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宗教:修订间差异
加入宗教建築密度 |
无编辑摘要 |
||
第8行: | 第8行: | ||
'''[[臺灣]]'''各'''[[宗教]]'''受《[[中華民國憲法|憲法]]》保障,[[中華民國國民|人民]]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並且各宗教間皆為平等。除此之外,[[中華民國政府|政府]]奉行[[政教分離]]原則,政府與宗教之間亦無關聯。又因臺灣為一移民社會,[[漢字文化圈]]固有的傳統信仰如[[佛教]]、[[道教]],在一般民眾極為流行且根深柢固;而西方世界較常見的宗教,如[[基督宗教]]及[[伊斯蘭教]],亦擁有不少的信眾。 |
'''[[臺灣]]'''各'''[[宗教]]'''受《[[中華民國憲法|憲法]]》保障,[[中華民國國民|人民]]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並且各宗教間皆為平等。除此之外,[[中華民國政府|政府]]奉行[[政教分離]]原則,政府與宗教之間亦無關聯。又因臺灣為一移民社會,[[漢字文化圈]]固有的傳統信仰如[[佛教]]、[[道教]],在一般民眾極為流行且根深柢固;而西方世界較常見的宗教,如[[基督宗教]]及[[伊斯蘭教]],亦擁有不少的信眾。 |
||
根據[[行政院]]國情介紹,[[臺灣地區]]現有主要宗教統計類別計有22種 |
根據[[行政院]]國情介紹,[[臺灣地區]]現有主要宗教統計類別計有22種<ref>{{cite web|title=宗教信仰在臺灣|url=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access-date=2021-06-02|archive-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210314103644/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 |
||
| archive-date =2021-03-14}}</ref>。2019年,[[臺灣地區]]的宗教建築(寺廟教堂數)總計為15,175, 佛道寺廟達12,279, 光是道教宮廟就達9,684,佛教寺廟達2,317 |
| archive-date =2021-03-14}}</ref>。2019年,[[臺灣地區]]的宗教建築(寺廟教堂數)總計為15,175, 佛道寺廟達12,279, 光是道教宮廟就達9,684,佛教寺廟達2,317<ref>{{cite web|title=表23各宗教教務概況|url=https://www.ey.gov.tw/File/71A8E0246065BE0|access-date=2021-06-02}}</ref>。 在臺灣3萬6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將近3萬3千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有1座寺廟或教會(堂),宗教建築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亦屬罕見,是華人世界宗教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ref>{{cite web|title=宗教信仰在臺灣|url=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access-date=2021-06-02|archive-url =http://web.archive.org/web/20210314103644/https://www.ey.gov.tw/state/D00B53C98CD4F08F/0fe638e7-c0bf-401e-b9f2-3db11eecd508 |
||
| archive-date =2021-03-14}}</ref>。 臺灣也是華人世界裡宗教最興盛的地區。 |
| archive-date =2021-03-14}}</ref>。 臺灣也是華人世界裡宗教最興盛的地區。 |
||
2021年6月2日 (三) 09:23的版本
| |
| |
臺灣各宗教受《憲法》保障,人民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並且各宗教間皆為平等。除此之外,政府奉行政教分離原則,政府與宗教之間亦無關聯。又因臺灣為一移民社會,漢字文化圈固有的傳統信仰如佛教、道教,在一般民眾極為流行且根深柢固;而西方世界較常見的宗教,如基督宗教及伊斯蘭教,亦擁有不少的信眾。
根據行政院國情介紹,臺灣地區現有主要宗教統計類別計有22種[1]。2019年,臺灣地區的宗教建築(寺廟教堂數)總計為15,175, 佛道寺廟達12,279, 光是道教宮廟就達9,684,佛教寺廟達2,317[2]。 在臺灣3萬6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將近3萬3千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有1座寺廟或教會(堂),宗教建築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亦屬罕見,是華人世界宗教建築密度最高的地區[3]。 臺灣也是華人世界裡宗教最興盛的地區。
