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媒體亂象:修订间差异
小 →相關內容: 連結修正 |
|||
第94行: | 第94行: | ||
===馬神現象=== |
===馬神現象=== |
||
在馬英九初次競選台北市長時,許多媒體就以正面的態度報導馬英九,同時隱諱的負面報導陳水扁;而後媒體以正面[[置入性行銷]]方式替馬英九宣傳的現象一直變本加厲。馬英九當選總統後,此現象已經離譜到了出現明顯的反效果。 |
在馬英九初次競選台北市長時,許多媒體就以正面的態度報導馬英九,同時隱諱的負面報導陳水扁;而後媒體以正面[[置入性行銷]]方式替馬英九宣傳同時以置入性行銷打擊民進黨的現象一直變本加厲。馬英九當選總統後,此現象已經離譜到了出現明顯的反效果。 |
||
例如以「專題」、「特別節目」方式大報馬英九及其家人過往,並將其神化。而比較許多媒體在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前後的報導,可以發現對於同一個現象,同一家媒體會分別以正面及負面的評論報導之;被批評為「選前替馬英九助選、選後替馬英九辯解」。 |
例如以「專題」、「特別節目」方式大報馬英九及其家人過往,並將其神化。而比較許多媒體在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前後的報導,可以發現對於同一個現象,同一家媒體會分別以正面及負面的評論報導之;被批評為「選前替馬英九助選、選後替馬英九辯解」。 |
2008年4月29日 (二) 02:44的版本
臺灣媒體亂象主要指臺灣於1980年代解嚴後,由於商業媒體(特指新聞媒體)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新聞等手段增加收視率或發行量之現象,該亂象促使部份人士成立媒體批評團體並對媒體進行監督和批判。[1][2]。如1999年成立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3]、2000年八掌溪事件後成立之「與媒體對抗」運動[4]及2002年成立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等等。這些媒體批評團體有些偏向要求媒體內容淨化[5],有些側重人民媒體素養之提昇,有些則偏向批判商業化之媒體環境並要求健全公共媒體空間[6]。
此外,臺灣於1980年代解嚴前之新聞媒體,因多由中國國民黨及政府持有,故「黨政軍退出媒體」之口號即針對該「亂象」[7]。此與對商業媒體「羶色腥」的批判有所不同,主要指戒嚴時代媒體成為統治者打擊異議份子及遂行言論管制及意識型態宣傳之工具,而當時的媒體監督機構主要也只單純地探討媒體內容,而從未針對媒體結構進行批判[8]。1987年解嚴及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新聞局的改造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成立,使政府控制媒體的情況不再,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的世界評比,臺灣於2007年在新聞自由排名上首次超美日[9]。
背景
臺灣因解嚴後解除媒體管制,各類媒體大量增多[10],昔日之平實報導風格已未能確保留住閱聽人;於是各種爭議性報導逐漸成為主流版面,致使今日臺灣媒體之可信度受到質疑:自由之家 (Freedom House) 的評比報告指稱,臺灣媒體被認為是「煽色腥的、商業化的與黨性頑強的」(sensational, commercialized, and overly partisan);《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在一篇敘述臺灣媒體現狀的報導中,將標題訂為〈他們無能力處理事實〉(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11]。
臺灣可能是世界上將收視率與廣告價聯繫最緊密的地方。[來源請求]臺灣之收視率調查結果近幾年由AC尼爾森(ACNielsen)壟斷,此舉雖可遏止商業電視台因各收視率調查公司之取樣流程差異而皆聲稱自己製作之八點檔為收視率第一,但部份人士認此舉反倒對臺灣電視環境有不良影響。另現今商業電視台主管所關心之收視率數據已經在誤差值以內(多個同時段節目的收視率數據相差於統計誤差內,依常識判斷這些節目皆應被視為具有相同收視率,但電視台主管卻重視這種微小差距)。此外部份人士(如鄭自隆)認因部份安裝收視紀錄器之家庭其社經地位較低,此等人之閱聽傾向於一定程度上決定電視節目之走向,致使臺灣電視節目日漸沉淪。
同时台湾自解严以来,电视频道数增长数十倍,尽管广告额也有增长,但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中,旧媒体则不明显。无线电视之廣告收入已连续六年负成长,有线电视亦於2005年停止增长。[來源請求]
此外,2000年開始執政之民進黨政府,因對媒體控制力的較為減少,導致各媒體主觀化、私有化 (privatized),加以多個重要媒體均由兩方政黨把持或立場各偏向泛藍或泛綠,舊有影響勢力不願放棄過去所得特權(其中原因包括許多媒體成員是在威權時代所篩選養成的),新勢力又利用執政優勢積極去占有新發言權;因此部分臺灣民眾認為自此階段開始,「媒體的客觀性幾乎等於無。」[12]。在此認知下,臺灣部分學者興起了媒體對抗運動並試圖解決此亂象。[13]
2006年,愛德曼公關公司調查包括澳洲、中國大陸、香港、印度、日本、馬來西亞、南韓、新加坡、臺灣等國家或地區之媒體受信賴程度,臺灣敬陪末座。愛德曼公關公司亞太區總裁Alan Vandermolen認為臺灣人批判性較高、臺灣媒體競爭過度、臺灣媒體偏向煽色腥走向等,皆為導致臺灣媒體形象不佳之主因。據法國無疆界記者 (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or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組織於2006年10月24日發布之全球新聞自由指數最新年度評比,臺灣由前一年之51名進步為43名,排名較日本之51名、美國之53名為高。但臺灣媒體受信賴程度於另一調查中卻僅1%,為亞太最低[14]。
採訪亂象
臺灣記者因市場競爭激烈,各家電子媒體為獲得較為聳動、刺激的畫面,以換取較高收視率,造成媒體的採訪行為本身亦成為新聞事件並引發社會爭議,另亦有一些亂象則為SNG所引起,甚至有民眾檢舉電子媒體因採訪而違規停車。採訪上所引發的爭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數種:
- 與採訪對象發生爭執
- 濫用採訪機會
- 採訪問題不適當,傷害受訪者
- 與同業爭執
- 未考慮記者人身安全問題
- 未考量新聞對象安全
- 妨礙公務
- 著作權爭議
照片或畫面使用亂象
