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松山機場: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Johnnycheng(留言 | 贡献)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25行: | 第25行: | ||
'''臺北松山機場'''('''英文''':'''Taipei Songshan Airport''',[[IATA]]代碼:'''TSA''',[[ICAO]]代碼:'''RCSS'''),正式名稱為'''臺北國際航空站''',是[[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國際航空站與[[中華民國國防部]]空軍松山基地共用的中型機場,位於[[臺北市]][[松山區 (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末端,所以又通稱為'''松山機場'''或'''臺北機場''',以[[民權東路]]與[[民族東路]]與市區相隔。由於松山機場的上空在夏季的午後很容易形成空氣對流,還有[[颱風]]的因素,所以飛機的起降常常受到影響。 |
'''臺北松山機場'''('''英文''':'''Taipei Songshan Airport''',[[IATA]]代碼:'''TSA''',[[ICAO]]代碼:'''RCSS'''),正式名稱為'''臺北國際航空站''',是[[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國際航空站與[[中華民國國防部]]空軍松山基地共用的中型機場,位於[[臺北市]][[松山區 (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末端,所以又通稱為'''松山機場'''或'''臺北機場''',以[[民權東路]]與[[民族東路]]與市區相隔。由於松山機場的上空在夏季的午後很容易形成空氣對流,還有[[颱風]]的因素,所以飛機的起降常常受到影響。 |
||
雖有「國際航空站」之名,但自中正國際機場(現名[[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啟用後,松山機場已成為純國內航班的航空站,目前為國內航線輻輳,只偶而接受國際線包機,或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若是國際線班機因故無法接受降落桃園機場時,除了[[高雄小港國際機場]]之外,有時也會轉向松山機場降落。 |
雖有「國際航空站」之名,但自中正國際機場(現名[[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啟用後,松山機場已經成為純國內航班的航空站,目前為國內航線輻輳,只偶而接受國際線包機,或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若是國際線班機因故無法接受降落桃園機場時,除了[[高雄小港國際機場]]之外,有時也會轉向松山機場降落。[[2008年]][[7月]]起開始的[[臺灣居民包機|兩岸週末包機]]已將松山機場列入起降機場之一,民航局亦開始對航廈進行整建以增加證照查驗及行李轉盤等設施<ref>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30506+132008052301184,00.html 中時電子報:松山機場飛兩岸 整裝上路</ref>。 |
||
== 過去 == |
== 過去 == |
||
[[Image:Taipeiairport.JPG|250px|thumb|right|台北松山機場的10號跑道頭,外圍(綠草坪)是許多人觀看飛機起降的熱門地點]] |
[[Image:Taipeiairport.JPG|250px|thumb|right|台北松山機場的10號跑道頭,外圍(綠草坪)是許多人觀看飛機起降的熱門地點]] |
||
最早興建於[[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且於[[1930年代]]起即開設定期航班。最重要的定期國際班機為當時之[[歐亞航空公司]],以[[Ju -52]]型客機,每兩週由[[柏林]]經[[近東]]、[[中東]]、[[南亞]]等地飛抵松山機場,並繼續飛往[[福岡]]、[[名古屋]]、[[東京]]等地,然後經原航線飛返柏林。[[二次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改為軍民共用,也曾開設臺北至[[上海]]航班。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台灣後,松山機場也逐漸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國內和國際航班。松山機場雖然歷經多次擴建和改善工程,但是因為腹地過小而成效不彰;於是在[[1970年代]]進行的[[十大建設]]裡規劃在臺北市郊區的[[桃園縣]]興建一座新的國際機場──即現已改名為 |
最早興建於[[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且於[[1930年代]]起即開設定期航班。最重要的定期國際班機為當時之[[歐亞航空公司]],以[[Ju -52]]型客機,每兩週由[[柏林]]經[[近東]]、[[中東]]、[[南亞]]等地飛抵松山機場,並繼續飛往[[福岡]]、[[名古屋]]、[[東京]]等地,然後經原航線飛返柏林。[[二次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改為軍民共用,也曾開設臺北至[[上海]]航班。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台灣後,松山機場也逐漸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國內和國際航班。松山機場雖然歷經多次擴建和改善工程,但是因為腹地過小而成效不彰;於是在[[1970年代]]進行的[[十大建設]]裡規劃在臺北市郊區的[[桃園縣]]興建一座新的國際機場──即現已經改名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中正國際機場。[[1979年]]中正國際機場啟用後,松山機場也隨即改為國內航班專用機場。 |
||
[[1999年]]初,為了減低台北市內最高的建築物-[[台北101大樓]]對飛航安全的影響,[[民航局]]改變商業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飛行路線。不過,考慮到飛機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安全,這問題在[[1999年]]年底時獲得了解決,台北101大樓專案向後延伸一段距離,確保在[[2003年]]大廈建造完成時依然可以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
