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中国民主运动: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悬挂模板// Edit via Wikiplus - WikiMirror Edition |
|||
第1行: | 第1行: | ||
{{about|1989年中国内地发生的政治运动概述|该民主运动的详细信息|六四事件|当年6月4日的暴力镇压|六四清场}} |
{{about|1989年中国内地发生的政治运动概述|该民主运动的详细信息|六四事件|当年6月4日的暴力镇压|六四清场}} |
||
{{expand|time=2016-05-16T11:38:18+00:00}} |
{{expand|time=2016-05-16T11:38:18+00:00}} |
||
'''1989年民主运动'''({{lang-en|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in China or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1989}})<ref name="Martin1990">{{cite book|author=Helmut Martin|title=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1989: social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PRC|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4xw7AAAAMAAJ|year=1990|publisher=Bundesinstitut für Ostwissenschaftliche und Internationale Studien|access-date=2013-12-21|archive-date=2014-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1141744/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4xw7AAAAMAAJ|dead-url=no}}</ref><ref name="Tong1994">{{cite book|author=James Tong|title=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in China: a preliminary spatial analysis|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7K6AAAAIAAJ|year=1994|publisher=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isbn=978-962-441-709-8|access-date=2013-12-21|archive-date=2014-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1115541/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7K6AAAAIAAJ|dead-url=no}}</ref>指[[1989年]]發生在中國境內大規模的由工人及學生向政府請願要求民主化的社會運動,有其世界史大環境下的 |
'''1989年民主运动'''({{lang-en|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in China or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1989}})<ref name="Martin1990">{{cite book|author=Helmut Martin|title=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1989: social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PRC|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4xw7AAAAMAAJ|year=1990|publisher=Bundesinstitut für Ostwissenschaftliche und Internationale Studien|access-date=2013-12-21|archive-date=2014-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1141744/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4xw7AAAAMAAJ|dead-url=no}}</ref><ref name="Tong1994">{{cite book|author=James Tong|title=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in China: a preliminary spatial analysis|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7K6AAAAIAAJ|year=1994|publisher=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isbn=978-962-441-709-8|access-date=2013-12-21|archive-date=2014-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1115541/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7K6AAAAIAAJ|dead-url=no}}</ref>指[[1989年]]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規模的由工人及學生向政府請願要求民主化的社會運動,有其世界史大環境下的民主化運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主運動|中國歷年民主運動]]的歷史起源和作用<ref name="Martin1990"/>。此民主運動在中國主要城市的公共空間有集結,而最終因[[六四事件]][[中國共產黨]]出動[[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六四清場|鎮壓]]而告終<ref name="Langley2009">{{cite book|author=Andrew Langley|title=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rushes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1tU90qvym94C|date=1 January 2009|publisher=Capstone|isbn=978-0-7565-4101-9|access-date=2013-12-21|archive-date=2014-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1144333/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1tU90qvym94C|dead-url=no}}</ref>。 |
||
==背景== |
==背景== |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共產黨]]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 |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胡耀邦]]和[[趙紫陽]]兩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中央總書記]]主政下,是[[中國共產黨]]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政治環境最寬鬆、新聞輿論最開放的一段時期<ref name="趙紫陽吳國光2006">{{cite book|author1=趙紫陽|author2=吳國光|author3=張偉國|coauthors=鮑樸|title=紫陽千古: 趙紫陽紀念文集. 續編|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cksLAQAAMAAJ|year=2006|publisher=太平洋世紀出版社|isbn=978-962-8274-38-3|quote=六四是他們政治生涯的分水嶺。六四事件後,趙紫陽被黨中央定性爲"支持動亂"和" 分裂黨"。... 政治環境最爲寬鬆、新聞輿論最爲開放的時期,提出了中共歷史上最具 前瞻性、 張良說,在 1989 年民主運動中, 創造性、充滿民主政治色彩的政治體制改革 藍圖。 (第 242 頁) 張良說,在 1989 年民主運動中,趙紫陽自始至終强調"冷靜、理智、克制,在民主與法制 的軌道上解决問題" ,自始至終反對以武力 ... 張良研判,當前的中共中央領導層不可能 一厢情願地按照他們 9 己的"既定方針"處理趙紫陽逝世事件, 1989 年的六四事件, ... (第 243 頁) 第二,他在六四悲劇中堅守和平立場,以及在因此而遭遇的十五年零八個月的軟禁中 拒絕妥協。這兩個 ... 這場悲劇的起點至少可以上溯到 1989 年的六四事件。因反對 軍隊鎮壓民主運動,趙紫陽在那場政治危機中與鄧小平等傳統領導人决裂。(第 319 頁)|access-date=2013-12-21|archive-date=2014-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11152937/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cksLAQAAMAAJ|dead-url=no}}</ref> |
||
