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室內空氣品質: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SwagRoger留言 | 贡献
增加或調整參考來源
标签已被回退 新用户加入疑似宣传性内容
回退SwagRoger讨论)做出的1次编辑
标签TW 替换 撤销
第13行: 第13行:
高度暴露在污染物中,也使得2000年有一百五十萬至二百萬人死亡<ref name="Ezzati">{{cite journal |vauthors=Ezzati M, Kammen DM |title=The health impacts of exposure to indoor air pollution from solid fuel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knowledge, gaps, and data needs |journal=Environ Health Perspect. |volume=110 |issue=11 |pages=1057–68 |date=November 2002 |pmid=12417475 |pmc=1241060 |doi=10.1289/ehp.021101057}}</ref>
高度暴露在污染物中,也使得2000年有一百五十萬至二百萬人死亡<ref name="Ezzati">{{cite journal |vauthors=Ezzati M, Kammen DM |title=The health impacts of exposure to indoor air pollution from solid fuel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knowledge, gaps, and data needs |journal=Environ Health Perspect. |volume=110 |issue=11 |pages=1057–68 |date=November 2002 |pmid=12417475 |pmc=1241060 |doi=10.1289/ehp.021101057}}</ref>


==相關條目==
室內工作場所存在於許多工作環境中,例如辦公室、銷售區、醫院、圖書館、學校和學齡前兒童保育設施。在這些工作場所,不執行涉及有害物質的工作項目,也不包括高噪音區域。然而,員工可能會出現屬於病態建築綜合症的症狀,例如眼睛灼痛、喉嚨發癢、鼻子堵塞和頭痛。這些問題往往不能歸咎於單一原因,除了檢測空氣質量外,還需要綜合分析。工作場所設計、照明、噪音、熱環境、電離輻射以及心理和心理方面等因素也必須考慮在內。一份由德國社會事故保險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協助的報告可以支持對室內工作場所出現的個人健康問題進行系統調查,並確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ref>{{cite web |author1=IFA |url=https://www.dguv.de/ifa/praxishilfen/innenraumarbeitsplaetze/index-2.jsp}}</ref>
* [[環境資源管理]]

* {{tsl|en|Indoor bioaerosol|室內生物氣溶膠}}
==背景介紹==
* {{tsl|en|Microbiome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建築環境中的微生物}}
=== 室內空品的歷史脈絡與重要性 ===
* {{tsl|en|Olfactory fatigue|嗅覺疲勞}}
(一) 早期
* {{tsl|en|Phase I 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一期環境現場評估}}

* [[室內空氣污染]]
室內空氣品質自人類起源便是重要的議題。人類起源自非洲大陸的熱帶地區,後漸漸往南北遷徙,隨著氣候的變遷,人類開始尋找洞穴或建造庇護所來避寒;距今150萬年前有了火的發明,便開始在室內使用火取暖與烹煮。由於穴居的目的是為了避寒,故通風不易,而火的使用加上室內潮濕導致微生物生長排放了揮發性有機蒸氣,進而產生了所謂的室內空氣品質的議題,這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的健康和感受<ref>{{cite journal |vauthors=Sundell, J. |title=On the history of indoor air quality and health |journal=Indoor Air |volume=14 |issue=1 |pages=51-58 |year=2004}}</ref>。

(二) 中期

縱觀歷史,人們都知道污染的空氣可能對健康有害。希臘人和羅馬人意識到在擁擠的城市和礦井中空氣污染的負面影響(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 460-377 年)。聖經中曾提及住在有潮濕問題(“麻風瘟疫”)的建築物中對健康有害(利未記 14、34-57)。在中世紀時代,室內空氣品質的知識幾乎無進展,到了1960後期才開始有了比較系統性的研究。在某些工作場所、居住擁擠的城市和掃煙囪的年幼小孩等歷史都在在揭示了室內空氣汙染的重要性。因囚禁在狹小的空間中死亡的人或是在海上運輸過程中窒息死亡的奴隸,都證明了室內通風的重要性。過去人們對於空氣品質都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一直到普里斯特利 (Priestley, 1733-1804) 發現氧氣,馮·舍勒 (von Scheele, 1742-1786) 和拉瓦錫 (Lavoisier, 1743-1794) 發現空氣至少由兩種氣體組成,呼吸之謎才得以解開。拉瓦錫 (1781) 指出了氧氣在呼吸中的作用,他提出對於人類新陳代謝的理解,並提出耗氧量和二氧化碳 (CO2) 釋放之間的定量關聯。基於此,這段期間大眾普遍認為 CO2 的濃度是衡量空氣是否新鮮的標準。在19世紀室內環境到很多關注,在 1880 年到 1930 年間進行了許多研究,科學家試圖尋找呼出空氣中有機物質毒性作用的證據,由於沒有發現毒性作用的證據,而且作為單一污染物的高濃度二氧化碳不會引起任何不適,因此室內擁擠且溫暖,以及有氣味但無毒的身體排放物被認為是房間內不適的主要來源,當時的議題都還只聚焦在不適感,並尚未延伸到特定疾病<ref>{{cite journal |vauthors=Sundell, J. |title=On the history of indoor air quality and health |journal=Indoor Air |volume=14 |issue=1 |pages=51-58 |year=2004}}</ref>。

(三) 晚期

直到1960年代,因為工業化導致大自然環境的問題 (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一書),開始產生諸多疾病,人們才意識到室內空氣汙染同樣也會導致健康問題。比如1960 年代後期的氡氣、1970 年代初期的甲醛、1970 年代後期的塵蟎/黴菌和病態建築綜合症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以及過敏症等問題出現後,室內空氣的健康問題才正式出現在科學探討議程<ref>{{cite journal |vauthors=Sundell, J. |title=On the history of indoor air quality and health |journal=Indoor Air |volume=14 |issue=1 |pages=51-58 |year=2004}}</ref>。

