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胡惟庸: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修饰语句 增加或调整内部链接
Geohsu留言 | 贡献
生平:​ 修正筆誤
第34行: 第34行:
胡惟庸又曾与[[陳寧 (明初御史)|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胡惟庸令太仆寺丞[[李存義 (明朝)|李存义]]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说:“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再自己干吧!”<ref>《[[明史]]》(卷127):“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叱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ref>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 (明朝)|林贤]]出海招引日本,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ref>《[[明史]]》(卷322):先是,胡惟庸謀逆,欲藉日本為助。乃厚結寧波衛指揮林賢,佯奏賢罪,謫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尋奏復賢職,遣使召之,密緻書其王,借兵助己。賢還,其王遣僧如瑤率兵卒四百餘人,詐稱入貢,且獻巨燭,藏火藥、刀劍其中。既至,而惟庸已敗,計不行。帝亦未知其狡謀也。越數年,其事始露,乃族賢,而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然其時王子滕祐壽者,來入國學,帝猶善待之。二十四年五月特授觀察使,留之京師。後著《祖訓》,列不征之國十五,日本與焉。自是,朝貢不至,而海上之警亦漸息。</ref>。又派元朝旧臣[[封绩]]致书[[北元]],向北元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着手时,恰逢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明太祖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明太祖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陳寧 (明初御史)|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ref>《[[明史]]》(卷308):“又嘗與陳寧坐省中,閱天下軍馬籍,令都督毛驤取衛士劉遇賢及亡命魏文進等為心膂,曰:「吾有所用爾也。」太僕寺丞李存義者,善長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陰說善長。善長已老,不能強拒,初不許,已而依違其間。惟庸益以為事可就,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又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為外應。事皆未發。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ref>。
胡惟庸又曾与[[陳寧 (明初御史)|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胡惟庸令太仆寺丞[[李存義 (明朝)|李存义]]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说:“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再自己干吧!”<ref>《[[明史]]》(卷127):“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叱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ref>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 (明朝)|林贤]]出海招引日本,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ref>《[[明史]]》(卷322):先是,胡惟庸謀逆,欲藉日本為助。乃厚結寧波衛指揮林賢,佯奏賢罪,謫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尋奏復賢職,遣使召之,密緻書其王,借兵助己。賢還,其王遣僧如瑤率兵卒四百餘人,詐稱入貢,且獻巨燭,藏火藥、刀劍其中。既至,而惟庸已敗,計不行。帝亦未知其狡謀也。越數年,其事始露,乃族賢,而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然其時王子滕祐壽者,來入國學,帝猶善待之。二十四年五月特授觀察使,留之京師。後著《祖訓》,列不征之國十五,日本與焉。自是,朝貢不至,而海上之警亦漸息。</ref>。又派元朝旧臣[[封绩]]致书[[北元]],向北元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着手时,恰逢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明太祖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明太祖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陳寧 (明初御史)|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ref>《[[明史]]》(卷308):“又嘗與陳寧坐省中,閱天下軍馬籍,令都督毛驤取衛士劉遇賢及亡命魏文進等為心膂,曰:「吾有所用爾也。」太僕寺丞李存義者,善長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陰說善長。善長已老,不能強拒,初不許,已而依違其間。惟庸益以為事可就,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又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為外應。事皆未發。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ref>。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入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明太祖。宦官出来见到了贡使,便进宫奏告明太祖。明太祖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省。明太祖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皇上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明太祖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供词涉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与阴谋,见事情不成,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夷胡惟庸三族,史称“[[胡惟庸案]]”<ref>《[[国朝献徵录]]》(卷11):“考掠具状歹?桀于市,夷三族。”</ref><ref>《[[明史]]》(卷308):“十二年九月,占城來貢,惟庸等不以聞。中官出見之,入奏。帝怒,敕責省臣。惟庸及廣洋頓首謝罪,而微委其咎於禮部,部臣又委之中書。帝益怒,盡囚諸臣,窮詰主者。未幾,賜廣洋死,廣洋妾陳氏從死。帝詢之,乃入官陳知縣女也。大怒曰:「沒官婦女,止給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給?」乃敕法司取勘。於是惟庸及六部堂屬咸當坐罪。明年正月,涂節遂上變,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時謫為中書省吏,亦以惟庸陰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訊,詞連寧、節。廷臣言:「節本預謀,見事不成,始上變告,不可不誅。」乃誅惟庸、寧並及節。”</ref>。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入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明太祖。宦官出来见到了贡使,便进宫奏告明太祖。明太祖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省。明太祖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皇上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明太祖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供词涉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与阴谋,见事情不成,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夷胡惟庸三族,史称“[[胡惟庸案]]”<ref>《[[国朝献徵录]]》(卷11):“考掠具状歹?桀于市,夷三族。”</ref><ref>《[[明史]]》(卷308):“十二年九月,占城來貢,惟庸等不以聞。中官出見之,入奏。帝怒,敕責省臣。惟庸及廣洋頓首謝罪,而微委其咎於禮部,部臣又委之中書。帝益怒,盡囚諸臣,窮詰主者。未幾,賜廣洋死,廣洋妾陳氏從死。帝詢之,乃入官陳知縣女也。大怒曰:「沒官婦女,止給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給?」乃敕法司取勘。於是惟庸及六部堂屬咸當坐罪。明年正月,涂節遂上變,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時謫為中書省吏,亦以惟庸陰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訊,詞連寧、節。廷臣言:「節本預謀,見事不成,始上變告,不可不誅。」乃誅惟庸、寧並及節。”</ref>。