為了追求效果,報紙或電子媒體常將血腥、煽情的照片、畫面置於頭版或重要時段,如白曉燕命案。[29]2003年,進入臺灣市場之《蘋果日報》也常將傷者及屍體等照片放於頭版,故常被批評不尊重當事人、可能嚇到讀者,最知名案例為2006年11月發生的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邵曉鈴車禍重傷事件[30][31]及2007年4月12日高雄市壽山動物園鱷魚咬斷人臂事件。該事件除《自由時報》對照片中斷臂處打馬賽克外,其他三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都直接刊登鱷魚將人臂含在口中之照片,而引發社會爭議及立法委員譴責[32] 。《國語日報》亦於某期〈日日談〉批判,並主張政府應監視各家報紙,若圖文逾越普通級應予以處分。但亦有部分網友認新聞應展現完全真相,此三報紙之報導可使讀者知道任意招惹兇猛動物之後果。此外這數家報紙不是將鏡頭拉遠以便將斷臂處縮小,並對血腥處打馬賽克,就是雖不對血腥處打馬賽克,但不將其放在頭版,已經算是有做充分處理,故這數家報紙之作法不構成問題。某報刊出某養殖場讓小孩拿鱷魚口中紅包之相片,此舉方對兒少帶來負面影響。退休社會記者趙慕嵩甚至以此照片深具新聞價值,不應打馬賽克,且美聯社曾有攝影記者拍攝越戰期間一滿身是血孩童由一美軍士兵抱著渡河之相片,並以此獲普利茲新聞攝影獎,全球報紙亦皆刊出,且DISCOVERY時常播出動物噬食動物之畫面,但立委卻未作批判,且立委自身常作不良示範,無資格指責媒體。《中國時報》甚至無須刊登小啟對「造成不適之讀者」表示歉意。若立委真認《中時》直接刊此照片不妥可送交新聞評審單位評審,而不能要求報社道歉或發動全民拒看此報紙。[33]。為此行政院新聞局發函要求報紙改進,新聞頻道亦於相關新聞中以電視新聞需依廣電相關法律對某些畫面作處理,但報紙卻因《出版法》已失效故有數家不對此類畫面作處理,而遭受無法可管窘境。另外,電子媒體方面頗為著名之例則為民視新聞台《頭家來開講》來賓林正杰毆打另一來賓金恆煒之鬥毆事件[34],事件發生後,各大新聞頻道皆持續不斷播出毆打畫面。</ref>、邱小妹事件[35]及八掌溪事件[36]
除血腥、煽情照片或畫面外,媒體也時常使用模擬畫面或合成照片來造假,此舉亦迭遭質疑與批判。[37][38][39][40]
災難報導亂象
由於災難事件最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災難事件的新聞報導是各家電子媒體的必爭之地,其報導常引起的爭議,包括:反覆播放災難畫面,例如2000年7月12日所發生的八掌溪事件;未能即時批判政策不當,例如和平醫院SARS封院事件[41];誇大災情,例如2004年9月11日,臺灣發生嚴重水災,部分電視記者遭《自由時報》指出故意「蹲在水裡連線」,造成「水淹及胸」假象之畫面播出[42]。
人物報導亂象
臺灣媒體於香港媒體加入競爭之下,許多名人無關公益之私事成為臺灣媒體報導的重點,一旦有名人發生受傷、自殺、婚外情等事件時,大篇幅、長時間的報導常佔據各大媒體的主要版面與時段,但亦有些本來沒沒無名之人係於媒體一窩蜂報導之下成為名人。而較為引起爭議報導對象主要為主播[43]、藝人 [44][45]及爭議性人物[46]。
未經查證
新聞查證主要目的為減少媒體的客觀與主觀錯誤,同時並提升消息來源對媒體新聞記者、新聞報導及新聞媒介的評價。未經查證的結果容易產生媒體主觀錯誤﹔而臺灣媒體未經查證或造成主觀錯誤的主因或動力,為過份強調或淡化某些事實及遺漏相關資訊[47]。
除此之外,臺灣媒體未經查證之弊亦源於收視率及時效壓力,臺灣媒體並無法做出下列查證流程。而缺乏此查證過程為媒體亂象之主因。[48]
- 新聞刊登後,把新聞剪下來,寄給新聞中的消息來源,請消息來源指出新聞中的錯誤(Meyer, 1988)
- 新聞刊登前,向消息來源查證相關事實及直接引述(direct quotes)是否正確的查證流程。[49]
臺灣未經查證之新聞報導大致可分下列數種:
- 引用網路資料,未經查證。如少林棒球事件[50]、南非華工事件等。[51]
- 引用論壇投書或片面訊息,未經查證。如烏龍舔耳案[52]、臺灣高鐵與日本新幹線性能比較[53]、誤報許效舜妻亡事件[54]、力士老婆事件[55]、玉山兵推報導[56]、「沙鹿高工學生惡作劇爆料事件」[57]、「中華民國教育部下課時間改為五分鐘事件」[58]
- 引用基層記者未經查證資料或完全造假。如:瀝青鴨[59]、潘美辰事件[60]、女法官劫囚事件[61]、腳尾飯事件[62]、周政保影帶事件[63]、「趙建銘賣鑽石事件」[64]
- 專業知識不足。例如中國時報批評空軍一號將中華民國國旗之國徽移至右上角,是「錯亂滿地紅」。但事實上是國際慣例順風旗。[65]
未審先判
1990年前不少媒體於報導犯罪新聞時,常於警方將某案宣告破案或結案前,將嫌犯之真實姓名公佈。一旦警方發現實際犯罪者為他人,或「嫌犯」之「犯罪」動機符合阻卻違法事由時,其雖被警方證明無罪,然其譽已遭毀損,難以回復。另外還常以檢警提供之資料為礎大打高空。1961年瑠公圳分屍案即凸顯媒體未審先判之問題,《聯合報》及評論此案件之方時東海大學教授暨史學家徐復觀即因此遭當事人柳哲生控告誹謗,幸於第三者奔走下終使報界為其合辦慰問茶會,當事人並放棄訴訟。類戲劇《台灣變色龍》曾藉此案提醒媒體勿未審先判及打高空。[來源請求]
隱私權於歐美為普遍人權之一,而侵犯隱私造成之媒體殺人不僅戕害社會,甚至造成司法救濟機制完全無法發揮監督績效。於此種直接的人體侵擾轉化為抽象的道德式侵害的概念下,甚至可將媒體歸為公害。[66]
以侵犯公眾人物或非公眾人物的臺灣媒體亂象時見,曾引起風波的計有「偷窺女同志事件」[67]、「王建民拒台媒事件」[68]、「同人誌展」變「色情展」[69]、內湖虐貓事件[70]
政治化亂象
臺灣媒體亂象與臺灣當今政治文化有相當程度的關係。例如有關不同立場的消息,並無具體證據,有許多無法證實亦無明確的消息來源。媒體在報導這些消息時,即使是絲毫無任何惡意或是媒體經營者、新聞工作者因其政治意識型態而來的故意作為都直接造成此亂象[71]。
以此觀點,臺灣媒體出現的政治化亂象極為嚴重,如網站首頁(homepage)出現鼓勵動亂字眼[72]、臺灣拒聖火事件[73]、三立二二八報導爭議[74]、電子媒體2004總統大選「灌票」事件[75]、「沒支持變成有支持」事件[76]、南線專案事件[77]、廢除清明節報導[78]、「中國豬」事件[79]、《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去蔣化報導[80]、「S.H.E捧中國的LP」報導[81]、《228事件追究特別條例》「誅九族」事件[82][83]
台灣媒體的政治亂象在過去是以造假新聞為主,目前造假新聞的情況已經變少,但是利用各種類似置入性行銷的方法將正面或負面印象加諸於政治人物的亂象仍層出不窮。
馬神現象
在馬英九初次競選台北市長時,許多媒體就以正面的態度報導馬英九,同時隱諱的負面報導陳水扁;而後媒體以正面置入性行銷方式替馬英九宣傳同時以置入性行銷打擊民進黨的現象一直變本加厲。馬英九當選總統後,此現象已經離譜到了出現明顯的反效果。
例如以「專題」、「特別節目」方式大報馬英九及其家人過往,並將其神化。而比較許多媒體在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前後的報導,可以發現對於同一個現象,同一家媒體會分別以正面及負面的評論報導之;被批評為「選前替馬英九助選、選後替馬英九辯解」。
媒體在選前替馬英九置入性行銷的助選行為引起了不少批判,而在選後的造神現象也引起反馬者的嘲笑及馬英九支持者的不滿。
其他
錯別字與錯用成語
臺灣的電子媒體經常出現錯別字等技術性錯誤,有人認為出現頻率過高。如2007年5月6日,三立新聞台之民進黨2007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黨內初選特別報導的跑馬燈字幕上,根本沒辦理黨內初選的高雄市第四選區(前金區、新興區、苓雅區)竟出現姚文智(經協調後已轉戰高雄市第一選區)得3002票、黃昭輝得3001票,總得票數已超過該區黨員選舉人數五千多人。[84]三立新聞部經理余朝為說,是因為面板更改時電腦當機所致,但只有幾秒鐘,事後已立即更正。[85]
上述的例子應該只是技術性的錯誤,這種錯誤如果經常發生很可能是因為審稿、查證太不確實;但更嚴重的還有許多故意犯的錯誤,或被指出報導錯誤後還繼續依照錯誤報導炒作新聞。
