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體: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Foamposite(留言 | 贡献) 小 →外部链接 |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7 |
||
第37行: | 第37行: | ||
而对比单三部曲式、对比三段体、对比三乐句乐段、对比三乐节乐句以及对比三乐汇乐节都不是三元形态,因为他们都缺少再现模块。<ref name=":5">{{Cite web|title=Ternary Form, Grove Music Online|url=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27700|access-date=2021年1月19日|author=W. Dean Sutcliffe 与 Michael Tilmouth|date=20 January 2001|publisher=牛津大学出版社|language=英语}}</ref>--> |
而对比单三部曲式、对比三段体、对比三乐句乐段、对比三乐节乐句以及对比三乐汇乐节都不是三元形态,因为他们都缺少再现模块。<ref name=":5">{{Cite web|title=Ternary Form, Grove Music Online|url=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27700|access-date=2021年1月19日|author=W. Dean Sutcliffe 与 Michael Tilmouth|date=20 January 2001|publisher=牛津大学出版社|language=英语}}</ref>--> |
||
== 外部链接 == |
== 外部链接 == |
||
*[https://www.yingleemusic.com/qanda/ans06.html 香港音樂教育家陳健華博士簡介二段體、三段體及迴旋曲的曲式。] |
*[https://www.yingleemusic.com/qanda/ans06.html 香港音樂教育家陳健華博士簡介二段體、三段體及迴旋曲的曲式。] {{Wayback|url=https://www.yingleemusic.com/qanda/ans06.html |date=20220224174624 }} |
||
== 參見 == |
== 參見 == |
2022年5月20日 (五) 15:49的最新版本
三段體(Ternary Form),又名三部曲式或ABA曲式,是音樂作品中最常見的樂曲形式,最簡單的定義是由兩個同等重要的結構(樂理上稱為「A段」和「B段」),組成了一個具有三個「段落」的曲體,其中第一及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 近乎所有相同的內容,第二段則和第一段形成出強烈對比,形成了「A-B-A(或 A')」的構造[1]。其他類型的三段體皆以此基礎上再加以擴展和變化。例如在迴旋曲中,首尾皆為同一樂段(即A),而中間的B段則包含多個由新樂段及A段交替而成的結構。
在古典音樂範疇中,有不少曲種都是以三段體形式所寫成,包括有小步舞曲、諧謔曲、進行曲、甚至早至巴洛克時期的返始詠嘆調(Da Capo aria)也是典型的三段體結構作品。
三段體可以再細分為單三段體(simple ternary)和複三段體(compound ternary)。單三段體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是一個單獨的樂段。而複三段體中,A段和B段可以再分拆為一個獨立的三段體(亦容許為二段體)。
外部链接
[编辑]參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Ebenezer Prout (1893). Musical form. London: Augener &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