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战争罪: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Mogo7263留言 | 贡献
大幅度補充內容
标签添加文件 可视化编辑 消歧义連結
Mogo7263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标签添加文件 可视化编辑
第9行: 第9行:


== 定义 ==
== 定义 ==
'''戰爭罪'''是'''嚴重違反有關[[國際人道法]]的[[習慣法]]和[[條約法]]規則的行為''',這些行為已被接受為[[個人]]應承擔責任的刑事犯罪。戰爭罪的通俗定義包括違反既定的戰爭法保護,但也包括不遵守程序規範和戰鬥規則,例如攻擊那些展示[[和平旗幟]]的
'''戰爭罪'''是'''嚴重違反有關[[國際人道法]]的[[習慣法]]和[[條約法]]規則的行為''',這些行為已被接受為[[個人]]應
[[File:My_Lai_massacre.jpg|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y_Lai_massacre.jpg|缩略图|在美萊大屠殺中被美國士兵殺害的數百名越南村民的屍體]]
承擔責任的刑事犯罪。戰爭罪的通俗定義包括違反既定的戰爭法保護,但也包括不遵守程序規範和戰鬥規則,例如攻擊那些展示[[和平旗幟]]的


人,或使用同一面[[旗幟]]作為[[詭計]]對敵軍發動攻擊。許多化學軍備控制協議和《[[生物武器公約]]》也禁止在戰爭中使用化學和生物武器。穿著敵方[[制服]]或便服滲透敵方陣線進行間諜活動或破壞活動是合法的戰爭詭計,因為它構成了非法[[背信棄義]]。使用[[降落傘]]攻擊正在部署的敵軍不是戰爭罪。但是,《[[日內瓦公約]]》第一議定書第 42 條明確禁止攻擊從[[損毀]]飛機上彈射出來的[[傘兵]]和降落後[[投降]]的傘兵。 1907 年《[[海牙第四公約]]》第 30 條——陸戰法規和慣例明確禁止交戰方未經事先審判就懲罰敵方間諜。
人,或使用同一面[[旗幟]]作為[[詭計]]對敵軍發動攻擊。許多化學軍備控制協議和《[[生物武器公約]]》也禁止在戰爭中使用化學和生物武器。穿著敵方[[制服]]或便服滲透敵方陣線進行間諜活動或破壞活動是合法的戰爭詭計,因為它構成了非法[[背信棄義]]。使用[[降落傘]]攻擊正在部署的敵軍不是戰爭罪。但是,《[[日內瓦公約]]》第一議定書第 42 條明確禁止攻擊從[[損毀]]飛機上彈射出來的[[傘兵]]和降落後[[投降]]的傘兵。 1907 年《[[海牙第四公約]]》第 30 條——陸戰法規和慣例明確禁止交戰方未經事先審判就懲罰敵方間諜。
第15行: 第17行:
戰爭的規則([[武裝衝突法]]),允許交戰方參與戰鬥。當對敵人造成[[過度傷害]]或[[不必要]]的痛苦時,就會觸犯戰爭罪。
戰爭的規則([[武裝衝突法]]),允許交戰方參與戰鬥。當對敵人造成[[過度傷害]]或[[不必要]]的痛苦時,就會觸犯戰爭罪。


戰爭罪還包括虐待戰俘或平民等行為。戰爭罪有時是大規模謀殺和種族滅絕事件的一部分,儘管這些罪行在被稱為危害[[國際人道法]](人類罪)中得到廣義的解釋。 2008 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 1820 號決議]],其中指出“[[強姦]]和其他形式的[[性魅力|性暴力]]可構成戰爭罪、危害人類罪或種族滅絕罪”;另見戰爭強姦。 2016年,國際刑事法院首次判定某人犯有性暴力罪;具體來說,他們在對剛果副總統讓-皮埃爾·本巴·貢博的戰爭罪定罪中增加了[[強姦罪]]。
戰爭罪還包括虐待戰俘或平民等行為。戰爭罪有時是大規模謀殺和種族滅絕事件的一部分,儘管這些
[[File:Prisoners_on_ground_before_execution,Taejon,_South_Korea.jpg|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risoners_on_ground_before_execution,Taejon,_South_Korea.jpg|缩略图|1950年[[朝鮮戰爭]]期間的[[博多聯盟大屠殺]]]]
罪行在被稱為危害[[國際人道法]](人類罪)中得到廣義的解釋。 2008 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 1820 號決議]],其中指出“[[強姦]]和其他形式的[[性魅力|性暴力]]可構成戰爭罪、危害人類罪或種族滅絕罪”;另見戰爭強姦。 2016年,國際刑事法院首次判定某人犯有性暴力罪;具體來說,他們在對剛果副總統讓-皮埃爾·本巴·貢博的戰爭罪定罪中增加了[[強姦罪]]。


