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天文台: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回退42.98.228.146对话)的编辑,改回HK5201314的最后一个版本
无编辑摘要
标签已被回退 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第11行: 第11行:
|英文部門名稱 = Hong Kong Observatory
|英文部門名稱 = Hong Kong Observatory
|部門標誌 = Hong Kong Observatory Logo (2018).svg
|部門標誌 = Hong Kong Observatory Logo (2018).svg
|首長職銜 = 台長
|首長職銜 = 首席殺人兇手
|首長姓名 = [[鄭楚明]]博士
|首長姓名 = [[鄭楚明]]
|副首長職銜 = 助理台長
|副首長職銜 = 助理台長
|副首長姓名 = [[宋文娟]](拓展、研究及政務科)<br>[[陳柏緯]](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科)<br>[[劉心怡]](航空氣象服務科)<br>[[李立信]](輻射監測及評估科)
|副首長姓名 = [[宋文娟]](拓展、研究及政務科)<br>[[陳柏緯]](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科)<br>[[劉心怡]](航空氣象服務科)<br>[[李立信]](輻射監測及評估科)

2021年10月9日 (六) 10:54的版本

香港天文台
Hong Kong Observatory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機構
香港天文台標誌
首席殺人兇手鄭楚明
助理台長宋文娟(拓展、研究及政務科)
陳柏緯(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科)
劉心怡(航空氣象服務科)
李立信(輻射監測及評估科)
部門資訊
成立日期1883年
所屬部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口號科學創新 服務用心
總部香港九龍尖沙咀
彌敦道134A號
香港天文台總部
聯絡資訊
網站http://www.hko.gov.hk
http://www.weather.gov.hk
香港天文台從成立到現在所用的台徽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英語:Hong Kong Observatory縮寫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聯合國所屬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門負責香港氣象觀測[註 1],亦兼任地震授時天文輻射監測等事務,向香港市民發出相關的警告。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另外也是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共同主持的颱風委員會成員。

香港天文台在港英時代原為政府經濟科轄下部門,1997年主權移交後維持隸屬經濟局,2002年7月1日改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部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1]

台徽

天文台台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並以熱帶氣旋形狀為藍本,原因是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台。正中的十字坐標,代表從雷達監測颱風雨帶,表示天文台時時刻刻都觀察著天氣的變化,並以準確預測天氣為目標。把颱風形狀左右兩邊拉闊,套在像地球般圓中帶扁的外框中,取其平穩慎重形象,同時也代表天文台的工作範疇包含氣象地球物理等方面。此外台徽中有兩個「S」,一個是白色的「S」,內有另一藍色的「S」,這兩個「S」代表了科學(Science)及服務(Service)代表天文台「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之宗旨。

發展歷程

皇家香港天文台台徽(1981年版本)

1873年,首屆國際氣象會議維也納舉行,成立國際氣象組織,提出氣象是國際關注事宜。翌年1874年九月香港遭受颱風蹂躪,史稱甲戌風災。1879年,第二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羅馬舉行,推動國際氣象合作。1883年3月2日,香港天文台正式創辦,由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台台長。香港天文台最初的職責跟徐家汇观象台相似,包括天文地磁氣象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杜伯克博士自稱政府天文司,並出版了香港首冊恆星目錄。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台頒賜皇家香港天文台(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香港天文台在1948年加入國際氣象組織世界氣象組織前身),開始進一步使用高技術儀器進行氣象預測,天文台於1949年開始利用無線電探空儀雷達探空系統預測氣象資料,並於1959年引入第一座天氣雷達。於1964年後接收極軌衛星自動圖像傳送信號。1964年1月1日,天文台用攝氏報告氣溫,與華氏同用兩年,至1966年1月1日不再使用華氏。1973年,天文台首台電腦系統啟用,在兩年後的1975年,天文台使用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電信系統交換氣象資料,包括香港東京(1969年)、香港至曼谷(1970年)及香港至北京(1975年)。

1980年,天文台設置第一套原子報時系統,為香港提供準確的報時訊號。天文台亦在1984年建立位於赤鱲角自動氣象站,以及在1985年建立沙田的自動氣象站及位於京士柏輻射測量室。天文台在1996年在互聯網開設網頁,是最早設立網頁的香港政府機構之一。在2000年,天文台添增加了一套高效能伺服器,提高氣象數據處理的能力。一年後的2001年,天文台增強網站服務,開始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版網頁,讓視障人士也可以在網上獲得天氣資訊。另外,天文台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及個人數碼助理版本,供流動電話用戶使用。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台服務,提供網頁及智能手機版本,方便市民隨時按需要查詢天氣情況。

