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覺察減壓: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Lsc2kpsu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Lsc2kpsu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37行: 第37行:
覺察方法有益於健康的成年人、青少年和兒童,並可改善如飲食失調、精神疾病、疼痛管理、睡眠障礙、癌症照護、心理壓力等的各種健康問題。覺察議題已經逐漸成為研究顯學,學術機構在2003年發表了52篇論文,到了2012年已增加到477篇論文。2014年初則已經發表了近100篇隨機對照實驗的實證研究論文。
覺察方法有益於健康的成年人、青少年和兒童,並可改善如飲食失調、精神疾病、疼痛管理、睡眠障礙、癌症照護、心理壓力等的各種健康問題。覺察議題已經逐漸成為研究顯學,學術機構在2003年發表了52篇論文,到了2012年已增加到477篇論文。2014年初則已經發表了近100篇隨機對照實驗的實證研究論文。


研究證實,覺察減壓方法可使大專學生減輕心理壓力(此年齡常見心理壓力)。有研究指出8週覺察減壓 (MBSR) 的效果可多延長兩個月。覺察減壓技術可對飲食失調者有幫助,亦會改善人們對自己身體的看法。MBSR 注重有效的因應技巧,可透過自我同情來改善人際關係、正向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形象、和增進幸福感。
研究證實,覺察減壓方法可使大專學生減輕心理壓力(此年齡常見心理壓力)。有研究指出8週覺察減壓 (MBSR) 的效果可多延長兩個月。
覺察減壓技術可對飲食失調者有幫助,亦會改善人們對自己身體的看法。MBSR 注重有效的因應技巧,可透過自我同情來改善人際關係、正向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形象、和增進幸福感。

研究證實,覺察訓練可增進壓力下的聚焦能力、注意力和工作能力,覺察也對心血管健康有潛在益處。有證據顯示,覺察冥想有益於抑制藥物濫用和改善全身肌肉無力。

此外,最近的研究顯示,覺察減壓會增進照護者(尤其是母親)的自我同情心和強化藥物濫用者的幸福感。覺察介入會使母親的壓力有所減輕,學會與自己相處,進而改善人際關係。


在華人相關學術領域中,2020年出版學術性的文獻探討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實證研究,[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ref>[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ref>,探討覺察與正念的關係,研究者指出:[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之中文翻譯為[[覺察]],佛學專有用語之「[[正念]]」確實有評斷正確、正當的正向積極之意,覺察與正念有關,正念可包含覺察,但覺察卻無法包含並代表正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該研究中並發展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用以明確區分覺察與正念為兩個不同面向。
在華人相關學術領域中,2020年出版學術性的文獻探討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實證研究,[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ref>[http://www.obf.org.tw/article/rab/RAB040_04.aspx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ref>,探討覺察與正念的關係,研究者指出:[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ndfulness Mindfulness] 之中文翻譯為[[覺察]],佛學專有用語之「[[正念]]」確實有評斷正確、正當的正向積極之意,覺察與正念有關,正念可包含覺察,但覺察卻無法包含並代表正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該研究中並發展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用以明確區分覺察與正念為兩個不同面向。

2020年8月22日 (六) 12:02的版本

覺察減壓 (英語: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 MBSR) 是一個為期八週、有實證基礎的課程計畫,可提供非宗教性、密集的覺察訓練,以幫助有壓力者、焦慮者、憂鬱者和疼痛者[1][2][3]。MBSR 由喬‧卡巴金 (Jon Kabat-Zinn) 教授於1970年代在麻塞諸塞州大學的醫學中心開發此課程,它結合了覺察冥想、身體意識、瑜伽來對行為、思維、感覺和行動方式進行探索[1][4]覺察可以理解為對當前經驗的非判斷性接受和當下經驗,包括身體覺知、內在心智狀態、思想、情緒、衝動和記憶,目的是減少壓抑或分心,並增加幸福感[1][5]。覺察冥想是一種培養注意力、發展情緒調控、和減少沉思和憂慮的方法[1][5][6]。過去的幾十年中,覺察冥想一直是可控的臨床研究主題,有增進心智健康[7][8][9] 、和促進身體健康的潛在效果[10][11][12]。雖然MBSR源自於精神式的引導,但該課程與宗教是無關的[1] 。MBSR課程在Kabat-Zinn 1990年的著作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譯:災難生存法則) 中有詳細描述[1]