(四) 室內空品與健康的關聯和重要性

根據美國EPA的研究調查<ref>{{cite web|last=U.S. EPA |title=2014 National Emissions Inventory Report |archive-url=https://gispub.epa.gov/neireport/2014/ |accessdate=2018-02-01}}</ref>,人即便會移動至不同的場域,一天仍會有將近90%的時間身處在室內;不同場域例如家庭、學校、辦公室、交通工具、宗教場所、醫院和圖書館等等<ref>{{cite journal |vauthors=Joseph M. Seguel, Richard Merrill, Dana Seguel, Anthony C. Campagna |title=Indoor Air Quality |journal=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volume=11 |issue=4 |pages=284-295 |year=2017}}</ref>,因此室內空氣品質尤為重要,對於老年人、患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影響更大。
室內空氣品質會受到三個因子之間交互作用的影響,分別為汙染物、建築物本身特性 (例如: 密閉、通風與空調) 以及建築內使用者的行為<ref>{{cite journal |vauthors=Monika Śmiełowska & Mariusz Marć & Bożena Zabiegała |title=Indoor air quality in public utility environments-a review |journal=
Environ Sci Pollut Res Int |volume=24 |pages=11166–11176 |year=2017}}</ref>。兩兩因子交互作用會產生許多不同的影響,目前已有諸多研究鑑定室內空氣品質與健康疾病的關聯。回顧過去,自穴居開始建築物開始有以下種類: 難民營(棚架搭建)、茅草屋(土牆泥地)、河流旁邊的貧民窟 (使用雜亂的建材)、紅磚房、公寓大樓、木屋。基於上述建築與經濟發展的歷史脈絡,可以將室內空氣品質的議題以開發中國家以及已開發國家來區分。

=== 於開發中國家的影響 ===
在開發中國家常見的室內空氣品質議題依嚴重性可以從下列面向探討,生質燃料、病媒防治、建築型態特性[7]。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因為貧窮而還在燃燒生質燃料作為能量的供應;隨著時間經過,雖然使用人數比例下降,然而使用總人數仍未減少;使用生質燃料的國家大多來自經濟落後的國家[11]。生質燃料包含經濟作物 (甘蔗、竹子)、農業及工業廢棄物、來自紙工廠的紙渣甚至是家中遺留的食材與家畜的排遺。在低收入國家生質燃料最主要是將能量供應於烹飪,燃燒過程會產生許多粒狀與氣狀汙染物,在沒有適當排煙的情況下導致許多人,尤其是小孩,容易患有呼吸道感染甚至是肺癌而死亡[12]。因家庭空氣汙染而患病的男女比例排名,在女性排名第二,在男性排名第五,同時由此亦可以看出開發中國家性別不平等的議題[13]。

廚房用具 (屬於一種建築類型) 也與室內空品有關,例如印度使用土砌起來的半圓形Chulha和阿拉伯難民使用三個大石頭架起來的three stone fire,這類型的爐灶可以容納大型的木材以提升煮飯的效率。然而,此方法容易造成燃燒不完全產生一氧化碳進而影響孕婦體內的胎兒發育[14],燃燒生質燃料也會產生大家懸浮微粒影響健康,所以許多人想解決此一問題;一位柏克萊的教授 Darfur Stove預計從源頭介入使得生質燃料可以被燃燒得更完全而發明了 Solar cooker,原理是讓太陽的熱能可以聚焦於中心做加熱使燃燒更有效率。然而該設計並無法滿足具體情況,落後地區往往是大家庭所以需要烹飪大量的食物,Solar cooker為了受熱效率與均勻,故版型設計相較傳統爐灶小巧,對於大家庭的需求而言並不實際。另一種介入的方式是從居住環境做改善,比如增加通風以及將廚房設置在比較遠的地方減少家人的暴露。第三種介入方式為改變使用者的行為[15],比如使小孩遠離廚房或是使用乾的生質能源使得燃燒更完全。除了烹飪的議題以外,落後地區常以煙燻作為驅逐蚊蟲手段,與其他介入手段的權衡也是重要的議題。

=== 於已開發國家的影響 ===
歐洲國家由於節能措施,使得建築物密閉程度增加、通風率下降,該地區諸多國家對科學文獻進行了系統性審查,在過去的 30 年裡,哮喘和過敏的發病率在所有發達國家都有所增加。已經對有關室內暴露健康/哮喘和過敏之間關聯的科學文獻進行了許多多學科審查[16-24]。同樣地,美國在能源危機時也建造了許多能夠節省能源以增加保暖的建築,該類型建築的空氣置換率降低至0.2以求保暖;既這些緊密建築後便開始有了病態建築綜合症 (SBS)。建築物類型也會與汙染物有關,常見的汙染源是建材中的甲醛;1970年代由於能源危機而開始大量使用尿素甲醛泡棉 (urea formaldehyde foam insulation, UFFI) 填補牆壁間的縫隙以求保暖,後來漸漸發現居民出現敏感、疲勞、暈眩與嘔吐等症狀,一直到1979年於大鼠的研究中發現甲尿素甲醛泡棉為致癌物 [25],1982年政府便禁止該物的使用。建材方面另外還有來自二次汙染物,例如 受汙染的中國石膏板因為與環境因子(濕度和陽光等) 的交互作用,產生氣狀汙染物的例子。汙染源有百百種,由於每個建築用材以及使用者習慣不同,並不容易找出未知的汙染物。1970年代的美國開始有工業衛生師一職的專業來識別與採樣環境中可能的汙染物;除了氡、甲醛、石綿和環境中的煙草煙霧是導致肺癌的原因外,另外還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懸浮微粒、過敏原和微生物來源的污染物[7, 10]。其中較容易識別的汙染源是真菌,真菌將有機物經過代謝後會釋放揮發性的有機蒸氣,會導致人諸多健康症狀[26]。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自2000年以後漸漸開始有了綠建築,著重在四大指標「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其中與本題相關的子題包含了室內健康與環境以及空調系統。