根據200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調查,臺灣人口中佛教佔35.3%、道教佔33.2%、民間信仰(包含儒教)佔約10%、基督教佔3.9%,無信仰或拒答佔18.2%[4]。
根據2019年美國國務院發布的《國際宗教自由報告》顯示: [1] 美國政府估計台灣總人口約為2,360萬人(根據2019年年中的估計)。台灣內政部宗教輔導科在2005年進行的全面調查顯示,台灣人口中有佛教徒約有800萬人(35%),而道教徒約有755萬人(33%),該報告裡面,將臺灣民間信仰納入道教體系。除了佛、道教之外,其餘人口包括80.5萬人(3.5%)信奉一貫道,59.8萬人(2.6%)為新教徒,29.7萬人(1.3%)為天主教信徒,22.9萬人(1%)信奉彌勒大道,53,000人(0.2%)為遜尼派穆斯林。信徒不到人口4%的宗教包括:天帝教、天德教、理教、軒轅教(黃帝教)、天理教、先天救教、山達基教、巴哈伊教、耶和華見證人、真光教團、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統一教)、長老會、真耶穌會、浸信會、路德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以及聖公會等。剩下20%的人口宗教信仰不明或是沒有宗教信仰。
雖然自2005年之後內政部未再對宗教信仰的人口進行追蹤,但內政部表示此一統計數據大致上並無改變。雖然絕大多數有宗教信仰的人自認為是佛教徒或道教徒,但是也有很多人自認既是佛教徒,也是道教徒,還有許多人把其他宗教信仰的習俗也納入自己的宗教信仰。內政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登記在案的信徒人數合計953,599人,寺廟總數為12,305間,教堂總數為2,839間。
除了信仰有組織的宗教外,很多人還信奉傳統的民俗宗教,包括某些面向的薩滿教、祖先崇奉、動物崇拜等。研究人員與學者估計,有高達80%的人口信奉某種形式的傳統民俗宗教,這類民俗宗教經常與個人信奉佛、道、儒教,或其他傳統宗教有所重疊。有些信仰佛、道,以及其他傳統宗教的信徒也有修練法輪功。法輪功自稱為一種精神紀律,據台灣法輪大法學會的領導人物表示,法輪功學員人數在數十萬之譜。
根據勞動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最近的統計以及與宗教領袖的對話,原住民大多是新教徒或羅馬天主教徒,總共有570,000人。台灣的猶太教徒估計有1,000人,約有一半是外國居民。台灣的外籍勞工人數估計有711,000人,主要來自東南亞。印尼籍勞工佔外籍勞工之大宗,約有271,500人,以穆斯林為主。來自菲律賓的外籍勞工人數約有155,500人,普遍信奉羅馬天主教。
先前調查
根据《國際宗教自由報告》,一些研究人员估计現今臺灣有將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另外,更有超過五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強調自己為無宗教者(並非無神論者)約18%。
據《內政統計年報》2013年12月統計[6],中華民國依各宗教皈依規定之信徒人數1,581,383人,以道教、佛教、基督新教最多,佛教道教界線不明確[7][8]。
據《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8第七期第四次》於2018年隨機訪問1842位民眾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民間信仰38.4%,佛教18.4%,道教12.3%,一貫道1.6%,天主教1.3%,基督新教4.3%,沒有宗教信仰23%, 其他0.6%[9]。合計,佛道與民間信仰者約69.1% 無宗教者約23%,,一貫道1.5%,基督宗教5.6%。
據《皮尤研究中心台灣2020宗教報告》,台灣信仰人口為 民間信仰 43.8%, 佛教21.2%, 基督教5.8%, 回教1%,猶太教1%,印度教1%,其他宗教15.5%, 沒有宗教信仰13.7%[10]。合計,佛教和民間信仰者約65%,基督教5.8%。
佛教
一如其他東亞國家,佛教思想的傳佈成為建構東亞文化的特徵之一,並往往融入當地既有信仰。臺灣佛教信仰人口可能與道、儒或台灣民間信仰高度重疊。「佛」即為「佛陀」,為古印度的梵文音譯,為「覺悟」、「覺悟者」之意;指覺悟宇宙人生一切真理之意。
佛陀又特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原本是釋迦族悉達多太子,前623年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城,他捨棄了權位出家修道,成道之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是姓,牟尼是梵文中對聖者的通用尊稱,意為文、寂默。
源起
清朝統治中國後,閩南地區信仰發生重大變革,除了產生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閭山派之外,也衍生出適合漢人(閩南人)民情的佛教。此階段,以我為主體的觀音信仰,在佛教中,最容易被漢人所接受。
