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protected|s}} |
{{protected|s}} |
||
{{Otheruses|subject=[[中国]][[三国]]时期政治人物|other='''曹操'''的其他含义}} |
{{Otheruses|subject=[[中国]][[三国]]时期政治人物|other='''曹操'''的其他含义}} |
||
{{Emperorcn box|图像=[[ |
{{Emperorcn box|图像=[[Image:Cao_Cao_Portrait.jpg]] |
||
|名称=魏武帝 |
|名称=魏武帝 |
||
|姓名=曹操 |
|姓名=曹操 |
2008年2月22日 (五) 06:51的版本
魏武帝 | |||||||||||||
---|---|---|---|---|---|---|---|---|---|---|---|---|---|
File:Cao Cao Portrait.jpg | |||||||||||||
統治 | - | ||||||||||||
安葬 | 高陵 | ||||||||||||
| |||||||||||||
政权 | 曹魏 |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死后被追尊为“武帝”。
生平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陈寿《三国志》说曹操的远祖是汉朝初期的相国曹参,但后人一般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而认为这是一种粉饰之词。他的父親曹嵩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祖父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关于曹操的姓氏,有一說认為曹嵩本姓夏侯,後來因為成為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所以夏侯氏很多人都与曹操同族;按照这种说法,夏侯惇与曹操为堂兄弟。也有一說指曹嵩為曹騰堂兄弟之子,但此说则无法解释夏侯氏与曹氏的亲缘关系。
早年
曹操年少时就机警过人,并通权谋机变,但是他以侠义自任,行为放荡不羁,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因此世人都认为曹操并没什么奇特之处。只有梁國的橋玄和南陽的何顒,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可见桥玄对曹操抱有很高的期望。(曹操显赫时,桥玄已经去世。公元202年曹操北征,路过桥玄之墓,下令用太牢礼祭祀桥玄,并且写了悼文)当时曹操还默默无闻,橋玄建議曹操去結交当时的名士許劭,以提高名望。于是曹操就去拜访许劭,结果被许劭接纳,曹操才逐渐知名。据说有一天曹操問起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物」,起初許劭不肯回答,曹操堅持,许劭便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事的爱好。他身手矫健,曾经偷偷潜入中常侍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能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基础。
公元174年,曹操二十岁,通过察举孝廉成为郎官。所谓郎官,名义上是当时朝廷从贵族大臣子弟中选拔出来,担任宫廷宿卫的优秀人才,实际上是学习做官,熟悉朝廷事务和增加阅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依照情形授予正式的官职。因此,稍后曹操被任命为洛陽北部尉。(尉,即县尉——由于洛阳是东汉的首都,以故它有四个尉官的设置,北部尉是其中之一——是县令的辅官,掌管治安捕盗工作,相当于现代的警察局长。)洛阳北部尉是曹操入仕后的第一个行政职务。曹操上任之后,在官署门口放置了十多根五色棒,无论何人,只要犯了禁律,都将受到“棒杀”。上任数月,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被曹操依律处死。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可曹操是依法而行,这些人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转而称赞他做得好,举荐他去担任地方官。177年,曹操被任命为頓丘令,后来因为一个亲戚犯法被诛,曹操也连坐免官。
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議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阉党所害。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不过偶有成效,而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就不再进言了。
創業
184年,黄巾军起义,朝廷任命曹操为騎都尉,前往颍川镇压。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任職後罷免了貪污瀆職的高官將近八成,並嚴令禁止當時風行的宗教迷信。据说因为曹操当政素称法令严明,济南国的违法作乱之徒听说曹操要来了,都纷纷潜逃到别的郡县。又过了很久,曹操被任命为東郡太守,但是曹操没有就任,而是称病回乡了。当时天下已开始大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后来王芬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这时,曹操被起用为典军校尉。不巧的是,正好此时灵帝驾崩了,年幼的太子即位登基,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想召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进京,胁迫太后同意。不想此举打草惊蛇,没等董卓到京城,何进却被宦官先下手谋杀了。189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立其弟陈留王为献帝,后来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于是,京城也陷入混乱。为了稳定局面,董卓想拉拢曹操,上表奏请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没有接受董卓给他的官职,而是更名改姓,潜逃出洛阳。
据传曹操在回乡途中路过成皋时,拜访故友吕伯奢,因疑心吕伯奢的儿子图谋杀害自己,便先下手把对方杀死。完事之后又悲伤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此事各书记载不一,但大体情形相近。在《三国演义》中,这个情节被小说作者大肆渲染,并通过让陈宫目击的角度表达对曹操品性的怀疑。事实上,史书并未记载陈宫与曹操同行。