=== 室內空品的管理與政策介入 ===
常見的是內空氣品質管理,使用在工業環境。工業環境產生了空氣汙染相對明確且單一,產出的汙染物濃度容易估算與處理,且受暴露者也較單一,大多是健康的青壯年人,故法規可以明確訂出規定。而一般環境其實是最複雜且最不容易控制,而且接觸到的人更多元。
如前所述,室內空氣品質是由汙染物、建築和使用者行為交互影響所致,這三個因子在不同場域都會隸屬於不同的監管單位做監管,因此管理不易,大多數國家在室內空氣品質的法規仍然缺乏一致性的規範,目前只有台灣和南韓有相對一致性的規範。台灣的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目前共有四章計24條,另頒布6項配套法規,分別為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負責人員設置管理辦法、室內空氣品質檢驗測定管理辦法、違反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施行細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標章推動作業要點。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於106年起台灣開始有專職人員訓練課程。

==辨識、測量常見汙染物及其影響==
=== 臺灣室內空氣品質定義與汙染物之分類 ===
#相關文獻表示,室內空氣品質受到多種不同物質之影響,其中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健康、舒適度、生活品質之物質,即可稱為室內空氣汙染物。
#行政院環保署「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第3條規定,室內空氣污染物指室內空氣中常態逸散,經長期性暴露足以直接或間接妨害國民健康或生活環境之物質,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細菌、真菌、粒徑小於等於十微米之懸浮微粒 (PM10)、粒徑小於等於二.五微米之懸浮微粒 (PM2.5)、臭氧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公告之物質;室內空氣品質指室內空氣污染物之濃度、空氣中之溼度及溫度。
#另依行政院環保署「空氣汙染防制法施行細則」第2條規定,空氣汙染物可分類為氣狀汙染物、粒狀汙染物、衍生性汙染物、有害空氣汙染物等,前述室內空氣汙染物之性質與特性,主要為氣狀汙染物及粒狀汙染物。

=== 室內空氣汙染物之來源 ===
#依據台灣相關文獻資料,室內空氣汙染物之來源可能為室外交通或工業活動,透由自然通風與機械通風之方式進入建築物或大眾運輸系統中人們所處之密閉或半密閉式空間,或可能源自人們室內之活動行為及室內固有之污染源等,同時受到空間之通風換氣、溫度與濕度等因素影響濃度或排放速率,而對人體造成輕度或重度、慢性或急性等不同程度之影響。
#依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室內空氣品質之研究調查資料顯示,室內空氣品質之主要汙染來源主要可區分為6大類,包含:外氣、室內人員、空調系統、建築材料、有機物質及室內機具用品等。

=== 室內空氣汙染物之歸納 ===
綜合前述室內空氣汙染之分類與定義,依其性質、特性、主要來源、常見發生地點以及國內法規標準值、健康影響,綜整歸納如下表[27, 28]:

{| class="wikitable"
|+ 室內空氣汙染物總覽
|-
! 室內空氣汙染物 !! 分類 !! 性質 !! 特性 !! 主要來源(依NIOSH調查分類) !! 常見發生地點 !! 台灣法規標準值 !! 健康影響
|-
| 二氧化碳 (CO<sub>2</sub>) || 氣狀污染物 || 化學性 || 無色、無味、不助燃、不可燃 || 1. 外氣:固定汙染源等。2. 室內人員:一般人為活動、吸菸等。3. 室內機具用品:燃燒器具等。 || 室內通風不良且有人之場所 || 8小時值:1,000ppm || 依濃度對人體造成輕微至嚴重之影響,包含:頭痛、昏睡、悶熱、血壓升高、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精神混亂、呼吸停止、中樞障礙甚至死亡等
|-
| 一氧化碳 (CO) || 氣狀污染物 || 化學性 || 無色、無味、無刺激性 || 1. 外氣:固定汙染源、汽機車排放等。2. 室內人員:吸菸等。3. 室內機具用品:燃燒器具等。 || 市內停車間、廚房、設有燃燒器具之空間 || 8小時值:9ppm || 依濃度對人體趙成輕微至嚴重之影響,包含:頭暈、噁心、疲倦、抽搐、心律不整、昏迷甚至死亡
|-
| 甲醛 (HCHO) || 有害空氣污染物 || 化學性 || 無色、水溶性、有毒,具刺激性 || 建築材料:無機礦物板、合板、地毯、家具、絕緣材質等。 || 室內裝修及擺放家具空間 || 1小時值:0.08ppm || 依濃度對人體造成輕微至嚴重之影響,包含:臭味感受、眼睛刺激流淚、黏膜及喉嚨灼燒感、持續性咳嗽、致癌,嚴重時造成肺部支氣管等嚴重傷害甚至死亡。
|-
| 揮發性有機物 (TVOC) || 氣狀污染物 || 化學性 || 無色、具揮發性、具刺激性 || 1. 外氣:固定汙染源、汽機車排放等。2. 室內人員:吸菸、使用噴霧劑、清潔劑等。3. 建築材料:無機礦物板、合板、地毯、家具等。 || 室內衛浴空間、清潔後空間、擺放家具空間 || 1小時值:0.56ppm || 依濃度對人體造成輕微至嚴重之影響,包含:嗅覺不適、眼睛刺激流淚、咳嗽、喉嚨痛、嘔吐、胸悶、致癌、嚴重時可能立即死亡。
|-
| 臭氧 (O<sub>3</sub>) || 衍生性污染物 || 化學性 || 無色、有特殊臭味、具刺激性 || 室內機具用品:事務機器(影印機、清淨機)等。 || 影印間、事務間 || 8小時值:0.06ppm || 依濃度對人體造成輕微至嚴重之影響,包含:支氣管不適、咳嗽、呼吸短促或困難、哮喘、頭痛、噁心、疲勞、皮膚泛青色、肺部發炎、失去意識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
|-
| 懸浮微粒 (PM) || 粒狀污染物 || 物理性 || 肉眼無法察覺之固體顆粒或液滴 || 1. 外氣:固定汙染源、汽機車排放等。2. 室內人員:吸菸等。3. 空調系統:空調管等。4. 室內機具用品:燃燒氣具、事務機器(影印機、清淨機)等。 || 與室外連通或與空調系統連通之室內環境、影印間、事務間、廚房等 || 1. PM<sub>10</sub>:24小時值75 ug/m<sup>3</sup> 2. PM<sub>2.5</sub>:24小時值35 ug/m<sup>3</sup> || 依不同粒徑大小沉積部位對呼吸系統造成輕微致嚴重之影響:包含果敏性鼻炎、嗽、氣喘、支氣管黏膜過度分泌、慢性支氣管炎、細支氣管擴張、肺水腫、肺氣腫甚至肺泡破壞。
|-
| 真菌 || - || 生物性 || 懸浮生物性氣膠 || 1. 外氣:地層、泥土等。2. 室內人員:人體微生物等。3. 空調系統:空調箱、空調管等。4. 有機物質:腐壞食物、植物花草、排泄物。5. 室內機具用品:事務機器(增溼器等)等。 || 室內潮濕、漏水處 || 最高值1,000CFU/ m<sup>3</sup> || 造成人體感染、過敏或中毒,繼而引起生理功能受損。
|-
| 細菌 || - || 生物性 || 懸浮生物性氣膠 || 1. 外氣:地層、泥土等。#室內人員:人體微生物等。2. 空調系統:空調箱、空調管等。3. 有機物質:腐壞食物、植物花草、排泄物。#室內機具用品:事務機器(增溼器等)等。 || 室內潮濕、漏水處 || 最高值1,500CFU/ m<sup>3</sup> || 造成人體感染、過敏或中毒,繼而引起生理功能受損。
|}
1. 二氧化碳 (CO<sub>2</sub>)
無色、無味,人體進行呼吸作用所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其在室內空氣的主要來源[29],其在低濃度或接近大氣濃度比例的環境下沒有毒性。而隨著停留在室內環境的時間增加,二氧化碳濃度也逐漸累加,當濃度過高時則會使人體感覺頭暈、頭疼或嗜睡,也可能刺激呼吸中樞、產生呼吸費力之感,進而使工作效率明顯降低。