覺察為基礎的減壓診所的創始人 Jon Kabat-Zinn

歷史

1979年,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在麻州大學醫學中心成立了覺察減壓診所,二十年後他在麻州大學醫學院成立醫學、健康照護、和社會覺察中心。這兩個機構使覺察減壓在全球的醫院得到長遠的發展和實際運用。卡巴金在他1990年最暢銷的著作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譯:災難生存法則) 中詳細描述了MBSR計劃課程,該書於2013年以修訂版重新發行。1993年,Bill Moyer 在其 Healing from Within (譯:從內在開始治療) 一書中推廣卡巴金的MBSR課程。到了2015年時,全美有將近80%的醫學院都提供了覺察訓練的元素,使得以覺察為主的研究和教育中心的數量越來越多。

課程

MBSR 是一種團體課程,著重於以漸進方式獲得有關覺察的注意覺知。MBSR 是一個為期八週的工作坊課程,由經認證的培訓師講授,內容包括每週2.5小時的團體會議、在第六週和第七週中的一日靜修(含7小時的覺察訓練)、每天45分鐘的在家練習作業、和三種正式技術的指導:覺察冥想、身體掃描、和簡單的瑜伽姿勢。課程的重點透過團體討論和探索而獲得覺察的練習經驗和生活應用。前四週的課程重點在於身體掃描,此為正式的覺察技術,它需要安靜地坐著或躺著,並有系統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即注意力從腳趾頭開始,然後慢慢向上移動到頭頂。MBSR 基本上是無評斷、不費力、接受、放下、初學者心態、耐心、信任、和非自我中心。

卡巴金認為 MBSR 的基礎是覺察,他對「覺察」的定義是「當下、無評斷的覺知 (moment-to-moment, non-judgmental awareness)」。課程中,參加者需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覺察、併入覺察。專注於當下,可以增加對環境的敏感度和反應能力,進而強化自我管理和因應能力。覺察亦提供沉思過去和擔心未來的出口,並打破適應不量的認知過程。

Robert Sapolsky 在其專書「為什麼斑馬不會得到潰瘍?」(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 中為非專業的讀者進行探究,可提供減壓效果和壓力起源的科學實證。覺察冥想可顯著地降低心理壓力,亦可防止因心理壓力而導致的相關生理變化和生物學臨床表現。

覺察練習之推廣

根據《時代》雜誌2014年的一篇文章,覺察冥想在平常不會冥想的人們中越來越流行。Kabat-Zinn 在麻州大學醫學中心開設的課程已經培養了將近1,000名獲得 MBSR 認證的講師,這些講師遍布美國每個州和30多個國家。例如 General Mills 公司已為其員工提供冥想的空間;民主黨國會議員 Tim Ryan 則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名為「覺察國家 (A Mindful Nation)」之專書,他在國會山莊協助並組織了定期的團體冥想活動。

覺察練習之方法

醫院、靜修中心和各種瑜伽場館都已提供覺察檢壓的課程。這些課程都很注重以下的教學內容:

1. 以身心覺知來減輕生理壓力、疼痛或疾病。

2. 實際體驗壓力和分心以減少情緒反應。

3. 以鎮定來面對人類生活中自然發生的變化和損失。

4. 日常生活中的無評斷覺知。

5. 隨時保持寧靜和清明。

6. 體驗更快樂的生活並獲得內在療癒能量。

7. 覺察冥想。

效果評估

覺察方法有益於健康的成年人、青少年和兒童,並可改善如飲食失調、精神疾病、疼痛管理、睡眠障礙、癌症照護、心理壓力等的各種健康問題。覺察議題已經逐漸成為研究顯學,學術機構在2003年發表了52篇論文,到了2012年已增加到477篇論文。2014年初則已經發表了近100篇隨機對照實驗的實證研究論文。