被德國人殺害的[[蘇聯]]戰俘萬人坑。大約 330 萬蘇聯戰俘在[[納粹]]拘留期間死亡。
被德國人殺害的[[蘇聯]]戰俘萬人坑。大約 330 萬蘇聯戰俘在[[納粹]]拘留期間死亡。
第48行: 第52行:
# 明知這樣的攻擊會導致平民喪生或傷亡,或對民用物體造成損害,或對自然環境造成廣泛、長期和嚴重的損害,而蓄意攻擊,與具體和直接相比,過度破壞。
# 明知這樣的攻擊會導致平民喪生或傷亡,或對民用物體造成損害,或對自然環境造成廣泛、長期和嚴重的損害,而蓄意攻擊,與具體和直接相比,過度破壞。


==历史==
== 历史 ==


===早期案例===
=== 早期案例 ===
1474年,{{link-en|彼得·冯·哈根巴赫|Peter von Hagenbach}}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特别法庭的审判,这是第一次“国际”战争罪审判,也是第一次对指挥责任的审判。他被定罪并砍头,因为“作为一名骑士,他应有责任防止”惨剧发生,但他認為自己是在“听从命令”。<ref>{{cite book|author=Gary D. Solis|title=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in War|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6FKf0ocxEPAC&pg=PA6|date=15 February 2010|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978-1-139-48711-5|page=6|access-date=2014-07-10|archive-date=2014-07-2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25161029/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6FKf0ocxEPAC&pg=PA6|dead-url=no}}{{en}}</ref><ref name="Greppi">[http://www.icrc.ch/web/eng/siteeng0.nsf/html/57JQ2X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Wayback|url=http://www.icrc.ch/web/eng/siteeng0.nsf/html/57JQ2X |date=20090910200939 }} By Edoardo Grepp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Turin, Italy,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No. 835, p.&nbsp;531–553, October 30, 1999.</ref><ref name="Grant">[http://www.law.harvard.edu/alumni/bulletin/2006/spring/gallery.phpExhibit highlight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ar crimes tribunal] by Linda Grant, Harvard Law Bulletin.</ref>
1474年,{{link-en|彼得·冯·哈根巴赫|Peter von Hagenbach}}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特别法庭的审判,这是第一次“国际”战争罪审判,也是第一次对指挥责任的审判。他被定罪并砍头,因为“作为一名骑士,他应有责任防止”惨剧发生,但他認為自己是在“听从命令”。<ref>{{cite book|author=Gary D. Solis|title=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in War|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6FKf0ocxEPAC&pg=PA6|date=15 February 2010|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978-1-139-48711-5|page=6|access-date=2014-07-10|archive-date=2014-07-25|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25161029/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6FKf0ocxEPAC&pg=PA6|dead-url=no}}{{en}}</ref><ref name="Greppi">[http://www.icrc.ch/web/eng/siteeng0.nsf/html/57JQ2X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Wayback|url=http://www.icrc.ch/web/eng/siteeng0.nsf/html/57JQ2X |date=20090910200939 }} By Edoardo Grepp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Turin, Italy,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No. 835, p.&nbsp;531–553, October 30, 1999.</ref><ref name="Grant">[http://www.law.harvard.edu/alumni/bulletin/2006/spring/gallery.phpExhibit highlight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ar crimes tribunal] by Linda Grant, Harvard Law Bulletin.</ref>


第68行: 第72行:
* [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gc4 日内瓦第四公约]:战时保护平民(最初通过是在1949年,以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的部分内容为基础)}}
* [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gc4 日内瓦第四公约]:战时保护平民(最初通过是在1949年,以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的部分内容为基础)}}


==={{le|莱比锡战争罪审判|Leipzig War Crimes Trials}}===
=== {{le|莱比锡战争罪审判|Leipzig War Crimes Trials}} ===
[[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德意志帝國最高法院]]于1921年对数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官进行了战争罪的审判。
[[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德意志帝國最高法院]]于1921年对数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官进行了战争罪的审判。



