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汇报 (上海):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9行: 第29行:


==歷史==
==歷史==
上海《文匯報》於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福州路436号創刊,由严宝礼等一批爱国人士集资创办,在[[抗日戰爭]]時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ref name=shsdfz>{{cite web|url=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2/node5501/node5526/node63723/userobject1ai8672.html|title=上海新闻志→第一编报纸→第三章上海解放后报纸(1949年5月~1996年12月)→第一节 三家主要报纸|publisher=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accessdate=2016年9月2日|archive-date=2017年1月1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112144428/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2/node5501/node5526/node63723/userobject1ai8672.html|dead-url=no}}</ref>。報刊名稱有「文以載道,匯則興邦」之意。当时为拒绝日方检查,该报利用英商作招牌,以《文汇报》(The Seanard)名称在英国注册,成立“英商文汇有限公司”,并建立董事会。1939年5月18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向日本軍國政權妥協,[[汪精衛政權]]強制停刊<ref name=shsdfz/>。
上海《文匯報》於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福州路436号創刊,由严宝礼等一批爱国人士集资创办,在[[抗日戰爭]]時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ref name=shsdfz>{{cite web|url=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2/node5501/node5526/node63723/userobject1ai8672.html|title=上海新闻志→第一编报纸→第三章上海解放后报纸(1949年5月~1996年12月)→第一节 三家主要报纸|publisher=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accessdate=2016年9月2日|archive-date=2017年1月12日|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112144428/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22/node5501/node5526/node63723/userobject1ai8672.html|dead-url=no}}</ref>。報刊名稱有「文以載道,匯則興邦」之意。当时为拒绝日方检查,该报利用英商作招牌,以《文汇报》(The Standard)名称在英国注册,成立“英商文汇有限公司”,并建立董事会。1939年5月18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向日本軍國政權妥協,[[汪精衛政權]]強制停刊<ref name=shsdfz/>。


抗戰勝利後,1945年8月18日至9月5日,《文汇报》以号外形式复刊;後因報道[[五二〇运动]]、[[较场口事件]]、[[下关惨案]]、[[臧大咬子事件]]、[[劝工大楼血案]]、[[沈崇案]]、[[上海攤販事件]]等,令[[國民政府]]不滿,被國民政府以“连续登载妨害军事之消息,及意图颠覆政府,破坏公共秩序之言论与新闻”的罪名勒令停刊,上海《文匯報》被迫於1947年5月24日再次停刊,报社主体赴香港创办香港《文汇报》;[[中共]]接收上海後,於1949年6月21日在上海圆明园路再次復刊。[[徐铸成]]任社长兼总编辑<ref name=shsdfz/>。
抗戰勝利後,1945年8月18日至9月5日,《文汇报》以号外形式复刊;後因報道[[五二〇运动]]、[[较场口事件]]、[[下关惨案]]、[[臧大咬子事件]]、[[劝工大楼血案]]、[[沈崇案]]、[[上海攤販事件]]等,令[[國民政府]]不滿,被國民政府以“连续登载妨害军事之消息,及意图颠覆政府,破坏公共秩序之言论与新闻”的罪名勒令停刊,上海《文匯報》被迫於1947年5月24日再次停刊,报社主体赴香港创办香港《文汇报》;[[中共]]接收上海後,於1949年6月21日在上海圆明园路再次復刊。[[徐铸成]]任社长兼总编辑<ref name=shsdfz/>。

2020年12月28日 (一) 12:14的版本

文匯報
2016年9月3日头版
類型日報
版式大報
持有者上海报业集团
創辦者严宝礼
出版商文汇报社
主編黄强
創刊日1938年1月25日
語言简体中文
总部 中国上海市威海路755号上海报业集团大厦
OCLC 编号265441046、​42204302
CN31-0002
售價人民币一元
網站wenhui.news365.com.cn

《文汇报》上海報業集團上海出版的一份综合性報紙,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1],以文化、人文领域为主要报道内容。

歷史

上海《文匯報》於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福州路436号創刊,由严宝礼等一批爱国人士集资创办,在抗日戰爭時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2]。報刊名稱有「文以載道,匯則興邦」之意。当时为拒绝日方检查,该报利用英商作招牌,以《文汇报》(The Standard)名称在英国注册,成立“英商文汇有限公司”,并建立董事会。1939年5月18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向日本軍國政權妥協,汪精衛政權強制停刊[2]

抗戰勝利後,1945年8月18日至9月5日,《文汇报》以号外形式复刊;後因報道五二〇运动较场口事件下关惨案臧大咬子事件劝工大楼血案沈崇案上海攤販事件等,令國民政府不滿,被國民政府以“连续登载妨害军事之消息,及意图颠覆政府,破坏公共秩序之言论与新闻”的罪名勒令停刊,上海《文匯報》被迫於1947年5月24日再次停刊,报社主体赴香港创办香港《文汇报》;中共接收上海後,於1949年6月21日在上海圆明园路再次復刊。徐铸成任社长兼总编辑[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汇报》仍为私营,1953年实行公私合营。1952年4月1日起,《文汇报》从大张改为小张,出4开8版两张,正张刊登新闻,副张系各种副刊、专刊,可单独订阅[2]。1955年10月1日,《文汇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的報紙中率先改直排横排[3]

1956年5月1日,文汇报社迁往北京,参加创办教育部机关报《教师报》,《文汇报》停刊。1956年,经中共中央决定,《文汇报》迁回上海,于10月1日复刊[2]

1957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邀约新闻界代表人士的座谈会上,当康生徐铸成介绍给毛泽东时,毛主席赞扬上海《文汇报》办得好,说:“我每天首先看(上海)《文汇报》,然后看《人民日报》,如果有空,再看别的报纸。”[4]

1957年6月在反右运动中,《文汇报》受到批判[3]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1967年1月3日,该报被“造反派”夺权,翌日重新刊登195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1月5日,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上海11个造反组织的《告上海人民书》。在文革时期,《文汇报》一度成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一个宣传渠道,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文革结束后,《文汇报》拨乱反正[2]

文革结束后的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初,《文汇报》发行量最高达170万份,发表过很多有影响的作品。1978年8月11日,复旦大学学生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文汇报》上全文刊登,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同年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上演时,《文汇报》最先对该剧进行报道,形成了全国影响[5]

1990年代后,《文汇报》经历了多次改版,1995年《文汇报》推出彩色版面,2001年再次改版。2014年10月15日,《文汇报》时隔13年改版。改版后的《文汇报》以“人文大报”为定位,继续重点报道文化、人文领域。另外原先独立出刊的《文汇读书周报》也并入《文汇报》,成为每周一随报发行的8个专版[5]

2018年1月18日,文汇报社融媒体指挥中心正式开通运行,实现了报纸的整体转型[1]

社论及文章

1965年11月10日,发表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严厉批评《海瑞罷官》。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6]

1976年3月5日,报道纪念雷锋活动,遗漏周恩来的题词。南京市的學生、工人首先揭露了该报3月5日和25日先後在報紙上刪去周恩來題詞和出現影射攻擊周恩來的語句,导致后来的四五运动

1979年1月14日,发表丁允明的署名文章《为广告正名》,后于同年3月15日刊登劳力士手表的广告,促进了上海和中国大陆广告业的恢复和开拓,被视为中国开放的一个标志[2]

1991年1月26日,《文汇报》刊发经济学家刘国光访谈录《90年代,深化改革的理论思考》,在中国大陆报纸中首次采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在社会上、特别是在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