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張仲景: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9行: 第9行:
== 成就 ==
== 成就 ==
[[Image:南阳医圣祠.JPG|thumb|320px|南阳医圣祠(2005年8月)]]
[[Image:南阳医圣祠.JPG|thumb|320px|南阳医圣祠(2005年8月)]]
傳統上認為,傷寒雜病論的成書,主要是以黃帝內經為依據。[[漢書|漢書]]藝文志中,將漢之前的醫學典籍分為重視經絡針炙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二者。醫經派的主要代表著作,即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
[[漢書|漢書]]藝文志中,將漢之前的醫學典籍分為重視經絡針炙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這兩大傳統的發展,形構了漢之前的中醫體系。醫經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傳統上認為,是傷寒論成書的主要依據。如清朝[[醫宗金鑑|醫宗金鑑]]傷寒論註序:「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該,法無不備,蓋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但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晉[[皇甫謐|皇甫謐]]序[[針炙甲乙經|針炙甲乙經]]說:仲景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說明了經方派傳統是張仲景著作的另一根源
根據晉[[皇甫謐|皇甫謐]]序[[針炙甲乙經|針炙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證明傳統上認為傷寒論不引古經一語」的看法是錯誤的,傷寒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源自於已失傳的《湯液經法》《湯液經法》一書,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屬於經方派。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湯液經;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湯液與針炙並用,打破了 《[[素問]]·熱論》 中六經只辨傷寒的局限性,因此, 無論傷寒、 雜病和它們互相挾雜的複雜問題, 都能用六經辨證方法概括而無遺。稱仲景為醫中之聖,傷寒論為中醫之魂,實不為過。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經方派;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湯液與針炙並用,打破了 《[[素問]]熱論》 中六經只辨傷寒的局限性,因此, 無論傷寒、 雜病和它們互相挾雜的複雜問題, 都能用六經辨證方法概括而無遺。稱仲景為醫中之聖,傷寒論為中醫之魂,實不為過。


張仲景的著作在中醫領域內影響深遠,遠自晉朝王叔和,唐朝孫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無不是由鑽研仲景學之後,才能卓然成家。註解傷寒論者,不下數十家,各有見解,這也推動了中醫思想的不斷進步。傷寒論中的方劑,也被尊為「經方」,影響遠被朝鮮、日本。
張仲景的著作在中醫領域內影響深遠,遠自晉朝王叔和,唐朝孫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無不是由鑽研仲景學之後,才能卓然成家。註解傷寒論者,不下數十家,各有見解,這也推動了中醫思想的不斷進步。傷寒論中的方劑,也被尊為「經方」,影響遠被朝鮮、日本。

2008年2月21日 (四) 05:29的版本

File:Zhangzhongjing.jpg
张仲景

張仲景,名,字仲景東漢末年著名医学家。正史無傳,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經後人考證,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他寫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后被奉为“医圣”。

生平

張仲景,後漢書無傳,其事蹟始見於《宋校傷寒論序》引唐代甘伯宗《名醫錄》:「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據此,他為南陽人,師事張伯祖,曾經出任過長沙太守,因此被後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清孫鼎宜認為,張機應為“張羨”[1]之誤,章太炎也持此說[2]

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3]

成就

南阳医圣祠(2005年8月)

漢書藝文志中,將漢之前的醫學典籍分為重視經絡針炙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這兩大傳統的發展,形構了漢之前的中醫體系。醫經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黃帝內經,傳統上認為,是傷寒論成書的主要依據。如清朝醫宗金鑑傷寒論註序:「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該,法無不備,蓋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但根據晉皇甫謐針炙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證明傳統上認為傷寒論「不引古經一語」的看法是錯誤的,傷寒論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源自於已失傳的《湯液經法》。《湯液經法》一書,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屬於經方一派。

因此,張仲景可說是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劑很多是來自經方派;而六經辨證的手法,則是來自黃帝內經;此外,更加上他個人的心得與經驗。將傷寒與雜病共論, 湯液與針炙並用,打破了 《素問熱論》 中六經只辨傷寒的局限性,因此, 無論傷寒、 雜病和它們互相挾雜的複雜問題, 都能用六經辨證方法概括而無遺。稱仲景為醫中之聖,傷寒論為中醫之魂,實不為過。

張仲景的著作在中醫領域內影響深遠,遠自晉朝王叔和,唐朝孫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無不是由鑽研仲景學之後,才能卓然成家。註解傷寒論者,不下數十家,各有見解,這也推動了中醫思想的不斷進步。傷寒論中的方劑,也被尊為「經方」,影響遠被朝鮮、日本。

著作

撰《伤寒杂病论》。该书面世不久即散失,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分论外感寒热与内科杂病。

注释

  1. ^ 《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
  2. ^ 詳見郭象聲《張仲景姓名事迹考》一文
  3. ^ 《伤寒杂病论序》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