==民眾支持及政治壓力== |
==民眾支持及政治壓力== |
||
由[[維基解密]]所洩漏出去的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一系列電文指出,此民主運動已獲取廣大民眾支持,並有效地占據北京的全部中央區域,對中國共產黨形成政治壓力,而當時[[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不但谴责首都的戒严令,並警告說若學生群眾沒有受到政府當局的尊重,他將會領導一全國性的罷工<ref>Malcolm Moore.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wikileaks/8555142/Wikileaks-no-bloodshed-inside-Tiananmen-Square-cables-claim.html Wikileaks: no bloodshed inside Tiananmen Square, cables claim] {{Wayback|ur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wikileaks/8555142/Wikileaks-no-bloodshed-inside-Tiananmen-Square-cables-claim.html |date=20201215115709 }}. 《[[每日電訊報]]》. 2011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由[[維基解密]]所洩漏出去的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一系列電文指出,此民主運動已獲取廣大民眾支持,並有效地占據北京的全部中央區域,對中國共產黨形成政治壓力,而當時[[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倪志福]]不但谴责首都的[[六四戒嚴|戒严令]],並警告說若學生群眾沒有受到政府當局的尊重,他將會領導一全國性的罷工<ref>Malcolm Moore.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wikileaks/8555142/Wikileaks-no-bloodshed-inside-Tiananmen-Square-cables-claim.html Wikileaks: no bloodshed inside Tiananmen Square, cables claim] {{Wayback|ur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wikileaks/8555142/Wikileaks-no-bloodshed-inside-Tiananmen-Square-cables-claim.html |date=20201215115709 }}. 《[[每日電訊報]]》. 2011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en}}.</ref>。 |
||
==六四事件== |
==六四事件== |
||
{{main|六四事件}} |
{{main|六四事件}} |
||
[[六四事件]]發生前,因反對使用軍隊鎮壓民主運動,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與[[鄧小平]]等強硬派領導人决裂<ref name="趙紫陽吳國光2006"/>。 |
[[六四事件]]發生前,因反對使用軍隊鎮壓民主運動,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啟立]]等開明派與中共元老[[鄧小平]]、[[陳雲]]等強硬派領導人决裂<ref name="趙紫陽吳國光2006"/>。 |
||
⚫ | |||
⚫ | |||
==參見== |
==參見== |
||
* [[北京之春]] |
* [[北京之春]] |
||
第24行: | 第25行: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Reflist|30em}} |
{{Reflist|30em}} |
||
{{六四事件}} |
{{六四事件}} |
||
[[Category:八九民運| ]] |
[[Category:八九民運| ]] |
||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运动]] |
|||
[[Category:1989年4月]] |
[[Category:1989年4月]] |
||
[[Category:1989年5月]] |
[[Category:1989年5月]] |
2022年6月1日 (三) 11:00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5月16日) |
1989年民主运动(英語: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in China or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1989)[1][2]指1989年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規模的由工人及學生向政府請願要求民主化的社會運動,有其世界史大環境下的民主化運動及中國歷年民主運動的歷史起源和作用[1]。此民主運動在中國主要城市的公共空間有集結,而最終因六四事件中國共產黨出動解放軍鎮壓而告終[3]。
背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胡耀邦和趙紫陽兩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主政下,是中國共產黨統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政治環境最寬鬆、新聞輿論最開放的一段時期[4]
民眾支持及政治壓力
由維基解密所洩漏出去的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一系列電文指出,此民主運動已獲取廣大民眾支持,並有效地占據北京的全部中央區域,對中國共產黨形成政治壓力,而當時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倪志福不但谴责首都的戒严令,並警告說若學生群眾沒有受到政府當局的尊重,他將會領導一全國性的罷工[5]。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發生前,因反對使用軍隊鎮壓民主運動,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啟立等開明派與中共元老鄧小平、陳雲等強硬派領導人决裂[4]。
六四事件後,趙紫陽被中共中央定性為「支持動亂」和「分裂黨」,被罷免一切職務,並遭到長達十五年零八個月的軟禁 ,至2005年1月逝世[4]。
參見
参考文献
- ^ 1.0 1.1 Helmut Martin.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1989: social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the PRC. Bundesinstitut für Ostwissenschaftliche und Internationale Studien. 1990 [2013-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 ^ James Tong. 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in China: a preliminary spatial analysis.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2013-12-21]. ISBN 978-962-441-70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 ^ Andrew Langley.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Crushes China's Democracy Movement. Capstone. 1 January 2009 [2013-12-21]. ISBN 978-0-7565-4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 ^ 4.0 4.1 4.2 趙紫陽; 吳國光; 張偉國; 鮑樸. 紫陽千古: 趙紫陽紀念文集. 續編. 太平洋世紀出版社. 2006 [2013-12-21]. ISBN 978-962-8274-3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六四是他們政治生涯的分水嶺。六四事件後,趙紫陽被黨中央定性爲"支持動亂"和" 分裂黨"。... 政治環境最爲寬鬆、新聞輿論最爲開放的時期,提出了中共歷史上最具 前瞻性、 張良說,在 1989 年民主運動中, 創造性、充滿民主政治色彩的政治體制改革 藍圖。 (第 242 頁) 張良說,在 1989 年民主運動中,趙紫陽自始至終强調"冷靜、理智、克制,在民主與法制 的軌道上解决問題" ,自始至終反對以武力 ... 張良研判,當前的中共中央領導層不可能 一厢情願地按照他們 9 己的"既定方針"處理趙紫陽逝世事件, 1989 年的六四事件, ... (第 243 頁) 第二,他在六四悲劇中堅守和平立場,以及在因此而遭遇的十五年零八個月的軟禁中 拒絕妥協。這兩個 ... 這場悲劇的起點至少可以上溯到 1989 年的六四事件。因反對 軍隊鎮壓民主運動,趙紫陽在那場政治危機中與鄧小平等傳統領導人决裂。(第 319 頁)
- ^ Malcolm Moore. Wikileaks: no bloodshed inside Tiananmen Square, cables clai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每日電訊報》. 2011年6月4日 [2012年2月28日查閱]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