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列里·列加索夫:修订间差异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 |
Herobrine2005928(留言 | 贡献) →车诺比核事故: 修正错别字 |
||
第47行: | 第47行: | ||
勒加索夫生於[[圖拉州]][[圖拉 (圖拉州)|圖拉]]一個公務員家庭中。他畢業於[[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和[[庫爾恰托夫研究所|庫爾恰托夫核能研究所]],於1967年獲得[[副博士學位]],1972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對於一位36歲的科學家而言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勒加索夫之後擔任[[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教授,並且自1983年到逝世都擔任[[莫斯科國立大學]]化學系化工組主任。1981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
勒加索夫生於[[圖拉州]][[圖拉 (圖拉州)|圖拉]]一個公務員家庭中。他畢業於[[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和[[庫爾恰托夫研究所|庫爾恰托夫核能研究所]],於1967年獲得[[副博士學位]],1972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對於一位36歲的科學家而言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勒加索夫之後擔任[[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教授,並且自1983年到逝世都擔任[[莫斯科國立大學]]化學系化工組主任。1981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
||
=== |
===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 |
||
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事故發生時,勒加索夫擔任庫爾恰托夫核能研究所第一副主任<ref>{{Cite web |url=http://ukrweekly.com/archive/pdf3/2003/The_Ukrainian_Weekly_2003-04.pdf |title=The Ukrainian Weekly, page 2, Sunday January 26, 2003 |access-date=2013-05-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8124516/http://ukrweekly.com/archive/pdf3/2003/The_Ukrainian_Weekly_2003-04.pdf |archive-date=2012-02-18 |dead-url=no }}</ref>。勒加索夫在事故後不久成為調查事故原因和減緩災難後果的政府委員會重要角色。他所做的最重要決定就是避免災難再次發生,並且向政府報告災難區狀況。他毫不猶豫地告訴其他科學家同僚,被摧毀的核能發電廠的安全風險,並堅持立即撤離發電廠附近的城市[[普里皮亚季]]的所有居民。1986年8月25日至29日,他代表蘇聯代表團在[[國際原子能總署]]於[[維也納]]的特別會議上進行報告。他的報告對事故進行了深度分析,並且誠實地討論了悲劇的程度和後果<ref>Bella Belbéoch, [http://www.unige.ch/sebes/textes/1998/98BelbeochB.html RESPONSABILITES OCCIDENTALES DANS LES CONSEQUENCES SANITAIRES DE LA CATASTROPHE DE TCHERNOBYL, EN BIELORUSSIE, UKRAINE ET RUSSIE] {{Wayback|url=http://www.unige.ch/sebes/textes/1998/98BelbeochB.html |date=20110927011526 }}, in: ''Radioprotection et Droit nucléaire'' [eds.: Ivo Rens and, Joël Jakubec, collection SEBES, 1998, pp. 247–261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ru.indymedia.org/usermedia/text/10/western_responsability.html "Western responsibility regarding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catastrophe in Belarus, the Ukraine and Russia"]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6002457/http://ru.indymedia.org/usermedia/text/10/western_responsability.html |date=2011-07-26 }})</ref>。 |
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事故發生時,勒加索夫擔任庫爾恰托夫核能研究所第一副主任<ref>{{Cite web |url=http://ukrweekly.com/archive/pdf3/2003/The_Ukrainian_Weekly_2003-04.pdf |title=The Ukrainian Weekly, page 2, Sunday January 26, 2003 |access-date=2013-05-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218124516/http://ukrweekly.com/archive/pdf3/2003/The_Ukrainian_Weekly_2003-04.pdf |archive-date=2012-02-18 |dead-url=no }}</ref>。勒加索夫在事故後不久成為調查事故原因和減緩災難後果的政府委員會重要角色。他所做的最重要決定就是避免災難再次發生,並且向政府報告災難區狀況。他毫不猶豫地告訴其他科學家同僚,被摧毀的核能發電廠的安全風險,並堅持立即撤離發電廠附近的城市[[普里皮亚季]]的所有居民。1986年8月25日至29日,他代表蘇聯代表團在[[國際原子能總署]]於[[維也納]]的特別會議上進行報告。