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修订间差异
Asbtrl361442(留言 | 贡献) |
标签:已被回退 |
||
第19行: | 第19行: | ||
1755年春,清军5万人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不到100天就到达伊犁。[[达瓦齐]]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昭苏县]]境内),清军以25人夜袭达瓦齐大营,达瓦齐军惊溃,不战自降。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此后,[[阿睦尔撒纳]]自任领袖继续反对清朝。1757年初,清政府开始新的军事行动,分两路推进。准噶尔军在清军的追剿下,全线溃败。阿睦尔撒纳投奔[[俄罗斯]]。 |
1755年春,清军5万人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不到100天就到达伊犁。[[达瓦齐]]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昭苏县]]境内),清军以25人夜袭达瓦齐大营,达瓦齐军惊溃,不战自降。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此后,[[阿睦尔撒纳]]自任领袖继续反对清朝。1757年初,清政府开始新的军事行动,分两路推进。准噶尔军在清军的追剿下,全线溃败。阿睦尔撒纳投奔[[俄罗斯]]。 |
||
1759年8月,清军抵达[[喀什市|喀什噶尔]],平定了支持阿睦尔撒纳的大和卓[[波羅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大小和卓之乱|叛乱]]。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由于准噶尔部反叛无常,清朝在完全控制今日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地区之后,清军在[[兆惠]]等的带领下,按照[[乾隆帝]]的旨意消灭了准噶尔部<ref>《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二十四年:“此次进兵非同一般,各将厄鲁特彻底剿灭,永绝根株”</ref>,屠殺了數十萬準噶爾人。据[[魏源 (清朝)|魏源]]記載:「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編設佐領昂吉,此外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氊帳。」<ref>[[魏源]],《聖武記》,卷四,一一至一二。</ref>[[昭槤]]的描寫更加誇張:「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為我兵殺者十之五,數千里內遂無一人」<ref>[[昭梿]],《啸亭杂录》,卷三。</ref>。留下的空地由大量移民填充。<ref>[[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清朝以来自各地的移民充实其地,其中有吉尔吉斯—哈萨克人,来自喀什噶尔的[[塔兰奇]]人,或穆斯林,来自甘肃的[[東干人|东-{干}-人]](或回民),[[察哈尔]]和[[喀尔喀]]居民,[[图瓦族]]的兀良哈人(或称索约特人),甚至有来自满洲的[[锡伯族]]和[[高丽族]]移民”</ref>主要是[[哈薩克族|哈薩克人]]。 |
1759年8月,清军抵达[[喀什市|喀什噶尔]],平定了支持阿睦尔撒纳的大和卓[[波羅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大小和卓之乱|叛乱]]。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由于准噶尔部反叛无常,清朝在完全控制今日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地区之后,清军在[[兆惠]]等的带领下,按照[[乾隆帝]]的旨意消灭了准噶尔部<ref>《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二十四年:“此次进兵非同一般,各将厄鲁特彻底剿灭,永绝根株”</ref>,是為血腥滅族滅種與滅國,換言之,屠殺了數十萬準噶爾人與姦淫準噶爾女性,凡男性與老女人一律殺光,14~30歲女性強迫為清軍功賞的妻奴。据[[魏源 (清朝)|魏源]]記載:「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編設佐領昂吉,此外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氊帳。」<ref>[[魏源]],《聖武記》,卷四,一一至一二。</ref>[[昭槤]]的描寫更加誇張:「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為我兵殺者十之五,數千里內遂無一人」<ref>[[昭梿]],《啸亭杂录》,卷三。</ref>。留下的空地由大量移民填充。<ref>[[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清朝以来自各地的移民充实其地,其中有吉尔吉斯—哈萨克人,来自喀什噶尔的[[塔兰奇]]人,或穆斯林,来自甘肃的[[東干人|东-{干}-人]](或回民),[[察哈尔]]和[[喀尔喀]]居民,[[图瓦族]]的兀良哈人(或称索约特人),甚至有来自满洲的[[锡伯族]]和[[高丽族]]移民”</ref>主要是[[哈薩克族|哈薩克人]]。 |