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對文武功臣、官員大開殺戒,為免去君權被相權架空的可能性,亦一併廢除了[[中書省]]和相職<ref>《[[国朝献徵录]]》(卷11):“令图惟庸死时状,戒天下,因罢丞相官矣。”</ref><ref>《[[明史]]》(卷72):“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ref>。从此相权被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ref>[[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ref>。
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對文武功臣、官員大開殺戒,為免去君權被相權架空的可能性,亦一併廢除了[[中書省]]和相職<ref>《[[国朝献徵录]]》(卷11):“令图惟庸死时状,戒天下,因罢丞相官矣。”</ref><ref>《[[明史]]》(卷72):“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ref>。从此相权被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ref>[[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ref>。

2021年9月3日 (五) 05:07的版本

胡惟庸
大明中书省左丞相
族裔漢族
出生不詳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定远县
逝世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戊戌[1]
应天府

胡惟庸(14世纪—1380年),安徽定遠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遭明太祖處死

生平

胡惟庸出生年份不詳。龍鳳元年(1355年)投朱元璋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不久转任宣使,又任宁国县主簿,进升知县,又升吉安府通判,再升湖广行省佥事。吴元年(1367年),任太常寺少卿,再进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为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接替汪广洋任中书左丞。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任广东行省参政。明太祖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久没任命丞相补缺。胡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出任右丞相[2]

自前中书左丞杨宪被杀后,明太祖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信任他。胡惟庸也自我激励,曾以遇事小心谨慎迎合明太祖的意图并博得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在案件裁决、官员任免等方面,有时不报告明太祖便自行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将,争相拜访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数。徐达对他极其厌恶,密报明太祖;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徐达没有追究,但经常对明太祖说胡惟庸不适合任相[3]御史中丞刘基也曾说过他的短处,认为胡好比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4]。后来刘基生病,明太祖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胡惟庸将哥哥的女儿嫁给太师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但差点遭祸。此后,他权势更盛。在他定远旧宅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谄媚者争相说这是祥瑞。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每天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天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5]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朝,擅自乘坐驿车。明太祖怒而责骂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缉拿盗贼。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明太祖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明太祖又重责他。二人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6]

胡惟庸又曾与陈宁坐在中书省中,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胡惟庸令太仆寺丞李存义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说:“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再自己干吧!”[7]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日本,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8]。又派元朝旧臣封绩致书北元,向北元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着手时,恰逢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明太祖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明太祖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9]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入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明太祖。宦官出来见到了贡使,便进宫奏告明太祖。明太祖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省。明太祖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皇上问知陈氏乃是被沒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明太祖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供词涉及陈宁、涂节。廷臣说:“涂节本来参与阴谋,见事情不成,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夷胡惟庸三族,史称“胡惟庸案[10][11]

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對文武功臣、官員大開殺戒,為免去君權被相權架空的可能性,亦一併廢除了中書省和相職[12][13]。从此相权被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14]