回到家乡陈留后,曹操散盡家財徵募義勇,率先揭竿起義,讨伐董卓。次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刘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刘岱、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势力,一齐举兵反董。群雄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则行使奋武将军之职。但董卓軍勢力強盛,袁绍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认为董卓焚烧皇宫,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大失人心,正是与之作战的好时机。于是獨自引兵西进,結果於卞水遭董卓部將徐榮擊敗。曹操身中流箭,坐騎也傷重不起,後得曹洪出讓自己的坐騎,才死裡逃生。此时曹操自己所带领的兵士不过五千人,而其他诸军兵士十余万,却每天只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为联军出谋划策,但未被采用。曹操只好与夏侯惇前往扬州招募兵勇,但也并不顺利。
局面僵持之时,联军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先是刘岱杀死桥瑁,让王肱当了东郡太守。接着袁绍和韩馥又考虑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曹操表示他还是拥戴长安的献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从此,曹操就更加认为袁绍行事不正,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埋下伏笔。而刘虞最后也不敢接受,此事遂不了了之。册立新帝未成,袁绍却趁机胁迫韩馥,夺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討伐入侵東郡的黑山軍,袁绍上表朝廷推举曹操为東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所殺。
同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接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 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兗州牧一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个地方势力才渐成气候。
後來袁紹與荊州的劉表聯手,袁術則與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相結。正當曹操協助劉表,大破袁術於各地之際,曹操的父親曹嵩却被陶谦的部将张闿杀害”[1]。針對這個事件,曹操於193年至194年間,二度討伐陶謙,並在徐州當地展開格殺勿論的大屠殺。《後漢書》對此事則描錄「男女數十萬人慘遭殺害,即便雞犬也不能倖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性格中的残忍嗜杀,亦多为后世诟病。
194年至195年,曹操在兗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兗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兗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兗州牧地位。
奉戴天子
公元195年,汉献帝迁出长安,进驻安邑。次年,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2],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进。不过此时皇帝(或其掌权之臣)对曹操仍有疑虑。但曹操势力强盛,数月之间又击破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朝廷乃封曹操为建德将军。稍后不久,升任镇东将军,且进封为费亭侯。费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腾的爵号,可见朝廷已对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汉献帝入驻洛阳。随后曹操也进军洛阳保卫京城,皇帝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对中央朝政的实际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阳经董卓破坏,已残破不堪,董承等劝曹操定都许。
两个月后,东汉迁都许。皇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又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耻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时袁绍势力比曹操强大,因此曹操坚持辞把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车骑将军之职。
连年征战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发生过由于粮食极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为发展经济恢复民生,定都许昌之后,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曹操因为奉戴天子,某种程度上促使汉朝“宗庙社稷制度”得以重建,这也吸引了许多拥护东汉朝廷的人才来归附,加之曹操用人有术,不停地打着天子旗号东征西讨,实力越来越强。
197年征討張繡,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長子曹昂與校尉典韋殿後下逃亡,但曹昂與典韋也陣亡。此后,曹操又两次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后来还是张绣接受谋士贾诩的建议,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对荆州北部的控制,并消除了许都南面的威胁。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计策,开决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后生擒吕布、陈宫,把徐州纳入势力范围。199年,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到这时,曹操实际已经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和徐州,并向南延伸到荆州北部,向北则进入河内。这时,袁绍也已兼并公孙瓒的势力,占据黄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并州,军队十多万人,正试图发兵攻打许都。当时,很多曹军将领都认为无法抵挡袁绍的进攻,曹操却自信的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而智谋短浅,表面严厉而胆量微小,畏惧胜利而缺少威信,将领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大,粮草虽然丰足,正好作为送给我的礼物。”