[[1999年]]初,為了減低台北市內最高的建築物-[[台北101大樓]]對飛航安全的影響,[[民航局]]改變商業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飛行路線。不過,考慮到飛機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安全,這問題在[[1999年]]年底時獲得了解決,台北101大樓專案向後延伸一段距離,確保在[[2003年]]大廈建造完成時依然可以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
||
第52行: | 第52行: | ||
*[[立榮航空]]:[[馬祖北竿|北竿]]、[[馬祖南竿|南竿]]、[[恆春]]、[[金門]]、[[馬公]]、[[台東]]、[[屏東]]、[[高雄]] |
*[[立榮航空]]:[[馬祖北竿|北竿]]、[[馬祖南竿|南竿]]、[[恆春]]、[[金門]]、[[馬公]]、[[台東]]、[[屏東]]、[[高雄]] |
||
*[[華信航空]]:金門、高雄 |
*[[華信航空]]:金門、高雄 |
||
*[[遠東航空]]:金門、馬公、[[花蓮]]、台東、[[台南]]、高雄(全部航點停航中) |
|||
*[[復興航空]]:金門、馬公、花蓮、台南、高雄<ref>[http://www.tsa.gov.tw/2005tax/chinese/c1_shedule03.htm 松山機場]</ref> |
*[[復興航空]]:金門、馬公、花蓮、台南、高雄<ref>[http://www.tsa.gov.tw/2005tax/chinese/c1_shedule03.htm 松山機場]</ref> |
||
2008年6月13日 (五) 04:59的版本
{{{name}}} | |||||||
---|---|---|---|---|---|---|---|
概览 | |||||||
机场类型 | 軍民合用 | ||||||
離市中心 | 市區內 | ||||||
啟用日期 | 1950年4月16日 | ||||||
坐标 | 25°4′10″N 121°33′6″E / 25.06944°N 121.55167°E | ||||||
統計數據(2007年) | |||||||
|
臺北松山機場(英文:Taipei Songshan Airport,IATA代碼:TSA,ICAO代碼:RCSS),正式名稱為臺北國際航空站,是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國際航空站與中華民國國防部空軍松山基地共用的中型機場,位於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末端,所以又通稱為松山機場或臺北機場,以民權東路與民族東路與市區相隔。由於松山機場的上空在夏季的午後很容易形成空氣對流,還有颱風的因素,所以飛機的起降常常受到影響。
雖有「國際航空站」之名,但自中正國際機場(現名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啟用後,松山機場已經成為純國內航班的航空站,目前為國內航線輻輳,只偶而接受國際線包機,或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若是國際線班機因故無法接受降落桃園機場時,除了高雄小港國際機場之外,有時也會轉向松山機場降落。2008年7月起開始的兩岸週末包機已將松山機場列入起降機場之一,民航局亦開始對航廈進行整建以增加證照查驗及行李轉盤等設施[1]。
過去
最早興建於日治時期,且於1930年代起即開設定期航班。最重要的定期國際班機為當時之歐亞航空公司,以Ju -52型客機,每兩週由柏林經近東、中東、南亞等地飛抵松山機場,並繼續飛往福岡、名古屋、東京等地,然後經原航線飛返柏林。二次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改為軍民共用,也曾開設臺北至上海航班。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台灣後,松山機場也逐漸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國內和國際航班。松山機場雖然歷經多次擴建和改善工程,但是因為腹地過小而成效不彰;於是在1970年代進行的十大建設裡規劃在臺北市郊區的桃園縣興建一座新的國際機場──即現已經改名為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中正國際機場。1979年中正國際機場啟用後,松山機場也隨即改為國內航班專用機場。
1999年初,為了減低台北市內最高的建築物-台北101大樓對飛航安全的影響,民航局改變商業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飛行路線。不過,考慮到飛機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安全,這問題在1999年年底時獲得了解決,台北101大樓專案向後延伸一段距離,確保在2003年大廈建造完成時依然可以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未來計畫
前任臺北市長馬英九,曾提出松山機場成為兩岸直航機場之構想。而2002年、2006年台北市長選舉時,民主進步黨籍兩位候選人李應元、謝長廷則認為可改建公園。 2006年臺北市長郝龍斌原支持公園改建案,並將之納入政見[2],但因泛藍支持者的反彈而撤回,之後在競選期間改以松山機場擔任兩岸直航機場為政見。
泛綠幾乎一致支持廢除松山機場,除了競選過台北市長的李應元、謝長廷都將廢除松山機場列入政見外,林濁水的評論及沈富雄的評論都指出,松山機場的旅客容量及跑道長度不足、無擴建防疫設施及延長營運時間的可能,無法成為國際機場。
松山機場被認為對取得兩岸客運直航後的轉機市場沒有幫助,因為來往與中國大陸的長途旅客只能選舉由桃園國際機場、台中國際機場或高雄小港機場轉機(例如美洲-桃園-中國大陸)。另外松山機場和桃園機場使用的空域會互相影響,松山機場的繼續存在對增進桃園機場的運能和競爭力沒有幫助。
目前松山機場的功能性,在台灣西部幾已被台灣高鐵取代,往東也將在台鐵太魯閣號普及及台東線電氣化、雙線化後失去競爭力。而且在桃園機場捷運通車後,從臺北市中心到桃園機場的時間並不會太長,可以服務離島及台東民眾旅行的需要。
假若松山機場真的廢除後,除了留下一小塊土地提供直昇機起降外,機場部分用地可以做為公園及道路,進而改善市民生活品質;剩餘的部分可改為商業、住宅用途,增加政府收入。
此外,機場的地點在市中心,噪音污染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建築物限高則影響大半台北都會區的精華區(忠孝東路以北、有放寬意見),松山機場的位置及限建高度更是阻擋台北市內湖區通往市中心的交通。松山機場起降航線在人口密集區也增加附近居民,因意外死傷的風險。
支持保留機場人士則多認為松山機場的地點是其最大優點,尤其對商業人士而言是最近、最方便的機場,從松山機場到臺東、各外島、和如果三通後往中國大陸城市的交通便利性,還是無法被取代。而且桃園機場近年來,也面臨當地居民對機場擴建的反對。
航班
(2008年6月3日資料)
交通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这是一篇機場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