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隋文帝: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子女:​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內容擴充
Luciferseraph留言 | 贡献
第44行: 第44行:
大象二年(580年)12月2日,北周静帝宇文阐晋升随国公、大丞相杨坚为相国,总管全国文武百官;撤销全国都督、大冢宰之号称号,晋封随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采邑,启奏时不再称名,享有九锡之礼;随国公、大丞相杨坚虚心“谦让”仅接受王爵和十郡作为采邑。直到大象三年(581年)2月4日,随王杨坚才接受了北周静帝宇文阐所赏赐的相国、总管全国文武百官、九锡之命,立随国文武百官。<ref>庚戌,以随世子勇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旧齐之地。壬子,以左丞相坚为大丞相,罢左、右丞相之官。...周丞相坚杀陈惑王纯及其子。...甲子,周以大丞相坚为相国,总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冢宰之号,进爵为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坚受王爵、十郡而已。《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br />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国、百揆、九锡之命,建台置官。丙辰,诏进王妃独孤氏为王后,世子勇为太子。《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ref>
大象二年(580年)12月2日,北周静帝宇文阐晋升随国公、大丞相杨坚为相国,总管全国文武百官;撤销全国都督、大冢宰之号称号,晋封随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采邑,启奏时不再称名,享有九锡之礼;随国公、大丞相杨坚虚心“谦让”仅接受王爵和十郡作为采邑。直到大象三年(581年)2月4日,随王杨坚才接受了北周静帝宇文阐所赏赐的相国、总管全国文武百官、九锡之命,立随国文武百官。<ref>庚戌,以随世子勇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旧齐之地。壬子,以左丞相坚为大丞相,罢左、右丞相之官。...周丞相坚杀陈惑王纯及其子。...甲子,周以大丞相坚为相国,总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冢宰之号,进爵为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坚受王爵、十郡而已。《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br />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国、百揆、九锡之命,建台置官。丙辰,诏进王妃独孤氏为王后,世子勇为太子。《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ref>