18世紀之後,觀音為主神的佛教。此種佛寺又以巖仔居多。巖仔,漳州人發音為(giam ah),泉州人發音為(gum ah),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志》:「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而“巖仔”於佛寺的正式名稱又可稱為巖或岩。以巖為名的佛寺,自18世紀後大量出現於台灣,藉由觀音信仰,將佛教教義傳至台灣,例如1752年建成的的芝山巖與1791年整竣完成的寶藏巖等。
除了巖仔之外,台灣清治時期主祀觀音的廟宇有寺、宮、閣、堂、壇、庵、巖等等的名稱區分。除了巖仔之外:佛亭通常為地主所蓋、寺為大廟、堂常為村廟。
另外,18世紀後的台灣道教或齋教等民間信仰於興建廟宇時,也常將佛教的觀音、佛祖聖像列於道觀或宮廟中。而所謂以天神下旨來教化民眾的神道儒教也會用佛教神祇做對象。至此,臺灣佛、道、儒教及民間信仰成為不可分的共同體。
在台灣頗負盛名,兼容民間信仰的觀音信仰聖地有艋舺龍山寺、林口竹林寺、臺南大觀音亭及內門紫竹寺等等。民眾家裏奉祀的神佛也以觀音、媽祖、關公、土地公等為多,並常會雕飾以以觀音為主的神佛畫像觀音媽聯。
發展
1895年,臺灣日治時期開始。在治理臺灣所需要的宗教安定力量上,臺灣總督府捨棄19世紀末因對外戰爭勝利而興起的日本國家神道(國教化的神道信仰),而選擇了已經在臺灣稍有根基的佛教。這種與西方世界以基督教治理殖民地的「宗教殖民」不同的「宗教感化」思維模式,也讓原住民與漢人居多的臺灣,同化於日本的速度加快。
為因應現實環境,臺灣漢人不得不與在台日本人合作,並以傳統道教寺廟改建、增設日人所熟悉的佛像;如地藏王菩薩等。日人統治者,更於台灣各地設立許多寺院及佈教所。起初日本佛教各宗派與本地佛道教傳教者,雖為了增加信徒而相互競爭,使甲宗信徒歸向乙宗的情事不斷發生,也因而其間發生少數爭執。不過之後,臺灣佛教或民間信仰人口大增,加上漢化且放棄原本純巫教的大量平埔原住民族皈依佛教,讓各教派都擁有一定信徒數量,在此情況下,各派「不以信徒多寡為唯一之目的,故各宗派間不再出現任何傾軋,頗為圓滑。」(溫國良編譯,《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台灣省文獻會,1999.6,頁58。)
1941年,全臺灣人口共500多萬,而光是積極參與日本佛教宗派的信仰人口就達到8萬人。其中以真宗本願寺派、曹洞宗、日蓮宗、淨土宗等派為主。
高僧信仰
另外,明清時代來台的移民,自閩、粵等地,帶來許多高僧信仰,學者有人稱之「佛教俗神」信仰。如福建泉州安溪縣的清水祖師信仰、顯應祖師信仰,閩西的定光古佛信仰,高僧信仰亦會道教化、如道教廟宇、鸞堂也時常奉祀原屬佛教禪宗的達摩祖師、濟公與普庵禪師等。
現代佛教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政府時期。稍後的1950年代,因為國共內戰與中國共產黨不允許宣揚佛教等因素(中共官方奉行無神論,禁止一切宗教組織的自由活動),來台定居的大陸佛教徒日漸增多。不同於以往閩南泉州、漳州流行的較偏向世俗化的佛教徒,強調因果論的漢傳叢林佛教徒,在此時正式於台灣耕耘。
經過超過廿年的宣揚,現代佛教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於台灣盛行。加上經濟發達、政治鬆綁等因素,由中國大陸傳入的漢傳系統大乘佛教成為佛教的新興主導力量。因為教義詮釋理性化,也適合現代社會需要,佛教信徒迅速增多。不但如此,以往從未出現的佛經偈語也大量出現於各種場合。
目前臺灣佛教以淨土宗、禪宗及無所屬的宗派居多。如就團體來說,則以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慈濟等四大教團最具規模。
道教
道教為中國本土宗教,歷史十分悠久。歷經推廣與傳佈後,大約可分為北方的全真教,與南方的正一教。北方全真教偏重自行主義,重視冥想、苦行,南方正一教,又稱天師教,以張天師為首領,偏重他力主義,重視符咒科儀,一般來說,台灣的道教來自南方福建泉州與漳州一代所盛行的天師教(天師道)。
沿革與推廣
在台灣,從台灣清治時期,經過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百年統治之後,本土發源的道教仍呈熱烈的蓬勃發展風貌。以福建巫術、佛教密宗瑜珈派與道教正一道正一派、符籙派相融合以及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閭山派,一直都是台灣主要信仰之一。而不論是正一派或閭山派所帶來的道士、法師及造醮觀念與習俗更是深植民心。這裡面,雖然科儀與中國其他地方不盡相同,不過台灣多數道教廟宇仍自詡為正統天師教的傳承。
1980年代之前,佛教未經印順、聖嚴、星雲等佛教法師宣揚前,正一派或閭山派可說是全台最主要宗教。1980年代,道教勢力略為衰退。不過今只要逢年過節,畫上代表三清的三個「V」字及制式符首與符腳(閩南話稱「符仔腳」)的正一派符籙在台灣處處可見。台灣現有喜慶喪葬過程,甚至媒體節目與大部分建物,更多處可見道教科儀與風水禁忌。另外,閭山符籙延伸的收驚儀式,更是全台北最大廟宇行天宮的主要特色。
道士
在台灣,道士的宗教約略任務有二,一則度生,一則度死。所謂度死,乃是指喪葬的科儀與做功德,所謂度生,又可分為祈福與驅邪。前者有建醮,謝平安,做三獻等,後者指安胎,起土,補運等。而從事的人員通常稱司公。若再細分,盛行的有正一派與閭山派,閭山派又可分為臨水夫人派與法主真君派,臨水夫人派的紅頭司公專門度生,作喜慶的法事居多;法主真君派的烏頭司公專門度死,作超渡的法事居多。