臺灣電子媒體亦會出現錯別字及錯用成語的現象;雖然說技術性的錯誤很難完全避免,但此現象過多則反映媒體趕新聞及審稿不確實。
而媒體在錯別字方面會遭到批評的原因,主要是媒體對錯別字的態度「嚴以待人、寬以律己」,臺灣媒體可以針對政治人物之錯別字及錯用成語做出連續數天之批判報導,浪費重要新聞版面,但是卻不願意加強自身記者及編輯之中文能力及審稿資源。
提供之專業知識或運動規則錯誤
2000年8月份軍事家出版社之《全球防衛雜誌》當中〈另類國防 信心建立措施〉一文指出當時臺灣報紙不察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CBM)之原意,竟於其新聞辭典稱軍事互信機制亦稱信心建立措施。實則軍事互信機制為臺灣學者自創之詞彙,報紙說法明顯誤導讀者。
《聯合報》之體育版亦常出現運動規則記載錯誤之問題。
獨家新聞現象
劉伯姬表示:「臺灣新聞台的操作模式中,喜歡在沒有大新聞時,製造輕鬆有趣的獨家花絮,……這些內容雖然祇有該台有,但依嚴謹的獨家新聞定義,如果事件、訊息,別人判斷根本不值得報導或不宜報導,但祇有你一家大報特報時,是不構成獨家要件的,電視台隨便個小花絮就變成獨家,非常值得酌量。」
廣電基金接獲民眾檢舉表示,2006年8月23日《東森新聞》報導含有黑道份子參與的「天使護衛隊」[86]及《三立新聞》報導臺灣內部因政局因素,近期辦理外國移民之人數驟増等二則「獨家」新聞,……明顯係空穴來風,只見媒體的主觀臆測、評論,卻缺乏……具體的佐證數據[87]。
廣電基金與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簡稱新防會)2006年7月23日聯合召開記者會,針對TVBS報導趙建銘自行施打類固醇及東森電視台報導陳幸妤曾赴精神科門診等「獨家」新聞,表示其侵犯隱私、違反人權的做法對當事人並不公平[88]。
不重視國際新聞
臺灣民調顯示[89]:有二成一台籍大學生認媒體播報國際新聞時數甚少。國際政經風險顧問公司發表的「亞洲媒體審查」評比報告批評臺灣媒體欠缺國際觀:相較香港或新加坡,臺灣媒體報導的焦點過度局限於臺灣內部事務,往往犧牲區域及國際新聞的品質,而且也阻礙了臺灣在區域經濟中之發展[90]。
而廣電基金2004年7月29日公布的2004年6月〈電視新聞性節目定期觀察報告〉指出:該月每天19:00至20:00,12個電視頻道的新聞性節目的國際新聞比例,八大第一台、三立新聞台、TVBS-N、台視均有11%以上;東森新聞台、民視無線台僅佔5%;而且外電新聞取材偏頗,以影視藝文為最大宗,其次是體育競賽。
浮濫之SNG現場播報
何榮幸於《目擊者》雙月刊1999年1月第9期之【編輯室報告】裡表示:「SNG與隱藏式攝影機帶來的媒體暴力──電子媒體與影像文化愈來愈強勢之後,SNG與隱藏式攝影機代表的『鏡頭即真相』哲學將無限上綱,電子媒體對於受訪者(尤其是弱勢族群)人格權、隱私權的侵害也愈來愈令人憂心[91]。」
中新社記者董會峰、肖龍聯2006年8月31日報導:「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兼發言人吳睿穎在臺北力霸飯店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島內媒體進入『百家爭鳴』的白熱化時代,新聞搶第一、搶獨家、SNG車濫用,甚至不擇手段、不顧一切搶新聞,讓人對新聞的專業性及準確性感到失望[92]。」
此外,先前數年(特為東森新聞台)常濫用SNG,連記者於超級市場發現高麗菜正以特價販售中此類毋需SNG之內容亦可現場連線報導,大幅降低電視新聞水準。
民意調查不準確
臺灣的民調是出名的不精確、媒體民調情況更嚴重,其原因可能包括:
- 過去的威權統治使得部份臺灣人不願意表態。
- 媒體因為其表現而被上色,因此相反顏色的民眾中有一定比例會在民調中惡搞該媒體;例如聽到是某一家民調就故意說謊。
- 民眾為了干擾政黨初選,故意支持敵對政黨中比較不可能當選的人士。
- 民調問題具有暗示性,會造成答案失真。
這現象已經被外國媒體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說《聯合報》民調不準確[93],香港《明報》亦批《中國時報》「根本沒有參考價值」[94]。
其他媒體亂象
- 新聞、節目廣告化或廣告節目化(→置入性行銷)。
- 社會記者好打高空,常於報導社會案件時加油添醋。如媳婦上吊,記者於筆下便出現許多臆測:如婆媳不和,惡婆婆虐死小媳婦,或公公性侵害媳婦等。其因為日治時期臺灣報紙編輯、採訪主任等核心工作皆由日人擔任,戰後臺灣各家報紙除《中央日報》、《聯合報》外多因缺乏人才而由外行人擔任編輯及採訪主任,故中文素養良好者即可當編輯,愛好寫作又有活力之青年即可當記者(自二二八事件始,至美軍中校格魯佛命案終)[95]。
- 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
- 電子媒體之「新聞畫面」多為靠新聞記者於一旁當「導演」,讓當事者親自將事件或動作重新進行一遍得來,甚至還有NG[96][97]。
- 記者自身學養嚴重不足,於記者會問各式廢話問題(如胡婉玲曾於國防部召開之記者會問:「經國號戰機跟IDF有何不同?」),不過有時此舉係因媒體(尤其電子媒體)需要捕捉到當事人回答相關問題的過程與畫面所導致。
- 記者、主播講稿時贅字、贅詞連篇(新聞頻道之問題)。
- 電子媒體針對某新聞事件,在短時間之內密集重複播報,有疲勞轟炸之嫌。
- 為提高閱聽率過度凸顯、放大或渲染某事件、問題或現象,如2007年《中國時報》及東森新聞台過度誇大物價上漲之問題,且過度強調台灣之物價上漲,而未提及中國及韓國之物價上漲,亦未以國際觀點探究物價上漲之因(如中國大陸及印度近年來需油量大增),遭部份PTT板友及與媒體對抗質疑東森及《中時》會這麼做是在刻意打壓政府。
- 為提高閱聽率蓄意煽動民粹,如吳憶樺事件發生時部份新聞頻道未詳閱法官之判決書即逕自批判法官判決,誤導觀眾認定吳憶樺不想回巴西外婆羅莎的家,實際上法官根據吳憶樺所繪之圖畫中頻繁出現外婆家發現吳憶樺其實很想回外婆家(據公視報導)而將吳憶樺之監護權判給羅莎並無不當,此類報導明顯誤導視聽。
- 利用強調受訪(或call-in、投書)民眾之觀點,或著重偏向報導符合自己立場的內容,以傳播媒體之政、經、社、文觀點[9][10][11][98]。
- 製造族群歧視與衝突,如台客、統媒、挺貪污、三低一高(低所得、低文化水準、低社會階層、高年齡層)。
- 涉及地域歧視,觀點偏重臺北。一般戲稱「由臺北看天下」。
按:其實台灣媒體對台北市是否真的理解也被質疑。 - 一般人、一般單位無法輕易更改報導內容。不肖媒體工作者以此作為特權要脅,進而利己或媒體單位(PTT八卦及媒亂版對此有所討論)。
- 記者對特定人物或群體不當施壓,造成諸多問題。
- 為維護媒體經營者自身的政商利益,而配合政府或政黨要求,打壓自家記者採訪權,如「周富美事件」。[99]
-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部份社會大眾認媒體上之負面新聞過多,並對此有所批判,要求適度增加正面新聞比重。
反媒體活動
於八掌溪事件發生當年8月,媒體批評網站與媒體對抗成立[100]。
2005年3月6日發生《中國時報》陳洛薇「新二二八事件」,一群PTT網友在臺北車站前呼口號,要求《中國時報》一週內道歉,口號訴求為:「媒體要道歉,記者要反省;拒絕無知抄襲,要求媒體自律。閱聽人,站出來[101]!」同年10月,臺北捷運淡水線發生大學生強吻十二歲少女事件,該大學生可能因誤信媒體報導:「檢察官加重起訴,祭出重罰。」而上吊自殺[102]。