大象三年(581年)2月14日,北周相国、随王杨坚“顺应人心”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让出皇位登基,于是北周静帝下诏禅让,移居其他宫殿<sup>。</sup>2月19日,杨坚大开杀戒,把北周[[宇文]]皇族诸子全部屠之,[[李德林 (北朝)|李德林]]一再规劝却遭杨坚一句「君书生,不足与议此!”所拒,于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孙儿谯公[[宇文乾恽|宇文-{乾}-恽]];北周闵帝[[宇文觉]]孙纪公[[宇文湜]]<ref>《[[北史]]》《[[周书]]》作闵帝子纪厉王[[宇文康]]子,《资治通鉴》误作宇文觉子。</ref>;北周明帝[[宇文毓]]诸子酆公[[宇文贞]]、宋公[[宇文寔]];北周武帝[[宇文邕]]诸子汉公[[宇文赞]]、秦公[[宇文贽]]、曹公[[宇文允]]、道公[[宇文充]]、蔡公[[宇文兑]]、荆公[[宇文元]];北周宣帝[[宇文贇]]诸子莱公[[宇文衎]]、郢公[[宇文术]]等13人及他们的儿子们皆被处死。而李德林也因与杨坚意见不合,官职爵位从此没能升过。<ref>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劝隋王宜以今月甲子应天受命。太傅李穆、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亦劝之。于是周主下诏,逊居别宫。甲子,命兼太傅杞公椿奉册,大宗伯赵煚奉皇帝玺绂,禅位于隋。隋主冠远游冠;受册、玺,改服纱帽、黄袍;入御临光殿,服衮冕,如元会之仪。大赦,改元开皇。...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颎、杨惠亦依违从之。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于是周太祖孙谯公乾恽、冀公绚,闵帝子纪公湜,明帝子酆公贞、宋公实,高祖子汉公赞、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兑、荆公元,宣帝子莱公衍、郢公术皆死。德林由是品位不进。《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ref>大定元年二月十四甲子日(581年3月4日),杨坚便以“受禅”的名义篡位称帝,受册、玉玺,改戴纱帽、身穿黄袍;入御临光殿,改国号为「大隋<ref>《隋書·北狄》:高祖報書曰:「'''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ref>」,定都[[大兴]],是为[[隋朝]]也,改元[[开皇]],大赦天下。
大象三年(581年)2月14日,北周相国、随王杨坚“顺应人心”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让出皇位登基,于是北周静帝下诏禅让,移居其他宫殿<sup>。</sup>2月19日,杨坚大开杀戒,把北周[[宇文]]皇族诸子全部屠之,[[李德林 (北朝)|李德林]]一再规劝却遭杨坚一句「君书生,不足与议此!」所拒,于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孙儿谯公[[宇文乾恽|宇文-{乾}-恽]];北周闵帝[[宇文觉]]孙纪公[[宇文湜]]<ref>《[[北史]]》《[[周书]]》作闵帝子纪厉王[[宇文康]]子,《资治通鉴》误作宇文觉子。</ref>;北周明帝[[宇文毓]]诸子酆公[[宇文贞]]、宋公[[宇文寔]];北周武帝[[宇文邕]]诸子汉公[[宇文赞]]、秦公[[宇文贽]]、曹公[[宇文允]]、道公[[宇文充]]、蔡公[[宇文兑]]、荆公[[宇文元]];北周宣帝[[宇文贇]]诸子莱公[[宇文衎]]、郢公[[宇文术]]等13人及他们的儿子们皆被处死。而李德林也因与杨坚意见不合,官职爵位从此没能升过。<ref>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劝隋王宜以今月甲子应天受命。太傅李穆、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亦劝之。于是周主下诏,逊居别宫。甲子,命兼太傅杞公椿奉册,大宗伯赵煚奉皇帝玺绂,禅位于隋。隋主冠远游冠;受册、玺,改服纱帽、黄袍;入御临光殿,服衮冕,如元会之仪。大赦,改元开皇。...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颎、杨惠亦依违从之。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于是周太祖孙谯公乾恽、冀公绚,闵帝子纪公湜,明帝子酆公贞、宋公实,高祖子汉公赞、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兑、荆公元,宣帝子莱公衍、郢公术皆死。德林由是品位不进。《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ref>大定元年二月十四甲子日(581年3月4日),杨坚便以“受禅”的名义篡位称帝,受册、玉玺,改戴纱帽、身穿黄袍;入御临光殿,改国号为「大隋<ref>《隋書·北狄》:高祖報書曰:「'''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ref>」,定都[[大兴]],是为[[隋朝]]也,改元[[开皇]],大赦天下。


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帝,改元开皇,建立隋朝。从他专政到称帝,前后不过10个月时间,“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ref>參見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 2。</ref>,楊堅之所以能这么快称帝,与北周末期军政大权迁移于汉族人、受到汉族官员欢迎、北周府兵强大有关。<ref>《中国史纲要》第四篇 隋至明朝,第244页</ref>
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帝,改元开皇,建立隋朝。从他专政到称帝,前后不过10个月时间,“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ref>參見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 2。</ref>,楊堅之所以能这么快称帝,与北周末期军政大权迁移于汉族人、受到汉族官员欢迎、北周府兵强大有关。<ref>《中国史纲要》第四篇 隋至明朝,第244页</ref>

2021年4月1日 (四) 03:02的版本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像
隋朝皇帝
統治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
繼任隋煬帝
出生(541-07-21)541年7月21日
逝世604年8月13日(604歲—08—13)(63歲)
安葬
年號
开皇:西元581年2月-西元600年
仁寿:西元601年-西元604年
谥号
文皇帝
庙号
高祖
政权隋朝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小字那羅延(梵语:नारायण/nārāyaṇa)[a]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西魏恭帝曾经赐杨坚之父杨忠鲜卑姓氏「普六茹」[1]。杨坚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2]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全國。

生平经历

出生

杨坚于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1日)生于冯翊般若尼寺[3],寺中女尼智仙為其取乳名「那羅延」,在梵語中意為「金剛不壞」[4]。楊堅之父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生母吕氏。其妻独孤皇后为北周时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女獨孤伽羅(梵語:तगर/Tagara,意為「黑沈香」)。

