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修订间差异
Gandalfett(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otheruses|中国人 (消歧义)}} |
{{otheruses|中国人 (消歧义)}} |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float: right;">[[File:13_Han_Chinese_Montage.png|thumb|260px|[[漢族人]]是中國人的主要组成部分]]<div style="position: absolute; top: 78px; right: 71px; height: 63px; overflow: hidden;">[[File:Sun Yat-sen 2.jpg|63px]]</div></div> |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 float: right;">[[File:13_Han_Chinese_Montage.png|thumb|260px|[[漢族人]]是中國人的主要组成部分]]<div style="position: absolute; top: 78px; right: 71px; height: 63px; overflow: hidden;">[[File:Sun Yat-sen 2.jpg|63px]]</div></div> |
||
'''中國人''',是自稱[[中國]]的政權所屬人民,今多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可指[[中華民國國民]],還可與廣義的'''華人'''互換,指 |
'''中國人''',是自稱[[中國]]的政權所屬人民,今多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可指[[中華民國國民]],還可與廣義的'''華人'''互換,指中華民族的人。<ref>{{cite web |url =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0806/singapore-china/zh-hant/ |title = 「祖國」的召喚?新加坡警惕中國向華人施加影響力 |accessdate = 2018-08-06 |author = AMY QIN |language = zh-cn |archive-date = 2018-08-06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06151750/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0806/singapore-china/zh-hant/ |dead-url = no }}</ref> |
||
「中國人」首見於漢代典籍,漢使[[陸賈]]出使南越時,對南越王[[趙佗]]說:「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ref>《後漢書/烏桓傳》:俗貴兵死,斂屍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則歌舞相送。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言以屬累犬,使護死者神靈歸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里,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ref><ref>《宋濂/奉天討蒙元北伐檄文》: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 |
「中國人」首見於漢代典籍,漢使[[陸賈]]出使南越時,對南越王[[趙佗]]說:「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ref>《後漢書/烏桓傳》:俗貴兵死,斂屍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則歌舞相送。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言以屬累犬,使護死者神靈歸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里,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ref><ref>《宋濂/奉天討蒙元北伐檄文》: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 |
2021年7月30日 (五) 16:27的版本
中國人,是自稱中國的政權所屬人民,今多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也可指中華民國國民,還可與廣義的華人互換,指中華民族的人。[1]
「中國人」首見於漢代典籍,漢使陸賈出使南越時,對南越王趙佗說:「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2][3][4][5][6][註 1]自清朝中葉後華人(不限於漢族)自稱中國人的比例已成為壓倒優勢[7][8][9]。晚清制定國籍法,以現代國籍法定義中國人。晚清時期產生中華民族的概念,梁啟超提出中國民族主義,涵蓋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主張由各民族融合成單一中華民族,以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成為中國人[10][11]。而中華民國也是以中華民族概念命名,如孫文於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中說明仿西方民族國家,將多民族擬成一個民族國家[12]。
