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修订间差异
Stargate756(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16行: | 第16行: | ||
| successor2 = |
| successor2 = |
||
| order3 = {{dpp}}第10-11届黨主席 |
| order3 = {{dpp}}第10-11届黨主席 |
||
| term_start3 = [[2002年]][[7月18日]] - [[2004年]][[12月11日]]<br>[[2007年]] |
| term_start3 = [[2002年]][[7月18日]] - [[2004年]][[12月11日]]<br>[[2007年]][[10月15日]] |
||
| term_end3 = [[2008年]][[1月12日]] |
| term_end3 = [[2008年]][[1月12日]] |
||
| vice_occupation3 = 黨主席 |
| vice_occupation3 = 黨主席 |
||
第64行: | 第64行: | ||
* 政府改造委員會主任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2001年10月24日-)</span> |
* 政府改造委員會主任委員<br><span style="color: blue;">(2001年10月24日-)</span> |
||
* 中國童子軍總會會長<br><span style="color: blue;">(2001年-)</span> |
* 中國童子軍總會會長<br><span style="color: blue;">(2001年-)</span> |
||
* 民主進步黨(第十屆,第十一届)主席<br><span style="color: blue;">(2002年7月18日-2004年12月11日<br/>2007年-2008年1月12日)</span> |
* 民主進步黨(第十屆,第十一届)主席<br><span style="color: blue;">(2002年7月18日-2004年12月11日<br/>2007年10月15日-2008年1月12日)</span> |
||
* 民主進步黨正義連線秘書長 |
* 民主進步黨正義連線秘書長 |
||
* 總統府(第十一任)總統<br><span style="color: blue;">(2004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span> |
* 總統府(第十一任)總統<br><span style="color: blue;">(2004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span> |
2008年4月29日 (二) 09:27的版本
陳水扁 | |
---|---|
第10-11任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00年5月20日 | |
前任 | 李登輝 |
继任 | 馬英九 |
民主進步黨第10-11届黨主席 | |
任期 2002年7月18日 - 2004年12月11日 2007年10月15日—2008年1月12日 | |
前任 | 謝長廷 游錫堃(補選) |
继任 | 柯建銘(代理) 謝長廷(代理)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中華民國(台灣) File:Tainan County seal.png 臺南縣官田鄉 | 1951年10月12日
政党 | 民主進步黨 |
配偶 | 吳淑珍 |
职业 | 總統 |
专业 | 海商法律師 |
宗教信仰 | 台灣民間信仰 |
學歷 | |
---|---|
| |
經歷 | |
|
陳水扁(1950年10月12日—)[1],出生於台灣台南縣官田鄉,現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於2000年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2004年競選連任成功,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曾任台北市議員、立法委員、台北市市長、民主進步黨主席等職位。
由於「阿」字後面加尾名是閩南語表示親暱的前綴詞用法,故自稱「阿扁」以表親民作風。陳水扁總統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台灣媒體則習慣稱呼其為扁政府、總統府等,其他亦有「新政府」或「民進黨政府」的稱法。
陳水扁是中華民國第二位民選總統,也是首位非國民黨籍的總統,在任內他積極推動台灣的正名制憲運動以及台灣加入聯合國,於經貿方面則採取南向政策及「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兩岸經貿架構。
然其於總統任內爭議事件也頗多,面對當選疑雲、國務機要費官司及家庭成員多項涉及不法案件的執政爭議下,仍有待日後審理調查做出評斷。