其长女嫁北周宣帝(宇文贇)为后,地位显赫。杨坚在北周时曾官拜骠骑大将军,又封为大兴郡公,後袭父爵柱国,北周武帝时任隋州刺史,参加过北周灭北齐之战

夺取政权

楊堅壯年時曾隨北周武帝(宇文邕)伐滅北齊統一華北,不久後武帝于宣政元年(578年)病逝,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北周宣帝行为乖戾,诛杀元老重臣,将国政交给东宫的旧僚郑译,引起朝野恐慌。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赟下诏传位于仅7岁的长子宇文阐(北周静帝),并改年号为大象,自称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580年)3月31日,北周静帝宇文阐任命随国公杨坚世子杨勇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统辖故北齐旧地。在先前的2月20日,罢左、右丞相之官,改杨坚为大丞相。

大象二年(580年)5月11乙未日(6月8日),北周宣帝病逝。近臣刘昉郑译等和杨坚有旧,并且杨坚有“重名”,矫诏谋引杨坚辅政。据记载杨坚开始是:“固辞,不敢当”。但是刘昉警告他:“公不为,昉自为之”,杨坚遂接受此建议,之后郑译等对北周宣帝病逝的死讯秘不发丧,便以太上皇的名义假传圣旨,以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杨坚于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宣帝胞弟宇文赞为右大丞相,貌似尊崇,其实无实权,宇文赞本人年未及二十,见识庸劣,在刘昉蛊惑下,回府不理政事。杨坚手握军权后,恐北周诸王在外叛变,假借护送千金公主出嫁突厥为由,召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进京朝见,并除去军权。

杨坚等人秘不发丧和假传圣旨的主张最初被司书上士颜之仪反对,但刘昉自知不能使颜之仪屈服,就代他签字,各诸卫在接到假诏书的情况下,军权就完全被杨坚控制。其后,杨坚又向颜之仪索取皇帝符节玉玺,但遭拒绝,遂大怒,想斩了颜之仪,但顾虑到颜之仪在民间声望很高,便把他贬到西边当郡守。[5]

杨坚专政后不久,相州总管尉迟迥发兵讨伐杨坚,关东诸州群起响应,益州总管王谦也起兵进攻杨坚。杨坚派出韦孝宽、王谊等迅速平定叛乱,后又尽杀周室诸王[6]。尉迟迥起兵时奉赵王宇文招留在赵国的幼子号令,宇文泰侄孙荥州刺史邵国公宇文胄响应,为杨素所败被杀。尉迟迥兵败后,宇文招幼子下落不明。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明帝子雍州牧毕王宇文贤与五王(即宇文泰尚在世的五个儿子)谋杀杨坚,事泄,杨坚杀宇文贤及其三子,但对五王不问。七月,赵王宇文招布下鸿门宴,企图密谋暗杀杨坚,于是把杨坚邀请到寝室饮宴,命儿子宇文员宇文贯以及王妃弟弟鲁封等身带佩刀站在左右,帷席之间都暗藏了兵器,在室后埋伏了壮士打算乘势刺杀杨坚。不料在杨坚身边心腹拓跋胄的掩护下没能成功。12月31日,杨坚在得知赵王宇文招想谋杀他,便诬陷赵王宇文招及越王宇文盛谋反,赵王和越王的诸子也皆被杨坚一起诛杀。[7]十二月,又杀宇文泰仅剩的两个儿子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及二人诸子。同年并杀宇文泰孙冀王宇文绚

大象二年(580年)12月2日,北周静帝宇文阐晋升随国公、大丞相杨坚为相国,总管全国文武百官;撤销全国都督、大冢宰之号称号,晋封随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采邑,启奏时不再称名,享有九锡之礼;随国公、大丞相杨坚虚心“谦让”仅接受王爵和十郡作为采邑。直到大象三年(581年)2月4日,随王杨坚才接受了北周静帝宇文阐所赏赐的相国、总管全国文武百官、九锡之命,立随国文武百官。[8]

