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剪切强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
 
第54行: 第54行:
! 極限剪切强度([[MPa]])
! 極限剪切强度([[MPa]])
|-
|-
| [[玻璃纖維]]/[[epoxy]] (23℃)''<ref>
| [[玻璃纖維]]/[[epoxy]] (23℃)''<ref>{{cite techreport
{{cite techreport
|url=http://www.dtic.mil/dtic/tr/fulltext/u2/a117902.pdf
|url=http://www.dtic.mil/dtic/tr/fulltext/u2/a117902.pdf
|first=DC
|first=DC
第63行: 第62行:
|accessdate=24 October 2013
|accessdate=24 October 2013
|publisher=Air Force Wright Aeronautical Laboratories
|publisher=Air Force Wright Aeronautical Laboratories
|place= 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Ohio
|place=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Ohio
|page=16
|page=16
|archive-date=2018-10-2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24073657/http://www.dtic.mil/dtic/tr/fulltext/u2/a117902.pdf
|dead-url=no
}}</ref>
}}</ref>
| 7.82
| 7.82

2020年12月22日 (二) 01:20的最新版本

剪切强度(Shear strength)是工程学名詞,是一个描述物质对抗剪切力强度的专有名词,也就是物质在承受剪切力時會出現降伏或是結構失效英语structural failure時的剪切力强度。剪切力是二個彼此平行,方向相反的力,當用剪刀剪紙張時,紙張就是因為剪切力而剪開。

結構工程機械工程中,設計許多零件或是結構的尺寸時,需要考慮材料的剪切强度,例如淺基礎英语Shallow foundation螺絲都是要考慮剪切强度的零件。若是钢筋混凝土梁,會用肋筋(Stirrups)來增強梁的剪切强度。

剪應力的計算方式如下

其中

是最大主應力及
是最小主應力

一般而言,:延性材料(例如鋁)會因為剪切力而失效,而脆性材料(例如鑄鐵)會因為伸張力而失效,細節可參考極限抗拉強度

若要計算剪切强度,假設失效的力是F,已知抵抗施力的面積(例如承受剪力的螺栓截面),極限剪切强度()為:

比較

[编辑]

以下是各材料的抗拉強度、降伏强度及剪切强度的大略比較[1]

材料 和極限強度(UTS)的關係 和降伏强度(TYS)的關係
USS約為0.75*UTS SYS約為0.58*TYS英语von Mises yield criterion
球墨鑄鐵 USS約為0.9*UTS SYS約為0.75*TYS
展性鑄鐵英语Malleable Iron USS約為1.0*UTS
锻铁 USS約為0.83*UTS
鑄鐵 USS約為1.3*UTS
鋁和鋁合金 USS約為0.65*UTS SYS約為0.55*TYS

USS:極限剪切强度,UTS:極限抗拉强度,SYS:剪切降伏强度,TYS:抗拉降伏强度

材料 極限剪切强度(Ksi 極限剪切强度(MPa
玻璃纖維/epoxy (23℃)[2] 7.82 53.9

為了要從試樣中得到剪切强度的值,有許多不同的測試標準,包括不同的材料種類及測試條件。美國量測剪切强度的ASTM標準有ASTM B831、D732、D4255、D5379及D7078。國際上的ISO測試標準有ISO 3597、12579及14130[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1). 
  2. ^ Watson, D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293/1581 Fiberglass-Epoxy Composite and of Several Adhesive Systems (PDF) (技术报告). 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Ohio: Air Force Wright Aeronautical Laboratories: 16. May 1982 [24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4). 
  3. ^ S. Grynko, "Material Properties Explained" (2012), ISBN 1-4700-7991-7, p. 38.

相關條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