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六朝事迹编类: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Ffaarr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六朝事迹编类''',史地杂记。南宋[[张敦颐]]撰。[[绍兴]]三十年(1160)撰成,14卷。张敦颐,字养正,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历知舒、衡二州。是书乃其在建康(今南京)的江东路安抚使兼知建康韩仲通幕中任干办公事时,为补"图经、实录"之脱漏而作,书成由[[建康府学]]刊刻。全书分总叙、形势、城阙、楼台、江河、山冈、宅舍、谶记、灵异、神仙、寺院、庙宇、坟陵、碑刻14门。作者以[[六朝]]以来80余种典籍与所存碑记相参订,材料详备。故其内容虽然超出六朝,上溯吴越,下及唐宋,致有"失于断限"之讥,也不能掩盖其较高的存史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还认为作者宣扬北伐必败,过于卑懦,是主和派的论调,但也承认其说法至少比虚夸形胜者要切实。<br />
'''六朝事迹编类''',史地杂记。南宋[[张敦颐]]撰。[[绍兴]]三十年(1160年)撰成,14卷。
张敦颐,字养正,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历知舒、衡二州。是书乃其在建康(今南京)的江东路安抚使兼知建康韩仲通幕中任干办公事时,为补图经、实录之脱漏而作,书成由[[建康府学]]刊刻。全书分总叙、形势、城阙、楼台、江河、山冈、宅舍、谶记、灵异、神仙、寺院、庙宇、坟陵、碑刻14门。作者以[[六朝]]以来80余种典籍与所存碑记相参订,材料详备。故其内容虽然超出六朝,上溯吴越,下及唐宋,致有"失于断限"之讥,也不能掩盖其较高的存史价值。《[[四库全书總目提要]]》还认为作者宣扬北伐必败,过于卑懦,是主和派的论调,但也承认其说法至少比虚夸形胜者要切实。

== 版本 ==
== 版本 ==
2卷本,丛书本有明《[[古今逸史]]》、清《[[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br />单行本有清初[[冯知十]]家抄本、清[[不不通阁]]抄本、清嘉庆[[沈兆沄]]校刊本、清[[道光]]辛丑张氏宝德重刊本(1841年)、清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r />14卷本,清[[光绪]]十三年[[宝章阁]]仿绍兴建康府学刊本、清末刊本。<br />14卷附识1卷本,清道光庚子[[金陵]]张氏校刊宋本(1840年)。<br />1卷本,名《[[六朝事迹]]》,皆丛书本,有《[[说郛]]》、《[[锦囊小史]]》及明末《[[五朝小说]]》和民国[[扫叶山房]]《[[五朝小说大观]]》中的《[[宋人百家小说琐记家]]》。<br />解放后校点本,1989年11月[[南京出版社]][[王进珊]]校点本、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忱石]]点校本。<br />注:版本之多正反映其受重视的程度。所谓14卷、2卷、1卷,只是分卷、排列不同,内容还是一样的
*2卷本,丛书本有明《[[古今逸史]]》、清《[[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
*单行本有清初[[冯知十]]家抄本、清[[不不通阁]]抄本、清嘉庆[[沈兆沄]]校刊本、清[[道光]]辛丑张氏宝德重刊本([[1841]])、清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4卷本,清[[光绪]]十三年[[宝章阁]]仿绍兴建康府学刊本、清末刊本。
*14卷附识1卷本,清道光庚子[[金陵]]张氏校刊宋本([[1840]])。
*1卷本,名《[[六朝事迹]]》,皆丛书本,有《[[说郛]]》、《[[锦囊小史]]》及明末《[[五朝小说]]》和民国[[扫叶山房]]《[[五朝小说大观]]》中的《[[宋人百家小说琐记家]]》。

[[category:中文古典典籍]]
*解放后校点本,1989年11月[[南京出版社]][[王进珊]]校点本、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忱石]]点校本。<ref>版本之多正反映其受重视的程度。所谓14卷、2卷、1卷,只是分卷、排列不同,内容还是一样的。</ref>
[[category:筆記小說]]

==注釋==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div>

[[Category:中文古典典籍]]
[[Category:筆記小說]]

2008年4月4日 (五) 00:19的版本

六朝事迹编类,史地杂记。南宋张敦颐撰。绍兴三十年(1160年)撰成,14卷。

张敦颐,字养正,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历知舒、衡二州。是书乃其在建康(今南京)的江东路安抚使兼知建康韩仲通幕中任干办公事时,为补“图经、实录”之脱漏而作,书成由建康府学刊刻。全书分总叙、形势、城阙、楼台、江河、山冈、宅舍、谶记、灵异、神仙、寺院、庙宇、坟陵、碑刻14门。作者以六朝以来80余种典籍与所存碑记相参订,材料详备。故其内容虽然超出六朝,上溯吴越,下及唐宋,致有"失于断限"之讥,也不能掩盖其较高的存史价值。《四库全书總目提要》还认为作者宣扬北伐必败,过于卑懦,是主和派的论调,但也承认其说法至少比虚夸形胜者要切实。

版本

  • 14卷本,清光绪十三年宝章阁仿绍兴建康府学刊本、清末刊本。
  • 14卷附识1卷本,清道光庚子金陵张氏校刊宋本(1840年)。

注釋

  1. ^ 版本之多正反映其受重视的程度。所谓14卷、2卷、1卷,只是分卷、排列不同,内容还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