中國人的定義
以中國國籍界定
中國人可以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
中國有中央之國的意思,包舉「諸夏」[13],疆域涵蓋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14],當時多自稱「華」,與夷相對。漢代,有稱漢人為「中國人」的記載[15][5][16][17][18],到晉代又稱「漢人」,外族則被泛稱為胡人。隋唐文獻在描述百濟各族群時的記錄提及「其人雜有新羅、高麗、倭等,亦有中國人」[19]。遼朝[20]和女真族建立統治中原地區的金朝,均以中國自居[21]。後來蒙古人滅金、宋、西夏,建立元朝。[22][23][24]元明時期也會以中國人區分域外民族差別[25],國外有稱中國為唐人,於是也有海外移民自稱「唐人」[26]。明朝亡于農民起義后,關外滿族建立的清朝逐漸統一中國。清朝初期,中國疆域再次擴張,並控制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清朝自順治起便強調統治子民皆屬於中國之民[7][27]傳教士、宮廷畫師蔣友仁奉乾隆帝之命手繪了第二幅高水準的《坤輿全圖》上同樣直接將大清統治地區標名為中國。自稱中國人的比例自清中葉後已成為壓倒優勢。[8][9]清末公佈的《大清國籍條例》清楚規定固有中國人與生於中國地方(疆域)者亦屬中國國籍。
- 民國元年(1912年)3月8日通過,3月1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三條:「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
- 民國3年(1914年)5月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第三條:「中華民國之領土依從前帝國所有之疆域。」
- 民國20年(1931年)5月12日制定,6月1日公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一條:「中華民國領土為各省及蒙古西藏。」,民國25年(1936年)5月2日立法院通過,但尚未經國民代表審議的《五五憲草》第四條第一款列舉表示:「中華民國領土為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西康、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
- 民國35年(1946年)12月25日制定,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公布,12月25日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清朝以前,中國只有“戶籍”而無“國籍”制度。「中國國籍」一詞始於1909年3月28日,当时清政府因應對荷屬印尼華僑國籍問題而依據血統主義制定《大清國籍條例》[28]。其中规定:一、凡满足“生而父為中國人”、“生於父死後而父死時為中國人”、“母為中國人而父無可考或無國籍”之任一条件,不論是否生於中國地方均屬中國國籍”;二、“若父母均無可考或均無國籍而生於中國地方者亦屬中國國籍。其生地並無可考而在中國地方發現之棄童同。”
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中國國籍指中華民國國籍。中華民國政府承認雙重國籍,中華民國國民可以同時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和外國國籍,持有其他護照,方便出國。1949年两岸分治,因两岸政府对全中国主权的主张,造成中华民国国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份重叠。香港、澳门居民亦同样拥有完全的中华民国国民身份,归为华侨、無戶籍國民。由于两岸长期分治、1990年代香港和澳门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实,目前的中華民國國民一般指持有中華民國護照的台湾地区(台灣、澎湖、金门和马祖)居民,即通常所说的台湾人。2013年7月,司法院釋字第710號解釋中,諸位大法官對大陸地區人民的憲法定位各有解釋[29]。實務上,關於公務員報考及投資事務,不適用國民身份[30][31][32],關於安全事故索賠事務,則適用國民身份[33]。
現「中國國籍」多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身份的各民族各地人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無論其出生地或民族、文化、信仰等都是“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基于的「一个中国」主张,認定中华民国国民(台湾人和福建人)亦是中国人,並与香港人和澳门人合称为“港澳台同胞”。香港、澳门主權移交后,两地中国籍居民自動转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以中華民族界定
在「中華民國」建立初期「中國人」幾乎等於「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則是指漢族和周遭少數民族。孙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阐述:「四萬萬中國人中,大多數有同一血統、同一言語文字、同一宗教、同一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就歷史上說,我們四萬萬漢族是從那一條路走來的呢?也是自帝國主義一條路走來的。由此便可見在漢朝的時候,中國便不主張與外人戰爭,中國的和平思想到漢朝時已經是很充分的了[34]。」