大象三年(581年)2月14日,北周相国、随王杨坚“顺应人心”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让出皇位登基,于是北周静帝下诏禅让,移居其他宫殿2月19日,杨坚大开杀戒,把北周宇文皇族诸子全部屠之,李德林一再规劝却遭杨坚一句「君书生,不足与议此!」所拒,于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孙儿谯公宇文乾恽;北周闵帝宇文觉孙纪公宇文湜[9];北周明帝宇文毓诸子酆公宇文贞、宋公宇文寔;北周武帝宇文邕诸子汉公宇文赞、秦公宇文贽、曹公宇文允、道公宇文充、蔡公宇文兑、荆公宇文元;北周宣帝宇文贇诸子莱公宇文衎、郢公宇文术等13人及他们的儿子们皆被处死。而李德林也因与杨坚意见不合,官职爵位从此没能升过。[10]大定元年二月十四甲子日(581年3月4日),杨坚便以“受禅”的名义篡位称帝,受册、玉玺,改戴纱帽、身穿黄袍;入御临光殿,改国号为「大隋[11]」,定都大兴,是为隋朝也,改元开皇,大赦天下。

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帝,改元开皇,建立隋朝。从他专政到称帝,前后不过10个月时间,“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12],楊堅之所以能这么快称帝,与北周末期军政大权迁移于汉族人、受到汉族官员欢迎、北周府兵强大有关。[13]

5月9日,杨坚又暗中派人杀死介公宇文阐(年仅9岁),后表示大为震惊,发布死讯,隆重祭悼,葬于恭陵。同年,杨坚又杀宇文泰侄曾孙豳国公宇文洽、宇文洽叔父杞国公宇文椿及其诸子等。宇文椿弟天水郡公宇文众不聪明不大说话,杨坚一度视其为继任介国公人选,但最终仍杀宇文众及其诸子,而另找远支族人宇文洛继嗣。[14]

北防突厥

隋文帝在北防突厥(隋與突厥之戰)成功後,603年,隋朝击败占据漠北的达头可汗,次年,启民可汗称隋朝皇帝为圣人可汗,南迁的突厥部众成为隋朝的属国。隋文帝为归附的启民可汗率领的突厥人筑金河、定襄二城于河套[15]

统一全国

隋滅陳形勢圖

杨坚平定叛乱之后,因为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弱小且长期依附北朝,其统一天下的对手只剩下南方的陈朝开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

陈朝的兵力非常薄弱,据估计,只有十万人。[16] 杨坚即位后,派贺若弼镇广陵、韩擒虎镇庐江,密谋灭陈。又派兵在陈国农时骚扰对方,纵火烧毁他们积蓄的粮食物资。开皇八年(588年),以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八年十二月杨素沿长江击破陈的沿江守军,顺流而东。但因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书,导致陈朝无法把大军从建康调出。

九月,贺若弼和韩擒虎攻下京口、姑苏。沿江守军望风而逃,在建康城外陈军主力与贺若弼、韩擒虎八千部队激战,由于陈军不能合力,被击破。

开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陈将任忠投降,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陈叔宝,陈朝亡。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据守。开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统。

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16年)以来,中原和江南地區政權分裂长达273年之久,至此隋文帝再造统一之局,并開創長達167年的隋唐盛世[17],直至安史之亂

政治作為

軍政改革

政治方面的支持功不可沒。[18]漢人如鄭譯蘇威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时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军事上,隋文帝改变府兵制初设时,兵农分离情况。转变为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农合一”的制度。[b][c]

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南北朝政區劃分繁杂随意,地方行政交错混乱,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文帝时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大约是南北朝时期開支三分1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經濟政策

经济上鑑於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由以中原地區為盛。故自隋開皇九年(589年),隋軍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文帝在位时代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结果查获没有户籍的百姓达165万余口,其中丁壮44.3万人,[19] 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廢九品中正制

另外,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书门下两省负责诏令的起草和封驳,尚书省负责政务的管理。尚书省又下设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戶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d]

科舉制度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人口增長

人口在隋朝中前期大為增長,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全国户口462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达到8,907,536户[e],46,019,956人。其中在开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陈增50.0万,此时的全国户口700多万,平均年增长226,708户。