2013年天文台慶祝成立130週年,舉行多項活動,包括與歷史博物館合辦天文台歷史展覽[2]2017年香港天文台的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獲頒發國際標準化組織認可的ISO 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認證。[3]

隸屬

皇家香港天文台歷任台長

歷任負責人

歷任台長列表
#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學銜或會銜 上任日期 離任日期 備註
皇家香港天文台(香港割讓至1997年)
1 杜伯克博士 Dr. William Doberck Ph.D. 1883年3月2日 1907年9月12日 首位天文台台長、史上任期最長的台長(24年)
2 霍格先生 Mr. Frederick George Figg - 1907年9月13日 1912年6月13日
3 卡士頓先生 Mr. Thomas Folkes Claxton F.R.A.S.[註 2] 1912年6月14日 1932年7月8日 任期第二長的台長(20年)
4 謝非烈士先生 Mr. Charles William Jeffries F.R.A.S. 1932年7月9日 1941年6月20日
5 伊雲士先生 Mr. Benjamin Davis Evans F.R.A.S., F.R.Met.S.[註 3] 1941年6月21日 1946年4月30日 任內經歷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1941-1945)
6 希活先生 Mr. Graham Scudamore Percival Heywood M.A., F.R.Met.S. 1946年5月1日 1956年4月7日 戰後首位天文台台長
7 华特士博士 Dr. Ian Edward Meni Watts Ph.D., F.R.Met.S. 1956年4月8日 1965年8月23日
8 鍾國棟先生 Mr. Gordon John Bell O.B.E., M.A., F.R.Met.S. 1965年8月24日 1981年1月16日 任期第三長的台長、戰後任期最長的台長(16年)
9 費慤先生 Mr. John Edgar Peacock O.B.E. ,B.Sc.(Hons.) 1981年1月17日 1984年3月14日 最後一位洋人台長
10 岑柏先生 Mr. Sham Pak, Patrick I.S.O., B.Sc.(Hons.), F.R.Met.S. 1984年3月15日 1995年5月25日 首位華人台長、任期最長的華人台長(11年)
11 劉志鈞先生 Mr. Lau Chi-kwan, Robert B.Sc.(SYD.), DIP.N.A.A.C.(SYD.) 1995年5月26日 1996年12月21日 任期最短的台長(1年)
首位任內每年都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的台長。
香港天文台(1997年香港回歸後)
12 林鴻鋆博士 Dr. Lam Hung-kwan Ph.D., F.R.Met.S. 1996年12月22日 2003年3月13日 任內經歷香港主權移及跨越千禧年的台長
13 林超英先生 Mr. Lam Chiu-ying Hon.F.R.Met.S., C Met.[註 4] 2003年3月14日 2009年5月10日
14 李本瀅博士 Dr. Lee Boon-ying Ph.D., MBA, FHKMetS, MCMetS 2009年5月11日 2011年4月13日 任期第二短的台長(2年)
15 岑智明先生 Mr. Shun Chi-ming F.R.Met.S. 2011年4月14日 2020年2月14日 任期第二長的華人台長(9年)
第二位任內每年都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的台長
16 鄭楚明博士 Dr. Cheng Cho-ming Ph.D. 2020年2月15日 現任

總部

香港天文台總部

香港天文台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建於1883年,建築物本身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後於1983年於主樓旁邊加建新大樓,即百週年紀念大樓,以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間。每年3月或4月都會在總部舉行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

氣象監測設施

天氣雷達站

香港天文台的氣象監測系統中,包括五座天氣雷達站,其中三座專為提供機場氣象服務而興建,詳情如下:

位置 設立年份 用途 備註
大帽山 1999 一般氣象監測
大老山 1959 一般氣象監測 曾四度重建,最近一次在2015年完工
大欖涌 1998 機場氣象監測 2014年更換雷達
大欖角 2014 機場氣象監測 雷達由三菱電機製造
小蠔灣政府車廠 2012 機場氣象監測 試驗性質(X波段天氣雷達)