到了2006年8月18日,發生王建民拒絕臺灣媒體事件,有網友準備串聯發起學生運動,於9月1日臺灣記者節當天走上街頭,向媒體抗議。8月22日,被視為即將登場的「91反台媒學運」前奏曲「822挺建民嗆TV」行動展開。
《腳尾米》紀錄片
2007年6月19日,一部由世新大學學生拍攝的紀錄片《腳尾米》[103],於Google Video上播出。影片內容為學生訪問許多受訪者對臺灣新聞的看法;以及學生們自行製作假事件吸引記者來採訪的過程,以驗證臺灣媒體採訪過程粗糙、內容可信度低。影片播出當天,於PTT上獲得極大迴響(但仍有部份網友認此舉為以牙還牙,且當中涉及造假不足取);知名網站與媒體對抗亦支持本紀錄片。
影片播出後第二天,本事件被刊載在《蘋果日報》上,各大媒體開始譴責學生不該製作假新聞欺騙大眾,卻對毫無查證的新聞內容隻字不提。有些人質疑學生是港澳地區僑生,沒有資格評論臺灣媒體環境。某些媒體也懷疑那是該學生的期末作業,假造的內容不可以當作作業繳交,甚至報導該學生因故延遲畢業的私事。另外有人提出看法,因該學生是僑生,因此不怕記者事後報復,若是一般人如同該學生隻身作出抵抗記者的行為,家人與鄰居也會受到媒體各方面的壓力,包括採訪時的壓力、不實消息的壓力等。[104]知名網站《與媒體對抗》則以一漫畫[105]諷刺受騙媒體。
事後,登上蘋果頭版的第一天導演接受四家電視台的採訪,播出版本卻有斷章取義並誤導觀眾之嫌,似乎意圖貶低導演,模糊媒體方此次錯誤。 [106]
批評看報治國
臺灣媒體亂象使許多人開始提倡不能信任、參考媒體,否則會造成錯誤的判斷。各類新聞、傳播工作者之地位亦開始下降,各大學之新聞、傳播類科系地位亦受到波及,錄取分數持續下降。不少網友開始以「霉體」和「霉毒」二詞嘲諷新聞媒體,並以妓者、伎者或瘈(音計,瘋也;狂也)者諷刺記者,同時懷疑新聞自由之意義,甚至有人認性工作者地位高於記者。[107]
對政治人物及政府官員之建議即為莫依媒體好惡施政,如陳水扁總統曾要求時任行政院長之蘇貞昌「不要看報紙治國、看新聞執政」,但陳水扁亦被泛綠人士批評「執政無能的原因在於被媒體好惡左右」。[108] 而許多台灣人也犯了類似陳水扁總統的錯誤──沒事就罵媒體,但還是受媒體欺騙而做出錯誤評價與判斷;甚至連司法人員都被批評犯下類似錯誤、造成司法不公。
中華民國國軍之不當懲處:當一些新聞事件涉及中華民國國軍時,國軍會因此先懲罰當事人,再進行調查,所以有時出現不論依照軍中規定及情理,處罰明顯過重或不應處罰的情形。一般認為國軍過於好面子,「打自己的小孩給外人看、結果小孩根本沒犯錯」,亦引起一定不滿。
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
2002年10月,臺灣新聞業部分人士針對「李慶安誣指涂醒哲舔耳風波」舉辦研討會,同時與會人員為遏止臺灣新聞媒體亂象,「促進新聞機構善盡社會責任及功能,追求新聞從業員之尊嚴及榮譽」,而成立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109]。
以觀察新聞媒體、提出觀察報告及研討重大新聞事件報導方向為宗旨的新防會,成立後揭露許多存在臺灣新聞界之各種亂象,且自2006年元月份起針對媒體胡亂爆料、欠缺查證(方式為向被指控者查證,故亦有遭認定為烏龍之新聞之後被證明之情事),及其他報導上之問題進行觀察,並稱此類報導為烏龍新聞(與一般社會大眾認知之烏龍新聞不同,除不實報導外,另包括圖片選擇不當等)。
新防會觀察2006年1-12月份各主要報紙所認定之烏龍新聞總計132則,包括:《中國時報》58則、《聯合報》36則、《蘋果日報》17則、《聯合晚報》17則及《自由時報》4則[110]:
2007年元月份至4月份,新防會認定各主要報紙之烏龍新聞相關資訊如下:
- 元月份及2月份總計54則,其中元月份35則:《中國時報》11則、《聯合報》10則、《聯合晚報》5則、《蘋果日報》5則及《自由時報》4則;2月份19則:《聯合報》10則、《中國時報》4則、《聯合晚報》3則及《蘋果日報》2則。
- 3月份及4月份合計90則,其中3月份39則:《聯合報》16則、《中國時報》8則、《蘋果日報》6則、《自由時報》5則、《聯合晚報》4則;4月份51則:《中國時報》14則、《聯合報》11則、《蘋果日報》11則、《聯合晚報》10則、《自由時報》5則。
詳細內容一覽表:
新防會長期觀察新聞媒體專業表現並定期發表觀察報告,相關資訊皆可於該會網站查閱 [115]。
相關內容
注釋
- ^ 管中祥,新自由主義下的媒改運動與傳播教育之可能
- ^ 管中祥與張時健(2005):〈新自由主義下的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台灣史料研究》,24期,頁196-236
- ^ 八個理由 催生媒體觀察組織──我們為什麼要成立媒體觀察組織
- ^ 與媒體對抗-關於媒抗
- ^ 華視「自律與淨化宣言」劍及履及,值得肯定
- ^ 搶救廣電公共財 社運團體大串連
- ^ 管中祥,黨政軍退三台之後.....
- ^ 林照真,《新聞學研究》60期,當前台灣近似媒體觀察組織的幾個盲點頁171-176
- ^ 中央社,林育立柏林16日專電, 全球新聞自由評比 台排名晉升 優於日韓美
- ^ 以有線電視為例,經中華民國政府組織、政策制訂下推展,於1991年STAR TV(即今星空傳媒)五個頻道開播之後,臺灣於2003年之有線電視媒體普及率有率已高達84.8%,可謂全球第一。
- ^ [1]
- ^ 他們無能處理事實 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
- ^ 此運動簡稱「媒抗」[2]
- ^ 2006/10/25 自由時報:新聞自由排名 臺灣勝日美
- ^ 強叔爆粗口 外國媒體大肆報導,大紀元
- ^ 被認定混淆政治與新聞 當面嗆扁記者遭調離,南方網
- ^ 媒體對總統女兒陳幸妤的舉止提醒總統
- ^ 2007/01/29 聯合報:記者不當發問 中天網站被塞爆
- ^ 2007/01/?? 民視:許瑋倫搏死神 (中天)記者問題惹毛家人
- ^ 2005/05/15 中天新聞台現場直播夏禕記者會片段,YouTube存檔(注意:內含粗俗言詞!)
- ^ 2003/05/01 臺灣《壹週刊》第101期:獨家直擊 深入和平醫院100小時,桃園新聞網存檔
- ^ 2003/05/05 TTNN中華資訊網:「臥底」和平 北市府譴責壹週刊
- ^ 恐慌,在政治瘟疫蔓延時
- ^ 2004/11/17 《目擊者》第43期【發行人的信】:問題不在攝影機!
- ^ 2005/11/26 中華日報:林明樺案 偷跑電視要罰!
- ^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韓柏檉著作。
- ^ 『總統辦公桌換方位、裝防爆牆』等其他護首細節
- ^ 1998年11月30日,於晚間十點播出之東森綜合台《驚報內幕》節目,未經任何告知或要求授權,逕將導演陳俊志所製作之同志青少年紀錄片《美麗少年》移花接木,成為偷窺、剝削同志族群的色羶腥黃色新聞。陳俊志於節目播出時,立刻聯絡製作人靳秀麗及側錄《美麗少年》畫面之東森記者曹嘉玲、戴志哲。起初,三人矢口否認,之後改口為「不小心誤用」。靳秀麗對陳俊志表示:「我們用了都用了,頂多在下一集打一個道歉說明,你還要怎樣?」靳秀麗更明白表示,不可能對所傷害之同志及同志家人道歉。
- ^ 被害人屍體被發現時,臺灣媒體不但派SNG車至現場以現場連線直播方式報導,對屍體之慘狀描述更是鉅細靡遺,隔天各大報也以大幅版面報導並附大量現場圖片
- ^ 《蘋果日報》直接於頭版刊出血腥車禍照,引起政府開罰
- ^ 太殘忍!蘋果日報刊出邵曉鈴車禍照 北市新聞處開鍘 ,《東森新聞報》
- ^ 報刊血腥斷臂照 藍綠籲規管,大公網
- ^ 中時部落格-趙老大的部落格-道歉?道他娘的歉!