臺灣泛靈信仰
臺灣原住民的傳統信仰是泛靈信仰(包含自然崇拜及祖靈崇拜),隸屬於南島原始神話體系的一部分。他們認為天地世間的萬物、自然現象和祖先都有神靈的存在。[11] 在傳統信仰裡面,祖靈被認為最能影響族人的吉凶禍福,原住民相信祖靈會保護族人的農作物和渔獵收穫豐盛,因此最受原住民的敬畏。[12]
通常來說,族裡的祭師在信仰活動中佔有重要的位置,他除了主持祭典儀式的進程,並與神靈進行溝通,也是族群歷史、神話和傳說的詮釋者,主導著整個族群的信仰和宇宙觀。[11]
台灣移民民間信仰
台灣民間信仰揉合古代中國儒、釋、道三教的信仰,隨著閩粵移民,由中國華南地區傳播來台,落地生根,逐漸產生本土的民間信仰風格。全台被認定755.7萬道教徒中,混雜著台灣民間信仰者應佔大多數。這裡面,也包含祭祖、巫術、鬼神和其他神靈、動物等泛靈崇拜等信仰。
起源與定義
閩客移民渡海來台時,大多由故里迎請地方神祇,分靈侍奉。由於移民渡海需面對莫測的海象變化,到台墾殖後,因水土不服,瘟疫四起,又須與台灣原住民及不同的墾殖團體相互械鬥,爭奪土地、水源、商業利益等等,迎奉而來的原鄉神祇,成為移民的精神認同,並逐步發展為無所不能的地方守護神。
除了人格化的地方守護神原因外,台灣民間信仰另外宗源則來自道教。本流行於泉漳一帶的正一派道教來台後,經過一段時間與佛儒兩教滲合,逐漸變成「民間基層人口的傳統信仰及文化現象,只求個人與家庭之富貴財子壽」的台灣多神格民間信仰。
台灣這種民間信仰也有學者將之歸類為「儒宗神教」或「鸞門」,因為就其信仰內容來看,大都是藉著神明持筆揮鸞來闡述儒宗孔教的倫理道德教化,相容聖賢、佛祖、仙神思想,強調修身、持家、行善、勸化;即以勸化世人,挽救人心,導正社會頹風惡習為宗旨。
信仰種類
臺灣民間信仰基本為多神信仰,其中以地域性可區分,福建福州籍移民信奉的開閩聖王、臨水夫人,漳州籍移民信奉的開漳聖王,泉州同安籍移民的保生大帝,泉州三邑人的廣澤尊王,青山王,泉州安溪籍的清水祖師、顯應祖師、法主公、保儀大夫、保儀尊王,泉州晉江籍的蘇府千歲,客家汀州籍的定光古佛及其他客家、潮州移民的三山國王。
另外,以鸞堂信仰發展的恩主信仰,也頗為盛行。所謂的恩主是扶鸞的名詞,是對人有恩德的主神,或者是救世主的意思。多以歷史名人為膜拜對象的恩主信仰,主要神祇有俗稱關恩主的關雲長、呂恩主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俗稱岳恩主的12世紀宋朝名將岳飛。恩主信仰中的多位神祇,民間常以關雲長為首,因此一般台灣人亦直稱關雲長為恩主公。
除了地域性神祇與恩主信仰外,台灣民間信仰尚有海神信仰的玄天上帝與媽祖,瘟神與英靈信仰融合的王爺信仰:五府千歲、溫王爺、土地公等,死亡鬼靈神格化的有應公與義民爺及民間刑罰府衙神格化的八家將等。不過性質與道教幾乎難以釐清,不但信徒無法分辨兩者差別,就連一般統計數據與社會觀察,也將民間信仰歸於道教體系。
如果硬性歸類,台灣較接近道教的知名民間信仰廟宇如下
- 北部:台北行天宮、大龍峒保安宮、北投關渡宮、松山奉天宮、松山慈祐宮、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艋舺青山宮、木柵指南宮、板橋慈惠宮、三重先嗇宮、烘爐地南山福德宮、礁溪協天廟、大溪普濟堂、新竹城隍廟等。
- 中部:大甲鎮瀾宮、鹿港天后宮、芳苑普天宮、鹿港城隍廟、大庄浩天宮、彰化南瑤宮、竹山紫南宮、白沙屯拱天宮等。
- 南部:南鯤鯓代天府、麻豆代天府、台灣府城隍廟、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東港東隆宮、臺南大天后宮、高雄三鳳宮、高雄關帝廟、高雄文武聖殿、舊城城隍廟、鳳山城隍廟、哈瑪星代天宮、旗津天后宮、新營太子宮、車城福安宮等。
- 東部:花蓮慈天宮、花蓮勝安宮、台東天后宮等。
- 離島:澎湖天后宮
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提供資料顯示,台澎金馬地區現有包含種類為玉帝廟、關帝廟、媽祖廟、哪吒廟、王爺廟、土地廟等等民間信仰廟宇共8000間,利用民房設立之中型道壇約在10000間左右,傳教人員約有28,000餘人。
一貫道
一貫道发源于中国大陆、目前主要興盛於台灣的宗教信仰,根據一貫道的官方歷史源流簡介,在台灣應是孫慧明於1954年遷居到台灣之後開始盛行。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一貫道接納部分日治時期的儒教信仰人口。因該教結構嚴謹,又有秘密色彩,早期活動曾被國民黨政府大力壓制,1953年內政部更頒布禁令,嚴禁該宗教的散播,該限制直到1987年解嚴后才解除。
歷史
一貫道的中心主神是明明上帝:“明明上帝 無量清虛 至尊至聖 三界十方 萬靈真宰”,在其教內被視為與佛教大日如來、儒家昊天上帝、道教三清道祖等同。根據一貫道的主張,宇宙真理雖只有一,但可經由各種形式依各地風俗民情來顯現。另外,依照“一貫道源流”的記載,“一貫道”這個名稱開始於清光緒12年(公元1886年),於山東一帶開始傳教,之後拓展至各地。
一貫道在民間的興盛主要原因是由於傳道者或是組織經常主動的幫助街坊鄰居,教內人士亦是互相幫助,於是一貫道的活動與市井小民的生活緊緊的結合,從而興盛。同時也是因為教徒經常的聚眾活動,引起了當權者的注意,導致當局發佈了禁止一貫道的禁令。
佛堂