但因為經過國共戰爭的現今而言,「中華民族」已經不完全等於「中國人」,大多數非中國國籍者在中文裡會自稱「華人」,但不一定會自稱「中國人」[35]。「華僑」指身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而「華裔」则指不具中國國籍的華人後代。80年代以前,在中国大陸出生的海外華人还可以保留中國國籍,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隨後不再承认双国籍,因此在国外的中国人取得居住國國籍后,会自动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部分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規定裡不算華僑。在世界各地非中国出生且具有華人血統的人,稱為「華人」,當中包含中國大陸人、香港人、澳門人、臺灣人及海外華人(新加坡華人、馬來西亞華人、美國華人、加拿大華人、泰国华人等)。
中國人之认同
藏族
据西藏流亡政府统计,有65%的流亡藏人愿意跟着达赖喇嘛回去,重做中国公民。而其他35%的是一些年轻藏人,他们在感情上不太能接受重新做一个中国人的未来,他们中有的人表示,宁可继续在海外流亡,也不回到中国人的管辖之下[36]。
維吾爾族
居住在新疆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各族居民被普遍视为中国人。但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支持者认为,「東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或地区,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政治上,在1759年被清朝控制之前,「東突厥斯坦」与中国没有隶属关系,而在1759年至1881年被设行省之间与中国是与朝鲜、越南等相类似的宗藩关系。经济上,在1759年被清朝控制之前,由於中國經濟不佳,「東突厥斯坦」一直与中东的突厥、阿富汗等地区处于同一经济贸易体系之内,和中国没有内在的经济联系,仅有民间的转口贸易。文化上,突厥人的文化与西突厥斯坦及阿富汗、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同一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而不像日本、朝鲜半島(包括韓國、朝鮮)、台灣、越南、新加坡、琉球等國家及地區一样属于中华文化圈。
内蒙古的蒙古族
清朝皇帝通过联姻或征服的方式逐步将整个蒙古收入版图,1911年外蒙古单方面宣布独立,于此同时,内蒙古一部分盟旗的王公受到外蒙滲透,驱逐中國的驻军,派人到库伦(今乌兰巴托)表示向博格达汗效忠。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大蒙古国政权向内蒙古地区進軍扩张。然而俄罗斯并不希望大蒙古国取得内蒙古,而中華民國政府通過《蒙古待遇条例》,東蒙王公會議及西蒙王公會議安撫了內蒙各王公,而後軍隊也在逐漸擊退外蒙侵略軍,由此內蒙局勢逐漸安定。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通過《中俄蒙协约》確保了繼續擁有對外蒙的主權,但失去外蒙古的治權。 如今極少數内蒙古的蒙古人由于受到泛蒙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寻求建立主权国家或者高度自治、甚至与外蒙古统一的运动。
臺灣人
关于台湾人是否属于以政治涵義為主的「中国人」存在一定争议。原因是國共內戰失敗後,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仅統治臺澎金馬等島嶼。持「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主张的人士認為「臺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擁有「完整」的主權,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政府是「流亡政府」,是“外來政權”,“在台灣實行殖民統治”,因此“台湾人不是中國人”[37];但持「一個中國」、「一中各表」、「一中同表」等主张的人士则认为台湾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反對台獨,認為“台湾人都是中国人”[38][39][40][41][42]。
在清朝之前,如果不把澎湖群島算上則歷代中原王朝未曾統治臺灣,而臺灣人的祖籍多數為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及粵東地區,屬於漢族,一般最早在17世紀開始移居台灣,明鄭及清朝統治台灣後,更多漢人移居台灣。從1895年馬關條約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日本在台灣实行50年殖民统治,有些在台灣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認為依據當時台灣人的國籍,自己當時就是日本人,著名的如李登輝、金美齡等人。
由於中華民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地位和中国代表权上的此消彼长,再加上1990年代以來,“中華民國在台灣”和“中華民國是臺灣”等政治论述以及中國大陸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以及中华民国教育部在教科书上的去中国化,使得愈來愈多的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受到了影响。1998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之後,民進黨內的主流派係為求執政也逐漸淡化主張台獨的色彩,轉而強調「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台灣的前途」。
