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反共救國軍: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Thomasshu212留言 | 贡献
Thomasshu212留言 | 贡献
第136行: 第136行:


=== 曾經存在中國境外的反共救國軍(越南、緬甸、泰國、沖繩、塞班島等) ===
=== 曾經存在中國境外的反共救國軍(越南、緬甸、泰國、沖繩、塞班島等) ===
*[[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E6.B5.B7.E7.87.95.E7.89.B9.E5.8D.80|海燕反共游擊隊]]:由1949年間,自[[廣省_(中華民國)|廣西省]][[防城縣]]等地逃難至越南[[金甌半島]]的[[華人]]組成,受美軍資助與國軍指導,國軍並在其中駐有特戰部隊,最終於1975年[[越南共和國]]滅亡時消失。
*[[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E6.B5.B7.E7.87.95.E7.89.B9.E5.8D.80|海燕反共游擊隊]]:由1949年間,自[[廣西省_(中華民國)|廣西省]][[防城縣]]等地逃難至越南[[金甌半島]]的[[華人]]組成,受美軍資助與國軍指導,國軍並在其中駐有特戰部隊,最終於1975年[[越南共和國]]滅亡時消失。
*V字旅:一支活動在緬北,以武裝反抗中共暴政的人民武裝,擁有上千名成員。
*V字旅:一支活動在緬北,以武裝反抗中共暴政的人民武裝,擁有上千名成員。



2022年1月29日 (六) 16:21的版本

中華民國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
ROC Army 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Army Command
存在時期1951年-1998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軍種中華民國陸軍
種類
規模加強旅
隸屬於陸軍總司令部
駐地 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
別稱忠義部隊
格言忠義驃悍
隊慶1960年9月9日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胡宗南

中華民國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簡稱 反共救國軍 (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Army,ACNSA) ,為1951年至1998年間駐防於東引、馬祖列島間由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直轄之軍級指揮部。該部緣起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任務為遂行當年反攻大陸計畫之情報刺探與敵後作戰的部隊名稱;後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關係正常化,反共救國軍逐年停止對中國大陸的行動,改以靜態防禦駐守於連江縣東引鄉。1998年因精實案生效,反共救國軍裁撤改組整編為陸軍步兵第一九五旅,並於2006年精進案改組整編為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延續至今。

另外在成建制之反共救國軍編成前,於大陸地區及鄰近國家境內,曾有數十支目標以打倒中國共產黨為目標的游擊武力,其中亦多有以反共救國軍為隊名之武裝力量,然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掃蕩下已不復存在,在此一並列入介紹。

背景

在中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初[1]美國政府認為中國共產黨將會組成一個容忍其他黨派的聯合政府,故不打算介入第二次國共內戰,更做了在中共佔領台灣島澎湖列島消滅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並結束國共內戰,承認北京政府的計畫。當時的構想是在美國介入下,中共會按照其在重慶談判時所聲稱的,允許一些反對黨人存在其政權。其目標在於盡早結束國共內戰,美國將可把在遠東的注意力集中放在蘇聯身上。如1950年1月5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於國安會議中宣示:「美國仍舊持續現行對華方針,即承認中國軍隊佔領台灣,對台灣享有主權,美國無意佔領台灣、美國無意在台灣建立軍事基地、美國無意在台灣扶植任何親美政權、美國不再提供任何軍援給在台灣的中國軍隊、美國不介入中國內戰。」;1月12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在演說中稱:「美國西太平洋防線,台灣與韓國不在其內。」「中蘇必將失和,美國才是中共的好朋友。」

直至韓國戰爭爆發,中共宣布抗美援朝[2],美國反共聲浪高漲,扶植任何親美的反共政權最後成為美方圍堵策略主軸,而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又有極強烈的「收復本土」 意願,因而利用中華民國國軍牽制中共派往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等地兵力,甚至是防衛台灣,以免這些地區成為共黨滲透全世界的跳板,成為至越南戰爭前美國對中國的策略之一。

在整體實力對比上,在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基本上已占领中国大陆全境,中华民国政府在遷台後仅控制部分沿海岛屿。1950年3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延续先前其剿匪行动,派军队开展全国大剿匪,著手清理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的残余軍事力量,而针对个人,则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同年7月13日,中华民国《中央日報》在頭版的標題為「游擊武力遍佈大陸,到處活躍對抗共匪」;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出兵朝鲜的同日,中華民國國防部政治部副主任張彝鼎[3]召集中外記者會,報告中國大陸反共游擊隊發展狀況,證實有161萬4610人,其中以西南地區力量最大、有47萬7630人。11月26日,中央日報又以「大陸反共游擊武力,艱苦奮鬥壯大起來」作報導。

