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郡:修订间差异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加入舊稱 |
|||
第1行: | 第1行: | ||
{{About|中國西漢至唐朝郡名|交趾的其它意思|交趾}} |
{{About|中國西漢至唐朝郡名|交趾的其它意思|交趾}} |
||
{{refimprove|time=2019-09-25T13:31:49+00:00}} |
{{refimprove|time=2019-09-25T13:31:49+00:00}} |
||
'''交趾郡'''({{lang-vi|Quận Giao Chỉ}}),一作'''交阯郡''',[[中國]][[西漢]]至[[唐朝]][[郡]]名,相当于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流域。之後交趾從中國獨立,但中國、[[日本]]仍以“[[交趾]]”、“交阯”稱該地諸[[政權]]。[[宋朝]]皇帝亦封統治越南红河三角洲的[[丁朝]]皇帝為“[[交趾郡王]]”。[[元朝]]和[[明朝]]也曾分别短暂设立[[交趾行省]]和[[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
'''交趾郡'''({{lang-vi|Quận Giao Chỉ 或 Giao Chỉ |lang-en|Cochin}}),一作'''交阯郡''',為[中國]古代對於[越南]的一種舊稱,為[[中國]][[西漢]]至[[唐朝]][[郡]]名,相当于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流域。之後交趾從中國獨立,但中國、[[日本]]仍以“[[交趾]]”、“交阯”稱該地諸[[政權]]。[[宋朝]]皇帝亦封統治越南红河三角洲的[[丁朝]]皇帝為“[[交趾郡王]]”。[[元朝]]和[[明朝]]也曾分别短暂设立[[交趾行省]]和[[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
||
前209年7月爆发[[秦末民变]],[[南海郡]]太守任嚣下属的[[番禺县]]县令[[趙佗]]稱王建立[[南越国]]之後,分[[象郡]]為交趾、[[九真]]二郡,屬南越國四郡之一<ref>黃淼章《南越國史》,頁114</ref>。前112年[[汉平南越之战|漢滅南越國]],於南越國故地設置了十個郡<ref>[[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ref>,其中的交趾郡下轄{{link-vi|羸婁縣|Luy Lâu}}、[[安定縣]]、[[苟屚縣]]、[[麊泠縣]]、[[曲昜縣]]、[[北帶縣]]、[[稽徐縣]]、[[西于縣]]、[[龍編縣]]、[[朱䳒縣]]十縣,治所𨏩𨻻。[[東漢]]治所龍編縣。<ref>[[s:漢書/卷028下|《漢書 地理志第八下》]]</ref>東漢[[汉献帝]]建安年間至[[孫吳 (三國)|東吳]]初期,交州太守[[士燮 (三國)|士燮]]形成獨立的割據政權<ref>中文維基百科 [[士燮 (三国)|士燮]]條目</ref>。 |
前209年7月爆发[[秦末民变]],[[南海郡]]太守任嚣下属的[[番禺县]]县令[[趙佗]]稱王建立[[南越国]]之後,分[[象郡]]為交趾、[[九真]]二郡,屬南越國四郡之一<ref>黃淼章《南越國史》,頁114</ref>。前112年[[汉平南越之战|漢滅南越國]],於南越國故地設置了十個郡<ref>[[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ref>,其中的交趾郡下轄{{link-vi|羸婁縣|Luy Lâu}}、[[安定縣]]、[[苟屚縣]]、[[麊泠縣]]、[[曲昜縣]]、[[北帶縣]]、[[稽徐縣]]、[[西于縣]]、[[龍編縣]]、[[朱䳒縣]]十縣,治所𨏩𨻻。[[東漢]]治所龍編縣。<ref>[[s:漢書/卷028下|《漢書 地理志第八下》]]</ref>東漢[[汉献帝]]建安年間至[[孫吳 (三國)|東吳]]初期,交州太守[[士燮 (三國)|士燮]]形成獨立的割據政權<ref>中文維基百科 [[士燮 (三国)|士燮]]條目</ref>。 |
2022年2月14日 (一) 06:20的版本
此條目介紹的是中國西漢至唐朝郡名。关于交趾的其它意思,请见「交趾」。