2. 一氧化碳 (CO)
亦為無色、無味的氣體,主要來自於吸煙、交通工具廢氣引入,或是烹煮、使用熱水器等加熱設備時燃燒不完全。與二氧化碳不同的是,一氧化碳在低濃度時便具有毒性,可能產生疲倦、頭暈、噁心、視力及記憶力減退等中毒現象。由於一氧化碳進入人體後易與肺部及血液中的血紅素結合,導致血液攜帶氧氣的功能被破壞,使得體內組織細胞氧氣供應不足,因此在較高濃度的情況下可能導致視力受損、產生窒息效應而致命。亦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環境中一氧化碳濃度提高可能使死亡率、心臟血管疾病及氣喘發作機率顯著增高。

3. 甲醛 (Formaldehyde)
無色、易燃,室溫下具有強烈氣味的刺激性氣體。常見於各種木質複合板材、黏著劑和清潔劑等,由於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裝潢材料之中,故甲醛是室內揮發性有機物質中最常見的污染物。加上我國地處亞熱帶氣候區,高溫、高濕的環境會加速甲醛之逸散速率,因此常可在較密閉的空間中量測到高濃度的甲醛。甲醛能刺激皮膚、呼吸道、中樞神經系統,吸入過多可能產生咳嗽、疲倦、起疹及過敏等現象,並造成結膜、鼻或喉炎,在毒理學研究上甲醛亦已被證實為人類致癌物質。

4.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 (VOC)
種類繁多,以固、液、氣體形態存在於現代人的生活中,小至香菸、化妝品、黏著劑,大至在將衣物進行乾洗程序、使用影印機或印表機、室內裝修使用油漆等等,也會逸散出各種形式的揮發性有機物質。絕大多數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具有皮膚或呼吸道刺激性,有些則對中樞神經有影響,會引起暈眩、疲勞等症狀,亦可能造成肝、腎方面的系統性危害,而更有多種物質已被證實為致癌物質[30]。

5. 臭氧 (O<sub>3</sub>)
地球大氣中的臭氧層是生物生存的必要元素之ㄧ,但當臭氧出現在地面層時,如汽車、發電廠、工業鍋爐、煉油廠、化工廠等排放的污染物在陽光照射下發生化學反應時,或是日常使用影印機及雷射印表機時即為有害的刺激性氣體,對健康造成的危害隨著濃度的不同可能產生眼鼻黏膜刺激、頭痛、咳嗽、胸悶等症狀,本身患有氣喘及呼吸道疾病等敏感族群則可能受到臭氧的刺激而加重其症狀。嚴重則會對特殊細胞結構產生破壞,影響肺功能。

6. 懸浮微粒 (Particulate Matter, PM)
空氣中的顆粒物其粒徑大小不同,可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及危害[31]。愈細小的微粒愈容易沉積在肺部深處,甚至穿透血管,隨著血液循環,進而影響心血管系統。粒徑小於等於十微米者稱為懸浮微粒 (PM<sub>10</sub>),能藉由呼吸通過喉嚨進入肺部,沈積在人體鼻腔、肺泡及氣管等處,故又稱為呼吸性微粒;粒徑小於等於二點五微米則為細懸浮微粒 (PM<sub>2.5</sub>),相較PM<sub>10</sub>,更微小的PM2.5能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全身細胞,更易沈積在肺部而造成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疾病、甚至致癌。室內的懸浮微粒可能來源有:吸煙、烹煮、建材中之石綿、人造礦物纖維、植物花粉、動物性過敏原、微生物之細菌、真菌、病毒等等。