晚年倾轧

隋文帝統治残暴及滥杀大臣、企图独裁天下,他慢慢被大臣疏远。文帝殘暴专制,苛刻刑法,百姓惶恐[f]。让“开皇盛世”大为失色。具体来说,功臣虞庆则史万岁等人先后被杀,刑罚也逐渐变得严苛无情,不复隋朝初建时的依法行事。

他也对几个儿子进行打压,如将三子杨俊软禁,将四子杨秀贬为庶人。文帝未有鞏固太子的地位,並废长立幼,立杨广而废杨勇,而之後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淵也同樣犯下相同的錯誤,故之後修隋唐史者认为是隋朝败亡的重大原因。

廢立太子

長子楊勇為人忠厚善良,但生活奢華,因而受楊堅厭惡,常告誡太子楊勇說:「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長久者。汝爲儲後,當以儉約爲先,乃能奉承宗廟。」[g]次子杨廣(即隋煬帝)為人文采極高負有抱負,但善於作偽,在楊堅面前裝得很樸素,所以受到楊堅喜愛而代其兄為太子。

604年8月13日,杨坚病逝于仁寿宫大宝殿(一说被太子杨广謀殺),享壽63岁,葬于泰陵(位于今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五泉乡双庙坡村,为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氏的合葬墓)。

历史評價

  • 隋朝作家李德林在《天命论》中描述隋文帝说:“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20]
  • 隋书·帝纪二》评:“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又说他“唯妇言是用”、“喜怒不常,过于杀戮”。
  • 李延壽北史》中讚美隋文帝外相:「皇考美鬚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21]
  • 《北史》評隋文帝君臣失和、晚年聽信讒言與廢嫡長子,種下隋朝禍根:「而素無術業,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愈扇。又雅好瑞符,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妒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託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翦伐本根。墳土未乾,子孫繼踵為戮,松檟纔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文皇,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評隋文帝一生的功與過:「高祖性嚴重,令行禁止,勤於政事。每旦聽朝,日昃忘倦。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愛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令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故衣食滋殖,倉庫盈溢。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然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此其所短也。」[22]
  •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23],其中对隋文帝杨坚的祝文是:“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赏功弗吝,节用安民,时称平治。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享!”[24]

家庭

父母

兄弟姐妹

后妃

子女

學術考證

根據《周書》《隋書》记载,楊堅家族出身于弘農楊氏[32][33]。《隋書》與《北史》記載楊堅家族先祖楊鉉為楊震八世孫,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楊震至楊鉉為19代,清朝沈炳震於〈唐書宰相世系表訂偽〉曾對楊堅家族系譜提出質疑[34]

中華民國學者陳寅恪不认同杨坚家族出身于武川[35],根據楊堅之母呂苦桃出身山东寒族,以當時世族通婚慣例來看,其父楊忠家族可能出身于寒門山东杨氏[36]。据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唐長孺考證,家譜可考的弘農楊氏後代,如杨骏杨珧,其家族在晉朝時已消散。北魏時宣稱出身弘農楊氏的,如楊播等人,家族傳承皆可疑,但也可能是远支,難以確認[37]

王桐齡認為楊堅家族出身華夷雜處的武川鎮,又与獨孤氏宇文氏等有聯姻關係,且多有违背儒家伦理的行为,似与胡风暗合[38]。推論楊堅家族可能有鮮卑血統,或是純粹的鮮卑人,偽託为弘農楊氏出身[39]

多位学者,如竹田龙儿[40]布目潮沨[41],認為楊堅家族並非出身漢族,台灣學者呂春盛认为楊堅家族的籍贯与族属虽难以考究,但出身弘農楊氏的說法应不足采信,其家族也可能出身山東漢人寒門,但史籍記載自楊元壽以来五代居於武川,其家族具有相當胡族文化色彩則無有疑慮[42]森安孝夫引用學者推論,以楊堅之父楊忠身高达2米,外貌輪廓分明,推論他可能有高加索人種血統[43]