早年生平
1950年,陳水扁出生於台南縣官田鄉。本名為「陳水遍」,但由於申報戶口時因閩南語發音被誤為普通话之「陳水扁」。
1969年,於台南一中畢業後考入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後休學,重考,入台灣大學法律系。
1973年,就讀台灣大學時,獲得農漁會獎學金[2],並以第一名考取中華民國律師資格,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律師[3]。
1974年,開始以律師身份執業,並以台灣大學法律系第一名畢業。[3]。
1976年,專攻海商法的陳水扁成為華夏海商法事務所律師。並曾為長榮海運擔任法律顧問。
從政初期
1979年,美麗島事件是陳水扁踏入台灣政壇的契機,他成為美麗島事件被告律師團的一員,負責為主犯之一的黃信介辯護,從此開始參與黨外運動[4]。
1984年,陳水扁擔任由黃信介等人創辦的美麗島雜誌社社長,雜誌社的宗旨是「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4]。
1985年,陳水扁辭去議員職務,回台南代表黨外人士競選台南縣縣長,但是落選。陳水扁夫人吳淑珍陪同謝票行程中,遭到拼裝車撞擊三次,導致下半身癱瘓[5],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支持。
1986年,因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馮滬祥論文抄襲他人著作,且有多位學者舉證歷歷,當時蓬萊島雜誌「以翻譯代替著作」等七字形容,陳水扁等三人被法院判刑一年,上訴後改判8個月徒刑[4]。同年,吳淑珍當選中華民國立法委員[3],陳水扁次年出獄後繼續律師工作,並擔任吳淑珍的國會助理。
1989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立法院增額立法委員,成為民進黨黨團幹事長[3]。
立法委員時期
1990年7月,陳水扁在擔任立法委員期間,受民眾和各黨派的國會助理肯定,為增額立委問政績效最佳的一位[3]。
1990年到1991年,在參加立法院國防委員會期間,主持編撰了《國防組織法》草案[6],並揭露多起國防軍購弊案,其中包括備受關注的拉法葉軍購案。
1991年,擔任立委期間並以國防委員會身分,有意與中國大陸軍方舉辦座談會。於7月21日到7月26日參訪北京,並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及天安門廣場留影。
1993年7月,獲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評選為臺灣國會風雲人物[3]。
台北市長時期
1994年,升格為直轄市後的台北市長首次進行市民直選。陳水扁在民進黨內初選擊敗對手謝長廷,獲得民進黨提名為台北市長候選人。當時國民黨推出現任市長黃大洲參選,而新黨則推舉趙少康參選,選舉結果由陳水扁以615090票當選市長,由於新黨是從國民黨分裂而出,而趙少康與黃大洲的選票總合大過陳水扁,因此一般政論家都認為陳水扁的勝選是由於國民黨分裂的緣故。
1996年榮獲韓國慶南大學榮譽法學博士、俄羅斯經濟學院經濟學榮譽博士。
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市長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旁邊的廣場改名為凱達格蘭廣場。
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陳水扁尋求連任,國民黨為了重新贏回市長,推出高人氣的馬英九參選,新黨則推出王建煊參選,由於有了1994年的選舉經驗,反對陳水扁的支持者為了選舉能夠勝利,將選票集中投給馬英九,最後陳水扁以688,072票敗給馬英九的766,377票落選,投票當晚當支持者確定陳水扁落選時,開始支持陳水扁參選總統。
競選總統
2000年第一次競選總統
市長選舉落敗之後,1999年陳水扁出訪外國,進行「學習之旅」,並將目光瞄準了,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同年7月,陳水扁在其黨內勝過許信良,獲民進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
2000年的選舉,國民黨又一次分裂,原國民黨籍的宋楚瑜,及代表國民黨參選連戰皆參與這次的選舉,選舉過程中候選人宋楚瑜(後來的親民黨黨主席)爆發興票案醜聞。選舉結果最終陳水扁以39.3%的支持率當選總統,並於5月20日就任,實現中華民國的首次政黨輪替與政權和平轉移。
2004年競選連任成功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國民黨和親民黨的組合在2003年2月14日確定連宋配。2004年3月19日,陳水扁與其競選搭檔呂秀蓮於台南遊行造勢途中,遭到刺客以槍暗殺,幸只受到肚皮擦傷。槍擊案請到國際知名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回國成立鑑定小組。