他的報告對事故進行了深度分析,並且誠實地討論了悲劇的程度和後果<ref>Bella Belbéoch, [http://www.unige.ch/sebes/textes/1998/98BelbeochB.html RESPONSABILITES OCCIDENTALES DANS LES CONSEQUENCES SANITAIRES DE LA CATASTROPHE DE TCHERNOBYL, EN BIELORUSSIE, UKRAINE ET RUSSIE] {{Wayback|url=http://www.unige.ch/sebes/textes/1998/98BelbeochB.html |date=20110927011526 }}, in: ''Radioprotection et Droit nucléaire'' [eds.: Ivo Rens and, Joël Jakubec, collection SEBES, 1998, pp. 247–261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ru.indymedia.org/usermedia/text/10/western_responsability.html "Western responsibility regarding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catastrophe in Belarus, the Ukraine and Russia"]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6002457/http://ru.indymedia.org/usermedia/text/10/western_responsability.html |date=2011-07-26 }})</ref>。 |
||
2021年2月7日 (日) 18:20的版本
瓦列里·勒加索夫 Валерий Легасов | |
---|---|
出生 | 苏联圖拉州圖拉 | 1936年9月1日
逝世 | 1988年4月27日 苏联莫斯科 | (51歲)
公民权 | 苏联 |
母校 | 门捷列夫化工大学 庫爾恰托夫核能研究所 |
政党 | 苏联共产党 |
瓦列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勒加索夫(俄语:Вале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Легасов,羅馬化:Valery Alexeyevich Legasov,1936年9月1日—1988年4月27日),蘇聯無機化學家暨蘇聯科學院院士,其最為有名的事蹟為擔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
生平
早年生活與教育
勒加索夫生於圖拉州圖拉一個公務員家庭中。他畢業於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和庫爾恰托夫核能研究所,於1967年獲得副博士學位,1972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對於一位36歲的科學家而言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勒加索夫之後擔任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教授,並且自1983年到逝世都擔任莫斯科國立大學化學系化工組主任。1981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事故發生時,勒加索夫擔任庫爾恰托夫核能研究所第一副主任[1]。勒加索夫在事故後不久成為調查事故原因和減緩災難後果的政府委員會重要角色。他所做的最重要決定就是避免災難再次發生,並且向政府報告災難區狀況。他毫不猶豫地告訴其他科學家同僚,被摧毀的核能發電廠的安全風險,並堅持立即撤離發電廠附近的城市普里皮亚季的所有居民。1986年8月25日至29日,他代表蘇聯代表團在國際原子能總署於維也納的特別會議上進行報告。他的報告對事故進行了深度分析,並且誠實地討論了悲劇的程度和後果[2]。
自殺
在車諾比災難兩週年時,勒加索夫在自己公寓的樓梯間上吊自殺。據了解,在勒加索夫自殺以前曾經在錄音帶中錄下當時未公開的災難真相。根據英國廣播公司電視電影節目《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的分析(劇中他的角色由演員阿德里安·埃德蒙森扮演)[3],勒加索夫宣稱他向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報告遭到蘇聯核能機密單位的政治審查壓力。相關單位甚至禁止他提及發電廠操作員在事故前對反應爐的了解和當時已經知道的反應爐缺陷。該節目還暗示他的自殺至少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在維也納沒有提到前述的那些訊息,他隨後試圖這麼做但被禁止,並且這些事讓他的職業生涯受到傷害。期刊《原子科學家公報》也刊登了勒加索夫對於有關當局面對反應爐設計缺陷的態度相當不滿的訊息[4]。
身後
勒加索夫自殺在蘇聯核能工業界引起巨大震撼,尤其是車諾比核事故中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炉的控制棒缺陷被迅速確認且進行更新[3]。
1996年9月20日,時任俄羅斯聯邦總統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追授勒加索夫俄羅斯聯邦英雄以表彰他在車諾比災難調查時的「勇氣和英雄主義」。
影視形象
2019年英美合拍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中,列加索夫作為影集的主要角色,由傑瑞德·哈里斯飾演。
參見
參考資料
- ^ The Ukrainian Weekly, page 2, Sunday January 26, 2003 (PDF). [2013-05-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18).
- ^ Bella Belbéoch, RESPONSABILITES OCCIDENTALES DANS LES CONSEQUENCES SANITAIRES DE LA CATASTROPHE DE TCHERNOBYL, EN BIELORUSSIE, UKRAINE ET RUSSI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Radioprotection et Droit nucléaire [eds.: Ivo Rens and, Joël Jakubec, collection SEBES, 1998, pp. 247–261 (English translation: "Western responsibility regarding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the Chernobyl catastrophe in Belarus, the Ukraine and Russi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7-26.)
- ^ 3.0 3.1 Surviving Disaster: 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 ^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September 1993, pag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