- ^ 2006/08/24 民視新聞台:不滿講話遭打斷 林正杰毆打金恆煒,YouTube存檔
- ^ 部份媒體(含公視、華視)報導兒虐新聞時將受虐者相片、受虐時之叫聲等予以呈現,並遭部份社會團體(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兒少新聞妙捕手等)批判,甚至有部份民眾向廣電基金申訴
- ^ 發生時新聞台將災難畫面未經處理直接播出,亦遭部份學者批判,認對觀眾心理帶來負面影響(造成中央政府危機亦為其因),並因此成立網站與媒體對抗。
- ^ 2006/08/09 聯合報:新聞亂模擬 NCC警告
- ^ 2005/06/16 《新臺灣新聞週刊》第482期:「編劇」王育誠謝謝收看 腳尾飯露馬腳
- ^ 2005/06/09 中國時報:模擬畫面栽了 電視記者還要演新聞嗎?
- ^ 2007年12月12日,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於梵蒂岡接見臺灣朝覲團代表,《自由時報》新聞記者張寧馨刊於《自由時報》2007年12月17日 D10版的引用的照片中,被用影像處理軟體將朝覲團成員之一的《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從中間刪除。據聯合報新聞報導,《自由時報》新聞記者張寧馨辯稱是為美化版面。自由時報新聞照片造假‧王效蘭憑空消失找找看 哪裡不一樣?自由時報聲明。事後,法藍瓷公關陳玉瑛亦坦承其修改過的照片是由法藍瓷公司提供,自由時報是在不知情之下刊登法藍瓷公關 自始即未吐實 事後要記者攤責 尋求解套〉。據同一報紙報導,《自由時報》並非第一次使用變造新聞照片的手法,2005年10月18日,《自由財經》版刊法新社照片,照片中的主角原本在看《聯合報》,但被移花接木成《自由時報》。
- ^ 臺灣媒體在《壹週刊》報導後,才開始批評和平醫院的不當封院政策,因此有人認為臺灣媒體幫臺北市政府隱瞞疫情,甚至指出如果臺灣媒體能在封院初期就依照常識批判不當封院政策,《壹週刊》記者的行為就沒有必要了
- ^ 2004/09/16 《新臺灣新聞週刊》:電子媒體的水災新聞誇張作假,《南方快報》存檔
- ^ 如2002年9月間,TVBS女主播薛楷莉因接受日本商人德原榮玉贈送的價值新台幣兩百多萬元之禮物爆發糾紛;之後臺灣媒體以二十四小時跟拍方式報導相關新聞,媒體觀察基金會嚴正抗議各媒體處理薛案「失控」2002/09/26 東森新聞報:新聞報導「失控」 媒體觀察基金會出面抗議;2005年3月間,臺灣《壹週刊》在該月出版刊物中,刊載TVBS兩位主播陳勝鴻、潘彥妃「不倫戀」之新聞及相關照片,之後連續數日,臺灣平面及電子媒體均以大幅版面報導相關新聞。2005/04/01 大紀元:請壹週刊放我生路
- ^ 如2005年5月間,臺灣藝人倪敏然上吊自殺。臺灣媒體在事發後一個月的相關報導內容中包括觀落陰等非專業報導2005/05/16 大紀元:倪敏然事件的反思 記協籲台媒體自律。臺灣廣電基金出版專書《祖師爺自殺:倪敏然自殺事件之新聞觀察實錄》,對相關新聞作相關的探討廣電基金出版圖書目錄─新書介紹。又如2005年7月8日,林志玲於中國大連拍攝廣告時從馬背上摔落。事件受到大量臺灣媒體追逐報導,並引起交通亂象。以及2005年9月間,藝人澎恰恰爆發光碟醜聞事件,臺灣各平面及電子媒體連續數日均以大幅版面追蹤報導,澎恰恰並在台安醫院複診憂鬱症時跪下來哭求媒體不要窮追猛打。2005/09/28 蕃薯藤新聞:澎恰恰跪求媒體 放他一馬
- ^ 2005/09/27 中央社:澎恰恰媒體報導愈演愈烈 閱盟籲審慎處理
- ^ 例如1997年11月18日,白曉燕命案歹徒之一陳進興挾持南非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武官卓懋祺(McGill Alexander)一家五口。當時臺灣台視及各新聞臺非但於使館外圍進行連線報導,還爭相打電話採訪陳進興,遭部份論者指責將陳進興英雄化;2003年11月,外號「小雲」之少女被人發現流落於大賣場,臺灣媒體追蹤到其生母許純美;然而許純美稍後在臺灣媒體推波助瀾下爆紅,從此成為風雲人物,廣大閱聽人則不知不覺地參與其中2004/01/30 吳若權:全台煞到許純美?,發表於電子報《媒體SEE SEE看》;2005年5月29日,黑道大哥「蚊哥」許海清出殯,媒體在出殯前即大幅報導喪禮之預演,出殯當天更是著重報導於喪禮的排場與前來致意的日本黑道人物,被部分人士指責為美化黑社會之舉。2006年南迴鐵路破壞案,新聞台報導亦被部份人士批評過於渲染,將嫌疑犯李泰安當成了英雄。亦有學者認為,電視記者將李泰安住處作SNG連線,不少人因此紛紛跑來圍觀,李泰安之母不堪其擾,跑來大罵(但李泰安之父則樂見其名氣高漲,並可藉機利用媒體),此種報導方式嚴重侵犯李泰安及其家人隱私權,不足取。2007年10月4日竹聯幫精神領袖陳啟禮病逝於香港後,竹聯幫為其興辦無預算上限之隆重葬禮,各大新聞臺除民視外紛紛將其葬禮作現場轉播並大篇幅報導,遭陳水扁總統、內政部警政署及部份網友認明顯將黑社會英雄化,並會傳遞偏差價值予下一代
- ^ 如何提升新聞的正確性:一種新查證方法的實驗設計
- ^ 六、七月烏龍新聞 中國時報八則最多
- ^ 如何提升新聞的正確性:一種新查證方法的實驗設計
- ^ 2001年12月2日中午,一署名「小彬彬」之男性網友於第34屆世界盃棒球賽官方網站(該網站已遭裁撤)討論區中,以「小雅」的名字發表了一篇標題為〈香港《蘋果日報》:周星馳要拍《少林棒球》〉之有趣文章。此篇模仿新聞體之文章指出,周星馳本人將飾演人氣最旺的投手張誌家,與老搭檔吳孟達飾演的林華韋總教頭一起並肩作戰;《少林棒球》預定2002年春節後開拍,2002年聖誕節檔期在香港、臺灣、中國大陸同步上映。文末並表示,《少林棒球》必能打破《少林足球》票房記錄,並進軍好萊塢。2001年12月3日,《中時晚報》第18版即刊登類似報導,並隨即引發了民視、中天新聞台、東森新聞台等媒體跟進報導。「小雅」眼見自己的這篇玩笑文章成為媒體報導對象,立刻在世棒賽官方網站上刊載道歉啟事,承認這則消息是他掰出來的,網友都不相信這則消息,卻沒想到竟然真的有媒體信以為真。他也相當質疑記者的求證工作,表示:「一看就知道是好玩的東西,記者為何不求證呢?」2001/12/04 東森新聞報:烏龍「少林棒球」/網友開開玩笑 媒體「以假當真」
- ^ 2002年4月1日,《中時晚報》引用南非《華僑新聞報》電子版的消息,並以頭版頭條方式報導,稱南非發現華工留下資助同盟會革命活動之三箱金條,可能觸及兩岸外交角力爭取歸屬權。這引發電視媒體的跟風,一再重複播報。事後發現,這只是《華僑新聞報》一則純屬虛構的「愚人節新聞」。查證之後,可以發現,當天的《華僑新聞報》頭版僅用一似商業廣告之小方塊來提醒讀者某些文章為愚人節應景之假新聞,而不是用比較正式的「敬告讀者」、「聲明啟示」或「小啟」之類的方塊文章的形式,所以讀者不容易察覺。西方媒體有於每年4月1日刊播「愚人節新聞」之習俗,但臺灣媒體並無此習俗。
- ^ 2002年9月30日,親民黨籍立委李慶安交給行政院長游錫堃一封檢舉信,檢舉人為臺北市33歲男子鄭可榮。指稱一名疑為同性戀的官員於同年8月在KTV中對其上下其手並強舔耳朵,並懷疑此官員為行政院衛生署代理署長涂醒哲。媒體依照指證者之說詞刊出,並於各節整點新聞中一再重複播出。2002年10月5日,舔耳者證實為衛生署人事室主任屠豪麟,而非涂醒哲。屠豪麟已遭撤職查辦。
