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修订间差异
第9行: | 第9行: | ||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各[[行省]]相繼獨立,11月袁世凱率領[[北洋軍]]拿下[[漢陽]],革命黨人透過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向袁世凱尋求和談,12月兩方開始談判,是為[[南北议和]],1月20日[[清室优待条件]]达成,但清廷内部的强硬派如[[輔國公]][[載澤]]、[[恭親王]][[溥偉]]等不同意清室逊位,政體仍待召集[[國會]]进行公決。为了促使清廷马上宣布逊位,避免国会公决政体产生变数,段祺瑞等拟定了三种办法: “第一,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第二,由各军联名要求宣布共和;第三,用武力胁迫,要求宣布共和。”第一种办法由于以[[良弼]]、[[载泽]]为首的部分亲贵坚决反对共和而无法实行,段祺瑞等遂“速谋第二策”。<ref>《安徽史学》1984年合订本,第6页</ref> |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各[[行省]]相繼獨立,11月袁世凱率領[[北洋軍]]拿下[[漢陽]],革命黨人透過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向袁世凱尋求和談,12月兩方開始談判,是為[[南北议和]],1月20日[[清室优待条件]]达成,但清廷内部的强硬派如[[輔國公]][[載澤]]、[[恭親王]][[溥偉]]等不同意清室逊位,政體仍待召集[[國會]]进行公決。为了促使清廷马上宣布逊位,避免国会公决政体产生变数,段祺瑞等拟定了三种办法: “第一,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第二,由各军联名要求宣布共和;第三,用武力胁迫,要求宣布共和。”第一种办法由于以[[良弼]]、[[载泽]]为首的部分亲贵坚决反对共和而无法实行,段祺瑞等遂“速谋第二策”。<ref>《安徽史学》1984年合订本,第6页</ref> |
||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新军]]將領 |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新军]]將領47人联名致电[[袁世凯内阁|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公族]]及[[满族|满]]、[[蒙族|蒙]]、[[回族|回]]、[[藏族|藏]]等各[[少數民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戰兩月間,民軍籌餉增兵,佈滿各境,我軍皆無後援,力太單弱,加以兼顧數路,勢益孤危”,要求“懇請渙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是為《'''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第一电'''》。据2月2日[[伍廷芳]]致[[唐绍仪]]的电报称,收到了[[張懷芝]]、[[徐邦傑]]的連署,至此,联名者共50人,故稱《'''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ref name="徐" />。 |
||
据[[伍廷芳]]1912年2月2日電報称,这五十人包括: |
据[[伍廷芳]]1912年2月2日電報称,这五十人包括: |
||
*[[段祺瑞]]:署理[[湖廣總督]]第一軍總統 |
*[[段祺瑞]]:署理[[湖廣總督]]第一軍總統 |
||
*[[姜桂題]]:[[古北口提督]]、[[毅軍]]總統 |
*[[姜桂題|-{姜}-桂題]]:[[古北口提督]]、[[毅軍]]總統 |
||
*[[張勳]]:署理[[兩江總督]]、[[長江提督]] |
*[[張勳]]:署理[[兩江總督]]、[[長江提督]] |
||
*[[何宗蓮]]:[[察哈爾都督]]、陸軍統制官 |
*[[何宗蓮]]:[[察哈爾都督]]、陸軍統制官 |
2022年6月5日 (日) 13:53的版本
《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又稱《乞共和電》,是1912年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将领向清廷发出的两封要求实行共和的电报,即第一電《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1]與第二電《乞共和第二電》[2]。两封电报威胁了清朝隆裕太后與擁護帝制的王公、大臣,对清廷的宣統退位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华民国政府统一全国,为袁世凯掌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封电报均为段祺瑞的幕僚徐树铮起草[2]。
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各行省相繼獨立,11月袁世凱率領北洋軍拿下漢陽,革命黨人透過英國駐華公使朱邇典向袁世凱尋求和談,12月兩方開始談判,是為南北议和,1月20日清室优待条件达成,但清廷内部的强硬派如輔國公載澤、恭親王溥偉等不同意清室逊位,政體仍待召集國會进行公決。为了促使清廷马上宣布逊位,避免国会公决政体产生变数,段祺瑞等拟定了三种办法: “第一,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第二,由各军联名要求宣布共和;第三,用武力胁迫,要求宣布共和。”第一种办法由于以良弼、载泽为首的部分亲贵坚决反对共和而无法实行,段祺瑞等遂“速谋第二策”。[3]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新军將領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公族及满、蒙、回、藏等各少數民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戰兩月間,民軍籌餉增兵,佈滿各境,我軍皆無後援,力太單弱,加以兼顧數路,勢益孤危”,要求“懇請渙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是為《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第一电》。据2月2日伍廷芳致唐绍仪的电报称,收到了張懷芝、徐邦傑的連署,至此,联名者共50人,故稱《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2]。
据伍廷芳1912年2月2日電報称,这五十人包括:
- 段祺瑞:署理湖廣總督第一軍總統
- 姜桂題:古北口提督、毅軍總統
- 張勳:署理兩江總督、長江提督
- 何宗蓮:察哈爾都督、陸軍統制官
- 段芝貴:副都督
- 倪嗣沖:河南布政使、幫辦軍務
- 王占元、陳光遠、李純、曹錕、吳鼎元、潘榘楹、 孟恩遠:陸軍統制官
- 馬金敘、謝寶勝、王懷慶:總兵
- 靳雲鵬、吳光新、曾毓雋、陶雲鶴:參議官
- 徐樹錚:參議官
- 蔣廷梓:炮隊協領官
- 朱泮藻、王金鏡、鮑貴卿、盧永祥、陳文運、李厚基、何豐林、張樹元、馬繼曾、周符麟、蕭廣傳、聶汝清、張錫元、施從濱、蕭安國:陸軍統領官
- 張士鈺、袁乃寬:營務處
- 王汝賢、 洪自成、高文貴、劉金標、趙倜、仇俊圖、周德啟、劉洪順、柴得貴:巡防統領
- 張懷芝:幫辦天津防務
- 徐邦傑:正定鎮
乞共和第二電
清帝退位將成定局之时,一些王公、大臣仍坚决反对。为排除这些阻力,段祺瑞等人出《乞共和第二电》,又稱《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第二電》。
1912年2月4日,段祺瑞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镜、鲍贵卿、李厚基、马继曾、周符麟等共九人发出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即「兵諫」,威脅京師與王公性命。
参考文献
- ^ 辛亥革命期間段祺瑞等要求共和電與第二電. [2018-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 ^ 2.0 2.1 2.2 1925年12月30日,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于廊坊车站遭冯玉祥仇杀. [2018年4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3日).
- ^ 《安徽史学》1984年合订本,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