2009年《遠見雜誌》民調結果,在可複數選擇認同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者佔46%,「華人」或「中華民族」則佔超過70%。
2013年3月《遠見雜誌》民調的結果顯示:民眾認為自己是(可以複選)台灣人:97%;中華民族:78%;亞洲人:75%;華人:69%;中國人:43%。[43]
2013年10月,TVBS民調中心所做的一份調查中,若臺灣人、中國人二選一,高達78%民眾自認是台灣人,只有13%認為是中國人。若可選擇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55%民眾表示是台灣人,38%認為兩者皆是,只有3%自認是中國人而非台灣人。[44]
2015年,羅志祥、黄安等台湾藝人,在中國大陸公開稱自己为中國人而遭到台灣網友砲轟[45][46]。
2016年3月,《聯合報》民調結果,自認為台灣人的民眾高達73%,11%自認是中國人,10%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1%認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47]
2017年6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關於身分認同趨勢的長期民調,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者有56%,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有36.6%,是中國人而非臺灣人者有3.8%,無意見的有3.6%。[48]
2018年1月,在傾向獨立的總統及政黨執政一年多後,天下雜誌調查統計發現,台灣人認同有下滑趨勢(56.4%),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則上升到近年新高(34.1%)[49]。
2020年9月24日,根據台灣智庫的民調顯示,台灣人認同再度上升,有62.6%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有2%認同自己僅為中國人,有32.6%認同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若在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中二選一,則86%認為自己是台灣人[50]。
此外,台灣藝術界從藝藝人的也是有自稱「中國人」的認同。例如:劉家昌、鳳飛飛、鄧麗君、張雨生、周杰倫、吳宗憲、羅志祥等人。他們對「中國人」的自我認同,有的是出於中華民國的國籍(即使國際上少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有的則是跳脫政治純粹出於認同「華人」的民族、文化。
香港人
香港經歷英國殖民統治. 香港人中,拥有廣東省祖籍的人士佔大多數,93.4%至94%都有華人(主要是漢族)血統,其中有香港原居民和香港新移民。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後持有英國屬土公民、英國國民(海外)、或持有英國護照的香港人均為英國國民,這些香港人均為英國籍人士。[51]
在2007年有關香港身份認同調查中,選擇「中國人」的有22%,選擇「香港人」則有23%;2008年香港身份認同調查中,選擇「中國人」為39%,選擇「香港人」為18%。部份受訪者同時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和「香港人」。該調查同時進行單項測試,受訪市民對「中國人」和「香港人」有8.02%和7.80%認同感。[52]2012年香港大學身份調查中,選擇「中國人」為17%,選擇「香港人」的比率比選擇「中國人」的比率高約20%至30%。[53]
然而自2008年以後,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有下跌,2012年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身份認同調查中,自稱「中國人」的比率為17%,是2000年以來新低。結果顯示,香港市民無論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比率都比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中國人」的高約20%至30%。總體來說,市民對「香港人」身分認同感上升至10年新高,而對「中國人」身分認同感則跌至12年新低。
据香港01報道,2019年末,路透社曾對香港進行民意調查,調查內容為對香港獨立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41%的受訪者“強烈反對”港獨,26%的受訪者“有點反對”港獨,而持“強烈支持”與“有點支持”港獨的受訪者分別佔8%和9%。而表示“一半半/不清楚”的受訪者佔16%。[54]
澳門人
澳門雖然經歷葡萄牙帝國的殖民,但澳門內廣東籍人士佔大多數,绝大部分漢族人口皆自稱為華人,葡萄牙人與土生葡人只佔少數。绝大多數澳門人[來源請求]都會認同自己是澳門人,同時也是中國人。
澳門學聯與青年研究協會於2014年11月進行調查,發現澳門中學生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跌勢明顯,由2007、2009年有超過九成學生十分同意或同意“我是中國人”,跌至2011年的八成,2014年更下滑至五成半。其中,兩成二學生“十分同意”自己是中國人,僅餘2009年同一項目人數的三分之一。 相對而言,澳門中學生對“澳門人”的身份認同頗高,九成人認同自己是澳門人,雖較過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高位。七成四學生覺“澳門人”的身份對自身的重要意義。當他們向外人介紹自己時,七成會稱呼自己為“澳門人”,其次是“中國的澳門人”,佔一成一;會用“中國人”介紹自己的不足一成。如果“有得揀”(可以選擇),五成中學生都希望做“澳門人”。[55]