7. 微生物
微生物以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各種不同的型態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中,有些微生物對於自然界、人體是有益的,像是乳酸菌和大腸桿菌;而有些則會引起過敏、感染與毒性[32],甚至具有致病性,如念珠菌與退伍軍人桿菌。一般室內環境中若存在超量微生物,多與潮濕的材質、水源、溫度有關。根據我國環保署委託研究一般家戶環境、學校及各種典型辦公建築室內空氣品質資料[33]顯示,我國室內環境中生物性污染物濃度明顯偏高,細菌濃度介於172-14279.3 CFU/m<sup>3</sup>(菌落數/立方米),真菌濃度落在94.4至14246.3 CFU/m<sup>3</sup>(菌落數/立方米)之間,明顯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值1000CFU/m<sup>3</sup>,並且呈現地域上之差異,如南台灣的黴菌濃度明顯高於北部,猜測主因臺灣位處亞熱帶海島型氣候,年平均相對濕度可達80%以上,為易滋生生物性污染物之溫床。

=== 測量汙染物 ===
根據美國國家人類活動模式 (National Human Activity Pattern Survey)統計調查[34],現代人一天待在封閉環境長達90%以上的時間,室內空氣品質問題的探究最初來自人類對於環境的抱怨,如不舒適的溫度、濕度、氣味、燈光、人因工程等,進而造成頭痛、眼睛不適、疲憊等生理症狀,一般不易直接辨識或量測汙染物。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NIOSH)發現[34, 35],室內空氣品質不良的可能來源包括通風不完全 (52%)、室內及室外汙染物 (26%)、建材 (4%)及微生物汙染 (5%),惟仍有部分原因未知 (13%)。

依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USEPA)的建議,執行空氣品質調查首先必須進行前置準備、親自至案件地點視察並與當地居民或員工進行訪談,如於此階段即發現汙染源,則可直接擬定防治措施並據以實行,若尚未得知可能汙染源,則需蒐集並調查額外資訊,包括居民及員工資料、建築物之空調系統(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採集並分析汙染物,並擬定至少一項假設進行驗證,直至問題獲得改善為止。

隨著全球公共衛生意識抬頭,人們對於室內空氣品質之重視與日俱增,針對常見之室內空氣汙染來源,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已制定多項檢測方法,並透過「公告場所室內空氣品質檢驗測定管理辦法」強制要求公告場所定期執行室內空氣品質檢測,常見室內空氣汙染物檢測方法綜整如下表:

{| class="wikitable"
|+ 測量汙染物方法一覽
|-
! 汙染物 !! 檢測法 !! 原理
|-
| 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碳 (CO<sub>2</sub>) || 紅外線法 || 利用一氧化碳 (CO)及二氧化碳 (CO<sub>2</sub>)吸收紅外線之特性,測定前述氣體濃度。
|-
| 甲醛 (HCHO) || 以DNPH衍生物之高效能液相層析測定法 || 以固定流量之採氣泵將空氣中氣態之醛類化合物收集至含2,4-二硝基苯胼 (2,4-Dinitrophenylhydrazine,DNPH)和過氯酸溶液之收集瓶中,經0.45 μm 濾膜過濾後,直接注入高效能液相層析系統,以測定氣體中醛類化合物之含量。
|-
| 臭氧 (O<sub>3</sub>) || 紫外光吸收法 || 利用臭氧對紫外光的吸光特性,量測氣體於254 nm 的吸光強度,以計算空氣中臭氧的濃度。
|-
| 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 不鏽鋼採樣筒/氣相層析質譜儀法 || 將抽真空之不鏽鋼採樣筒以瞬間吸入或固定流量收集空氣,利用降溫捕集方式濃縮一定量的空氣樣品後,再經熱脫附方式注入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中測定樣品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含量。
|-
| 細菌/真菌 || 培養法 || 利用衝擊式採樣器抽吸適當體積之空氣樣本,直接衝擊於適合細菌(真菌)生長的培養基上,培養數天後計數生長於培養基上之細菌(真菌)菌落數,並換算為每立方公尺空氣中的細菌(真菌)濃度。
|-
| 懸浮微粒 (PM<sub>10</sub>) || 貝他射線衰減法 || 以β射線照射捕集微粒之濾紙,量測採樣前後β射線通過濾紙之衰減量,再根據其微粒濃度與輻射強度衰減比率關係由儀器判讀空氣中PM<sub>10</sub>的濃度。
|-
| 懸浮微粒 (PM<sub>2.5</sub>) || 手動採樣法 || 以固定流量抽引空氣進入採樣器進氣口,經慣性微粒分徑器將氣動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µm)之PM<sub>2.5</sub>收集於濾紙上,再將該濾紙於採樣前、後均於特定溫度及濕度環境中秤重,以計算所收集之PM<sub>2.5</sub>微粒淨重,最後除以24小時以得知微粒24小時之質量濃度,另可將採集樣品進行後續物理或化學分析。
|}

=== 風險特徵描述 ===
據2015年的實驗研究報告,未受告知空氣品質變化的測試對象吸入的空氣中的雜質檢測到顯著的偶發性認知障礙。哈佛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北部醫科大學和雪城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三種不同的受控實驗室環境中測量了 24 名參與者的認知能力,這些環境模擬了“傳統”和“綠色”建築以及增強通風的綠色建築中的環境。效度是使用廣泛使用的策略管理模擬工具進行客觀評估的,該工具經過充分驗證的評估測試,用於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允許主動和緊急的執行決策。在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在增加 VOC 或二氧化碳濃度的情況下,評估得分的結果存在顯著缺陷。在某些教室或辦公室環境中,並不少見空氣品質達到最高不純的水平。[36] [37]