交趾郡(越南語:Quận Giao Chỉ 或 Giao Chỉ,羅馬化:lang-en,直译:Cochin),一作交阯郡,為[中國]古代對於[越南]的一種舊稱,為中國西漢至唐朝郡名,相当于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流域。之後交趾從中國獨立,但中國、日本仍以“交趾”、“交阯”稱該地諸政權。宋朝皇帝亦封統治越南红河三角洲的丁朝皇帝為“交趾郡王”。元朝和明朝也曾分别短暂设立交趾行省和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前209年7月爆发秦末民变,南海郡太守任嚣下属的番禺县县令趙佗稱王建立南越国之後,分象郡為交趾、九真二郡,屬南越國四郡之一[1]。前112年漢滅南越國,於南越國故地設置了十個郡[2],其中的交趾郡下轄羸婁縣(越南语:Luy Lâu)、安定縣、苟屚縣、麊泠縣、曲昜縣、北帶縣、稽徐縣、西于縣、龍編縣、朱䳒縣十縣,治所𨏩𨻻。東漢治所龍編縣。[3]東漢汉献帝建安年間至東吳初期,交州太守士燮形成獨立的割據政權[4]。
南北朝時,行政區劃改變,至隋滅南陳後,重新設置交趾郡,下轄九縣,郡治設於交阯縣。[5]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交趾郡曰交州[6],其故地歸屬於交州,交阯縣則為交州州治。[7]
参考文献
参见
前203年-前111年 | ||||||
人物 |
| |||||
事件 | ||||||
政区 | ||||||
族群 | ||||||
遗址 | 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 · 南越文王墓(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 ·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 秦汉造船工场遗址 · 罗泊湾一号墓 · 罗泊湾二号墓 · 南越国人字顶分室大墓 · 金钟一号墓 | |||||
文物 | ||||||
争议 |
行部 | |||||
---|---|---|---|---|---|
司隸校尉部 |
| ||||
豫州刺史部 | |||||
冀州刺史部 | |||||
兗州刺史部 | |||||
徐州刺史部 | |||||
青州刺史部 | |||||
荊州刺史部 | |||||
揚州刺史部 | |||||
益州刺史部 | |||||
涼州刺史部 |
| ||||
并州刺史部 | |||||
幽州刺史部 | |||||
交州刺史部 | |||||
雍州刺史部 | 武威郡 | 張掖郡 | 酒泉郡 | 敦煌郡 | 西海郡 | 西平郡 | 西郡 | ||||
西域 | |||||
| |||||||||||||||||||||||||||||||||||||||||||||||||||||||||||||||||||||||||||||||||||||||||||||||||||
| |||||||||||||||||||||||||||||||||||||||||||||||||||||||||||||||||||||||||||||||||||||||||||||||||||
| |||||||||||||||||||||||||||||||||||||||||||||||||||||||||||||||||||||||||||||||||||||||||||||||||||
| |||||||||||||||||||||||||||||||||||||||||||||||||||||||||||||||||||||||||||||||||||||||||||||||||||
|
京畿道 关内道 | |
---|---|
都畿道 河南道 | |
河东道 | |
河北道 | |
山南西道 | |
山南东道 | |
淮南道 | |
江南东道 | |
江南西道 | |
陇右道 | |
河西道 | |
剑南道 | |
黔中道 | |
岭南道 | 廣州 | 潮州 | 循州 | 韶州 | 端州 | 岡州 | 新州 | 恩州 | 春州 | 勤州 | 瀧州 | 康州 | 封州 | 高州 | 窦州 | 辩州 | 潘州 | 羅州 | 雷州 | 崖州 | 儋州 | 萬安州 | 振州 | 白州 | 山州 | 廉州 | 欽州 | 陸州 | 桂州 | 蒙州 | 昭州 | 富州 | 梧州 | 賀州 | 藤州 | 義州 | 容州 | 禺州 | 牢州 | 黨州 | 平琴州 | 鬰林州 | 貴州 | 綉州 | 龚州 | 潯州 | 象州 | 柳州 | 融州 | 環州 | 宜州 | 芝州 | 澄州 | 嚴州 | 賓州 | 橫州 | 淳州 | 邕州 | 田州 | 笼州 | 瀼州 | 湯州 | 武峨州 | 武安州 | 長州 | 峰州 | 福祿州 | 交州 | 愛州 | 驩州 | 安南都护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