认为杨坚家族确为弘農楊氏且為漢族的学者,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陶新华[44]、樊广平[45]蒙曼等。學者高明士與楊志玖认为杨坚能迅速夺权建立隋朝,与其家族背景和汉人出身有很大关系[46][47]

影視作品

注释

  1. ^ 那罗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
  2. ^ 《新唐书》卷50《兵志》说:“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3. ^ 《隋书》二《高祖纪下》云:“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4. ^ 隋书》卷二十六
  5. ^ 文献通考卷十·户口考一》
  6. ^ 隋文帝時,曾有「盜一錢者棄市,三人共盜一瓜皆死」的事發生,可見隋文帝時刑法嚴苛。
  7. ^ 資治通鑑》卷179

参考文献

  1. ^ 《北史·本记·卷十一》:“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
  2. ^ 《周书·卷八·帝纪第八》: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3. ^ 《隋书·卷一·本紀第一》: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
  4. ^ 《續高僧傳》:帝以後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同州般若尼寺……帝母以時炎熱,就而扇之,寒甚,幾絕,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智仙……及帝誕日,無因而至,語太祖曰:兒天佛所祐,勿憂。尼遂名帝為那羅延,言如金剛不可壞也。
  5. ^ 昉见静帝幼冲,以杨坚后父,有重名,遂与领内史郑译、御饰大夫柳裘、内史大夫杜陵韦謩、御正下士朝那皇甫绩谋引坚辅政。坚固辞,不敢当。昉曰:「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坚乃从之,称受诏居中侍疾。裘,惔之孙也。是日,帝殂。秘不发丧。昉、译矫诏以坚总知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非帝旨,拒而不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诸卫既受敕,并受坚节度。坚恐诸王在外生变,以千金公主将适突厥为辞,征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坚索符玺,颜之仪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坚大怒,命引出,将杀之;以其民望,出为西边郡守。《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6. ^ 《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隋的建立与统一 第八页
  7. ^ 赵僭王招谋杀坚,邀坚过其第,坚赍酒淆就之。招引入寝室,招子员、淫乱之色菲菲不可及,又藏刃于帷席之间,伏壮士于室后。坚左右皆不得从,唯从祖弟开府仪同大将军弘、大将军元胄坐于户侧。胄,顺之孙也。弘、胄皆有勇力,为坚腹心。酒酣,招以佩刀刺瓜连啖坚,欲因而刺之。元胄进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招诃之曰:「我与丞相言,汝何为者!」叱之使却。胄嗔目愤气,扣刀入卫。招赐之酒,曰:「吾岂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招伪吐,将入后邠,胄恐其为变,扶令上坐,如此再三。招伪称喉干,命胄就厨取饮,胄不动。会滕王逌后至,坚降价迎之。胄耳语曰:「事势大异,可速去!」坚曰:「彼无兵马,何能为!」胄曰:「兵马皆彼物,彼若先发,大事去矣!胄不辞死,恐死无益。」坚复入坐。胄闻室后有被甲声,遽请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坚下床趋去。招将追之。胄以身蔽户,招不得出;坚及门,胄自后至。招恨不时发,弹指出血。壬子,坚诬招与越野王盛谋反,皆杀之,及其诸子。赏赐元胄,不可胜计。《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8. ^ 庚戌,以随世子勇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旧齐之地。壬子,以左丞相坚为大丞相,罢左、右丞相之官。...周丞相坚杀陈惑王纯及其子。...甲子,周以大丞相坚为相国,总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冢宰之号,进爵为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坚受王爵、十郡而已。《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国、百揆、九锡之命,建台置官。丙辰,诏进王妃独孤氏为王后,世子勇为太子。《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
  9. ^ 北史》《周书》作闵帝子纪厉王宇文康子,《资治通鉴》误作宇文觉子。
  10. ^ 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劝隋王宜以今月甲子应天受命。太傅李穆、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亦劝之。于是周主下诏,逊居别宫。甲子,命兼太傅杞公椿奉册,大宗伯赵煚奉皇帝玺绂,禅位于隋。隋主冠远游冠;受册、玺,改服纱帽、黄袍;入御临光殿,服衮冕,如元会之仪。大赦,改元开皇。...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颎、杨惠亦依违从之。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于是周太祖孙谯公乾恽、冀公绚,闵帝子纪公湜,明帝子酆公贞、宋公实,高祖子汉公赞、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兑、荆公元,宣帝子莱公衍、郢公术皆死。德林由是品位不进。《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