一貫道設有家庭佛堂與公共佛堂。個人家庭中設有規模較小的家庭佛堂,而公用道場中則設有公共佛堂。部份較大的道場,另設有講堂,專供講道用。佛堂所擺設的主要是三盞油燈(稱為佛燈),左右兩盞代表太陽與太陰,中間一定會有一盞油燈(稱為母燈),代表的是明明上帝無極老母,除此之外,還有主祀神祇。主祀神祇多為儒、釋、道三教人物。一般來說以彌勒祖師(彌勒尊佛)、南海古佛(觀音菩薩)、濟公活佛(降龍羅漢)、孚佑帝君(呂純陽)、關聖帝君等,做為主祀神祇,部份佛堂兩旁會懸掛祖師畫像、照片,或懸掛於講堂(講道的場所)。少部份大型佛堂,另設有祖師殿(路中一、張天然、孫慧明等)。
觀音法門由清海無上師於 1985 年創立,清海以弟子須接受印心儀式,接受純素飲食,並遵守五大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才可進入門下。創辦人張蘭君自稱能與上帝溝通,結合基督教、佛教、猶太際、印度教等等,並「宣稱自己是下一個繼承耶穌、佛和穆罕默德的人。」在台灣各著城市都有低調的道場,供會員修行、冥想、打坐等,在台勢力龐大,會員人數驚人。
事業
愛家國際餐飲 Loving Hut 為全球連鎖餐飲企業,在亞洲、歐洲、美洲、非洲、澳洲都有分據點,以清海無上師之名,在各大城市提供純素飲食。店內通常會播放組織內部製作的無上師電視台。餐廳內也通常可見供奉師父之照片、畫像、藝術作品、簽名等等。另外還成立清海無上師世界會出版社,建立給信徒購物的線上商店「黃金新紀元」,可購買各種師父設計的精美藝術品,事業版圖非常廣大多元。
爭議
1. 清海無上師過去原是聖嚴法師釋聖嚴的弟子,由於語言能力優異,當時替聖嚴法師提供英文秘書與翻譯等工作。之後開始從聖嚴法師門下私自招收信徒,傳授修行法門「觀音法門」,因此開啟了她自己的宗教事業,並在苗栗西湖開啟了自己的道場。
2. 民國 85 年時,清海被污指斂財接受調查,離開台灣,事後證明非事實。近年才再度在台灣進出,清海本人行事非常低調, 只著重在修行方面。
3. 信徒自認等級不夠高鮮少談論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是上師的背景,出入道場需要會員通行證,不對外開放。
4. 信徒家中有時可見購買的清海無上師的珠寶、服飾設計(也稱為天衣)、藝術作品、甚至是她使用過的物品(手錶、牙刷、服飾等),因為不接受供養, 這些是清海弘法的資金來源。
5. 清海講道時通常配戴各種珠寶,衣著極為高貴且華美,據她表示世界是美好的, 人的穿著應該也是高雅的。 因為没有道場, 同修們經常要在雨中搭帳篷修行, 2019 年信徒終於花費20億買下苗栗縣苑裡鎮溫泉遊樂區,購入地產建置道場。
6. 2019 年,在台灣舉辦為期五天的「國際禪」,邀請海外各國信徒來台共襄盛舉,會員一人繳納台幣 $5000 元。信徒們遵守使用者付費不虧欠世人的道理。
基督信仰
基督宗教是最早進入臺灣的世界性宗教。在台灣,「基督教」一詞經常專指新教,而不包括天主教、東正教等其他基督宗教派別。
史載17世紀中期,西班牙(天主教)和荷蘭(新教)。兩國傳教士就曾在台灣北部的平埔族區域展開傳教工作。但因兩政權並沒有在台灣深耘,加上統治台灣的期間與範圍有限,當時基督教信仰人口並無顯著增加。明鄭時期和清治前期,基督教的傳教活動遭到禁止,至1860年代台灣開港後,基督宗教各派別才正式進入台灣傳教。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台灣採取政教分離,但基督教在政治圈有著較大能見度。曾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皆信仰基督教;臺灣本土的基督宗教組織(例如長老教會)在參與臺灣民主化過程與社會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亦有為數不少的政界、公民運動人士為教徒[13]。
自2001年起,台灣數個新教團體皆會聯合舉行盛大的國家祈禱早餐會(簡稱國禱會),由元首與政界領袖為國祈禱,國禱會的出席組織包括不同的宗教團體。歷任總統包括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皆有出席過國禱會。然而近年同性婚姻問題,部分基督宗教介入政治甚深,甚至投入選舉、公投、媒體等,受到批評,而基督宗教亦出現「宗教干政」的自我反省。[14][15]
天主教
就天主教而言,真正經營是起始於19世紀中期。1858年,於對外戰爭失利的清廷與西方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台灣成為可自由經商傳教的地區之一。翌年,西班牙道明會依照羅馬教廷的要求,從菲律賓派神父2人抵台傳教,並在福建教友幫助下,首先於1862年,在打狗(今高雄)建立第一座教堂,是為聖母堂,之後再於1928年改建為今日的前金天主堂。
日治時代,天主教會逐漸擴展至全台灣,到1913年7月19日,羅馬教廷成立台灣監牧區,使台灣擁有獨立的教會管區,當時教徒達到萬人,但仍由教廷敕封道明會士作為地方教長。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總督府迫使西方傳教士離台,改由日本人主持教務。二戰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恢復由西班牙籍道明會神父主持教務。1952年8月7日,台灣建立聖統制,正式由原有的傳教區體制轉為教區制;而台灣的教區數目,也逐漸由原本的1個監牧區,增加至7個教區、1個宗座署理區。
