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替代阵线: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50行: 第50行:


==成立==
==成立==
1998年9月20日,由于前[[巫统]]副首相[[安华|安华·依布拉欣]]遭到敦马哈迪解雇,随后成为反[[巫统]][[烈火莫熄]]组织的领导人,1998年9月20日被逮捕并随后被定罪。1999年10月24日,马来西亚的四大反对党-[[马来西亚伊斯兰党]]、[[民主行动党]]、由安华成立的[[人民公正党]]和[[马来西亚人民党]]宣布了选举联盟,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宣言:《迈向公正的马来西亚》{{cn}}。
1999年10月24日,马来西亚的四大反对党-[[马来西亚伊斯兰党]]、[[民主行动党]]、由安华成立的[[人民公正党]]和[[马来西亚人民党]]宣布了选举联盟,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宣言:《迈向公正的马来西亚》{{cn}}。


在[[1999年马来西亚大选]]中,替代阵线正式展开合作,一个选区只派一名候选人。其中最大的赢家是[[泛马来西亚回教党]](现伊斯兰党),成为了[[吉兰丹州]]和[[登嘉楼州]]的执政党,并将其议会席位从7个增加到27个。[[民主行動黨]]也将其席位从7个增加到10个,但该党两个最着名的领导人,[[林吉祥]]和[[卡巴星]]却失去了他们的选区。这是因为华裔选民对该党与[[泛马来西亚回教党]]合作而转向支持执政党。过后,替阵的主要领导人被政府以内安法令拘留,导致新成立的[[人民公正党]]陷入瘫痪,并只赢得5席。而身为执政党的国阵则保留77%的大多数支持票,其中193个席位中占有148个{{cn}}。
在[[1999年马来西亚大选]]中,替代阵线正式展开合作,一个选区只派一名候选人。其中最大的赢家是[[泛马来西亚回教党]](现伊斯兰党),成为了[[吉兰丹州]]和[[登嘉楼州]]的执政党,并将其议会席位从7个增加到27个。[[民主行動黨]]也将其席位从7个增加到10个,但该党两个最着名的领导人,[[林吉祥]]和[[卡巴星]]却失去了他们的选区。这是因为华裔选民对该党与[[泛马来西亚回教党]]合作而转向支持执政党。过后,导致新成立的[[人民公正党]]陷入瘫痪,并只赢得5席。而身为执政党的国阵则保留77%的大多数支持票,其中193个席位中占有148个{{cn}}。


==分裂==
==分裂==
从一开始,这个阵线一直受到[[泛马来西亚回教党]]不愿放弃使[[马来西亚]]成为[[伊斯兰]]国家的目标,这个对马来西亚30%的非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立场是愤怒的。[[泛马来西亚回教党]]选举胜利后,紧张局势不断增加,其他同盟党派意识到他们因为少数民族对伊斯兰国家的恐惧而失去选票。之后,[[民主行动党]]于2001年9月21日宣布退出替代阵线{{cn}}。
从一开始,这个阵线一直受到[[泛马来西亚回教党]]不愿放弃使[[马来西亚]]成为[[穆斯林世界|伊斯兰国家]]的目标,这个对马来西亚30%的非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立场是愤怒的。[[马来西亚伊斯兰党|泛马来西亚回教党]]选举胜利后,紧张局势不断增加,其他同盟党派意识到他们因为少数民族对伊斯兰国家的恐惧而失去选票。之后,[[民主行动党]]于2001年9月21日宣布退出替代阵线{{cn}}。


分裂导致了[[2004年马来西亚大选]]中反对党之间的斗争。 由于他们不同意每个州的席位分配,许多议席有多个参选人。[[人民公正黨]]和[[泛马来西亚回教党]]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泛马来西亚回教党]]也拒绝支持[[马来西亚人民党]]在哥打巴鲁议会席位上的竞选{{cn}}。
分裂导致了[[2004年马来西亚大选]]中反对党之间的斗争。 由于他们不同意每个州的席位分配,许多议席有多个参选人。[[人民公正黨]]和[[泛马来西亚回教党]]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泛马来西亚回教党]]也拒绝支持[[马来西亚人民党]]在哥打巴鲁议会席位上的竞选{{cn}}。


==复苏==
==复苏==
不过,在2008年大选之前,主要的反对党已经重新调整自己,策略性地避免了选举中的三角战,最终导致了国阵的大选。这个联盟部分是由于选举前通过重点放在经济问题上的[[泛马来西亚回教党]]软化方式,批评国阵在农历新年期间解散议会,并派出第一位非穆斯林候选人。[[安华]]易卜拉欣作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反对派的角色,以及他为反对各方反对派的努力也有所帮助。替代阵线的复苏可能是由于[[泛马来西亚回教党]]、[[民主行動黨]]和[[人民公正黨]]之间的配置协议产生的重大胜利{{cn}}。
不过,在[[2008年馬來西亞大選|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之前,主要的反对党已经重新调整自己,策略性地避免了选举中的三角战,最终导致了国阵的大选。这个联盟部分是由于选举前通过重点放在经济问题上的[[泛马来西亚回教党]]软化方式,批评国阵在农历新年期间解散议会,并派出第一位非穆斯林候选人。[[安华·依布拉欣]]作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反对派的角色,以及他为反对各方反对派的努力也有所帮助。替代阵线的复苏可能是由于[[泛马来西亚回教党]]、[[民主行動黨]]和[[人民公正黨]]之间的配置协议产生的重大胜利{{cn}}。


