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三十六国: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刪除與主題無關的內容 |
修飾語句 |
||
第2行: | 第2行: | ||
{{中国历史上的新疆}} |
{{中国历史上的新疆}} |
||
[[File:Xiyu City-States of Tarim basin (BC1C).jpg|390px|thumb|西域三十六国位置]] |
[[File:Xiyu City-States of Tarim basin (BC1C).jpg|390px|thumb|西域三十六国位置]] |
||
'''西域三十六國''',是[[西漢]]接觸[[西域]]初期當地的國家數總稱。《[[漢書]]·西域傳》 |
'''西域三十六國''',是[[西漢]]接觸[[西域]]初期當地的國家數總稱。該數字出自《[[漢書]]·西域傳》:「西域以[[漢武帝|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ref>{{cite book |author1=班固 |coauthors=班昭、馬續 |title=漢書·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ref> |
||
由於《漢書·西域傳》並未詳列名單,因而有不同說法。<ref name="辭海">{{cite book |title=辭海·上冊 |date=1969年10月 |publisher=臺灣中華書局 |pages=44-45 |edition=大字修訂本臺三版}}</ref>亦有學者認為「三十六國」只是概稱,並非實際數字。<ref name="余太山529">{{cite book |author1=余太山 |title=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下冊 |date=2013年 |publisher=商務印書館 |location=北京 |page=529}}</ref> |
由於《漢書·西域傳》並未詳列名單,因而有不同說法。<ref name="辭海">{{cite book |title=辭海·上冊 |date=1969年10月 |publisher=臺灣中華書局 |pages=44-45 |edition=大字修訂本臺三版}}</ref>亦有學者認為「三十六國」只是概稱,並非實際數字。<ref name="余太山529">{{cite book |author1=余太山 |title=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下冊 |date=2013年 |publisher=商務印書館 |location=北京 |page=529}}</ref> |
||
==三十六國研究史== |
==三十六國名單研究史== |
||
《漢書·西域傳》雖然記載「西域……本三十六國」,但並未詳列國名,因而有不同說法。[[東漢]][[荀悅]]在所著《[[漢紀]]·孝武皇帝紀三卷第十二》論及西域時,表示:「西域本三十六國,後分爲五十四國,皆在匈奴之西。」因文中列出[[婼羌國]]等二十七個小國國名,及[[扞彌國]]等九個次大國國名,雖然隨後又列舉數個國名並簡介之,但後世仍有學者認為荀悅所列前兩者合計三十六國,即為西域「本三十六國」名單,並認為他是第一位詳列國名的歷史學家。<ref name="余太山529"/> |
《漢書·西域傳》雖然記載「西域……本三十六國」,但並未詳列國名,因而有不同說法。[[東漢]][[荀悅]]在所著《[[漢紀]]·孝武皇帝紀三卷第十二》論及西域時,表示:「西域本三十六國,後分爲五十四國,皆在匈奴之西。」因文中列出[[婼羌國]]等二十七個小國國名,及[[扞彌國]]等九個次大國國名,雖然隨後又列舉數個國名並簡介之,但後世仍有學者認為荀悅所列前兩者合計三十六國,即為西域「本三十六國」名單,並認為他是第一位詳列國名的歷史學家。<ref name="余太山529"/> |
||
就此名單,[[清]][[徐松]]在所著《漢書西域傳補註》指出該其不合理之處,主張三十六國應為[[婼羌國]]、[[樓蘭國]]、[[且末國]]、[[小宛國]]、[[精絕國]]、[[戎盧國]]、[[扜彌國]]、[[渠勒國]]、[[于闐國]]、[[皮山國]]、[[烏秅國]]、[[西夜國]]、[[子合國]]、[[蒲犁國]]、[[依耐國]]、[[無雷國]]、[[難兜國]]、[[大宛國]]、[[桃槐國]]、[[休循國]]、[[捐毒國]]、[[莎車國]]、[[疏勒國]]、[[尉頭國]]、[[姑墨國]]、[[溫宿國]]、[[龜茲國]]、[[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姑師國]]、[[墨山國]]、[[劫國]]、[[狐胡國]]、[[渠犁國]]及[[烏壘國]]。<ref>{{cite book |author1=清·徐松 |title=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上 |page=2 |edition=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掃瞄版) |url=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94739&page=5 |accessdate=2021-09-08}}</ref> |