==暴露控制==
室內空氣品質管制依源頭管制、工程控制、行政管理以及個人護具等方式,個人護具不在此多做詳細解釋,其他步驟介紹如下:

=== 源頭管制–移除汙染源 ===
源頭管制即透過改變室內環境、人員行為或活動,以達到減少產生室內空氣污染物之目的。例如,透過選用低逸散綠建材進行室內裝修工作,可降低產生之甲醛及揮發性有機物;妥善維護室內環境則可降低室內細菌、真菌及懸浮微粒產生[38]。

'''室內植栽'''

室內植物與其生長的培養基一起可以減少室內空氣污染的成分,尤其是苯、甲苯和二甲苯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植物去除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和水,但對室內植物來說影響的量很小。大多數影響僅歸因於生長介質,但即使這種影響也有與介質類型和數量以及通過介質的空氣流量相關的有限限制。[39] 美國太空總署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了室內植物對 VOC 濃度的影響,該研究在靜態室中進行,可能用於太空殖民地。[40] 結果表明,對挑戰化學品的去除大致相當於在非常節能的住宅中進行的通風所提供的效果,該住宅的通風率非常低,空氣交換率約為每小時 1/10。因此,大多數家庭以及非住宅建築中的空氣洩漏通常會比研究人員報告的 NASA 測試的植物更快地清除化學物質。據報導,最有效的家用植物包括蘆薈、英國常春藤和波士頓蕨類植物,用於去除化學物質和生物化合物。

'''植物似乎還可以減少空氣中的微生物和黴菌,並增加濕度。[41] 然而,濕度增加本身會導致黴菌甚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水平增加。[42]'''

當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相對於室外濃度升高時,這只是一個表明通風不足以去除與人類居住相關的代謝產物的指標。植物在消耗二氧化碳時需要二氧化碳來生長和釋放氧氣。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考慮了和平百合 (Spathiphyllum clevelandii) 和金綠蘿 (Epipremnum aureum) Akira Tani 和 C. Nicholas Hewitt 對酮和醛的吸收率,發現“長期熏蒸結果表明,總吸收量是葉片中溶解量的 30-100 倍,這表明揮發性有機碳在葉片中代謝和/或通過葉柄轉移。”[43]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將植物密封在特氟龍中包。“當袋子裡沒有植物時,袋子中沒有檢測到 VOC 減少。然而,當植物在袋子裡時,醛和酮的水平都緩慢但持續地下降,表明該物質被植物去除了。 研究在密封袋不能忠實地再現感興趣的室內環境中的條件,需要研究室外空氣通風的動態條件以及與建築物表面及其內容物以及居住者相關的過程。

雖然結果確實表明室內植物可能有效去除室內空氣中的一些 VOC,但在 2009 年紐約錫拉丘茲健康建築會議上發表的對 1989 年至 2006 年間室內植物作為空氣淨化器性能的研究的回顧得出結論:“室內植物對於去除住宅和商業建築中 VOC 的室內空氣幾乎沒有任何好處。”[48] 該結論基於一項試驗,該試驗涉及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任意的辦公大樓的不受控制的通風空氣環境中保存的數量未知的室內植物。

由於極高的濕度與黴菌生長、過敏反應和呼吸反應的增加有關,如果澆水不當,室內植物中額外水分的存在可能並不適合所有室內環境。[44]

=== 工程控制–通風換氣 ===
通風換氣原則應達到'''供給充分外氣、稀釋污染物質、除去污染源、調整空間壓力控制氣流進出、削減部分熱負荷、排除臭氣'''等目的。

(一) HVAC 設計

環境可持續設計概念還包括與商業和住宅供暖、通風和空調 (HVAC) 行業相關的方面。在幾個考慮因素中,關注的主題之一是建築物生命週期的整個設計和施工階段的室內空氣品質問題。
一種在保持足夠空氣聘值的同時減少能源消耗的技術是需求控制通風。不是以固定的空氣置換率設置吞吐量,而是使用二氧化碳傳感器根據實際建築物居住者的排放量動態控制速率。
在過去幾年中,室內空氣品質專家就室內空氣品質的正確定義,特別是什麼構成“可接受的”室內空氣品質存在許多爭論。

定量確保室內空氣健康的一種方法是通過更換外部空氣來確定內部空氣有效周轉的頻率。例如,在英國,教室需要每小時換氣 2.5 次。在大廳、健身房、餐廳和理療空間,通風應足以將二氧化碳限制在 1,500 ppm 以內。在美國,根據 ASHRAE 標準,教室的通風基於每個居住者的室外空氣量加上每單位建築面積的室外空氣量,而不是每小時換氣量。由於室內二氧化碳來自居住者和室外空氣,因此每個居住者的通風充分性由室內濃度減去室外濃度來表示。高於室外CO<sub>2</sub>濃度 615 ppm 的值表示在戶外空氣中含有CO<sub>2</sub>濃度 385 ppm(當前全球平均大氣 CO<sub>2</sub> 濃度)的久坐辦公室工作的成年人每分鐘大約需要 15 立方英尺的室外空氣。在教室中,ASHRAE 標準 62.1(可接受的室內空氣品質通風)中的要求通常會導致每小時換氣約 3 次,具體取決於居住密度。 當然,居住者並不是唯一的污染物來源,因此當室內存在異常或強烈的污染源時,室外空氣的通風可能需要更高。當室外空氣受到污染時,引入更多室外空氣實際上會惡化室內空氣的整體質量,並加劇與室外空氣污染有關的一些居住者症狀。一般來說,室外的鄉村空氣比室內的城市空氣好。當管道中存在洩漏並且管道氣體流動區域直徑已減少時,通向煙囪的熔爐金屬排氣管可能發生廢氣洩漏。