=== 人民联盟 ===
=== 人民联盟 ===

2021年7月30日 (五) 15:04的版本

替代阵线
Alternative Front
Barisan Alternatif
மாற்று முன்னணி
简称BA、替阵
成立1998年9月20日 (1998-09-20)
合法化(未正式注册)
解散2004年3月21日 (2004-03-21)
前身穆斯林团结阵线(APU)
人民阵线(GR)
继承者人民联盟(PR)
总部八打灵再也人民公正党
黑风洞镇(马来西亚人民党)
吉隆坡民主行动党伊斯兰党
党报公正之声馬來語Suara Keadilan
火箭报馬來語Roketkini
哈拉卡
党员 民主行动党
国民公正党
人民党
伊斯兰党
意識形態社会民主主义
政治立場中间偏左
马来西亚政治
政党 · 选举


替代阵线,简称替阵馬來語Barisan Alternatif,缩写「BA」)是由马来西亚反对党组成的联盟,以与马来西亚执政党国阵在大选中抗衡。在2004年马来西亚大选后解散,所有4名前替阵政党(在2个政党合并之后,形成3个政党的联盟)在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后组建了新的联盟——人民联盟[來源請求]

成立

1999年10月24日,马来西亚的四大反对党-马来西亚伊斯兰党民主行动党、由安华成立的人民公正党马来西亚人民党宣布了选举联盟,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宣言:《迈向公正的马来西亚》[來源請求]

1999年马来西亚大选中,替代阵线正式展开合作,一个选区只派一名候选人。其中最大的赢家是泛马来西亚回教党(现伊斯兰党),成为了吉兰丹州登嘉楼州的执政党,并将其议会席位从7个增加到27个。民主行動黨也将其席位从7个增加到10个,但该党两个最着名的领导人,林吉祥卡巴星却失去了他们的选区。这是因为华裔选民对该党与泛马来西亚回教党合作而转向支持执政党。过后,导致新成立的人民公正党陷入瘫痪,并只赢得5席。而身为执政党的国阵则保留77%的大多数支持票,其中193个席位中占有148个[來源請求]

分裂

从一开始,这个阵线一直受到泛马来西亚回教党不愿放弃使马来西亚成为伊斯兰国家的目标,这个对马来西亚30%的非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立场是愤怒的。泛马来西亚回教党选举胜利后,紧张局势不断增加,其他同盟党派意识到他们因为少数民族对伊斯兰国家的恐惧而失去选票。之后,民主行动党于2001年9月21日宣布退出替代阵线[來源請求]

分裂导致了2004年马来西亚大选中反对党之间的斗争。 由于他们不同意每个州的席位分配,许多议席有多个参选人。人民公正黨泛马来西亚回教党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泛马来西亚回教党也拒绝支持马来西亚人民党在哥打巴鲁议会席位上的竞选[來源請求]

复苏

不过,在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之前,主要的反对党已经重新调整自己,策略性地避免了选举中的三角战,最终导致了国阵的大选。这个联盟部分是由于选举前通过重点放在经济问题上的泛马来西亚回教党软化方式,批评国阵在农历新年期间解散议会,并派出第一位非穆斯林候选人。安华·依布拉欣作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反对派的角色,以及他为反对各方反对派的努力也有所帮助。替代阵线的复苏可能是由于泛马来西亚回教党民主行動黨人民公正黨之间的配置协议产生的重大胜利[來源請求]

人民联盟

2008年4月1日,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泛马来西亚回教党的领导人宣布了人民联盟(民联)的新官方联盟。 在2013年马来西亚大选中,三党共赢得了222个议会议席中的89个议席[來源請求]

大选结果[來源請求]

大选 总席位 总票数 投票率 选举结果 选举领袖
1999
42 / 193
2,667,818 40.23% 15 席; 反对党 法兹诺
2004
8 / 219
1,668,998 24.1% 37 席; 反对党 卡玛鲁汀查华

州选举结果[來源請求]

州选举 州议会
玻璃市州议会 吉打州议会 吉兰丹州议会 登嘉楼州议会 槟城州议会 霹雳州议会 彭亨州议会 雪兰莪州议会 森美兰州议会 马六甲州议会 柔佛州议会 沙巴州议会 砂拉越州议会 总赢州议席数
1999
3 / 15
12 / 36
41 / 43
28 / 32
3 / 33
8 / 52
8 / 38
6 / 48
0 / 32
4 / 25
0 / 40
0 / 48
113 / 442
2001
0 / 62
0 / 62
2004
1 / 15
5 / 36
24 / 45
4 / 32
1 / 40
0 / 59
0 / 42
0 / 56
0 / 36
0 / 28
1 / 56
0 / 60
36 / 505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