||
==藏传佛教== |
==藏传佛教== |
2021年8月19日 (四) 06:39的版本
准噶尔(蒙古语:ᠵᠡᠭᠦᠨ ᠭᠠᠷ,鲍培转写:jegün ɣar,西里尔字母:Зүүнгар ,意为“左手”),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脉,东到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宗教上他们信奉藏傳佛教,对西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在18世纪与清朝的战争中灭亡。其遗族附牧于赛音诺颜者,曰额鲁特;附牧于青海者,曰绰罗斯。
兴亡历史
興起
明末清初,准噶尔首领最早是哈喇忽剌,後巴图尔珲台吉以伊犁为根据地兼并厄鲁特蒙古各部,压迫西方的哈薩克族。1670年巴图尔珲台吉的儿子僧格被杀后,他的异母弟噶尔丹夺得了准噶尔的统治权。1678年,西藏的五世达赖赐噶尔丹可汗号,准噶尔汗国正式成立。此年噶尔丹出兵回部,占领葉爾羌汗國,把广大维吾尔族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1688年噶尔丹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土谢图汗,迫使喀尔喀蒙古诸部南迁。1690年6月,噶尔丹又向漠南喀尔喀蒙古进攻,俘掠人口,抢劫牲畜。
衰弱
1690年同年,康熙帝决计亲征,组织左右两路大军分别出古北口和喜峰口。8月1日,双方大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清军大败噶尔丹军,噶尔丹乘夜向北溃逃。
噶尔丹战败后因原根据地为策妄阿拉布坦占据,不得不滞留科布多地区,集合残部,休养生息,以期东山再起,不断骚扰边地安宁。1696年2月,康熙帝发兵10万,分三路大举出击。5月13日,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军。1697年2月,康熙帝發動第三次遠征,命费扬古、马恩哈分别统率两路大军,共6000人,由宁夏出发,进剿噶尔丹残部。4月康熙帝亲赴宁夏,指挥这次军事行动。正当清军进发之时,噶尔丹众叛亲离,军队只剩下五六百人,遂饮药自尽(又说被人杀害)。
噶尔丹败亡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续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和清朝再次发生冲突。1716年,他派兵于西藏,占领拉萨。1718年清朝由青海路出兵入藏,不过全军覆没[1]。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才赶走准噶尔军。清朝和准噶尔军在吐鲁番方面也有战鬥。
滅亡
1755年春,清军5万人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不到100天就到达伊犁。达瓦齐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昭苏县境内),清军以25人夜袭达瓦齐大营,达瓦齐军惊溃,不战自降。达瓦齐仅带少数人仓皇南逃。此后,阿睦尔撒纳自任领袖继续反对清朝。1757年初,清政府开始新的军事行动,分两路推进。准噶尔军在清军的追剿下,全线溃败。阿睦尔撒纳投奔俄罗斯。
1759年8月,清军抵达喀什噶尔,平定了支持阿睦尔撒纳的大和卓波羅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乱。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由于准噶尔部反叛无常,清朝在完全控制今日的新疆地区之后,清军在兆惠等的带领下,按照乾隆帝的旨意消灭了准噶尔部[2],是為血腥滅族滅種與滅國,換言之,屠殺了數十萬準噶爾人與姦淫準噶爾女性,凡男性與老女人一律殺光,14~30歲女性強迫為清軍功賞的妻奴。据魏源記載:「計數十萬戶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繼竄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二,卒殲於大兵者十之三。除婦孺充賞外,至今惟來降受屯之厄魯特若干戶,編設佐領昂吉,此外數千里間,無瓦剌一氊帳。」[3]昭槤的描寫更加誇張:「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羅斯、哈薩克者十之三,為我兵殺者十之五,數千里內遂無一人」[4]。留下的空地由大量移民填充。[5]主要是哈薩克人。
藏传佛教
準噶爾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有行政权,號稱宰桑(相当于喇嘛旗)。可汗大事未与集赛们商量前,不行動。準噶尔有9集赛与6000喇嘛。
近現代的準噶爾人
- 昭苏县的卫拉特属于准噶尔部。
- 阿拉善厄鲁特沿袭了“厄鲁特”之名,但其中准噶尔成分不是很多。
参考文献
研究書目
- 宮脇淳子著,曉克譯:《最後的游牧民族:準噶爾部的興亡》(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 勒内·格鲁塞. 《草原帝国》 (法语).
- 班布尔汗. 《最后的可汗:蒙古帝国余晖》 漢譯. 2009. ISBN 9787508718989 (中文).(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