- ^ 《聯合報》於2006年10月23日及10月24日連續刊登兩篇報導,指出日本新幹線於時速300公里狀況下於地震發生時,僅需三秒即可將列車完全停下,用以攻擊臺灣高鐵之不安全性。事實上,據物理學定理若時速300公里於3秒完全停下,一質量70公斤之乘客,會受到將近200公斤重的力量拉扯整個身體,如果沒有使用特殊設計之安全帶,乘客之內臟與外表會受到嚴重的損傷。實則日本新幹線所用之地震偵測系統,為偵測傳輸較快之震波,故可於破壞力最大之表面波來臨前三秒,即可預知地震並開始煞車。2006/10/23 聯合報 高鐵模擬地震 5公里才煞住
- ^ 2005年8月4日,《蘋果日報》誤報藝人許效舜的妻子在加拿大身亡的不實消息,讓許效舜的妻子因受不了壓力而提出離婚2005/08/08 東森新聞報:烏龍報導誤報妻亡 許效舜要提告
- ^ 2006年8月19日,《蘋果日報》以頭版頭條報導「直擊 國寶力士 連夜喝花酒」,跟拍到照片,並搭配『「前頭」旭鷲山等人前晚到「SELENA」,店內小姐熱情地摟著他的腰』的圖說。8月21日,東森新聞台獨家訪問到當事人旭鷲山,他表示「那小姐」是他老婆。2006/08/21 東森新聞報:太扯~相撲力士把酒店妹妹? 旭鷲山:拜託,那是我老婆;8月23日,《蘋果日報》再報「摟酒女 力士誆稱老婆 《蘋果》再到酒館查證 該女子仍上班」,指該女『確實是日式酒館「SELENA」內的媽媽桑』。《蘋果日報》總編輯陳裕鑫更以「其他媒體跟進報導卻未查證,才是更大的烏龍。」回批《民生報》「臺灣狗仔鬧笑話 錯把旭鷲山老婆當酒女」與東森新聞台的報導。據《蘋果》報導,《民生報》報導該文記者蘇嘉祥坦承其報導只引用8月20日《日刊體育》的說法,未向旭鷲山、SELENA店家及《蘋果日報》查證,並回應「人家《日刊體育》都白紙黑字寫在上面了」。東森發言人陳正毅說,「若新聞有受到經紀人或相撲力士誤導,只要《蘋果》有提出更有力證據,他們一樣會跟進報導。」
- ^ 2007年4月10日,中國時報做出報導:玉山兵推政治先行:馬敗選 紅潮起 臺灣大亂,後遭國安會澄清[3]
- ^ 台中縣沙鹿高工有學生以手機拍下老師趴著睡覺之畫面,向《蘋果日報》投訴指出,某老師上課中要學生抄筆記,自己卻趴著睡覺。《蘋果日報》不經確實查證,於2007年5月10日以頭版頭刊登出來,對該老師造成傷害惡作劇過頭 誣指老師上課趴睡 高工生面臨校規處分不忍見恩師成爆料文化犧牲者 孤女投書:老師請不要哭老師,不要哭!
- ^ 2007年8月31日,《聯合報》以頭版頭條報導教育部規定要把下課時間改為五分鐘。事後教育部部長杜正勝澄清只是下課時間勸導改為五分鐘,從來沒有規定改為五分鐘。而杜正勝表示他收集好證據,不排除要提告《聯合報》。
- ^ 2006年12月20日,TVBS報導「瀝青鴨」事件,指稱一位婦人檢舉吃到以瀝青脫毛的薑母鴨〈獨家〉煮鴨驚魂!民眾投訴買到「瀝青鴨」,隨後未經查證即於20日至22日間,報導一連串相關新聞官員直擊菜場 攤販還在賣瀝青鴨?,造成鴨農生意暴跌五成瀝青鴨迄未查獲半隻 鴨價慘跌。12月26日,公視批評:「媒體一再缺乏查證就報導爆料新聞,傷害的是自己的公信力。2006/12/26 公視:新聞不查證 爆料傷害媒體公信。12月28日化驗結果證明,並無發現瀝青鴨,所謂「不明黑膠」為被碳化之松脂。對此,新聞局長鄭文燦於12月31日表示,TVBS有必要向社會大眾說明清楚。TVBS隨即於2007年1月1日凌晨回應,「瀝青鴨」報導是根據民眾檢舉;被訪攤商在記者再三詢問下,承認這黑色的不明東西就是「瀝青」:且TVBS留有原始錄影帶,絕非憑空捏造,更無炒作之意(2007/01/01 中央社:〈瀝青鴨報導 TVBS:絕非憑空捏造更無意炒作〉)
- ^ 1992年3月間,當時的台視記者璩美鳳採訪女歌星潘美辰,並在《台視新聞世界報導》播出時,誤導觀眾以為潘美辰是同性戀者。台視董事長陳重光因此下令把《台視新聞世界報導》主播張雅琴及璩美鳳逐出台視
- ^ 2003年3月6日,《中時晚報》,以頭版頭條報導女法官「劫囚」,指稱女法官至警局強行帶走酒醉駕車並擔任律師之孫姓丈夫。8月10日,《中晚》在該報頭版刊登半版道歉聲明,坦承當天的報導為虛構之不實報導2003/02/05 司法院政風新聞:報載女法官劫囚案澄清報導2003/08/12 自由時報:「劫囚」案 女法官告記者 勝訴
- ^ 為2005年6月間臺北市議員王育誠與東森新聞S台共同引發之事件。
- ^ 2007年3月,TVBS一名記者協助罪犯拍攝嗆聲錄影帶,各電視台亦爭相播出該錄影帶的相關片段。被質疑此舉擾亂社會治安後,對此各界予以譴責,甚至部份同樣播出片段之電視台亦於東窗事發之後強烈批評TVBS,但並未因播出片段而道歉。TVBS在多次發表聲明向觀眾致歉之後,多名主管甚至總經理亦辭職負責。
- ^ 2006年8月18日,《聯合報》以頭版頭條大幅報導2006/08/18 聯合報:台開弊案爆發後 趙建銘賣13克拉巨鑽,稱台開案被告趙建銘(陳水扁之女婿)於獲得交保後,委託同案關係人蘇德建賣出13克拉之鑽石以換取現金。事後趙建銘委由律師顧立雄發表聲明,要求《聯合報》必須於8月21日前道歉,否則將提出告訴。2006年8月20日,《聯合報》在頭版左上角刊登道歉啟事,就未向蘇、趙二位當事人查證一事,向二人及讀者道歉。2006/08/20 東森新聞報:趙建銘賣巨鑽? 聯合報沒求證當事人 20日登報道歉
- ^ 《目擊者》,第61期40頁,2007年11月,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 ^ 新臺灣周刊,假自由真侵擾﹔新聞公害猖獗
- ^ 1998年8月2日,華視夜間新聞〈新聞特搜隊〉單元播放名為「女同性戀酒吧、另類樂園」的報導,記者謝絜修、榮昊北得到某T吧部份股東的同意進入採訪,並將攝影機藏在挖了一個洞的包包裡,除先前答應接受採訪的公關Fish之外,現場許多不知情且未答應接受採訪的顧客亦同時被偷拍攝入畫面並播出,嚴重侵犯被拍攝者隱私權。在網友強烈抗議之下,華視暫停播出「另類樂園」第二集。8月4日,華視繼續播出第三集。女同志繼而以email、電話、傳真等方式向華視表達怒意,但華視未有任何回應。1998年8月12日,女同志團體「我們之間」發起連署,對華視新聞部主任李四端及記者謝絜修、榮昊北表示強烈抗議
- ^ 2006年8月16日,臺灣籍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of Baseball)紐約洋基隊投手王建民,因不堪臺灣媒體記者對其身世報導造成的騷擾,而發表公開信表示「即日起拒絕任何臺灣媒體的採訪」。該事件與後續發展詳見「王建民」。 維基新聞:旅美球星王建民公開信 即日起拒絕任何臺灣媒體採訪
- ^ 東森新聞台記者於2006年7月29日、7月30日於臺灣大學體育館展開的第八次開拓動漫祭(Fancy Frontier 8;簡稱FF8)同人誌展售會中,以偷拍的方式拍攝各攤位作者的畫作,並以不實的報導指稱FF8內藏色情,引起作者反感2006/07/30 東森新聞台:動漫祭場內畫冊 「春色」無限,YouTobe存檔
- ^ 2006年8月1日,《蘋果日報》及《自由時報》以大幅篇幅報導內湖虐貓事件,公開虐貓者的姓名,《自由時報》記者鄭學庸更於網路上以bvd1861之帳號,公開其因職務之便所蒐集到的虐貓者住所地址及服務公司各項資料[4],同時更鼓動看文者前往其住所[5],這些資料隨後在網路上被大量轉貼,而開始有愛貓人士揚言要對其不利;同日,臺灣各媒體皆跟進報導並拍攝虐貓者之照片或影像,公佈炒作其學歷、經歷與工作地點,嚴重侵害該人隱私。 2006年8月3日,主持人于美人於其個人在年代MUCH台所主持之談話性節目《美人晚點名》,使用該日節目的所有時間討論與攻訐虐貓者個人,並有自稱虐貓者鄰居之某女子以模糊畫面遮臉的方式在節目內爆料,指稱虐貓者尚有虐待其他貓隻之行為;但據同日節目播出前虐貓者開放住屋予臺北市政府及記者查訪結果,並無此事,因此被認為是愛貓人士毆打虐貓者之行為遭TVBS獨家播出後之黑函報復行為。