外籍華人
外籍華人包括世界各地的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國籍的華人。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支持者,「華人」與「中國人」兩種稱呼並用,而在英語是稱ethnic Chinese及Chinese。
馬來西亞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佔了馬來西亞總人口的24%,然而當地華人主要自認為馬來西亞華人、華人或馬來西亞人。當地華人教育體系和媒體也正努力鼓吹當地人對馬來西亞人的認同,而非馬來西亞華人。
2010年,新加坡華人佔新加坡居民人口中的74.1%,即4個新加坡人就有3個是華人,是新加坡人口當中最大的華族族群。1965年新加坡獨立后,根据不同民族和人种的需要,國家以英語作為第一通用語言。新加坡華人現時已主要自認為是新加坡人,而大部分不會認為是中國人,因為他們雖然屬華族,但國籍為新加坡共和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不過也是有部分新加坡華人內心自認為「文化上的中國人」[56]。
中国人也可指「華人」(華僑),而「華裔」则指不具中國國籍的華人後代。在1909年《大清國籍條例》颁布前,晚清没有国籍的概念。中华民国时期在中国出生的海外華人多數保留中國國籍,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双国籍,因此在国外的中国人取得居住國國籍后,会自动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些人并非华裔。
- 部分外籍华人的“中国人认同”
- 美籍华人李小龍曾被記者问道:“你認為你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呢?”李小龍回答:“我認為呢,我是人類。我不想文縐縐地說“孔子曰”,但『天下只一家』,只是每個人都很不同而已[57]。”
- 美籍华人李玟曾向记者表示:我是中國人,我以中國人的身份登上奧斯卡的舞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的頭髮是黑色的,我的皮膚是黃色的,我就是一個中國人。作為第一個登上奧斯卡頒獎晚會舞台的中國歌手,我不可以表現得不好。那天在排練中我還對參加這個節目演出的全體表演者講:我們一定要表現得特別好,讓全世界人看到我們有多了不起,要為我們的華人爭光。我很驕傲我是中國人[58]。
- 新加坡籍华人许木泰曾对万里动情说:“我虽然加入新加坡国籍,但我血管里流着中国人的血液。”[59]
影響中國歷史之人
在美国人麦可·哈特所著的《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一书中有7名中国人入列,分别是孔子、蔡伦、秦始皇、毛泽东、老子、隋文帝、孟子。裴蘅之在《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一书中列出了:
- 先秦时期的老子、管仲、孔子、鲁班、孙武、墨翟、扁鹊、商鞅、屈原、李冰、孟子、庄子、荀子、韩非,
- 秦汉时期的李斯、赢政、陈胜、刘邦、张良、韩信、项羽、董仲舒、张骞、刘彻、司马迁、刘向、王充、班固、张道陵、张衡、蔡伦、华佗、张仲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钟繇、张角、曹操、诸葛亮、刘徽、曹丕、王羲之、陶渊明、祖冲之、范缜、刘勰、郦道元、元宏、贾思勰,
- 隋唐时期的孙思邈、杨坚、李世民、玄奘、松赞干布、武则天、慧能、吴道子、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黄巢,
- 宋元时期的赵匡胤、范仲淹、毕昇、欧阳修、王安石、沈括、苏轼、赵佶、方腊、朱熹、成吉思汗、忽必烈、关汉卿、郭守敬、黄道婆、赵孟頫、包拯,
- 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宗喀巴、朱棣、郑和、王守仁、李时珍、张居正、汤显祖、努尔哈赤、徐光启、袁崇焕、徐霞客、李自成、黄宗羲、方以智、多尔衮、顾炎武、王夫之、郑成功、玄烨、郑燮、弘历、纪昀、曹雪芹等人。[60]
另外,也有一些知名人士在中国历史上口碑不佳,如秦相赵高、宋相秦桧、宋朝高俅、清朝和珅等。中国还有很多知名人士的并称,如秦淮八艳、宋氏三姐妹、唐宋八大家、楷书四大家等。时代百大人物中有胡锦涛、习近平等人多次入选,此外还有其他入选华人。
参见
注释
- ^ 三國鼎立時期特別說明:
《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均以魏晉為正統,獨尊魏晉為中國,稱季漢為蜀。《三國志》記高堂隆對魏明帝說:「今吳、蜀二賊,非徒白地小虜、聚邑之寇,乃據險乘流,跨有士衆,僭號稱帝,欲與中國爭衡。」顯然,吳、季漢不會自視為賊,那麼,該書引述諸葛亮說孫權「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是否諸葛亮原話?換言之,諸葛亮是否稱魏為中國?有待其他編者考證。
唐《晉書》、宋《資治通鑒》不僅繼承了《三國志》正統觀,有時還把中國作為純粹地理概念,義同中原,與吳、江夏、關西相對。這樣,中國人不僅可解釋為華人、漢人,還可解釋為中原人。請看《晉書》:「時中國亡官失守之士避亂來者,多居顯位,駕御吳人,吳人頗怨」,《資治通鑒》:「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参考资料
- ^ AMY QIN. 「祖國」的召喚?新加坡警惕中國向華人施加影響力. [2018-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6) (中文(中国大陆)).