水分管理和濕度控制需要按設計運行 HVAC 系統。水分管理和濕度控制可能與嘗試優化操作以節約能源的努力相衝突。例如,濕度管理和濕度控制要求系統設置為在較低溫度(設計水平)下供應補充空氣,而不是在以涼爽溫度為主的氣候條件下有時使用較高溫度來節約能源。然而,對於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歐洲和日本的大部分地區,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室外空氣溫度足夠低,空氣不需要進一步冷卻來提供室內熱舒適度。然而,因為室外的高濕度,需要仔細注意室內的濕度水平。高濕度會導致黴菌滋生,而室內潮濕與居住者呼吸問題的患病率更高有關。

'''露點溫度'''是空氣中水分的絕對量測值。一些設施的設計露點在較低攝氏10度,而另一些則在攝氏4.44度上下。也有一些設施正在設計使用帶有燃氣加熱器的干燥劑輪,以充分乾燥輪以獲得所需的露點。在這些系統上,從補充空氣中去除水分後,使用冷卻盤管將溫度降低到所需水平。

商業建築,有時也是住宅,通常保持在相對於室外的輕微正氣壓下,以減少滲透。限制滲透有助於水分管理和濕度控制。
在室外空氣中不含有害污染物的情況下,用室外空氣稀釋室內污染物是有效的。室外空氣中的臭氧可以較低濃度的條件出現在室內,因為臭氧與室內發現的許多化學物質具有高度反應性。臭氧與許多常見室內污染物反應的產物包括有機化合物,這些有機化合物可能比形成它們的化合物更難聞、更刺激或更有毒。這些臭氧化學產品包括甲醛、較高分子量的醛、酸性氣溶膠以及細顆粒和超細顆粒等。室外通風率越高,室內臭氧濃度越高,發生反應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即使在低水平下,也會發生反應。這表明應從通風空氣中去除臭氧,尤其是在室外臭氧水平經常很高的地區。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室外臭氧較高的時期,一般人群的死亡率和發病率會增加,這種影響的閾值約為十億分之 20 (ppb)。

(二) 空氣清淨設備

空氣清淨設備使用吸附法、臭氧、紫外線、負離子、光觸媒、生物法及化學蒸燻等淨化技術,依據要改善目標空氣污染物選用合適的清靜技術,可有效改善空氣品質,但所有的空氣清淨機都不能去除CO<sub>2</sub>,仍需通風換氣才能改善CO<sub>2</sub>濃度,並定期保養及更換冷氣、空氣清淨機濾網,以維持良好居家室內環境[38]。

(三) 建築生態學

假設建築物只是無生命的物理實體,隨著時間的推移相對穩定是很常見的。這意味著建築物的三元組、其中的”什麼在建築裡面”(居住者和內容)和”什麼圍繞著建築周遭”(更大的環境)之間幾乎沒有相互作用。我們通常將建築物中的絕大多數材料視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相對不變的物理材料。事實上,建築物的真實本質可以被視為其物理、化學和生物維度之間複雜的動態相互作用的結果。建築物可以被描述和理解為複雜的系統。將生態學家用於理解生態系統的方法進行研究有助於增進我們的理解。“建築生態學”被提議作為考慮到建築物的動態系統、其居住者和更大環境的這些方法在建築環境中的應用。[46]

建築物隨著周圍環境以及其中的居住者、材料和活動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建築物內部的各種表面和空氣不斷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導致每個表面的變化。例如,我們可能會看到窗戶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輕微變化,因為它變髒了,然後被清潔,再次積累污垢,再次清潔,依此類推。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污垢”可能是由於那裡發現的水分、化學物質和生物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演變的。

建築物的設計或意圖是通過加熱、冷卻、通風、空氣淨化或照明系統積極響應其中和周圍的一些變化。我們清潔、消毒和維護表面以增強其外觀、性能或使用壽命。在其他情況下,此類變化會通過隨時定義建築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演變,以對建築物自身的完整性或對建築物居住者的影響很重要的方式改變建築物。我們可能會發現將物理科學的工具與生物科學的工具結合起來很有用,尤其是將一些用於生態系統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們大部分時間所處的環境、建築。

=== 管理控制 ===

(一) 相關法規

行政院環保署為利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之推動與執行,於100年11月23日即公告「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使我國成為第二個推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國家,該法規內容包含五項子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施行細則、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設置管理辦法、室內空氣品質檢驗測定管理辦法、違反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其中室內空氣品質標準法所規範之污染物包含二氧化碳 (CO<sub>2</sub>)、一氧化碳 (CO)、甲醛 (HCHO)、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TVOC)、細菌 (Bacteria)、真菌 (Fungi)、粒徑小於10微米之懸浮微粒 (PM<sub>10</sub>)、粒徑小於2.5微米之細懸浮微粒 (PM<sub>2.5</sub>)、臭氧 (O<sub>3</sub>)等共計9項[47]。

爰依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第6條規定,綜合考量公私場所之公眾聚集量、進出量、室內空氣污染物危害風險程度及場所之特殊需求,103年1月23日公告「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之第一批公告場所」(以下簡稱本公告),作為應受本法管理對象之依據;同時配合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室內空氣品質檢驗測定管理辦法之規定,訂定所列場所公告類別之室內空氣污染物項目、管制室內空間範圍。另為擴大管制列管,於106年1月11日公告「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之第二批公告場所」,除擴大納管第一批已公告管制之大專院校、圖書館、醫療機構、社福機構、政府機關、鐵路運輸、民用航空站、捷運車站、展覽室、商場等10類場所範圍,另新增納管博物館及美術館、金融機構營業場所、表演廳、電影院、視聽歌唱業及運動健身等6類場所[48]。