藍營政治人物和支持者認為「三一九槍擊案」影響了選情,才使陳水扁再度連任。此次選舉陳水扁僅以0.228%之差險勝連任。
對於槍擊事件的真相認定,藍綠雙方均有極大的歧見,並由此埋下了台灣政治界的對立。對於此次槍擊案的偵查,台灣旅美刑事鑒定專家李昌鈺返台協助調查證據,其鑑識報告指出,陳水扁的傷口是土製槍枝造成,並建議以子彈追槍,以槍追人的調查方向。中華民國刑事警察局專案小組依此追查,但最後並沒有直接證據指出陳義雄涉案。他在2100全民開講台南外景時公開批評陳水扁的執政,因而專案小組認為不滿執政是其犯案動機之一[7]。但因該兇嫌離奇他殺死亡,真相迄今無法釐清。
在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中,陳水扁競選連任成功,以0.228%之差距擊敗對手連戰,群眾遊行表達抗議,更衍生出邱毅等立法委員開車衝撞地檢署的案外案;連戰並提出選舉無效及當選無效之訴。台灣高等法院於2004年11月4日下午4時2分正式宣判,陳水扁當選無效之訴駁回,連戰敗訴,民進黨籍候選人當選有效。
總統時期
唐飛內閣
中華民國政府的內閣閣揆之行政院院長一職,原本希望由在大選中助陳水扁一臂之力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但是在李遠哲拒絕後,為了安定政局,故提名國民黨籍的前國防部部長唐飛擔任閣揆,三個月後,續建核四與否的爭議愈來愈大,面對被民進黨秘書長吳乃仁的炮轟,結果唐飛辭職。
張俊雄內閣
第一次接任
唐飛之後,由副院長張俊雄於2000年10月接任行政院長(時民進黨在國會席次佔少數),主掌行政院。由於宣佈停建核四的結果,朝野開始緊張。
在停止興建核四問題中,陳水扁堅持停建核四。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正與總統陳水扁會談(媒體稱「扁連會」),會中連戰說服陳水扁續建核四[8];扁連會結束一小時後,行政院馬上宣佈停建,導致國民黨籍與親民黨籍立法委員認為陳水扁玩弄兩面手法,提案罷免總統。[9]2001年1月15日,大法官會議作出釋字第520號解釋文:「行政院沒有不執行立法院通過法案的權力。」[10]後,陳水扁於是讓步,宣佈續建核四。
2001年12月的立委選舉,國民黨的席次因親民黨的挑選而大幅滑落,民進黨成為台灣立法院最大黨,完成黨內所託任務的張俊雄遂於2002年1月末,依憲法以閣揆身份向總統負責為由率領內閣總辭,後總統再任命時任總統府秘書長的游錫堃接任。
游錫堃內閣
2002年,游錫堃初掌行政院時,自許全體閣員應向蔣經國內閣看齊,並積極推動大建設(如台灣高鐵、北宜雪山隧道、蘇花高速公路、西部各縣橫向的快速公路),自號戰鬥內閣。
陳水扁曾經反對黨政合一,然而就任後兼任民進黨主席。該提案由謝長廷提出。[11]。
同年年底,發生農漁會信用部風波,曾經向陳水扁三次請辭,結果被慰留。
2004年,陳水扁以數萬票之差連任,游錫堃獲續任行政院長,並期待年底國會選舉勝利得以續任。然而由於年底國會選舉,民進黨高額提名,國親新票源大部整合,因此泛綠陣營未能過半,游錫堃辭職以示負責。
謝長廷內閣
游錫堃內閣於2005年1月24日總辭,游錫堃轉任總統府秘書長,由高雄市長謝長廷北上組閣。
謝長廷擔任行政院長前後,提倡和解共生,並空下行政院副院長的位置給國民黨江丙坤,國民黨主席連戰拒絕批准江丙坤出任。謝長廷任內,行政院大部分閣員都留任。謝長廷等執政黨成員為節省選舉支出,合議了2005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可以合併基層的選舉,即三合一選舉。
2005年中,高捷弊案爆發,影響力波及泛綠,包括曾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因為高捷弊案的影響,民進黨大敗,失去執政十六年的台北縣、執政二十四年的宜蘭縣、黨外執政二十多年的嘉義市等地方執政權。民進黨黨主席蘇貞昌首先辭職下台,而行政院長謝長廷也稍後向總統陳水扁請辭。
蘇貞昌內閣
2006年1月17日,謝長廷以總預算案覆議未獲在野黨支持為由向總統請辭,陳水扁批准其辭呈。謝長廷遂於1月23日宣布內閣總辭。1月25日,陳水扁任命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為行政院長。渡過了台北高雄市長選舉後,蘇貞昌宣佈參與民進黨總統提名初選,與謝、游、呂三人競逐總統提名,後來謝長廷勝出。由於競選民進黨總統提名失敗,為了方便選舉佈局,蘇貞昌於是2007年5月12日請辭,陳水扁批准其辭呈。
第二次張俊雄內閣
2007年5月,接替請辭的蘇貞昌,重新回鍋擔任行政院院長,其內閣閣員僅就蘇貞昌時期小幅更動。
2008年1月,打破憲政慣例:張俊雄內閣(或由陳水扁指示)先於1月24日依照憲政慣例總辭,卻於1月29日撤回總辭案(或由陳水扁指示),一切內閣官員完全照舊。張俊雄內閣撤回總辭案的理由是「維持政局安定」。
此項「行政院內閣應於新任立法委員就職前總辭」的憲政慣例首見於1992年郝柏村內閣,並由司法院大法官於1995年10月的釋字第387號解釋確立正式憲政效力;1997年憲法增修條文修訂後,總統可不經任何副署地任命行政院長,但十餘年來歷任行政院長均格守此憲政慣例,毫無例外──直到張俊雄第二任內閣。
外交政策