工作範圍

氣象服務

香港天文台的流動巡測車,主要功能是集氣象監測、輻射監測、風向監測功能於一身的「流動氣象台」
用於量度氣溫的茅屋

一般天氣服務

香港天文台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此外天文台還會預測未來9日的天氣概況。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台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市民亦可以使用「打電話問天氣」服務,打電話給一個特定的熱線來收聽天氣報告和正在生效的天氣警告。諷刺的是,香港政府在二三十年代時並不鼓勵市民在惡劣天氣的情況下打電話給天文台詢問天氣,以免令天文台電話線路繁忙,更至少三次刊憲呼籲市民切勿在熱帶氣旋襲港時打電話給天文台[4][5][6]。天文台六、七十年代亦在熱帶氣旋警告寫上「請勿打電話詢問天文台有關熱帶氣旋消息」等字眼,以免令電話線路繁忙[7],並向公眾在特定時間(如每小時30分及58分等)留意電台最新消息。及後天文台在1985年開始設立播放錄音的「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分擔職員以往在熱帶氣旋來襲時忙於聽電話的工作,因此再沒有呼籲公眾在熱帶氣旋吹襲期間不要打電話予天文台的相關公佈。

而天文台科學主任亦自1987年起每逢周五於亞洲電視主持天氣節目「天氣一周」,1995年起自設錄影室,1996年和2010年起更分別開設網頁和手機程式,市民可透過多種途徑查詢天氣資訊。天文台亦在2013年尾成立「天氣廣播站」團隊,添置新的攝錄器材,以動畫及3D圖像報道天氣,並自行製作高清天氣節目「天氣廣播站」及「氣象冷知識」等,統一向各電視台提供免費電視天氣服務,並經天文台官方YouTube頻道上載。而每日定時報道天氣的工作由天文台一人擔任導演主持和剪片。[8]

定點天氣服務

香港天文台提供了一項名為「我的天文台」的服務,提供定點天氣資料

航空氣象

香港天文台亦是亞太區第一批氣象服務單位取得ISO9001:2000認證,航空氣象是香港天文台主要收入來源。[1]

透過在機場使用自行開發的的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監測降落跑道風切變的情況,並第一時間報告機師,無論在起飛降落時,都可監測跑道情況,並將預測風切變的準確度,由9年前的50%,提高至90%,被公認為世界頂尖的機場風切變系統。[2][永久失效連結]

輻射監測及評估

香港天文台自1961年起開始監測輻射,並於1987年將輻射監測工作擴展成為一項全面性的環境輻射監測計劃,直到現時為止,天文台設立的輻射監測網絡共有十二個固定監測站,包括平洲塔門吉澳元五墳大美督沙頭角觀塘西灣河京士柏尖鼻咀赤鱲角鶴咀

除此以外,天文台亦會定期利用一輛由貨車改裝而成裝有輻射測量儀器氣象車偏遠地區進行陸上巡測。而空中巡測方面,天文台亦會利用直升機香港鄰近海域進行巡測,然後分析巡測所得之樣本及數據,定期公佈監測結果。

時間標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時間標準

香港天文台負責管理的香港時間(縮寫HKT)是香港所採用的時間標準。香港時間全年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與位於UTC+8時區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澳門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一致。香港時間準確度為每日1微秒以內。香港天文台現時透過時間伺服器自動資料查詢系統及公營香港電台報時信號廣播提供對時服務。

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台仍有監測地震。香港發生的地震大部分都是低強度的無感地震,但香港天文台平均每年仍錄得約兩次在香港本地的有感地震,同時也會量得發生在華南及東南亞等地的強震。天文台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香港天文台設有短週期地震台網,包括鶴咀長洲羗山鉛礦凹鹿頸小欖尖鼻咀元五墳寶珊

其他

管理地震潮汐水位監測網絡,並分析數據資料;編製氣候及其他方面的數據;以及提供厄爾尼諾及其他較長期的氣候現象對香港的影響的最新資料。早在六、七十年代,香港政府興建沙田大埔新市鎮時,天文台亦有參與新市鎮的研究和建設規劃工作,以數據分析研究風暴潮下水位最高的上升水平,填海時不惜工本將海岸線填高,令附近居民不會受到風暴潮影響。[9]

警告信號

警告信號概況

熱帶氣旋警告

自1884年開始,香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則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香港。1907年開始,用燃放炸藥的巨響代替鳴砲的方法。1937年,香港最後一次使用此方法。

1917年,香港初次使用1至7號信號代表風暴情況。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1931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0年代後期被刪除。

1950年在一號戒備信號及5至8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三號強風信號。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這信號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最初之用意主要是為了方便航海人士。然而經過多年之後,此信號亦廣為大眾所採用。

1987年開始,天文台在發出八號信號之前的2小時發出預警信息,即現今在天文台網頁的「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


暴雨警告系統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1992年,香港天文台建立以綠色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1998年暴雨警告系統修訂為黃、紅、黑色三個級別。


山泥傾瀉警告

當香港天文台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台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

