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砂卡礑溪: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0行: 第20行:
| right_tribs =
| right_tribs =
}}
}}
'''砂卡礑溪'''({{lang-trv|Yayung Skadan}}{{noteTag|1=名稱源於該溪流域的砂卡礑社({{lang-trv|Skadan}}),為[[賽德克族]]於17至18世紀間東遷所形成的聚落之一。相傳首批來到此地的族人在建立部落時,挖出可能為先人留下的臼齒,族人因而以臼齒的族語「砂卡礑」命名<ref>{{ cite report | year = 2007 | title =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五年研究報告 | publisher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url = https://www.cip.gov.tw/data/news/document/201706/1498197707141-1.pdf?s=08774134F5646D99&c=E134528BBF55251D4926EBA923A1584B&fn=60ADD87B0F39AFF217995E6148F019F30DD4F0812ECBE10B240019D751653BB1D0636733C6861689 }}</ref><ref>{{ cite book | author = 劉富士 | year = 2009 | title = 狂戀太魯閣 | publisher = 花蓮縣文化局 | isbn = 978-986-01-8055-8 }}</ref>{{rp|28-29}}<ref>{{ cite news | author = 張建騰 | date = 2010-10-21 | title = 砂卡礑爆紅湖小有教 | publisher = 金門日報 | url =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187806/ }}</ref>。}}),是[[立霧溪]]的下游[[支流]],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於太魯閣附近匯入立霧溪<ref name="台灣地景保育網"/>。全長約16公里,[[集水區]]面積約為6,011公頃<ref name="台灣地景保育網"/>。由於溪水流經[[大理岩]],溪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因此溪水常呈現[[藍綠色]]<ref name="台灣地景保育網"/>,而且由於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水中含沙量少,因此無論平常或[[颱風]]豪雨之後,溪水都能保持清澈<ref name="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溪'''({{lang-trv|Yayung Skadan}}{{noteTag|1=名稱源於該溪流域的砂卡礑社({{lang-trv|Skadan}},即今大同部落),為[[賽德克族]]於17至18世紀間東遷所形成的聚落之一。相傳首批來到此地的族人在建立部落時,挖出可能為先人留下的臼齒,族人因而以臼齒的族語「砂卡礑」命名<ref>{{ cite report | year = 2007 | title =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五年研究報告 | publisher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url = https://www.cip.gov.tw/data/news/document/201706/1498197707141-1.pdf?s=08774134F5646D99&c=E134528BBF55251D4926EBA923A1584B&fn=60ADD87B0F39AFF217995E6148F019F30DD4F0812ECBE10B240019D751653BB1D0636733C6861689 }}</ref><ref>{{ cite book | author = 劉富士 | year = 2009 | title = 狂戀太魯閣 | publisher = 花蓮縣文化局 | isbn = 978-986-01-8055-8 }}</ref>{{rp|28-29}}<ref>{{ cite news | author = 張建騰 | date = 2010-10-21 | title = 砂卡礑爆紅湖小有教 | publisher = 金門日報 | url =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187806/ }}</ref>。}}),是[[立霧溪]]的下游[[支流]],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於太魯閣附近匯入立霧溪<ref name="台灣地景保育網"/>。全長約16公里,[[集水區]]面積約為6,011公頃<ref name="台灣地景保育網"/>。由於溪水流經[[大理岩]],溪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因此溪水常呈現[[藍綠色]]<ref name="台灣地景保育網"/>,而且由於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水中含沙量少,因此無論平常或[[颱風]]豪雨之後,溪水都能保持清澈<ref name="砂卡礑步道"/>。


== 砂卡礑步道 ==
== 砂卡礑步道 ==

2022年1月5日 (三) 17:23的版本

砂卡礑溪
砂卡礑溪
别名砂卡噹溪
流域
流向立霧溪
源頭 
 • 位置二子山與曉星山之間
 • 海拔2,500米(8,202英尺)
河口太魯閣
流域面積6,011公頃
位置太魯閣
本貌
長度16公里(10英里)

砂卡礑溪德路固語Yayung Skadan[註 1]),是立霧溪的下游支流,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於太魯閣附近匯入立霧溪[4]。全長約16公里,集水區面積約為6,011公頃[4]。由於溪水流經大理岩,溪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因此溪水常呈現藍綠色[4],而且由於砂卡礑溪流路短,水流湍急,水中含沙量少,因此無論平常或颱風豪雨之後,溪水都能保持清澈[5]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原稱「神秘谷步道」,於日治末期所建,最初是為了開發立霧溪的水力發電計劃而開鑿的。1940年,臺灣總督府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溪畔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立霧發電廠發電[5]。輸水隧道跨越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現今砂卡礑步道的入口即砂卡礑溪與立霧溪會流處[5][4]。此外,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因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砂卡礑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5]


註釋

  1. ^ 名稱源於該溪流域的砂卡礑社(德路固語Skadan,即今大同部落),為賽德克族於17至18世紀間東遷所形成的聚落之一。相傳首批來到此地的族人在建立部落時,挖出可能為先人留下的臼齒,族人因而以臼齒的族語「砂卡礑」命名[1][2]:28-29[3]

參考來源

  1. ^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五年研究報告 (PDF) (报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7. 
  2. ^ 劉富士. 狂戀太魯閣. 花蓮縣文化局. 2009. ISBN 978-986-01-8055-8. 
  3. ^ 張建騰. 砂卡礑爆紅湖小有教. 金門日報. 2010-10-21. 
  4. ^ 4.0 4.1 4.2 4.3 砂卡礑溪谷-地圖查詢系統. 台灣地景保育網. [2015-08-17] (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5. ^ 5.0 5.1 5.2 5.3 砂卡礑步道. 太魯閣國家公園. 2015-08-17 [2015-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