参考文献

  1. ^ 明史》(卷2):“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甯、中丞涂节等伏诛。”
  2. ^ 明史》(卷308):“胡惟庸,定遠人。歸太祖於和州,授元帥府奏差。尋轉宣使,除寧國主簿,進知縣,遷吉安通判,擢湖廣僉事。吳元年,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已,代汪廣洋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廣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帝難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獨專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進左丞相,復以廣洋為右丞相。”
  3. ^ 明史》(卷125):“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
  4. ^ 明史》(卷128):“初,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5. ^ 明史》(卷308):“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大將軍徐達深疾其奸,從容言於帝。惟庸遂誘達閽者福壽以圖達,為福壽所發。御史中丞劉基亦嘗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挾醫視,遂以毒中之。基死,益無所忌。與太師李善長相結,以兄女妻其從子佑。學士吳伯宗劾惟庸,幾得危禍。自是,勢益熾。其定遠舊宅井中,忽生石筍,出水數尺,諛者爭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塚上,皆夜有火光燭天。惟庸益喜自負,有異謀矣。”
  6. ^ 明史》(卷308):“吉安侯陸仲亨自陝西歸,擅乘傳。帝怒責之,曰:「中原兵燹之餘,民始復業,籍戶買馬,艱苦殊甚。使皆效爾所為,民雖盡鬻子女,不能給也。」責捕盜於代縣。平諒侯費聚奉命撫蘇州軍民,日嗜酒色。帝怒,責往西北招降蒙古,無功,又切責之。二人大懼。惟庸陰以權利脅誘二人,二人素戇勇,見惟庸用事,密相往來。嘗過惟庸家飲,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為多不法,一旦事覺,如何?」二人益惶懼,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軍馬。”
  7. ^ 明史》(卷127):“命逮存义父子鞫之,词连善长,云:“惟庸有反谋,使存义阴说善长。善长惊叱曰:‘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已,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惟庸乃自往说善长,犹不许。居久之,惟庸复遣存义进说,善长叹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8. ^ 明史》(卷322):先是,胡惟庸謀逆,欲藉日本為助。乃厚結寧波衛指揮林賢,佯奏賢罪,謫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尋奏復賢職,遣使召之,密緻書其王,借兵助己。賢還,其王遣僧如瑤率兵卒四百餘人,詐稱入貢,且獻巨燭,藏火藥、刀劍其中。既至,而惟庸已敗,計不行。帝亦未知其狡謀也。越數年,其事始露,乃族賢,而怒日本特甚,決意絕之,專以防海為務。然其時王子滕祐壽者,來入國學,帝猶善待之。二十四年五月特授觀察使,留之京師。後著《祖訓》,列不征之國十五,日本與焉。自是,朝貢不至,而海上之警亦漸息。
  9. ^ 明史》(卷308):“又嘗與陳寧坐省中,閱天下軍馬籍,令都督毛驤取衛士劉遇賢及亡命魏文進等為心膂,曰:「吾有所用爾也。」太僕寺丞李存義者,善長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陰說善長。善長已老,不能強拒,初不許,已而依違其間。惟庸益以為事可就,乃遣明州衛指揮林賢下海招倭,與期會。又遣元故臣封績致書稱臣於元嗣君,請兵為外應。事皆未發。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家,不許。惟庸懼,乃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
  10. ^ 国朝献徵录》(卷11):“考掠具状歹?桀于市,夷三族。”
  11. ^ 明史》(卷308):“十二年九月,占城來貢,惟庸等不以聞。中官出見之,入奏。帝怒,敕責省臣。惟庸及廣洋頓首謝罪,而微委其咎於禮部,部臣又委之中書。帝益怒,盡囚諸臣,窮詰主者。未幾,賜廣洋死,廣洋妾陳氏從死。帝詢之,乃入官陳知縣女也。大怒曰:「沒官婦女,止給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給?」乃敕法司取勘。於是惟庸及六部堂屬咸當坐罪。明年正月,涂節遂上變,告惟庸。御史中丞商暠時謫為中書省吏,亦以惟庸陰事告。帝大怒,下廷臣更訊,詞連寧、節。廷臣言:「節本預謀,見事不成,始上變告,不可不誅。」乃誅惟庸、寧並及節。”
  12. ^ 国朝献徵录》(卷11):“令图惟庸死时状,戒天下,因罢丞相官矣。”
  13. ^ 明史》(卷72):“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14.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前任:
汪广洋
明朝中書省丞相
1373年—1377年
繼任:
汪广洋
前任:
徐达
明朝中書省丞相
1377年—1380年
明太祖胡惟庸案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