就此名單,[[清]][[徐松]]在所著《漢書西域傳補註》指出該其不合理之處,主張三十六國應為[[婼羌國]]、[[樓蘭國]]、[[且末國]]、[[小宛國]]、[[精絕國]]、[[戎盧國]]、[[扜彌國]]、[[渠勒國]]、[[于闐國]]、[[皮山國]]、[[烏秅國]]、[[西夜國]]、[[子合國]]、[[蒲犁國]]、[[依耐國]]、[[無雷國]]、[[難兜國]]、[[大宛國]]、[[桃槐國]]、[[休循國]]、[[捐毒國]]、[[莎車國]]、[[疏勒國]]、[[尉頭國]]、[[姑墨國]]、[[溫宿國]]、[[龜茲國]]、[[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姑師國]]、[[墨山國]]、[[劫國]]、[[狐胡國]]、[[渠犁國]]及[[烏壘國]]。<ref>{{cite book |author1=清·徐松 |title=漢書西域傳補注·卷上 |page=2 |edition=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掃瞄版) |url=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94739&page=5 |accessdate=2021-09-08}}</ref> |
||
据今人[[周伟洲]]《丝绸之路大辞典》 |
据今人[[周伟洲]]《丝绸之路大辞典》“西域三十六国”为西汉时对西域内属诸国及游牧部落的总称。西域三十六国最早出《汉书》,皆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之地,依次为: [[乌孙]]、[[龟兹]]、[[焉耆]]、[[于阗]]、[[若羌国|若羌]]、[[楼兰]]、[[且末国|且末]]、[[小宛]]、[[戎卢]]、[[扞罙]]、[[渠勒]]、[[皮山国|皮山]]、[[西夜]]、[[蒲犂國|蒲犁]]、[[依耐]]、[[莎车国|莎车]]、[[疏勒国|疏勒]]、[[尉头]]、[[温宿国|温宿]]、[[尉犁國|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离]]、[[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国]]、[[东且弥国]]、[[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及[[车师后城国]]。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2021年9月8日 (三) 06:25的版本
新疆歷史 |
---|
新疆歷史 |
---|
西域三十六國,是西漢接觸西域初期當地的國家數總稱。該數字出自《漢書·西域傳》:「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1]
由於《漢書·西域傳》並未詳列名單,因而有不同說法。[2]亦有學者認為「三十六國」只是概稱,並非實際數字。[3]
三十六國名單研究史
《漢書·西域傳》雖然記載「西域……本三十六國」,但並未詳列國名,因而有不同說法。東漢荀悅在所著《漢紀·孝武皇帝紀三卷第十二》論及西域時,表示:「西域本三十六國,後分爲五十四國,皆在匈奴之西。」因文中列出婼羌國等二十七個小國國名,及扞彌國等九個次大國國名,雖然隨後又列舉數個國名並簡介之,但後世仍有學者認為荀悅所列前兩者合計三十六國,即為西域「本三十六國」名單,並認為他是第一位詳列國名的歷史學家。[3]
就此名單,清徐松在所著《漢書西域傳補註》指出該其不合理之處,主張三十六國應為婼羌國、樓蘭國、且末國、小宛國、精絕國、戎盧國、扜彌國、渠勒國、于闐國、皮山國、烏秅國、西夜國、子合國、蒲犁國、依耐國、無雷國、難兜國、大宛國、桃槐國、休循國、捐毒國、莎車國、疏勒國、尉頭國、姑墨國、溫宿國、龜茲國、尉犁國、危須國、焉耆國、姑師國、墨山國、劫國、狐胡國、渠犁國及烏壘國。[4]
据今人周伟洲《丝绸之路大辞典》“西域三十六国”为西汉时对西域内属诸国及游牧部落的总称。西域三十六国最早出《汉书》,皆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之地,依次为: 乌孙、龟兹、焉耆、于阗、若羌、楼兰、且末、小宛、戎卢、扞罙、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车、疏勒、尉头、温宿、尉犁、姑墨、卑陆、乌贪訾离、卑陆后国、单桓、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国、东且弥国、劫国、狐胡、山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及车师后城国。
参考文献
- 周伟洲 主编《丝绸之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