2022年2月7日 (一) 05:15的版本

一名美國士兵觀察馬爾梅迪大屠殺(1944 年 12 月 17 日)的受害者,84 名美國戰俘在比利時被武裝黨衛軍殺害。

戰爭罪是違反戰爭法的行為,導致個人對行為承擔刑事責任,例如故意殺害平民、故意殺害戰俘酷刑劫持人質、不必要地破壞平民財產

背信棄義、欺騙、戰時性暴力掠奪、徵募兒童入伍、進行種族滅絕種族清洗投降後予處分,以及無視相稱性和軍事必要性的法律區別。

戰爭罪的正式概念源於適用於主權國家之間戰爭的習慣國際法的編纂,例如美國內戰中聯邦軍隊的《利伯法典》(1863 年)和 1899 年和 1907 年的海牙公約戰爭。二戰結束後,對軸心國領導人的戰爭罪審判確立了紐倫堡的法律原則,例如國際刑法定義了什麼是戰爭罪。 1949 年,《日內瓦公約》在法律上定義了新的戰爭罪,並規定各國可以對戰犯行使普遍管轄權。在 20 世紀末和 21 世紀初,國際法院推斷並定義了適用於內戰的其他戰爭罪類別。

定义

戰爭罪嚴重違反有關國際人道法習慣法條約法規則的行為,這些行為已被接受為個人

在美萊大屠殺中被美國士兵殺害的數百名越南村民的屍體

承擔責任的刑事犯罪。戰爭罪的通俗定義包括違反既定的戰爭法保護,但也包括不遵守程序規範和戰鬥規則,例如攻擊那些展示和平旗幟

人,或使用同一面旗幟作為詭計對敵軍發動攻擊。許多化學軍備控制協議和《生物武器公約》也禁止在戰爭中使用化學和生物武器。穿著敵方制服或便服滲透敵方陣線進行間諜活動或破壞活動是合法的戰爭詭計,因為它構成了非法背信棄義。使用降落傘攻擊正在部署的敵軍不是戰爭罪。但是,《日內瓦公約》第一議定書第 42 條明確禁止攻擊從損毀飛機上彈射出來的傘兵和降落後投降的傘兵。 1907 年《海牙第四公約》第 30 條——陸戰法規和慣例明確禁止交戰方未經事先審判就懲罰敵方間諜。

戰爭的規則(武裝衝突法),允許交戰方參與戰鬥。當對敵人造成過度傷害不必要的痛苦時,就會觸犯戰爭罪。

戰爭罪還包括虐待戰俘或平民等行為。戰爭罪有時是大規模謀殺和種族滅絕事件的一部分,儘管這些

1950年朝鮮戰爭期間的博多聯盟大屠殺

罪行在被稱為危害國際人道法(人類罪)中得到廣義的解釋。 2008 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 1820 號決議,其中指出“強姦和其他形式的性暴力可構成戰爭罪、危害人類罪或種族滅絕罪”;另見戰爭強姦。 2016年,國際刑事法院首次判定某人犯有性暴力罪;具體來說,他們在對剛果副總統讓-皮埃爾·本巴·貢博的戰爭罪定罪中增加了強姦罪

被德國人殺害的蘇聯戰俘萬人坑。大約 330 萬蘇聯戰俘在納粹拘留期間死亡。

戰爭罪還包括蓄意襲擊中立國公民和財產,例如日本襲擊珍珠港。由於珍珠港襲擊發生在美國日本處於和平狀態且沒有正當自衛理由的情況下,東京審判宣布這次襲擊超出了軍事必要性的正當性,因此構成了戰爭罪。

戰爭罪在國際人道法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該領域召開了諸如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等國際法庭。最近的例子是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和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它們是由聯合國安理會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八章設立的。

根據紐倫堡原則,戰爭罪不同於危害和平罪。危害和平罪包括計劃、準備、發起或發動侵略戰爭,或違反國際條約、協議或保證的戰爭。由於“戰爭”狀態的定義可能存在爭議,“戰爭罪”一詞本身在不同的國際法和軍法體系下出現了不同的用法。它在某些人可能認為的“戰爭”狀態之外有一定程度的應用,但在衝突持續到足以構成社會不穩定的領域。