今日台灣的天主教會,共分成七個教區、一個宗座署理區、主教十七位,其中包括單國璽樞機的這些主教,均由教宗所敕封。另外,台灣天主教會轄下還有神父修女共兩千位,分別在八百個教堂及社會事業,包括大學(輔大、靜宜、文藻)、醫院、地方診所、安老院、啟智中心等處所服務。台灣天主教信徒雖僅佔台灣人口約百分之一餘(根據2010年天主教官方報告有會堂718間,會友239,565人,無崇拜人數),但其社會服務事業卻極為有名。
基督新教
台北靈糧堂
1954年9月,在台大陸靈糧堂會友發起,台北靈糧堂正式設立,並邀請趙世光牧師來台舉行多場佈道會。1957年8月,寇世遠弟兄正式負責本堂講堂服。
旌旗教會
1980 年起,中部地區一群不同學校之大學生基督徒成立了「假期之聲福音團」,專門在每年的寒假訓練裝備,而暑假期間則組織福音工作隊,協助鄉村教會作福音遍傳之事奉。這團體在 1990 年起轉型為「旌旗使命團」,除了持續寒暑假的學生短宣差派事工之外,也參與、協辦著中部地區超宗派的佈道會及各項特會。這整個團隊的宗旨是期盼看見台灣的歸主,並能積極參與普世的宣教工作。
1994 年的六月及八月,泰國的賽克牧師與新加坡的鄺健雄牧師分別來台舉辦建造教會與細胞小組的研習會,在參加過這些研習會之後,這團隊的同工大受激勵,感受到要看見團隊的異象成就似乎需要做一些調整。因為這樣,經過數月的尋求與禱告,他們決定結束使命團的服事,建立教會,沿用「旌旗」之名,成立旌旗教會。於是,從五個家庭,三位單身弟兄姊妹,共 13 位成人、 5 位兒童開始,『旌旗教會』在 1995 年 1 月 1 日恰逢主日當天正式誕生。
乘著小組教會的浪潮,旌旗教會揚帆啟航。第一次的主日歡慶在牧師的家中開始,來了 27 個人。經過 22年的時光,我們共搬了8次家,這中間經歷了許多挫折與成長、失望與興奮、眼淚與歡笑,然而更是充滿了神的恩典!目前台中教會每週末出席教會歡慶之人數約為5200人;植堂部分,旌旗迄今在台灣有20個分堂點,在海外27個分堂點,植堂堂點總人數約為2100人;我們知道有更榮耀的事在後頭,因為我們相信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歸正宗)
在基督新約新教方面,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3月21日—1901年6月2日)是台灣基督教的啟蒙者。他於1871年到達台灣,在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開始傳教,學習閩南話。並且四處旅行傳播福音,除了在淡水、艋舺(今萬華)、錫口(今松山)、大稻埕、五股、苗栗、臺北、基隆、新竹擁有二十個以上教會之外也藉由行醫擴展基督教的教義,也因此,他所屬的加拿大或蘇格蘭系的長老教會於臺灣為基督教最大組織。據基督教學者調查,2011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1211個堂會,會友人數240,400人,出席人數86,737人(不含12歲以下兒童)。
真耶稣教会
除了基督長老教會之外,在日治时期传入台湾的还有真耶稣教会。真耶稣教会于1926年由张巴拿巴等人传入台湾,據基督教學者調查,到2011年為止真耶穌教會在台湾有教会244处,信徒达到52,501人,出席人數14,082人(不含12歲以下兒童)。
召会
1948年后,大批原在中国大陆传教的教派纷纷转往台湾。其中最为活跃者为倪柝声所创立的地方召会(登记名称为教会聚会所,自称主的恢復),1949年之前已有数百名信徒,开始擘饼聚会。1949年倪柝声委托李常受开展台湾工作,数年内聖徒既增加至数万人。
美國台福教會
1965年秋,由幾位台灣青年基督徒參加美居的蔡信彰牧師的家庭聚會,組織了團契,依加州法律在1966年5月正式登記為「羅省基督教會」(First Evangelical Church),「羅省」指以廣東話音譯的洛杉磯市的簡稱。 之後,由羅文牧師接續帶領,於1967年在洛杉磯銀湖區(Silver Lake)Fargo街購了一間舊房修建為禮拜堂,同年10月8 日啟用。 1970年,40幾位台籍兄姊離開羅省教會分設了臺語福音教會,完成了以臺語(閩南語)敬拜上帝的心願。台福教會遂於同年10月11日在美國洛杉磯成立。 1979年,三家佈道所成立,1981年3月又在西北區開設始家庭聚會(聖谷教會),1982年9月橘郡的家庭聚會也福音教會,於是5 間教會聯合於1982年10月16日舉行台語福音教會總會成立感恩禮拜,修整章程,正式成立總會董事會。 1985年,台福教會開始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德州聖安東尼城跨州建堂。 1989年,台福教會開始跨國建堂,先後在中美洲、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等地建立台福教會。 1996年4月,台福教會設立「台灣宣道部」,開始向台灣宣道。次年3 月正式向政府註冊成立「財團法人基督教台福宣教中心」。 截至2015年9月30日,台福教會共計134福音聚會點分佈在南加州中區、南加州東區、南加州西南區、北美東區、北美中區、北美南區、紐西蘭區、澳洲區、台灣北區、台灣中區、台灣南區,和第四宣教區(中國大陸、日本、印尼)。
其他新教教派
中華基督教浸信會於1948年12月26日,在台舉行第一次主日聚會。根據2011年教勢報告,該會在全台建立215所堂會,會友人數44,528人,出席人數19,897人(不含12歲以下兒童)。另外,近年發展最快速的基督教組織是台北靈糧堂,該堂於2005年紀念建堂50年。據基督教學者調查,該教會在有組織有計劃發展下,2011年全台已植堂119個堂會,會友人數60,034人,出席人數23,695人(不含12歲以下兒童),並設有好消息電視台,宗派發展規模幾與浸信會並駕齊驅。