每當新界北部的低窪地區已經或預料會發生水浸,天文台便會發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雖為一個獨立氣象警告,但建基於香港在整理河道的技術已使香港的水浸個案減少,一般只可能出現在暴雨警告信號或較高的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時,才會因應情況而發出。

雷暴警告

不論雷暴的影響範圍廣泛,還是只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區,天文台便會發出雷暴警告。香港的室外運動場球場泳池習慣上會暫停開放,以免發生意外。雷暴警告是一年內發出次數最多的警告信號,有雨季時甚至有可能會一日內多次發出。另外,雷暴警告亦是香港天文台各項警告訊號中唯一一個設有有效時間的警告信號。

強烈季候風信號

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冬季季候風一般從北面或東面吹來,而夏季季候風則主要是西南風。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候風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70公里(烈風程度)。強烈季候風信號初時跟熱帶氣旋警告一樣,以懸掛方式發出,由於懸掛信號是一個黑色的球體,因此又稱為「黑球」。但在2002年起已跟隨熱帶氣旋警告改為「發出信號」。

寒冷及酷熱天氣警告

寒冷天氣警告及酷熱天氣警告分別在1999年冬季及2000年夏季推出。天文台綜合氣溫、濕度及風速資料,在寒冷(以預測或實況最低氣溫在攝氏12度或以下作為參考值)及酷熱(以預測或實況最高攝氏33度或以上作為參考值)的情況下發出有關警告。

霜凍警告

當因天氣寒冷嚴寒而有出現結霜的可能性時,天文台便會發出霜凍警告。霜凍警告必定在寒冷天氣警告生效時才會發出。

火災危險警告

香港天文台會根據有利於火災發生及擴散的因素,如低濕度、高風速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有關草木乾燥情況的資料,發出火災危險警告。 警告分為黃色及紅色2種。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表示火災危險性頗高,而紅色火災危險警告則表示火災危險性極高。天文台一般較常在早上6時發出火災危險警告。

海嘯警告

海嘯警告表示猛烈地震預計會產生或已產生海嘯。若海嘯持續,將會在3小時以內到達香港,而海嘯高度可能會超過正常潮水高度0.5米。此信號從設立至今,未曾實際發出。

警告機制引起的爭議

由於惡劣天氣下,香港政府及私人機構的上班,以及學校停課的準則多與天文台所發出的警告信號(專業及科技)掛勾,香港天文台在發出熱帶氣旋及暴雨警告信號時經常受到來自各界的壓力。近年不少市民亦在熱帶氣旋及暴雨情況下,直接致電天文台質問(即使合理)發出警告信號的理據[10]。而天文台近年數次的預測及發出的警告決定間中備受質疑。

1999年颱風利奧

1999年颱風利奧(Typhoon Leo)吹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當日天文台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台的做法是否正確。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天文台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眾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台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此後,天文台的信號發出政策改變,一般被認為是變得較為保守。而前任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亦指出天文台有時會因為謹慎起見,會發出較為保守的預測。[11]例如一些原預計會直趨香港的熱帶氣旋,天文台均只會表示熱帶氣旋會趨向中國內地,直至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才會表示「趨向本港」[12],同時,由於香港人口已廣泛分散各區,天文台這種發出信號的政策引起市民的不滿,因為即使在新界各區多個氣象站已出現烈風的風力,但由於維港兩岸風勢未達烈風程度,而無須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市民仍然要冒著大風雨去上班。由於天文台隸屬於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些市民質疑天文台此舉是否想避免得罪商界,天文台亦因此成為香港網民惡搞對象引用错误:<ref>标签中没有内容

2006年颱風派比安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影響香港期間,香港境內普遍吹烈風程度的東至東南風,近海及高地的測風站風力更有時達暴風程度。但香港天文台以維多利亞港內未有持續的烈風為由,不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而事實上派比安所帶來的風力,已經比其他大部分懸挂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颱風更強。有婦人在尖沙咀天星碼頭附近被吹翻的資源回收箱絆倒,被無線電視的記者所拍下,這一段新聞片段於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上廣泛流傳,引起輿論譴責和猛烈抨擊。事後香港天文台全面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並決定在2007年開始採用新的準則決定是否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又加強個別地區風勢資料的發放[13]。2007年,惡搞香港天文台的一批香港網民更聲稱發現香港天文台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決定跟香港股市升跌有著一些不尋常的關係(除風力頗強外,在此指強風與烈風之間),但未經精密驗證[註 5]