南征北战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四月,曹操在白马之战中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顶住了袁绍的猛烈攻势。十月,正在战事进入僵局之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献策,偷袭袁绍的粮草囤积地乌巢。曹操采纳许攸的意见,奇袭乌巢,焚烧了袁军粮草辎重,扭转了战局。随后,袁绍大败,仅剩八百骑逃回北方。公元202年,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趁势进攻。最后,曹操在207年彻底消灭袁氏集团,統一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為丞相。七月,曹操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九月,刘备在长坂坡被曹军重创,不得不与孙权联合。十二月,曹操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劉備和孫權聯軍(赤壁戰後,曹操逃亡北方。曾感嘆:「若郭奉孝在,我不會敗的這麼慘!」)。曹操损失惨重,失去一举统一天下的机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加官晉爵
212年,董昭等人推舉曹操為「魏公」,荀彧以忠於漢室立場提出反對。曹操答應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曹操對荀彧不悅。不久之后,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迫服毒自尽。(一说是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因忧虑而死)。213年,曹操自封為「魏公」。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消滅張魯後,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曹操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3],未能趁刘备未站住脚跟之时攻蜀,便班師回朝,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217年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十月,再授賜十王冠、二綵帶,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實際上掌握等同於皇帝的權力和威勢,權傾朝野,漢獻帝形同手上傀儡隨意擺佈。並任夏侯淵為征西將軍、曹仁為征南將軍,欲取荊蜀。
漢中爭奪戰
217年,劉備大舉進攻漢中,漢中之戰爆發。孫權也偷襲合肥,由於形勢緊張,曹操便在九月親自到長安坐鎮,與劉備相峙一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領軍和黃忠分進合擊,大破夏侯淵。漢中為劉備攻佔,同年三月曹操親自揮軍欲奪回,一度還召集抽調鎮守北方的曹彰二十萬大軍增援,但都為劉備所敗,魏軍無功而返,劉備還派劉封、黃忠、趙雲等將攻擊曹軍。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長安,劉備攻下房陵,派劉封順沔水攻佔上庸。相傳曹操再度敗於劉備,此段心境為「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典故[4]
襄樊之战
219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關羽大舉攻進襄陽,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殘軍於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龐德援救,適時漢水暴漲,淹沒于禁七軍,禁向關羽投降,龐德则被關羽擒殺,關羽还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一时威震華夏。當時曹操治下許多州郡的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
219年十月,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5],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坐大。孫權果然覬覦荊州而自請襲擊關羽後方。曹操命人把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用箭射到关羽和樊城守将曹仁处,曹军士气大振,而关羽进退失据。此时,曹仁出城与援军徐晃一同出击,击退关羽,解除了樊城之围。不久之后,关羽被孙权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襄樊战役结束。
曹操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上书称臣,史书上说孙权“陈说天命”,就是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曹操把孙权来书给群臣观看,此时陈群、夏侯惇、司马懿等人都劝曹操登基。曹操却不想废汉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称臣于纣王,他的儿子周武王才灭商纣统一天下。有人认为这是曹操暗示要让儿子曹丕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6] 謚曰武王。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葬高陵。[7]