- ^ 基督徒社群對媒體失序亂象的回應—倫理與宣教的觀點
- ^ 2006年9月6日,中時電子報首頁《網路主筆室》出現「不敢動亂,倒扁免談」連結。內文提及「怎麼樣才能撼動美國的決策呢?唯一的辦法,老實說,這真的是唯一的辦法,就是動亂。……不要用中產階級的偽善,在那裡假裝天真,假裝文明,說我們就是要理性、要說服2006/09/06 中時電子報網路主筆室:不敢動亂,倒扁免談《蘋果日報》2006年9月8日報導「詩人籲動亂 有罵有挺」中提到:「對此,網路上有人大罵,楊渡主張已觸及內亂及煽動罪,卻也有人附和說,不流血阿扁不會下台。」[6]事後作者楊渡辯稱「只是把情勢分析清楚,並不是鼓勵大家動亂」(2006/09/08 蘋果日報:詩人籲動亂 有罵有挺)2006年9月9日,BBC駐臺北特約記者林楠森報導「臺灣展開反貪倒扁"圍城之戰"」時,其內容提到:「一名資深媒體人士撰文鼓動群眾必須以動亂來引起美國介入,才能達成拉陳水扁下台的目的,也引人側目。有政論節目質疑這名媒體人士擔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文膽,從而有可能代表馬英九想法。」2006/09/09 BBC中文網:臺灣展開反貪倒扁"圍城之戰"2006年9月17日,《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在「媒體 勿成分裂社會的元兇」中批評:「這種媒體與這種媒體人,把鼓動暴力、強調激進當成言論自由,……」2006/09/18 自由時報:媒體 勿成分裂社會的元兇
- ^ 2007年4月28日《自由時報》報導:有臺灣部分媒體指稱,國際媒體指拒聖火事件讓臺灣形象受損臺灣拒聖火》外電爭相報導 賠上國際形象,但實際上多數國際主要媒體(諸如:路透通訊社(Reuters)、美聯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及日本《讀賣新聞》等)報導指出,中國奧運聖火路線惹毛臺灣、引起臺灣反彈等,並指聖火路線已成兩岸政治議題,並引發臺灣內部爭論,未有所謂形象受損等說法國際媒體︰聖火路線 中國惹毛臺灣。由Google新聞搜尋華文新聞,以關鍵字拒絕聖火得到的結果可以知道,華文媒體的報導與其他語言(英、日語)相對中立的報導不同。也可以說,多數華文媒體在某些事件的報導很容易(故意)出錯。
- ^ 三立電視製作的《228走過一甲子》特別報導,在2007年5月8日,被聯合報指稱造假,將國共內戰時國民政府軍隊在上海處決投機商人或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及德國希特勒殘殺猶太人的片段三立影帶/三立基隆屠殺 三來源逐一檢視, 2007年5月10日, TVBS 新聞,當成二二八事件的紀實片段。 三立當天發出聲明,表示沒有造假,並表示將對《聯合報》保留法律追訴權二二八特別報導 被指移花接木 三立否認造假 國民黨考慮提告, 2007年5月09日, 自由時報。2007年5月9日,三立新聞台仍強調並未造假,但坦承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植畫面。對於誤植一事,總編輯陳雅琳起立鞠躬向社會大眾及提供者阮美姝道歉 228報導誤植畫面 三立道歉, 2007年5月10日, 自由時報「不知情之下誤植畫面」 三立新聞道歉,2007年5月9日,《中國時報》
- ^ 2004年3月20日,臺灣總統大選開票,電子媒體灌票事件。當日直到下午4點54分,中選會才有票數出現。但同一時間,各個電視訊道開出的總票數已經超過800萬,中天新聞台更超過1000萬。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三立和民視是陳呂領先之外,其它商業台都是連宋領先。根據連宋總部的資料,從下午5點48分起,陳呂的票數即超過連宋。但同時TVBS、東森、中天、年代、八大、台視、華視等電視台,開出的票數已破千萬。也就是說,當中選會的票開出不到4%時,這些電視台已經開出了超過七成五的選票,而且都是連宋領先。由於各台猛灌票,加上都押寶連宋,因此六點鐘以後只好上演所謂的「翻盤戲碼」。到了晚間7點12分,年代新聞台居然出現陳呂得票數超過最後的實際得票數的畫面,票已經灌爆。當天相繼灌爆的還有東森、華視、中天、TVBS、中視、台視、民視和八大。有的台不久之後又悄悄的將票數向下調。灌票顯示出的連宋在最後關頭崩盤導致選後的一連串衝突抗爭,恰與選前319不明槍擊案亦經電子媒體與臺灣地下電台強烈炒作一般;均都因媒體無自治性報導,而造成總統大選後撕裂臺灣族群合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灌票之後的2004年9月,TVBS,中天等九家商業台主管共同簽署了一份公約,宣佈年底的立委開票轉播採用中選會的數字。詳見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條目
- ^ 2006年7月間,臺北市長馬英九訪問日本,並於7月11日會晤日本外相麻生太郎。7月14日《中國時報》報導「馬英九獲得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以及外相麻生太郎有力的支持」。2006年8月3日日本《產經新聞》指出:《中國時報》對於安倍與麻生支持馬英九的報導並無事實根據,已造成二人「對此毫無事實的報導感到困擾」2006/08/03 日本產經新聞:〈臺灣紙 「安倍、麻生氏が馬氏支持」 事實無根の報道、困惑〉存檔
- ^ 2006年7月20日,《自由時報》以顯著篇幅及版面就總統府成員所涉及國務機要費案,報導中華民國政府為強化對澳洲外交關係,特別成立「南線工作」專案,將國務機要費用以進行機密外交2006/07/20 《自由時報》:〈部分國務機要費 用於對澳工作〉,並引用不具名者發言,指稱全案在北一女門口給錢並進行單據簽收等工作2006/07/20 《自由時報》:「中間人」對口官員:在北一女門口給錢並簽收…。其後,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於記者會中,證實並無「南線專案」一事;因此有些人認為,這是《自由時報》故意配合總統府對檢察官作偽證以逃避追查。
- ^ 2007年4月4日,民進黨決議建請中華民國行政院廢除蔣公逝世紀念日,而蔣公逝世紀念日經常與清明節同日,TVBS則以「去蔣!民進黨決議通過廢清明節」做為標題報導本決議2007/04/07 自由時報讀者投書:去蔣去清明?。而中國廣播公司原來的報導2007/04/04 中廣:民進黨通過廢蔣紀念日 另訂言論自由日並沒有廢除清明節之說。4月9日,TVBS更正致歉,並表示在4月7日已更正有關報導2007/04/09 TVBS:廢清明節錯誤新聞 更正致歉。同時TVBS開闢「更正與澄清」一欄,類似「《蘋果》被發現的錯與批評」,更正資料有錯的報導。但是目前在網路上,許多人還是遭到欺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媒體也有引用此錯誤報導、卻沒有引用更正啟事;某些人士也藉此將去蔣化與破壞文化連結。也可以說,此報導屬於「中文媒體亂象」的一部份。