臺灣聖公會,是美國聖公會於1954年建立的美國聖公會海外教區,屬於美國聖公會第八教省。臺灣聖公會在行政體系上雖屬美國聖公會所轄,但實為自立自養教區。
台灣信義會於1954年11月10日正式成立。起源於西元1920年在河南雞公山成立的「基督教中華信義會」,在台灣延續其名,稱為「台灣信義會」。 台灣信義會先從高雄、台北兩地開始,逐漸擴展至台中、嘉義、台南等各地。台灣信義會第一間會堂-「基督教台灣信義會高雄教會」,於1951年成立。 初期由美國、挪威、芬蘭和丹麥四國八個差會合作,後來其中四差會因政策不同各自獨立發展成立總會。至1954年信義會所屬之堂會已有十三間、聖經學院一所、文字中心一間以及一處廣播中心,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在地的總會管理教會事務並邁向自立的目標。
臺灣衛理會主要是在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台後由原在中國的衛理公會傳入,1953年在台北正式建立台北衛理堂,1963年招開首屆臨時年議會,建立南北兩教區。1972年台灣教會自立,定名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
東正教(正教會)
台灣基督正教會,於2003年向政府正式註冊,現由正教會普世宗主教聖統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教區管理教務。
其他基督教派
在台湾亦有一些较少与其他教派来往的小型教派,传教方式方式特立独行。例如江端仪在1960年代创立的新约教会,江端仪去世后由洪以利亚带领。新约教会的圣山位于高雄市那瑪夏區的錫安山。至於眾多國際小教派,如東方正統教會(非指正教會)、舊天主教會、基督科學教會等則無相關社群、僅偶然伴隨外籍人士出現在台灣人眼中。
在街頭及校園等可常見到騎單車穿白襯衫的摩門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教士,耶和華見證人其基於聖經真理的教義與主流基督教派的教義有別。而自南韓傳入的統一教會,也在台灣流傳,但現有人口仍較少。
伊斯蘭教
台灣穆斯林大約分布於臺北、桃園、高雄三處。其中大多是1950年代國共內戰來台避禍的人員,與近年來移入的新住民人士,母國大多來自印尼。
1661年,福建漢人鄭成功攻下當時由荷蘭統治的台灣,隨同登陸台灣的福建軍民也有不少穆斯林,如或泉州陳棣丁氏與郭氏的伊斯蘭裔臺灣河洛人。之後為數不少的這些中國穆斯林大部分是來自泉州的郭姓漢人,相傳是唐代名將郭子儀後代。這些大部分來自福建惠安白奇鄉郭姓族人也有「北奇郭」的另外稱呼。(泉州漢語北奇與白奇同音。)
伊斯蘭教於台灣真正大有進展是1949年國共內戰後,隨著當時國防部部長白崇禧與軍事將領馬步芳等知名伊斯蘭教徒人士來台定居的20000名穆斯林教眾。1950至1960年代,因為20000多名穆斯林與知名將領白崇禧推動下,台灣伊斯蘭教有了一定程度的復興。1980年代以前,更因台灣與許多中東國家的政經交往密切,穆斯林人數呈現一定發展,從20000人增長到50000人。
1980年代後,因為白崇禧等知名回教人士去世和中華民國與伊斯蘭國家陸續斷交等種種因素,台灣伊斯蘭教發展開始走下坡,信仰人數並無增長。截至2020年,台灣共有七座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為台北清真寺,教長為趙錫麟先生。而其他比較知名的穆斯林有石永貴、馬鎮方、穆閩珠、林忠正、劉文雄,其中以曾擔任立法委員的劉文雄參與教務最為積極。
神道教
隨著日本統治而傳至臺灣,成為大日本帝國以神道教為國教(即國家神道)作為政教合一的統治手段控制台灣,在台灣各地皆有神社,甚至出現揉合日本神道、臺灣民間信仰的新興宗教天母教。
日治時期結束後,國民黨政府移除大部分神社,神社幾近絕跡。僅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原開山神社)因主祀之鄭成功為中、日混血,偶有出生地平戶市代表,以神道教方式祭祀。
2018年開始重新供奉的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的高士神社,是全台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恢復祭祀的神社,但祭祀神靈為排灣祖靈,並非日本神祇;另外,戰前目前全臺各地仍有一些遺構,在修復後多成為古蹟、觀光景點、忠烈祠等。詳見台灣神社列表。
統計
宗教 | 2000年 | 2010年 | ||
---|---|---|---|---|
人數 | % | 人數 | % | |
道教 | 803,993 | 51.1 | 790,654 | 50.6 |
基督新教 | 372,082 | 23.7 | 394,390 | 25.2 |
天主教 | 183,703 | 11.7 | 177,076 | 11.3 |
佛教 | 195,917 | 12.5 | 166,196 | 10.6 |
一貫道 | 6,722 | 0.4 | 18,198 | 1.2 |
伊斯蘭教 | 5,953 | 0.4 | 7,970 | 0.5 |
巴哈伊教 | 2,330 | 0.1 | 2,265 | 0.1 |
天理教 | 1,591 | 0.1 | 1,029 | 0.1 |
山達基教會 | 不適用 | 1,000 | 0.1 | |
