07:34的版本
正念 是佛教的用詞,見念 (佛教)。
依八正道(即八聖道分)之正念條目所示 (參見四念住和內觀),正念,又作諦意,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隨念於身、受、心、法四種所緣[1]。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由聞熏正見離開妄想起始,進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實不如理的妄想分別,精進正行努力不懈,憶持正法,明記佛法,念念不忘進修佛教真理[2]。四念住意即在今生證悟阿羅漢果,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能證悟阿那含果[3]。
八正道包括:正見 (正確的佛理知見)、正思維 (正確的思維)、正語 (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不妄語)、正業 (正當且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正命 (正當的謀生手段)、正精進 (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去惡從善,自覺努力)、正念 (正向的念頭。身受心法四念住,需與正見和正精進共同合作)、正定 (堅定不疑的禪法諦定)。
正念釋義
1. 正念的英文應為 Positive Thought,然而過去常將 Mindfulness 誤譯為正念。正念療法(Positive thought therapy)可以是禪宗方式或佛教方式的活動,但不適合宣稱有醫療上之療效。
2.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解釋mindfulness英文原意:是指個體在每一個當下對自身想法、情緒或經驗所提升的或完整的覺知,使此覺知可維持在中性且無評斷狀態之練習 (th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 nonjudgmental state of heightened or complete awareness of one's thoughts, emotions, or experiences on a moment-to-moment basis)[4]。
3. 目前臺灣常見對於 Mindfulness 的中譯為正念、內觀、覺照、靜觀、專注等[5],其中最常見的中譯是佛教專有用詞「正念」[6]。
4. 在華人相關學術領域中,2020年出版學術性的文獻探討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實證研究,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7],探討覺察與正念的關係,研究者指出:Mindfulness 之中文翻譯為覺察,佛學專有用語之「正念」確實有評斷正確、正當的正向積極之意,覺察與正念有關,正念可包含覺察,但覺察卻無法包含並代表正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該研究中並發展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用以明確區分覺察與正念為兩個不同面向。
5. 由於 Mindfulness 原文本意為中性且無評斷的覺知,與佛教八正道的正念(positive thought, right mindfulness or correct mindfulness[8][9]) 帶有正確、正當之涵義完全不同,而且覺察減壓(MBSR)在發展初期已脫離佛教的正念思維。目前臺灣相關應用 Mindfulness 之研究、學術論文、出版書籍、工作坊、研討會、基金會等,常常會先解釋「正念」中的主要內容便是覺察,但卻又不直接使用覺察二字,因此普遍呈現混淆使用覺察與正念的情形,這是名不正言不順之事,據此,MBSR之中譯即是「覺察減壓」,而非正念減壓[10]。許多採用正念減壓手段的實驗介入之研究,其結論常出現正念減壓之效果並不顯著,很重要的原因即是研究者在研究之初都用了漢字的正念之意,而不瞭解 Mindfulness 的原意其實僅是覺察。換言之,正念無法減壓,覺察才有機會降低壓力。
6. 就漢字而言,「正念」代表的是一種正向的念頭,試問一位憂鬱症患者,如何能夠自然地從內在產生正向的念頭?這是緣木求魚之事。但若教導憂鬱症患者使用覺察的方法來感受當下、經驗當下、欣賞當下、活在當下,或許就能稍微轉移其憂鬱的症狀。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盤,此即是四念處。”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諸比庫,這稱為正念。”“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
- ^ 《巴利大藏经·长部》(卷22《大念处经》):“諸比庫,無論是誰,若能夠如此修習此四念處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獲得〕一果:即於現法中證知,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
- ^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1828: Mindfulness. In Merriam-Websteronline dictionary.
- ^ 胡君梅 (2012)。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福嚴會訊,36,10-17。
-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5年:正念。
- ^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
- ^ 林崇安(2008)。常用漢藏梵英佛學術語。
- ^ 林世敏。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臺北:天華,1998年。
- ^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