(二) 國際組織專案

由於人們對黴菌引起的健康問題以及哮喘和過敏的誘因有了更多的認識,IAQ 的話題變得流行起來。在美國,美國環境保護署 (EPA) 的參與也提高了人們的認識,該機構制定了“學校室內空氣品質工具”計劃,以幫助改善教育機構的室內環境條件.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應僱員、僱員授權代表或雇主的要求在工作場所進行健康危害評估 (Health Hazard Evaluation, HHE),以確定通常在工作場所發現的任何物質是否具有潛在的毒性作用,包括室內空氣品質。 [49]
許多科學家在室內空氣品質領域工作,包括化學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生物學家、細菌學家和資訊工程科學家。其中一些專業人員獲得了美國工業衛生協會、美國室內空氣品質委員會和室內環境空氣品質委員會等組織的認證。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新的歐洲科學網絡現在正在 COST 支持下解決室內空氣污染問題 (CA17136)。他們的發現定期在他們的網站上更新。

在國際層面,成立於 1991 年的國際室內空氣品質和氣候學會 (ISIAQ) 組織了兩個主要會議,即室內空氣和健康建築系列。[50] ISIAQ 的《室內空氣》雜誌每年出版 6 次,包含同行評審的科學論文,重點是跨學科研究,包括暴露測量、建模和健康結果。

==室內空氣品質研究案例==

=== 案例一 ===
許多種類的氣味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可以從各種烹飪過程中釋放出來。一旦釋出,它們會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中持續存在一段時間。烹飪和食物儲存會釋放許多有氣味的化合物,如硫、氮、揮發性脂肪酸、醛、碳氫化合物和醇化合物。常見的室內空氣品質介入方式的選項包括:用空氣除臭劑、自然通風、加熱、通風和空調系統掩蓋,它們的有效性或效率通常不令人滿意。這些化合物會顯著影響人類健康,例如皮膚問題、頭痛、呼吸系統疾病等。 對於不吸煙的女性而言,許多因素(例如烹飪習慣和頻率)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與辨識輝發性有機蒸氣 (VOCs)和氣味的形態,並在可攜式丁烷燃料炊具上煎鯖魚之前和期間測量它們的濃度,同時會估計氣味和VOCs的排放特徵。本研究使用可靠的室內空氣品質指標使得測量結果更可信 (袋取樣和吸附管取樣);為了瞭解烹飪過程中氣味的釋出,本實驗於一密閉室內進行,並將煎魚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 1 階段 = 生,第 2 階段 = 熟透,第 3 階段 = 煮過頭/燒焦)來評估氣味強度。Reference:[51]

=== 案例二 ===

空氣污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細顆粒物空氣污染 (PM<sub>2.5</sub>) 可能是高血壓的一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室內空氣過濾對收縮壓和舒張壓的益處尚不清楚。為了檢查家用個人空氣淨化器對細顆粒物暴露和血壓的影響,本研究查詢了 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Inspec 和 EBSCO GreenFILE 數據庫以進行相關臨床試驗。納入的研究僅限於無菸家庭中的非吸煙參與者,他們對室內細顆粒物濃度和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變化進行了主動或假過濾。在確定的 330 篇文章中,考慮了 10 項試驗,招募了 604 名符合納入標準的參與者。在平均 13.5 天的時間裡,平均收縮壓顯著降低了近 4 mmHg(-3.94 mmHg;95% CI [-7.00,-0.89];p = 0.01),但平均舒張壓沒有顯著差異(-0.95mmHg;95% CI:[-2.81, 0.91];p=0.32)。分析表明,年齡、微粒暴露水平或研究持續時間沒有影響的異質性。鑑於研究設計的差異,有必要進行額外的研究,以確認和更好地量化使用個人空氣淨化器所觀察到的收縮壓益處。Reference:[52]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2021年12月8日 (三) 03:17的版本

吸塵器中的濾網

室內空氣品質(IAQ)是指建筑物建筑物內以及附近的空氣品質,這會影響在建築物內生活人們的健康及舒適。

室內空氣品質會受氣體(特別是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懸浮粒子微生物黴菌细菌)或是其他會影響健康情形的物質所影響。主要提昇室內空氣品質的主要方式是生成源的控制、過濾、再配合通風來稀釋污染物質。住宅單位可以通過定期清潔地毯來進一步提高室內空氣質量。

室內空氣品質的確認需要收集空氣樣本、監控人們暴露在污染原中的情形、收集建築表面的樣本、並針對建築物內的空氣流動建立電腦模型。

室內空氣品質是室內環境品質(IEQ)的一部份,室內環境品質除了空氣品質外,也包括室內生活的其他生理或是心理層面議題(例如照明、視覺品質、聲音以及溫度的舒適性)[1]

開發中國家的室內空氣污染英语Indoor air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nations是這些國家的主要健康危害之一[2]。開發中國家的主要室內污染源是為了取暖或是烹調燃燒的生物质(木材、焦炭、糞或作物殘渣)[3]。因此造成人們 高度暴露在污染物中,也使得2000年有一百五十萬至二百萬人死亡[4]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KMC Controls. What's Your IQ on IAQ and IEQ. [2015-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2. ^ Bruce, N; Perez-Padilla, R; Albalak, R. Indoor air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0, 78 (9): 1078–92. PMC 2560841可免费查阅. PMID 11019457. 
  3. ^ Duflo E, Greenstone M, Hanna R. Indoor air pollution, health and economic well-being. S.A.P.I.EN.S. 2008, 1 (1) [2017-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0). 
  4. ^ Ezzati M, Kammen DM. The health impacts of exposure to indoor air pollution from solid fuel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knowledge, gaps, and data need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November 2002, 110 (11): 1057–68. PMC 1241060可免费查阅. PMID 12417475. doi:10.1289/ehp.0211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