儒教 | 不適用 | 909 | 0.1 | |
摩門教 | 不適用 | 375 | 0.0 | |
軒轅教 | 304 | 0.0 | 317 | 0.0 |
天德教 | 195 | 0.0 | 306 | 0.0 |
彌勒大道 | 不適用 | 267 | 0.0 | |
理教 | 160 | 0.0 | 222 | 0.0 |
統一教 | 不適用 | 150 | 0.0 | |
真光教 | 不適用 | 100 | 0.0 | |
黃中 | 不適用 | 42 | 0.0 | |
天帝教 | 152 | 0.0 | 33 | 0.0 |
總計 | 1,573,102 | 1,562,606 |
参考文献
引用
- ^ 宗教信仰在臺灣.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 ^ 表23各宗教教務概況. [2021-06-02].
- ^ 宗教信仰在臺灣.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 ^ CIA World Factbook "Taiw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20年3月23日閲覧。
- ^ Pew Data on Taiwan religion. [2021-06-02].
- ^ 內政統計年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一、民政 03.宗教教務概況
- ^ 臺灣的民間信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3-03-25
- ^ 晏山農 - 【山農說書】關於宗教,我們其實很無知 - 想想Thinking Taiwan - 想想台灣,想想未來. 想想論壇. [2017-01-14].
- ^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18第七期第四次:宗教組 (限制版). [2021-06-02].
- ^ Pew Data on Taiwan religion. [2021-06-02].
- ^ 11.0 11.1 認識臺灣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9-05-13].
- ^ 原住民宗教. 全國宗教資訊網. 中華民國內政部民政司. [2019-05-13].
- ^ 存档副本. [201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8).
- ^ 劉子維. 專訪: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違背《聖經》?牧師怎麼說. BBC. 2016-12-22.
- ^ 長老教會青年陣線. 長老教會青年陣線對高俊明牧師的聲明. 上報. 2019-01-14.
- ^ 宗教教務概況. 內政統計年報. 內政部統計處. [2016-07-24].
来源
- 美國在臺協會,《2006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台灣部分》,2006年9月15日發佈
- 呂秉怡、陳永龍,《寶藏巖社區歷史變遷、空間的社會關係及社區的文化研究》,1988年,台大土木系都市計劃組「建築與城市史導論」期末報告,1988年6月
- 史宓,《違建社區與財富累積--以台北市寶藏巖為例》,2000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 林美容,《台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1996年12月,台北,《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仇德哉,《台灣之寺廟與神明》,1983年,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 林美容,台灣齋堂總表,1995年,《台灣史料研究》
-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編,《台灣省各縣市寺廟名冊》,1995年,南投,台灣省政府.
- 王一芝,《傳統與現實的徬徨——穆斯林在台灣》,經典雜誌58期
-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
- 2006年度國際宗教自由
- 《台灣的古蹟》,李泰昌,2004,台北,遠足文化.
- 莊永明著,《台北老街》,臺北市,時報出版社,1991年.
- 緒方武歲,《台灣大年表》,台灣文化出版社,1943年.
- 李乾朗,《臺北市古蹟簡介》,臺北市,台北市民政局,1998年.
-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 朱三才牧師,《2011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台北,2012年.
- 基督教資料中心,《2013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2013年.
外部連結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