- ^ 《後漢書/烏桓傳》:俗貴兵死,斂屍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則歌舞相送。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言以屬累犬,使護死者神靈歸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里,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
- ^ 《宋濂/奉天討蒙元北伐檄文》: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
- ^ 《s:史記三家註/卷123/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從安息繞海北陸到其國,人民相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無盜賊。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國一別也,常欲通使於中國,而安息圖其利,不能得過。
- ^ 5.0 5.1 《隋書/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九》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
- ^ 《隋書/志/卷三十五志第三十/經籍四集道經佛經/佛經》:「魏黃初中,中國人始依佛戒,剃髮為僧。」
- ^ 7.0 7.1 《欽定大清會典》,《禮部·主客清吏司·賔禮·朝貢》,卷五十六,《清高宗實錄》卷七八四。「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
- ^ 8.0 8.1 黃興濤《清朝滿人的中國認同——對美國新清史的一種回應》,載〈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第115期),2012-07-15
- ^ 9.0 9.1 陳熙遠. 《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 臺北: 中央研究院. 2013年: 365-369. ISBN 9860395098.
岸本美緒︰「中國」和「外國」——明清兩代歷史文獻中涉及國家與對外關係的用語
- ^ 王賡武; 黃堅立. 海外華人硏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敎授論文選. 八方文化创作室. June 2002: 100– [19 January 2013]. ISBN 978-1-879771-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一般來講,我看中國人這個詞彙普偏地使用,還是二十世紀之後用的比較多一些
- ^ Suisheng Zhao. A Nation-State by Construction: Dynamics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6– [19 January 2013]. ISBN 978-0-8047-50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1).
Zhang Taiyan, a nationalist writer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Zhonggouren (the Chinese people), a vague but inclusive term ...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孙中山:三民主義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王爾敏. 〈「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臺灣: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 448-449. ISBN 9570510889.
王爾敏以泰漢統一前「中國」的意義做了定量分析,當中諸夏領域的意思佔80%、國境之內佔10%,京師佔5%,而中央之國佔不足1%
- ^ 最早銘記“中國”名稱的青銅器. 人民网. 2004 [201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史记》卷113: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又与使者乱,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
- ^ 《後漢書/烏桓傳》:「俗貴兵死,斂屍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則歌舞相送。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言以屬累犬,使護死者神靈歸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里,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
- ^ 《史記三家注,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從安息繞海北陸到其國,人民相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無盜賊。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國一別也,常欲通使於中國,而安息圖其利,不能得過。
- ^ 《北史/列傳/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新羅》:「新羅者,其先本辰韓種也。地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地。辰韓亦曰秦韓。相傳言秦世亡人避役來適,馬韓割其東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韓。其言語名物,有似中國人。」
- ^ 見《隋書/卷81》百濟
- ^ 《遼史·劉輝傳》:「大安末,(劉輝)為太子洗馬,上書言:『西邊諸番為患,士卒遠戍,中國之民疲於飛挽,非長久之策。為今之務,莫若城於鹽濼,實以漢戶,使耕田聚糧,以為西北之費。』」
- ^ 赵永春. 试论金人的“中国观”.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 ^ 《宋濂/奉天討蒙元北伐檄文》: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
- ^ 新元史: 卷二百五十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帝(忽必烈)大喜,謂塔次郎等曰:「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世耳。」資給甚厚。六月,帝命高麗送塔次郎、彌四郎還,且命中書省牒日本國,言其事。日本人仍不報。
- ^ 《中国通史 宋辽金元史》〈第七章 宋辽元的制度与社会〉: 第148页-第163页.