在兩岸和外交政策方面,雖然陳水扁是一名台獨理念堅定的政治人物,但在他的2000年5月20日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了「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兩岸的緊張關係。一年之後陳水扁又提出了「一邊一國」,但由於中國本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表示已「合法繼承了中華民國」,並不承認目前由中華民國政權控制的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中國政府對陳水扁提出的這些宣示十分反感。不過,他自己也曾表明,民間部份人士對於在他總統任期內把中華民國的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表示,「要改國號,要把目前國號中華民國改為台灣共和國,必須經過四分之三國會議員同意,以目前來講,支持民進黨政府的席次不到國會半數,遑論要達到四分之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縱使有這些想法,但是客觀的環境是做不到的。我不能夠騙自己,也不能夠騙別人,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1]。2007年3月4日,陳水扁在出席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晚宴時,發表「四要一沒有」,「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沒有所谓的左右路線問題、只有獨統問題」。[12]
經濟與貿易政策
在經濟議題上,雖然一些台灣民間企業界提出希望台灣與中國大陸「三通」,促進兩岸經貿交流,但他也顧慮到由於台灣的國防安全,必須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度,因此認為政府不應該短期內積極推動。為取代西進政策,陳水扁亦提出「南向」政策,並鼓勵台商到東南亞投資。在2006年的元旦讲话中,陳水扁提出用「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大陸經貿政策來取代以前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國親抨擊這是「鎖國政策」讓台灣的經濟快速衰退。
同年春節所發表之演講,表示要考慮廢除已經束之高閣六年的國統綱領和國統會,並在推動以中華民國名義加入聯合國多年仍然失敗後,改以台灣的名義加入。但在國際上,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則違背了他的「四不一沒有」承諾中的「一沒有」條項,遭到泛蓝人士的猛烈抨击。而美国國務院則于1月30日在简报中,主动针对陈水扁的新春谈话发表声明,重申了美国對台政策「一个中国,台湾关系和三项公报」,反对任何片面改变现状的举动,并且表示「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如同北京的反分裂國家法也是单方面地改变现状。2006年2月27日,在對用語進行修訂后,陈水扁總統宣布国统会终止运作,国统纲领停止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為此大力抨擊,但美国方面也为此希望北京當局“別轻举妄動”,同時美國方面也要求台灣當局說清楚其國統會是否真的終止並取消其運作,之後更再三提出不希望兩岸任何一方改變其現狀而損其美國的利益。[13]。
新聞事件
高雄捷運外勞弊案和台灣土地開發公司內線交易案
2005年8月高捷外勞弊案爆發,由於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哲男被指控接受廠商招待出國,中華民國第一家庭和總統府的清廉在媒體的大幅報導這些事件下也開始遭到質疑,立法委員邱毅更時常在缺乏具體證據之下不斷爆料有關總統府及第一家庭的弊案和醜聞。
2006年5月25日,陳水扁的女婿趙建銘,由於涉及台灣土地開發公司的內線交易案,遭臺北地院裁定收押禁見。這使得民進黨和陳水扁總統的聲望受到重大的打擊。而總統夫人吳淑珍亦被指控收受太平洋SOGO崇光百貨禮券及炒股、投資基金,已有確實的證據。
如今許多媒體和泛藍立委以「一妻(總統夫人吳淑珍)、二祕(前總統府副祕書長陳哲男、前總統府副祕書長馬永成)、三師(律師林志豪、醫師黃芳彥、會計師張兆順)、四親家(趙玉柱、簡水綿、趙建銘、趙建勳)」來形容總統府和第一家庭在弊案和醜聞中的關鍵人物和利益關係。
國務機要費案
2006年11月3日,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查黑中心檢察官陳瑞仁偵辦國務機要費案結案,並起訴吳淑珍等4人。檢方於起訴書內認定陳水扁涉有貪污及偽造文書罪嫌,但目前因受中華民國憲法第52條之保障,俟其經罷免或解職之後再行訴究。
罷免案與倒扁聲浪