- ^ 2006年9月25日,《中國時報》頭版頭條報導之中2006/09/25 中國時報:跳過府黨 主動出擊 蘇邀各界領袖商國是,誣指『近日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就倒扁行動展開反制,發表有關「中國豬」等刺激性言論引發黨內質疑』。當天游錫堃立即召開記者會,抨擊中國時報「惡意虛構、無中生有」,並隨即提出妨礙名譽的告訴2006/09/25 中央社:不滿被指曾說中國豬 游錫堃控告中時。2006年9月26日,《中國時報》在二版刊登小啟,向游錫堃及讀者道歉2006/09/26 東森新聞報:中國豬風波 中時刊小啟:向游錫堃及讀者致歉
- ^ 《聯合報》於2007年3月17日之A4要聞版,譯介3月17日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的一篇有關臺灣政府去蔣化措施報導,其中將"Cultural revolution"一詞翻譯為文化大革命,《自由時報》以"Cultural revolution" 一詞非專有名詞"Cultural Revolution"為由,抨擊《聯合報》此舉實屬移花接木之行徑,並以統媒稱之2007/03/19 自由時報讀者投書:論聯合報文化大革命2007/03/19 自由時報:經濟學人去蔣化報導 統派媒體硬拗為文革2007/03/19 自由時報社論:媒體豈可用移花接木手法污名「去蔣化」2007/03/19 自由時報讀者投書:<澄社評論>新聞界也需要「文化革命」。雖《牛津大辭典內所解釋 "cultural revolution" 一語,確源於1966年中國文革歷史,且沒有其他解釋。但有人表示譯文應當注意文章之前、後文意的連貫,如果"Cultural revolution" 譯成文革,但是實際上去蔣化誠與文革毫無關聯。而有人表示英國《經濟學人》此篇報導所下標題確實暗示了臺灣的去蔣化和去中國化與中國文革的相似,之所以有『r』和『R』的區別﹐正是因為暗示的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此外,亦有人提及《經濟學人》之原文針對蔣中正使用了不少負面描述(例如:dictator(獨裁者)),而對於民進黨作為最負面的形容也只有嚴重到「選舉手段」,但《聯合報》完全沒有翻譯出來。
- ^ 2007年5月3日《自由時報》報導:S.H.E的新歌〈中國話〉「引起不少臺灣網友反彈,罵她們『捧中國的LP』」,但並未標明出處。該文並引用號稱是中國大陸網友「晴山滴翠」的言論:「以前有傳聞說,S.H.E在日本訪問時,有日本記者問到:『你們是中國人嗎?』她們三個一起回答:『No!No!我們是臺灣人。』現在的做法是否在學楊丞琳道歉、趙薇代言抗日遊戲,來消除自身的思想污點?還是僅僅看在錢的份上,拉民族情感為自己謀私利呢?」但也沒標明出處。2007年5月3日《自由時報》:〈S.H.E 熱臉貼中國冷屁股 遭諷為錢拉攏民族情感〉同日,S.H.E所屬的華研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開會,決議:不支持《自由時報》偏頗言論、不認可《自由時報》有立場的報導、不配合《自由時報》訪問、S.H.E同年5月4日上Hit FM通告和5月10日發片記者會,也都不發出採訪邀請給《自由時報》。同日,S.H.E表示:「很高興這麼多人注意到我們的歌,但也很遺憾這首歌被當做政治炒作的工具。」至於S.H.E的歌迷,已經架設一個部落格脫離政治 只要音樂 盡情PLAY,要大家「脫離政治,只要音樂,盡情play」;部分歌迷甚至號召拒看《自由時報》。對此,《自由時報》副總編輯鄧蔚偉表示:「不予置評。」臺灣《蘋果日報》2007年5月4日:〈S.H.E憤遭抹紅 回轟《自由》〉臺灣《蘋果日報》2007年5月4日:〈粉絲心疼三姝 拒看《自由時報》〉
- ^ 王幸男、王拓所提之該法第四條係指依該條例所行之刑事責任起訴、審判不適用《刑法》不溯既往、《刑事訴訟法》關於被告死亡及《國家安全法》上訴及抗告權等規定,而若前項被告已死亡,為延續法律程序,被告之配偶、三等親內直系或旁系血親應代被告行使訴訟權。泛藍稱之為誅九族,實際上較接近鞭屍條款(加害者死亡仍會被告)。而臺灣不少媒體(如TVBS)也未查證即呼應國民黨所謂該法案第四條為被告之子女、孫子女亦要皆受審判之說法並大肆報導
- ^ 石墨工房 5.1β - 如是我聞 - 政府瘋了,還是媒體瘋了?
- ^ 立委初選》姚文智沒選 三立生出三千票, 2007年5月9日《聯合報》
- ^ 〈姚文智沒選竟有票 三立又出包〉,2007年5月9日《華視午間新聞》
- ^ 2006/08/23 東森:護施「天使隊」隊長王文宗 學甲鎮代表會主席
- ^ 2006/08/24 廣電基金:譴責《東森》及《三立》製播不實「獨家」新聞聲明稿
- ^ 2006/07/23 「獨家新聞的背後」記者會新聞稿
- ^ 2006/03/23 《文化一周》第1060期:三成八大學生:政局不穩最阻礙臺灣邁向國際。缺乏國際觀原因:36%自發性不足 26%國際資訊不足
- ^ 2004/07/07 中國臺灣網:一評比報告指臺媒體欠缺國際觀 自由度被高估
- ^ 1999/01/?? 《目擊者》雙月刊:世紀末卑微的希望
- ^ 2006/09/02 中國新聞社:臺灣媒體競爭進入白熱化時代 記者八成四想轉職
- ^ BBC:馬英九遭起訴 臺灣政局充滿變數
- ^ 《自由時報》林保華專欄/丟臉丟到國外 繼英國BBC說聯合報民調不準確 香港明報也批中時「根本沒有參考價值」
- ^ 中時部落格-趙老大的部落格-外行領導外行的年代!
- ^ 2005/10/05 民視新聞台《第三隻眼》專題
- ^ 園長下跪 記者導演
- ^ 您認為政論性節目主持人、來賓公正客觀嗎?
- ^ 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採彷環保署時,因為使環保署官員尷尬,自由時報便要求周富美離職。〈小美離職記〉(上)、(下),《PeoPo公民新聞平台》存檔;《苦勞網》【2007周富美事件後續】的文章
- ^ 與媒體對抗
- ^ 網路力量不虛擬 網友要《中時》道歉
- ^ [7]
- ^ 腳尾米影片
- ^ 世新學生之blog
- ^ [8]
- ^ 腳尾米導演blog
- ^ 正體中文版偽基百科之霉體、霉毒、妓者及新聞自由等詞條,即十足反應此現象。
- ^ 扁勉蘇有擔當 勿看報治國
- ^ 新防會簡介
- ^ 2006年(1月-12月)烏龍新聞紀實總覽表
- ^ 2007年元月份新聞烏龍事件紀實
- ^ 2007年2月份新聞烏龍事件紀實
- ^ 2007年3月份新聞烏龍事件紀實
- ^ 2007年4月份新聞烏龍事件紀實
- ^ 新防會發表報告
外部連結
影片
- 2005/10/05 民視新聞台《第三隻眼》專題
- 2006/07/27 公共電視台《紀錄觀點》:《有怪獸》
- 《腳尾米》:一部關於臺灣電視新聞的紀錄片[12][13]
- 三立新聞報導
- 這一粒腳尾米 嚥不下(《腳尾米》導演對三立新聞報導之回應,文中提及之「受害者」電視台即三立新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