韓戰初期,美國杜魯門政府對於中華民國以明示或暗示,願意提供兵力投入中國大陸或支援南韓以牽制中共之意願皆予以拒絕。此時美方樂觀評估韓戰會如麥克阿瑟之預測,最遲於聖誕節即結束;不料彭德懷秘密率軍參戰使聯合國軍慘敗,美參謀長聯席會議聯名送給美國國防部一份備忘錄質疑「台海中立化」政策[4];此後美國決定與中華民國正式合作,始開始秘密針對中國大陸進行地下游擊作戰。

根據美國國務院現今解密文件顯示,中華民國國防部官員[5]曾向美方透露,至1953年時,於中國大陸境內有約65萬人的游擊武力,這些部隊仍或多或少以各種方式與中華民國聯絡與接觸,但官員聲稱他們可控制而更接近現實的數字是70萬;而美方曾認真考慮在中華民國不派遣兩棲部隊登陸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前提下,以空投或其他方式協助中華民國打擊中國共產黨的可行性。[6]

部隊沿革

反共救國軍在正式整編前,是由數隻來自東南沿海之海上武裝部隊經過歷次改編逐漸整備而來,以下依年分呈現當時部隊情況:

1949年

  • 江浙人民反共突擊軍

1949年,渡江戰役後,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相繼落入解放軍手中,國軍先後由舟山群島大陳島海南島撤退,沿海各省部分不願接受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人士組成地方游擊隊,初期以浙江山區作為根據地,接著發展至沿海各島,各大小支隊分隊番號不一。而國軍撤離舟山群島後,江浙地區的反共游擊隊受到解放軍圍剿(見鎮反),始退入浙東沿海島嶼。其中大陳島有第29、36縱隊,漁山島有第5縱隊,在披山島有101路,下轄行動縱隊、突擊縱隊、第7、8、10、27縱隊;在一江島有第35縱隊、獨立第7縱隊,海上船舶游擊獨立第1縱隊,第28縱隊。各部合計約2萬3千餘人。

  • 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

1949年6月3日福州绥靖公署王调勋於於川石島成立,後遷馬祖,後駐白犬島(今西莒島),下轄5支隊,2獨立大隊,兵力合計約3000人。

  • 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

1949年8月15日黄炳炎廈門成立,統合閩粵邊區武裝部隊共14個縱隊,兵力約一萬九千人,

1950年

  • 福建人民反共突擊軍指揮部

1950年4月,為使敵後工作指揮靈活而令王调勋兼组「福建人民反共突击军总指挥部」。下轄13個縱隊、11個獨立支隊,基地設於白犬島,從事海上突擊與閩省游擊作戰,此時兵力已近8萬人。

  • 福建省游擊指揮部

1950年5月,由黄炳炎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改編而來。設閩南地區司令部,胡琏中将任指挥官,黄炳炎任副指挥官,下轄特務大隊、直1縱隊、海上突擊第1、2縱隊,兵力約2萬2千餘人,其中約2200人潛入福建進行敵後作戰,基地設於金門

1951年

  • 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

1951年1月,因國防部鑒於游擊部隊番號凌亂,著手整編而成立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由江浙人民反共突擊軍總指揮部改編而來,胡宗南任总指挥官,沈之岳任政治部主任,总指挥部设於大陈岛。並在漁山一江披山南麂等地成立地區司令部。其原有縱、支隊番號保留,另編成第1-6突擊大隊、1個砲兵大隊與海上總隊(下轄5突擊艇隊與1運輸艇隊),另設特勤大隊、工兵、本部中隊各1中隊。

  •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

區分為閩北、閩南兩地区司令部。

  1.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閩南司令部:1951年5月1日,由福建省游擊指揮部改編而成。总指挥官胡琏中将兼任闽南地区(含粤东)司令,柯远芬曹振铎沈向奎分任副指挥官,固防金门,总指挥部亦设於金门。下轄1直屬大隊、1獨立支隊,5縱隊(111-115)。
  2. 福建省反共救國軍閩北司令部:1951年10月1日,由「福建省保安第1縱隊」編成,王调勋任司令,林沧圃任副司令、林荫任参谋长。基地仍駐白犬島。下轄直屬1、2支隊,巡艇總隊、5個縱隊(116-120)。负责戍守马祖、乌丘等地。

同時,由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撥入直屬大隊與粵東大隊(下轄1海上支隊)。

  • 南海集訓總隊

美國西方公司協助下成立,分駐大陳與金門,補充裝備與火力,輪訓各個大隊。

  • 大陳防衛司令部

1951年秋成立,並撤銷江浙總部,其轄下單位改由大陳司令部指揮。下轄5步兵突擊大隊、1海上突擊總隊、1砲兵大隊、1特勤大隊、2直屬中隊,總兵力約9200人。

1954年

开始分期整编各游击部队,裁撤原有番号,兵员纳入国军体系。閩南、閩北司令部裁撤,改為閩南、閩北敵後工作處,並改隸屬於國防部情報局。閩南工作處下轄5發展縱隊(111-115)、閩北工作處下轄5發展縱隊(116-120),各支隊番號並調整為41-46,共計為9大隊4艇隊,與4直屬中隊。