2006年6月,立法委員丁守中等人提案罷免陳水扁,連署者為全部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所屬之黨籍立法委員。一般認為,陳水扁的親信與家人涉及諸多弊案是國親兩黨提議罷免的主因。2006年6月27日表決時,民進黨強勢動員黨籍立委不進場投票,台聯則動員集體投廢票,因此雖然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及無黨籍立委皆投贊成票,但投票結果還是無法超過三分之二法定門檻,該「總統罷免案宣告」不予成立,也就是不另舉行罷免總統之公民投票。
2006年7月15日,多數親綠人士與學者,發表「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聲明[14](七一五聲明),呼籲陳水扁總統慎重考慮辭去職務,認為若陳水扁辭職,可為台灣民主樹立難得的範例。
2006年8月起,在媒體報導國務機要費的可能濫用與第一夫人吳淑珍女士的大批珠寶來源可疑以及女兒的管家支領國家薪水等醜聞後,前民主進步黨主席施明德發動群眾募款。施明德原先同意以和平靜坐的方式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要求陳水扁總統下台,然而事態越演越烈,參與倒扁之民眾情緒在施明德及多位政治人物的演說下越發激昂。演變成台灣史上空前百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第一家庭貪腐,再來是移師台北車站,進而圍城,最後被警政署調用外縣市保警驅散。針對國務機要費的浮報,陳水扁總統表示這些「便宜措施」係公務需要,款項最後均未落入私人口袋,但此話遭國親質疑。
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2007年7月19日,所羅門群島等三國常駐代表向聯合國秘書處轉交了陳水扁總統致聯合國秘書長函,提出“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之申請書,但遭聯合國秘書未經“正常程序”處理即退回。然而,這裡所謂的「正常」,主要係針對過去非聯合國會員國的新國家。中華民國(臺灣)在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後,其代表權已改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然而臺灣迄今尚未出現除了中華民國以外的新國家,因而其申請入會案,不用經過“正常程序”即可退件處理[來源請求],。
辭去黨主席
2008年1月12日 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喊出穩定泛綠基本盤,放眼國會五十席的口號,但選舉結果民進黨遭受創黨以來最大的慘敗,在不分區與區域立委的總席次僅27席,民進黨遭受創黨以來最大的慘敗,身兼民進黨主席的陳水扁宣佈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15]
著作
- 陳水扁,1985年,《黨外之路》,新路線雜誌社。
- 陳水扁,1989年,《台灣的光榮革命》,陳水扁問政辦公室。
- 陳水扁,1989年,《正義之吼》,著者。
- 陳水扁、吳淑珍,1989年,《台灣要獨立》,著者。
- 陳水扁、吳淑珍編著,1989年,《不悔不懼》,著者。
- 陳水扁、曾繁蓉,1992年,《穿過生死線》,太雅。
- 陳水扁市政中心編,1994年,《台北都會18變:陳水扁與18位學者專家聯合會診台北都會》,福爾摩沙基金會。
- 陳水扁、周婉菁,1996年,《跨世紀兵法:陳水扁看國防政策與管理》,時報文化。
- 陳水扁,2000年,《台灣之子:我的成長歷程、經營哲學和國家願景》,晨星出版。
- 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撰寫,2000年,《新世紀 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共七冊),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
- 陳水扁,2001年,《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沉思》,圓神出版社。ISBN 9576076951
- 陳水扁,2004年,《相信台灣:阿扁總統向人民報告》,圓神出版社。ISBN 9861330054
相關傳記與研究書目
註: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只收入專書,書籍章節以及單篇論文不收入。
- 陳峰強、范玉周,2000,陳水扁與台灣民進黨。北京:群眾出版社。
- 陳信助,2000,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 洪聖惠,2002,整合行銷傳播在候選人網站之運用:以2000年總統大選陳水扁總統競選網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胡忠信,2001,權力的傲慢:陳水扁的總統之路。台北:商智文化。
- Kagan, Richard C. [2000]. Chen Shui-bian: Building a Community and a Nation. Taipei: Asia-Pacific Academic Exchange Foundation.