戰爭的合法性有時被指責為偏袒勝利者(“維克多的正義”),因為一些爭議並未被裁定為戰爭罪。一些例子包括二戰期間盟軍對軸心國城市的破壞,例如德累斯頓的燃燒彈、對東京空襲東京(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一次轟炸襲擊),以及對廣島長崎原子彈轟炸。關於二戰期間的戰略轟炸,沒有專門保護平民免受飛機襲擊的國際條約或文書,因此對平民的空襲並不是正式的戰爭罪。在紐倫堡和東京的審判中,盟軍從未起訴德國人,包括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因為他們在閃電戰期間對華沙、鹿特丹和英國城市進行轟炸,以及用 V 對盟軍城市進行不分青紅皂白的襲擊。 -1 飛彈和 V-2 火箭,也不是日本人對擁擠的中國城市進行空襲。儘管沒有專門針對空戰的條約,但日內瓦公約第 51 條第 1 號議定書明確禁止轟炸城市。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嚴格禁止對平民密集處的轟炸屠殺 (見國際法)。

當盟軍重新指定德國戰俘(受 1929 年《日內瓦戰俘公約》保護)為解除武裝的敵軍(據稱不受 1929 年《日內瓦戰俘公約》保護)時,引發了爭議,其中許多戰俘隨後被用於強制清除雷區等勞動。 到 1945 年 12 月,也就是戰爭結束六個月後,法國當局估計每月仍有 2,000 名德國戰俘在掃雷事故喪生致殘。 1949 年《日內瓦第三公約》的措辭有意改變了 1929 年公約的措辭,以便在敵人投降或大規模投降後“落入政權”的士兵以及在戰鬥過程中被俘的士兵現在受到保護

聯合國的定義

聯合國給出以下定義:[1]

  1. 故意謀殺無辜者;
  2. 酷刑或不人道的待遇,包括生物實驗;
  3. 故意造成巨大痛苦,或者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傷害的;
  4. 強迫戰俘或其他受保護人在敵對勢力中服役;
  5. 被 16 歲以下的兒童用於武裝部隊或團體或利用他們積極參與敵對行動;
  6. 故意指揮攻擊平民,不直接參與敵對行動;
  7. 不以軍事必要為理由,非法和肆意進行的大規模破壞和侵占財產;
  8. 除非衝突的必要性要求,否則破壞或奪取對手的財產;
  9. 使用毒藥或有毒武器;
  10. 故意直接攻擊用於宗教、教育、藝術、科學或慈善目的的建築物、歷史古蹟、醫院,只要它不用作軍事基礎設施;
  11. 故意剝奪戰俘或其他受保護人接受公正和正常審判的權利;
  12. 攻擊或轟炸未設防且非軍事基礎設施的城鎮、村莊、住宅或建築物;
  13. 非法驅逐、轉移或非法拘禁;
  14. 劫持人質。
  15. 明知這樣的攻擊會導致平民喪生或傷亡,或對民用物體造成損害,或對自然環境造成廣泛、長期和嚴重的損害,而蓄意攻擊,與具體和直接相比,過度破壞。

历史

早期案例

1474年,彼得·冯·哈根巴赫英语Peter von Hagenbach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特别法庭的审判,这是第一次“国际”战争罪审判,也是第一次对指挥责任的审判。他被定罪并砍头,因为“作为一名骑士,他应有责任防止”惨剧发生,但他認為自己是在“听从命令”。[2][3][4]

《海牙公约》

《海牙公约》是分别于1899年和1907年在荷兰海牙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和平会议上达成的国际条约。加上1864年和1909年日内瓦第一和第二公约,这些条约是现世国际法诞生初期的第一批正式阐述战争法和战争罪的条约。

《日内瓦公约》

《日内瓦公约》[5]是1864年至1949年所通过的4部相关条约的总称,在作战行为方面代表了国际法的法律基础。2006年,《日内瓦公约》获得全球所有国家的通过,但一些签署国常常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规定,或利用法律规定的模棱两可之处,或通过政治斡旋来规避法律程序和原则。

所有公约都于1949年得到了修订和扩展。

  • 日内瓦第一公约: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 (最初通过是在1864年,最后修订在1949年)
  • 日内瓦第二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 (最初通过是在1906年)
  • 日内瓦第三公约:战俘待遇 (最初通过是在1929年,最后修订在1949年)
  • 日内瓦第四公约:战时保护平民(最初通过是在1949年,以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的部分内容为基础)