7月,第一大隊的44支隊、45支隊、粵東大隊下的3個支隊等共3970人,編入第4軍與第9軍;老弱殘障者,編為直屬第1大隊。

江浙总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反共救国军第1总队」,夏季屏将军任总队长。闽南、闽北地区总部及辖下部队改编为「反共救国军第2总队」,张晴光上校任总队长,隶属陆总部。嗣後,两个总队分梯移驻澎湖西屿渔翁岛整训,再轮调东引、乌丘及马祖东犬等各岛担任守备任务。

1955年

2月9日,大陳軍民撤退,原屬所有部隊移駐嘉義;3月23日,轉赴漁翁島;4月16日,正式定編番號為反共救國軍第一總隊,下轄隊本部中隊、工兵、通信、偵查中隊、野戰醫院1、修船所1、海上突擊隊1(下轄本部中隊1、突擊運輸艇隊4)、5突擊大隊(下轄本部中隊、重兵器隊1、步兵中隊3)。

5月1日,「福建省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改隸屬於陸軍總部,改編為反共救國軍第二總隊,反共救國軍指揮部設於台北圓山,敵後工作處與所屬縱隊屬國防部情報局所轄。

11月1日,第一總隊奉命接守東引、烏坵、東犬,此時除烏坵外,其餘地區均受馬祖守備區指揮。

12月1日,東引守備區成立,總隊長兼任指揮官,作戰指揮權移歸海軍總部。

1956年

陸軍總部勇進第一大隊、第二大隊886人撥入總隊。

1957-1958年

7月3日,第一總隊奉令執行「閩江演習」,移防漁翁島;10月至1958年2月,第二總隊執行「蟠桃演習」,突擊平潭、長樂;期間八二三炮戰爆發,9月23日,第一總隊奉令執行「長風演習」將海上支隊整編為大隊,擔任金門運補任務。

1960年

9月9日,反共救国军第一總隊與第二總隊奉令整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

11月1日,原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所下各部合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隸屬於陸軍總部,指揮部設於東引,行政與訓練歸陸軍總部管轄,作戰指揮權屬於海軍總部。张雅山少将为第一任指挥官。

1998年

陸軍反共救國軍在時任中華民國總統三軍統帥李登輝所推行的精實案中改組整編為「陸軍步兵第一九五旅」,之後在精進案第二階段中改組整編為「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

非國軍建置部隊

早於第二次國共內戰時,以司徒雷登為首的美方駐華外交官,均評估中國戰事可能發展為國共兩黨南北分治,甚或是回到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的區域性政權階段。為了因應中國可能四分五裂的現實,以及英國也在暗中與幾股勢力接觸、蘇聯核彈試爆在即等情報,美方必需及早培養反共勢力,以維持美國在中國的影響力,並可利用其對抗蘇聯;但美方外交人員對於是否該對於所有反共勢力均加以扶持意見不一,因為有可能使美國陷入財政上的無底洞,故此時美方對其他反共勢力,多以非漢族的反共領袖者為主。

隨著中華民國國軍敗退的速度超乎預期,蔣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代理總統,美方認為國民政府可能以此要求更多援助,但美方此時本欲放棄國民政府,另扶植其他反共政權。於是在1949年夏,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軍事援助方案英语Mutual_Defense_Assistance_Act#Mutual_Assistance_Program_-_Military_Assistance_Program。在其聽證會上,美國軍方告訴參眾兩院,此法案的援助大中國區,係指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內蒙古回族西藏的反共勢力。

此時期美國除了扶植國軍外,亦透過中情局偽裝的各大小組織為白手套,以大量金錢與物資援助任何反共武裝團體,甚至秘密提供基地,以期達到美國的戰略目標:使毛澤東垮台。

曾經存在中國境內的反共救國軍

曾經存在中國境外的反共救國軍(越南、緬甸、泰國、沖繩、塞班島等)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民間代表社團

臉書蒐尋:東引反共救國軍(195旅)退現役之友社

注釋

  1. ^ 美方將其稱為「1949年中國革命」,與「1911年中國革命」作區隔。
  2. ^ 根據近年解密之俄羅斯總統檔案英语Archive_of_the_President_of_the_Russian_Federation顯示,10月1日,金日成電請蘇聯出兵助戰,史達林轉請毛澤東派出5到6個師,但毛以內部耗弱,且恐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為由拒絕,史達林不悅,稱將與林彪周恩來黑海商議出兵;10月8日,毛在政治局秘密會議通過出兵決定。
  3. ^ 1902-1992,號鑑秋,山西靈石縣人,生平橫跨軍、法、學三界,1992年病逝於台北。
  4. ^ 即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之聲明:下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同時要求在台灣的國軍停止對中國大陸的任何軍事行動。
  5. ^ 1953年訪美的軍方高層官員即為蔣經國。
  6.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UME XIV, PART 1, CHINA AND JAPAN (IN TWO PARTS), DOCUMENT 110. [201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7. ^ Search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history.state.gov. [2020-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