- 李敖、李慶元,2000,陳水扁的真面目。台北:李敖出版社。
- 李家泉,2003,陳水扁主政台灣總評估。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 林錦昌、徐文臺、吳宗璘編輯,1994,木瓜乾與大冰箱:陳水扁的12個小故事。台北縣新店市:福爾摩沙基金會。
- Sheng, Lijun. 2002. China and Taiwan: Cross-strait Relations under Chen Shui-bian. New York: Zed Books.
- 邵宗海,2001,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生智。
- 陶五柳,1994,陳水扁的震撼。台北:大村文化。
- 田麗虹,2003,總統民選後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下的大陸政策:李登輝時期與陳水扁政府的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 丸山勝,2001,陳水扁時代:台灣‧民進黨 從誕生到執政,楊鴻儒譯。台北:凱侖出版社。
- 王崑義,2001,全球化與台灣:陳水扁時代的主權、人權與安全。台北縣新店市:創世文化。
- 許銘峰,2004,陳水扁於台灣定位言論之論辯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徐文興,2003,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語藝分析:認同與論辯。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鍾源旺,2004,陳水扁總統之兩岸政策(2000年-2004年)。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佐藤幸人、竹內孝之編,2004,陳水扁再選:台灣總統と第二期陳政權の課題。日本千葉縣: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經濟研究所。
評價
- 陳水扁因2006年國務機要費案而被偵檢,陳水扁與第一夫人吳淑珍涉嫌共犯貪污治罪條例,以職務上之便利詐取財物,以偽造文書假藉國務費核銷,詐取政府新台幣1480萬元。因總統依憲法具有刑事豁免權,因此檢方先起訴總統夫人,待陳水扁總統卸任後再由檢方追訴[2]。
注釋与参考资料
- ^ 陳水扁於民國39年農曆九月初二辰時出生於台南縣官田鄉,為佃農之子。但因出生時未即向戶政機關申報戶口,故身分證上的生日記載為民國40年2月18日。
- ^
- 自由時報,2002年11月15日
- 農漁會/宋楚瑜:陳總統下鄉頻繁卻不聽基層聲音,ETToday,2002年11月18日
- 農漁會/陳總統:曾拿過官田農會300元獎學金,ETToday,2002年11月21日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台北市政府歷任市長介紹
- ^ 4.0 4.1 4.2
- ^ 吳淑珍女士簡介
- ^
- 陳水扁將提 國防組織法 草案擬設國安委會監督情報系統,自立晚報02版,1990年10月30日
- 陳水扁公佈「國防組織法 草案」,台灣時報09版,1991年1月20日
- ^ 聯合知識庫:《去年2100全民開講台南現場——曾批扁李:豎仔和老番顛》,原載《聯合報》,2005年3月8日,A5版。
- ^ 台行政院長宣布停建核四 BBC News,2000年10月27日
- ^ 台灣停建核四引發政治危機 BBC News,2000年10月30日
- ^ 釋字第520號,中華民國司法院,2001年1月15日
- ^ 民進黨確定陳水扁當主席,BBC News,2002年4月20日
- ^ 四要一沒有/總統府:台灣主體意識路線 中國已經獲得主權
- ^ 美警告北京 對台動武 奧運甭辦,自由時報,2006年5月25日
- ^ 七一五聲明稿及連署書 - 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
- ^ 開票/民進黨創黨以來最大慘敗! 扁:即日起辭去黨主席
參見
外部連結
-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介紹
- 阿扁電子報
- 施明德發起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 國務機要費案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 相關電子檔案
官衔 | ||
---|---|---|
前任: 李登輝 |
中華民國總統 2000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
繼任: 馬英九 (候任) |
政府职务 | ||
前任: 黃大洲 |
台北市長 1994年12月25日—1998年12月25日 |
繼任: 馬英九 |
政黨職務 | ||
前任: 謝長廷 |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 2002年7月18日—2004年12月11日 |
繼任: 柯建銘(代理) |
前任: 游錫堃(補選) |
民主進步黨黨主席 2007年-2008年1月12日 |
繼任: 謝長廷(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