  11. ^ 《隋書·北狄》:高祖報書曰:「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
  12. ^ 參見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 2。
  13. ^ 《中国史纲要》第四篇 隋至明朝,第244页
  14. ^ 隋主潜害周静帝而为之举哀,葬于恭陵;以其族人洛为嗣。《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
  15. ^ 启民上表陈谢曰:「大隋圣人可汗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染干如枯木更叶,枯骨更肉,千世万世,常为大隋典羊马也。」帝又遣赵仲卿为启民筑金河、定襄二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九
  16. ^ 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 第一章隋的建立与统一 第二节平陈之战,第9页
  17. ^ 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 第一章 第11页
  18. ^ 第十九章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贵族集团.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 : 第275页. 
  19. ^ 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二章,第13页
  20. ^ 20.0 20.1 《杨坚得天下“其做法蕴藏大乱”》. 新浪网. [2006年12月7日] (中文(简体)). 
  21. ^ 北史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_北史(唐)李延壽撰_国学导航. www.guoxue123.com. [2018-02-01]. 
  22. ^ 資治通鑑/卷180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8-02-02] (中文). 
  23. ^ 根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从伏羲元世祖十七位帝王,这十七位帝王分别是:三皇(伏羲、炎帝、黄帝)、五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历代帝王庙,根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八记载: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历代帝王。初,历代帝王庙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旧,最东一室则汉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则宋太祖、元世祖,从祀名臣凡四坛,东庑第一坛九人,风后、皋陶、龙、伯益、傅说、召公奭、召虎、张良、曹参,西庑第一坛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萧何、陈平,东庑第二坛十人,周勃、冯异、房玄龄、李靖、李晟、潘羙、岳飞、木华黎、博尔忽、伯颜,西庑第二坛九人,邓禹、诸葛亮、杜如晦、郭子仪、曹彬、韩世忠、张浚、博尔术、赤老温。”
  24. ^ 来源于《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的相关记载。
  25. ^ 维基百科编者. 杨勇 (隋朝)[G/OL]. 维基百科, 2020(20201007)[2020-10-07]. https://zh.wikipedia.org/zhwiki/w/index.php?title=%E6%9D%A8%E5%8B%87_(%E9%9A%8B%E6%9C%9D)&oldid=62230906.
  26. ^ 维基百科编者. 隋炀帝[G/OL]. 维基百科, 2021(20210321)[2021-03-21]. https://zh.wikipedia.org/zhwiki/w/index.php?title=%E9%9A%8B%E7%82%80%E5%B8%9D&oldid=64863226.
  27. ^ 维基百科编者. 楊俊 (隋朝)[G/OL]. 维基百科, 2020(20200130)[2020-01-30]. https://zh.wikipedia.org/zhwiki/w/index.php?title=%E6%A5%8A%E4%BF%8A_(%E9%9A%8B%E6%9C%9D)&oldid=57915227.
  28. ^ 维基百科编者. 楊秀[G/OL]. 维基百科, 2020(20201215)[2020-12-15]. https://zh.wikipedia.org/zhwiki/w/index.php?title=%E6%A5%8A%E7%A7%80&oldid=63231543.
  29. ^ 维基百科编者. 楊諒[G/OL]. 维基百科, 2020(20200426)[2020-04-26]. https://zh.wikipedia.org/zhwiki/w/index.php?title=%E6%A5%8A%E8%AB%92&oldid=59373979.
  30. ^ 维基百科编者. 楊麗華[G/OL]. 维基百科, 2020(20201229)[2020-12-29]. https://zh.wikipedia.org/zhwiki/w/index.php?title=%E6%A5%8A%E9%BA%97%E8%8F%AF&oldid=63481576.
  31. ^ 维基百科编者. 楊阿五[G/OL]. 维基百科, 2020(20200817)[2020-08-17]. https://zh.wikipedia.org/zhwiki/w/index.php?title=%E6%A5%8A%E9%98%BF%E4%BA%94&oldid=61205870.