2009年强烈熱帶風暴天鵝

2009年8月4日,強烈熱帶風暴天鵝於晚上在香港之西南約110公里掠過,天文台曾發出持續6小時的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但有網民指出,天鵝風力不強,沒有需要發出八號信號。香港天文台則承認,天鵝實際風力較預期弱,但考慮天鵝會非常接近本港,只要再接近多一些足以構成威脅,遂決定發出八號信號作警告 [14]

特別天氣提示

特別天氣提示為香港天文台在2011年起推出的服務,旨在當相關天氣警告未發出前,能儘早提醒市民重要天氣有機會影響香港,例如大雨、熱帶氣旋、轉涼或炎熱天氣等。

出版刊物

香港天文台除了提供上述的天氣、氣象及天文研究等服務之外,更出版了一系列不同的刊物,以供市民獲得更多有關天氣的資訊。一般出版的刊物包括:

  • 香港天文台月曆:每年月曆均附有不同封面,內裏刊載了全年潮汐漲退、日出日落以及月出月落的時間,還有豐富的氣候資訊以供參考。
  • 香港天文台年曆:刊載全年詳細日出日落以及月出月落的時間,附設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資料以及節氣等農曆基本資訊。
  • 香港潮汐表:刊載全年香港各地潮汐漲退預測,主要供從事海上服務行業或漁業人士使用。
  • 各警告信號簡介及宣傳小冊子、單張
  • 漁民作業天氣資料卡
  • 天文台天氣報告術語闡釋

天文台電腦運算系統

天文台使用電腦叢集系統,用作日常氣象運算、模擬、資料處理、測試風切變及湍流運算和處理航機下傳數據。[15]

天文台運行的軟件包括:「氣候實驗預測中心」(ECPC)、「業務區域譜模式」(ORSM - Operational Regional Spectral Mode)。由於部分軟件需要特殊的函式庫(如:ESSL、MASS、訊息傳遞介面/POE),所以天文台購入IBM POWER伺服器,由乙太網路連接。[16] [17] [18] 此外,天文台在2010年購入PC叢集,增強預報運算性能。[19]

獲獎及認證

  • ISO 9001:2008(輻射測量服務)(2009年5月11日)

注釋

  1. ^ 雖然稱為「天文台」,但是其職能更接近一個氣象台
  2. ^ 「Fellows of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之略寫。
  3. ^ 「Fellows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之略寫。
  4. ^ 中文翻譯為特許氣象學家
  5. ^ 李氏力場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國外導航網:香港天文台. [2016-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2. ^ 慶祝天文台成立130週年紀念網頁. [2013-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8). 
  3. ^ 天文台的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獲ISO 9001:2015認證. [2017-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3). 
  4. ^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April 5, 1935 (PDF). 香港政府. [2016-09-01] (英语). 
  5. ^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April 27, 1934 (PDF). 香港政府. [2016-09-01] (英语). 
  6. ^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August 1, 1930 (PDF). 香港政府. [2016-09-01] (英语). 
  7. ^ 【氣象講場】1979年超颱直襲 天文台當時叫唔好打電話問. 香港蘋果日報.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9). (繁體中文)
  8. ^ 30年前自薦上電視天氣先生膠板畫氣象圖. 明報. 2017-12-31 [2017-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9. ^ 林超英稱外界對澳門氣象局批評欠公道 - RTHK. [2017-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9) (中文(臺灣)). 
  10. ^ 香港天文台台長之聲:感覺、理性與常識:暴雨篇. [2007-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 
  11. ^ 天文台從颱風警號炮到天氣衛星. [200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0). 
  12. ^ 參見 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與警告系統運作相關的爭議
  13. ^ 2006年熱帶氣旋警告系統檢討及2007年新措施 (PDF). [2009-04-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3-20). 
  14. ^ 網民質疑風太弱 不符標準 天文台承認:天鵝風力未到8號. [201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9). 
  15. ^ 天文台的電腦系統及應用.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4). 
  16. ^ 中尺度模式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11-03.
  17. ^ 引入全球及區域譜模式作季度預報 引入全球及區域譜模式作季度預報 (PDF).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11-03). 
  18. ^ 雷達雨量資料四維變分同化方案對短期定量降雨預報的影響 (PDF). [2011-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19. ^ 運算速度較舊系統提升400倍 天文台引入Dell HPCC解決方案. [2011-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6). 

外部連結

創辦  英屬香港天文台 繼任:
 英屬香港皇家香港天文台
前任:
 英屬香港天文台
 英屬香港皇家香港天文台 繼任:
 香港天文台
前任:
 英屬香港皇家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