- ^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十四》永樂元年冬十月庚申,上謂兵部尚書劉俊曰:「武臣中有韃靼人,多不識字,難委以政,故只令食祿,遇有警急則用以征代,今中國人亦有冒韃靼名以避政事者,其曉諭改政,不改政者罪之。」
- ^ 《明史·外國列傳》「真臘國」條:「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國外諸國盡然」
- ^ 《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三“為故明所屬者,理應隸入中國為民”順治十三年八月壬辰
- ^ 《大清國籍條例》與近代“中國”觀念的重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 ^ 大法官解釋》釋字第 710 號.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繁体中文).
發文單位:司法院 解釋字號:釋字第 710 號[……]部分協同暨部分不同意見書 大法官 陳春生[……]首須探討者為: 1、在中華民國憲法秩序下,大陸地區人民在我國法上定性為何?即大陸地區人民是否為外國人?或本國人? [……]一、大陸地區人民之法地位較為特殊 大陸地區人民依憲法增修條文既非外國人、又非本國人(不具中華民國國籍)、亦非無國籍人,故其自由權利之保障與限制,無法立即與本國人或外國人一概而論。[……]
- ^ 「大陸地區人民未具中華民國國民身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華民國國民,不包括大陸地區人民、香港居民及澳門居民在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03年6月6日
- ^ 何謂大陸地區人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投資台灣入口網
- ^ 林偉信. 蘇花墜海 家屬國賠逆轉敗訴. 中國時報. 2014-05-03.
- ^ 維基文庫:三民主義
- ^ 吳天泰. 族群與社會.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15年: 401 [2016-08-17]. ISBN 95711417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世界華人是中華民族在海外的發展,他們都具有華人的血統,又傳承中華文化。
- ^ 茉莉. 和流亡藏人谈归乡. 北京之春. 1998年11月 [2016-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5).
- ^ 孙中山的“驱逐鞑虏”与陈水扁的“台湾人不是中国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8年9月10日
- ^ 〈導正國際曲解.粉碎共匪陰謀 政府籲請國民維護國格 正確使用中華民國國號 復興基地全體國民都是中國人〉. 《中央日報》. 1986-03-24.
- ^ 馬英九總統: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 ^ 柯P: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 ^ 王炳忠:我是台湾人,更是中国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观察者网.[2016-11-04].
- ^ 吳敦義高喊「我是中國人」!大陸網友:以後不罵你行了吧.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1).
- ^ 存档副本.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 ^ TVBS民調 71%希望台灣獨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由時報, 2013-10-31
- ^ 三立新闻网全民抵制!五萬人嗆要「接機」 黃安找白狼求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央通讯社經紀公司:羅志祥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觀察:台灣認同變化與520後的兩岸關係
- ^ 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年06月~2017年06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 ^ 國情調查:年輕人外逃 「台灣人」認同創新低. 聯合新聞網/天下雜誌. 2018-01-04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中文(臺灣)).
- ^ 台灣智庫民調 僅2%民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2020-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 ^ 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UK Statute Law Database). [2010-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3).
- ^ 香港人身份認同創新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星島環球網
- ^ 港人身分認同升至10年新高 ([[星島日報]]). [2011-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8).
- ^ 路透社委託香港民研調查 74%支持獨立調查 支持港獨僅佔少數. [2020-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5-03/13/content_981756.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澳門日報 2015-03-13
- ^ AMY QIN. 「祖國」的召喚?新加坡警惕中國向華人施加影響力. [2018-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6) (中文(中国大陆)).
- ^ 李小龍 维基语录. [2016-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2).
- ^ Kelly Hsu. 李玟: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人物传. [2020-12-06].
- ^ 裴蘅之.《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2008年. ISBN:978754303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