220年長子曹丕以魏篡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後世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8]。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彊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部分曹操崇拜者宣稱,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毛泽东对曹操持正面评价,他不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还在1954年公开赞扬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曹操詩風
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歎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歎,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家庭
父親
曹操正妻及後宮可考者有十六位:
- 武宣皇后,就是卞氏,生有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四子。
- 丁夫人,曹操原配正室夫人,因曹昂之死而与曹操反目,曹操曾欲迎回而不可得。
- 劉夫人,丁氏的侍女,隨丁氏陪嫁至曹家,後亦為曹操之愛妾,不久病亡,生有曹昂、曹鑠二子。
- 環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沖、曹據、曹宇三子。
- 杜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林、曹袞二子。
- 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琁、曹峻二子。
- 尹夫人,曹操之妾,生有曹矩一子。
- 王昭儀,曹操之妾,生有曹幹一子。
- 孫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上、曹彪、曹勤三子。
- 李姬,曹操之妾,生有曹乘、曹整、曹京三子。
- 周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均一子。
- 劉姬,曹操之妾,生有曹棘一子。
- 宋姬,曹操之妾,生有曹徽一子。
- 趙姬,曹操之妾,生有曹茂一子。
- 來鶯兒,東漢洛陽之名妓,後愛上曹操的侍衛王圖。
- 陳妾
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繡所殺,庶出,但是由曹操原配丁氏抚养长大。
- 曹丕,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 曹彰,綽號黃鬚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223年封任城王。
-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從施展抱負。225年立為陳王。
- 曹熊,早薨。
- 曹鑠,早薨。
- 曹沖,為著名神童,未成年便夭折。
- 曹據,232年封為彭城王。
- 曹宇,232年封為燕王。
- 曹霖,232年封為沛王。
- 曹袞,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叡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 曹玹,211年封為西鄉侯。
- 曹峻,232年封為陳留王。
- 曹矩,早薨。
- 曹幹,232年封為趙王。
- 曹上,早薨。
- 曹彪,232年封為楚王。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洩,被賜死。
- 曹勤,早薨。
- 曹乘,早薨。
- 曹整,217年封為郿侯。
- 曹京,早薨。
- 曹均,217年封為樊侯。
- 曹棘,早薨。
- 曹徽,232年封為東平王。
- 曹茂,與曹操及曹丕不和。232年封為曲陽王。
曹操的7个女儿和记载她们的史书:
- 曹憲,漢獻帝貴人。(後漢書獻帝紀)
- 曹节,漢獻帝皇后。(後漢書獻帝紀)
- 曹華,漢獻帝貴人。(後漢書獻帝紀)
- 安陽公主,名不詳,為荀惲之妻。(魏志荀彧傳)
- 金鄉公主,名不詳,何晏之妻。(魏志曹真傳引魏末傳)
- 清河長公主,名不詳,夏侯楙之妻。(魏志夏侯惇傳引魏略)
- 临汾公主,名不詳,疑為曹操女兒。(魏志司馬芝傳)
年表
中暦 | 西元 | 年齡 | 内容 | 出典 |
---|---|---|---|---|
永壽1年 | 155年 | 1歲 | 曹操出生,初名吉利,小字阿瞞。 | |
熹平3年 | 174年 | 20歲 | 通過察舉孝廉成為郎官,稍後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 | |
熹平6年 | 177年 | 23歲 | 被任命為頓丘令。後為親戚宋奇犯法被誅,被免官。 | |
光和3年 | 180年 | 26歲 | 被朝廷徵召,擔任議郎。 | |
光和7年 | 184年 | 30歲 | 二月,黃巾軍起義,被任命為騎都尉,前往潁川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 | |
中平6年 | 189年 | 35歲 | 被起用為典軍校尉。後董卓入京,欲拉攏曹操,曹操更名改姓,潛逃出洛陽。 |
參考資料
- ^ 对于曹嵩之死,史书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三国志·武帝记》引《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兗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第二种说法,《三国志·武帝记》引《吴书》曰: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
- ^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
- ^ 《三国志·魏书十四·刘晔传》: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大军遂还。
- ^ 《三国志·武帝记》引《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 ^ 《晋书·宣帝记》: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
- ^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 ^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 ^ 《三国志·郭嘉传》引《傅子》: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 《曹操集 》曹操著,中華書局編,中華書局,1959
- 《三國志》陳壽著,中華書局出版,1995
- 《三國志人物事典》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