  32. ^ 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列传·卷十九》:「杨忠,弘农华阴人也。小名奴奴。高祖元寿,魏初,为武 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焉。祖烈,龙骧将军、太原郡守。 父祯,以军功除建远将军。属魏末丧乱,避地中山,结义徒以 讨鲜于修礼,遂死之。保定中,以忠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 保、兴城郡公。」
  33. ^ 魏徵等撰《隋書》卷1〈帝紀〉:「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
  34. ^ 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表訂偽〉,收入《二十五史補篇》第6冊,台灣開明書店,1959年一版。
  35. ^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杨忠传〉谓杨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是因为他的高祖杨元寿,魏初曾作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吾人不能据此谓杨氏出于武川。”
  36. ^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十七篇之六〈杨隋李唐非出自六镇〉,黄山书社,1987年4月第一版。
  37. ^ 唐长孺 《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楊播一家之出于华阴是可疑的。但华阴距新绛不远,很可能是疏族。......北方的弘农杨氏可能还是大姓,马渚诸杨也可能与华阴杨氏本是同族,大概世次莫考,真伪难辨。”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1 P121-124
  38. ^ 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史称隋文帝晚年不克令终,系炀帝使私人张衡行大逆。文帝崩后,炀帝烝于文帝后宫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宫庭之间有惭德焉。”
  39. ^ 王桐齡〈楊隋李唐先世系統考〉,發表於《女師大學術季刊》,1932年。
  40. ^ 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竹田龙儿对隋室系谱亦多质疑,他虽未敢断言杨隋必非汉族弘农杨氏,但杨隋在血统上有不少鲜卑混血、在习俗上则已相当鲜卑化,应是可确定的。”
  41. ^ 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布目潮沨认为隋室系谱在杨铉以上不可信,......其子孙已有五代居于武川镇,而该地为胡族杂居之地,因此他认为杨氏应非汉人。”
  42. ^ 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收入《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
  43. ^ 森安孝夫著,張雅婷譯《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過去以來便有說法,認為關隴集團中的獨孤氏是匈奴系,或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身高達兩米,是輪廓分明的美男子,應該混有高加索人種的血統。」,台北八旗出版,2018年初版。
  44. ^ 陶新华《魏晋南北朝弘农杨氏的发展道路》:“宇文氏执行士庶兼用政策,对于汉人士族极尽拉拢之能事,为了建立关陇集团,又对追随自己的胡族人士和汉人人士实行‘复姓’或‘赐姓’......追随宇文氏的弘农杨氏人物,即杨牧一系和杨奉一系的杨继一房,大都符合以上情况,如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杨绍被赐屋吕引氏。”,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45. ^ 樊广平《杨坚建隋以及对全国的统一》:“杨坚,弘农华阴人,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出身于官僚贵族家族,汉太尉杨震之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
  46. ^ 高明士《隋代中国的统一——兼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杨坚在北周末期,以其特殊家庭背景与婚姻关系,已成为汉人统治集团的领袖,即连鲜卑统治阶层亦难与其匹敌。”,三秦出版社,1998
  47. ^ 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 》:“杨坚是汉人,......杨坚所以很容易地取得政权,乃是汉族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外部链接

参见

隋文帝
出生于:541年7月21日逝世於:604年8月13日
統治者頭銜
新頭銜
隋朝建立
隋朝皇帝
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
繼任:
隋煬帝
楊廣
前任:
北周靜帝
宇文阐 (衍)
中國北方皇帝
581年-604年
前任者:
陳後主陳叔寶
西梁后主萧琮 (名义)
中國南方皇帝
(587年10月废除西梁589年2月10日灭)

589年2月-604年8月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晋惠帝
司马衷
统一中國皇帝
(590年8月安抚岭南冼夫人,统一全国)

590年8月-604年8月
中国爵位
前任:
父亲北周 · 随国桓公
杨忠
北朝 · 北周上柱国、随国公
568年-581年
封号停止
原因: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