德意志帝國最高法院于1921年对数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官进行了战争罪的审判。

纽伦堡法庭宪章/1945年纽伦堡审判

以1945年8月8日《纽伦堡法庭宪章》中的定义为基础,战争罪的现代理念在纽伦堡审判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参见纽伦堡原则)。除了战争罪,《纽伦堡法庭宪章》还定义了反和平罪和危害人类罪,这两种罪行也常常发生在战争期间并与战争罪同时出现。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链接=|缩略图 1946年5月3日,东京战争罪法庭(通称为东京审判)开庭审判日本帝国领导人東條英機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犯下的三种罪行:A级(反和平罪),B级(战争罪)和C级(危害人类罪)罪行。

链接=|缩略图

中国抗日战争

1938年,中國蘇州,滿是被日軍殺害的中國平民屍體的溝渠

日軍在中國犯下了大量战争罪行,如南京種族大屠杀三光政策等,涉及種族滅絕種族清洗

中国国共内战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梁肅戎在晚年的回憶錄中谈到民主联军驱赶百姓当炮灰的做法[6]。此外,长春围困战期间,共军包围长春禁止平民离开长春,导致数十万平民饿毙。而中共方面也指责国民政府領導人蔣中正與其政府方面犯对本国国民犯下了若干罪行,一些地方县志和相对独立的媒体也记录和报道过一些情况,如一二·一血案、台灣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在重庆大屠杀中對大量非共产党员的民主人士屠杀之行為、在进攻解放区时采取三光战术(烧、杀、抢、掠、抓壮丁)[7][8]

中華民國政府撤退期間曾將大量平民欺騙至朝鮮成為奴隸換取戰爭經費。

解放軍指控国军在战斗中驱赶着一群赤背裸体的妓女站在城墙上向解放军喊话,阻止其攻城,被解放军讽刺为“婊子战术[9][10][11]。中共在1948年宣布包含蒋中正在內的数十人为戰犯

2002年7月1日,根据条约设立于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创立,用于起诉该日期及之后犯下的战争罪。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对国际刑事法院进行了批评。但美国仍担任该法院的观察员。《罗马规约》第12条规定:如果非缔约国公民因在缔约国领土上犯下的罪行而被起诉,法院对他们也具有管辖权。[12]

但法院仅对“作为一项计划或政策的一部分所实施的行为,或作为在大规模实施这些犯罪中所实施的行为”具有管辖权。

聯合國柬埔寨王國政府在2003年6月簽署協議決定成立柬埔寨法院特別法庭,對被指在1970年代後期在柬埔寨犯下了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等罪行的前紅色高棉高級領導人進行審判。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人道法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国际法庭的建立用以惩治战争罪。该组织尽一切努力督促各国和冲突各方遵守相关国际条例,遵守《日内瓦公约》规定,并参与了“设立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谈判工作”[13]

其他

参考资料

  1. ^ 聯合國. 關於戰爭罪的詳細定義. UN (English). 
  2. ^ Gary D. Solis. The Law of Arme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in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5 February 2010: 6 [2014-07-10]. ISBN 978-1-139-487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5). (英文)
  3. ^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under international la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Edoardo Grepp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Turin, Italy,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No. 835, p. 531–553, October 30, 1999.
  4. ^ highlight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ar crimes tribunal by Linda Grant, Harvard Law Bulletin.
  5. ^ 《日内瓦公约》. [201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5). 
  6. ^ 第三章 目睹東北的悲劇. 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 ISBN 9576212995. 
  7. ^ 第四章 老区扶持与恢建. 永定县志 县志. ISBN 9576212995. 
  8. ^ 永定县志 县志【第四章 老区扶持与恢建】、【第一节 基点村分布】、【第二节 重建家园扶助生产】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7-14. 第263页 来源 永定县官网
  9. ^ 揭秘:解放战争国民党在山东发动的“婊子战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11月14日 07:51 来源:潍坊日报 作者:杜书乐 孟庆云
  10. ^ 《“一封血泪控诉信”与“婊子战术”的故事》. 
  11. ^ 《解放战争》王树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2. ^ 罗马规约. [201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6). 
  13. ^ 惩治战争罪:国际刑事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