研究證實,覺察減壓方法可使大專學生減輕心理壓力(此年齡常見心理壓力)。有研究指出8週覺察減壓 (MBSR) 的效果可多延長兩個月。

覺察減壓技術可對飲食失調者有幫助,亦會改善人們對自己身體的看法。MBSR 注重有效的因應技巧,可透過自我同情來改善人際關係、正向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形象、和增進幸福感。

研究證實,覺察訓練可增進壓力下的聚焦能力、注意力和工作能力,覺察也對心血管健康有潛在益處。有證據顯示,覺察冥想有益於抑制藥物濫用和改善全身肌肉無力。

此外,最近的研究顯示,覺察減壓會增進照護者(尤其是母親)的自我同情心和強化藥物濫用者的幸福感。覺察介入會使母親的壓力有所減輕,學會與自己相處,進而改善人際關係。

在華人相關學術領域中,2020年出版學術性的文獻探討及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實證研究,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13],探討覺察與正念的關係,研究者指出:Mindfulness 之中文翻譯為覺察,佛學專有用語之「正念」確實有評斷正確、正當的正向積極之意,覺察與正念有關,正念可包含覺察,但覺察卻無法包含並代表正念,兩者不能混為一談。該研究中並發展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用以明確區分覺察與正念為兩個不同面向。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Kabat-Zinn J.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New York: Bantam Dell. 2013. ISBN 978-0345539724. 
  2. ^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 research-proven way to reduce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0. October 30, 201. 
  3. ^ Paulus MP. Neural Basis o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that Moderate the Impact of Stress on the Bra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January 2016, 41 (1): 373. PMC 4677133可免费查阅. PMID 26657952. doi:10.1038/npp.2015.239. 
  4. ^ Kabat‐Zinn J.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2003, 10 (2): 144–156. doi:10.1093/clipsy.bpg016. 
  5. ^ 5.0 5.1 Creswell JD.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January 2017, 68: 491–516. PMID 27687118. doi:10.1146/annurev-psych-042716-051139. 
  6. ^ Gu J, Strauss C, Bond R, Cavanagh K. How do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and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mprov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mediation studi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April 2015, 37: 1–12. PMID 25689576. doi:10.1016/j.cpr.2015.01.006. 
  7. ^ Khoury B, Sharma M, Rush SE, Fournier C.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healthy individual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June 2015, 78 (6): 519–28. PMID 25818837. doi:10.1016/j.jpsychores.2015.03.009. 
  8. ^ Goldberg SB, Tucker RP, Greene PA, Davidson RJ, Wampold BE, Kearney DJ, Simpson TL.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February 2018, 59: 52–60. PMC 5741505可免费查阅. PMID 29126747. doi:10.1016/j.cpr.2017.10.011. 
  9. ^ Boyd JE, Lanius RA, McKinnon MC. Mindfulness-based treatment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treatment literature and neurobiolog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January 2018, 43 (1): 7–25. PMC 5747539可免费查阅. PMID 29252162. doi:10.1503/jpn.170021. 
  10. ^ Black DS, Slavich GM.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the immune syste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373 (1): 13–24. Bibcode:2016NYASA1373...13B. PMC 4940234可免费查阅. PMID 26799456. doi:10.1111/nyas.12998. 
  11. ^ Karunamuni N, Imayama I, Goonetilleke D. Pathways to well-being: Untangling 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biopsychosocial variabl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20: 112846. PMID 32089388. doi:10.1016/j.socscimed.2020.112846. 
  12. ^ Creswell JD, Lindsay EK, Villalba DK, Chin, B. Mindfulness training and physical health: mechanisms and outcome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19, 81 (3): 224–232. PMC 6613793可免费查阅. PMID 30806634. doi:10.1097/PSY.0000000000000675. 
  13. ^ 汪珮渲與賴世烱 (2020)。Mindfulness中譯釐正為覺察之佛學與科學實證檢驗:覺察與正念判準量表之研發。佛學與科學,第21卷,第1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