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費爾德戰役:修订间差异
小 →top: 修正筆誤 |
Waylon1104(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15行: | 第15行: | ||
|strength2= 120,000人{{Sfn|Castex|2012|p=141}} |
|strength2= 120,000人{{Sfn|Castex|2012|p=141}} |
||
|strength1= 80,000人{{sfn|Grant|2011|p=421}} |
|strength1= 80,000人{{sfn|Grant|2011|p=421}} |
||
|casualties2= 9,000 |
|casualties2= 9,000{{sfn|Grant|2011|p=421}}-10,000{{sfn|Périni|1906|p=338}}人 |
||
----7,000人傷亡<br>2,000人被俘<br>16門火砲{{Sfn|Castex|2012|p=141}} |
----7,000人傷亡<br>2,000人被俘<br>16門火砲{{Sfn|Castex|2012|p=141}} |
||
|casualties1= 4,800 |
|casualties1= 4,800{{Sfn|Castex|2012|p=141}}-5,000{{sfn|Périni|1906|p=338}}人傷亡 |
||
}} |
}} |
||
{{Campaignbox 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 |
{{Campaignbox 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 |
2022年6月15日 (三) 14:54的版本
50°49′43″N 5°37′06″E / 50.82861°N 5.61833°E
勞菲爾德戰役 | |||||||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一部分 | |||||||
路易十五和萨克斯伯爵在勞菲爾德 | |||||||
| |||||||
参战方 | |||||||
法蘭西王國 |
大不列顛 荷蘭共和國 神聖羅馬帝國 漢諾威選侯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萨克斯伯爵 路易十五 克萊蒙-坦納瑞公爵 洛文達爾伯爵 |
坎伯蘭公爵 約翰·列戈尼爾 卡爾·腓特烈 卡羅里·巴蒂亞尼 利奧波德·馮·道恩 腓特烈二世 | ||||||
兵力 | |||||||
80,000人[1] | 120,000人[2] | ||||||
伤亡与损失 | |||||||
4,800[2]-5,000[3]人傷亡 |
7,000人傷亡 2,000人被俘 16門火砲[2] |
勞菲爾德戰役發生於1747年7月2日,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一場戰役,戰場位於通厄伦和马斯特里赫特中間。法軍統帥萨克斯伯爵80,000人的部隊擊敗了坎伯蘭公爵多達120,000人的国事诏书聯軍。
在這位可以說是當時最有才華的將軍率領下,法軍於1744年至1746年间幾乎征服了奥属尼德兰全境,但萨克斯伯爵始終沒有取得能夠結束戰爭的決定性勝利。1747年春天,坎伯蘭公爵打算重新夺回安特卫普,但法軍逼迫切斷他在马斯特里赫特的主要補給基地時,他被迫撤退。當兩軍於勞菲爾德相遇時,坎伯兰發生了一系列的指揮失誤近乎摧毀了他的陣地,若沒有成功的騎兵反擊將會是場大敗。
聯軍收復失地的希望破滅,薩克斯于9月佔領了貝亨奧普佐姆,接著在1748年5月占领了馬斯垂克。但這場戰爭所需的資金讓法國瀕臨破產,並造成嚴重的糧食短缺。皇家海軍的封鎖更讓情況惡化,最終導致1748年亚琛条约以僵局告終。
背景
當1740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時,大不列顛王國正專注於與西班牙王國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交戰,該戰爭被稱為詹金斯的耳朵戰爭。戰爭初期位於低地地區的英軍和荷蘭部隊名義上從屬汉诺威选侯国,直到1744年3月英國才與法國正式交戰,而荷蘭共和國直至1747年之前都屬於中立狀態,但此並不影響他們派出大批軍隊。[4] 1746年10月的羅庫戰役,確立了法國對奥属尼德兰的控制,但未能迫使英國簽訂和平條約。法國參戰的原因為阻止英國的貿易優勢近一步擴大,他們認為此舉會影響歐洲的均勢。但當到了1747年,英國的貿易近一步增長,而法國的貿易因英國皇家海軍的封鎖而陷入危機。 [5]
到了1746年,絕大部分的參與者皆開始尋求和平。玛丽亚·特蕾西娅確保了她對奧地利大公國的統治權,而奥属尼德兰雖不再受到奧地利的控制,但那片領土因才於1713年獲得,保留它並非奧地利的戰略目標。[6] 明面上的中立使得荷蘭共和國成為法國進出口貿易的最大國家,戰爭所帶來的附帶損害持續摧毀兩國的經濟,荷蘭開始向英國施壓以尋求和平。[7] 儘管戰爭也使得英國欠下大筆債務,但其良好的金融環境能夠輕易募集資金。[8]
為了讓聯軍繼續戰鬥,1747年1月的海牙公約中,英國同意資助位於義大利地區的奧地利與薩丁尼亞聯軍。位於弗兰德斯的聯軍部隊則從14萬人增加至1748年的19.2萬人。[9]英國國務卿紐卡斯爾公爵認為聯軍的兵力強大到足以收復奥属尼德兰來提高談判地位。同時也認為因1746年7月西班牙國王费利佩五世的死,波旁同盟將會崩解。[10] 於是當法國和英國於荷蘭布雷达談判開啟時,紐卡斯爾公爵指示他的助手三明治伯爵約翰·孟塔古拖延該會談。最終證明他的兩項預測最終都未能實現。[11]
戰鬥
透過從其他地區徵兵,薩克斯伯爵於1747年的低地地區擁有一支12萬人的野戰部隊。詹姆斯黨起義的失敗使得坎伯蘭公爵能夠將部隊重新部署於佛兰德,並準備發起下一波攻勢。他希望於該年2月攻佔安特卫普,但出於惡劣的天氣、欠缺的補給和士兵的厭戰,導致聯軍直到5月才做好交戰的準備。[12]在延誤的時間中,法國將軍孔塔德斯攻佔了利夫肯霍克堡,使得安特衛普變得難以攻擊。同時,洛文達爾伯爵攻佔了萨斯范亨特等地,威嚇到了坎伯蘭公爵位於马斯特里赫特的補給線。[13] 引起了泽兰省爆發了保王黨叛亂,最終導致奥兰治亲王威廉四世成為第一位首任尼德兰联省世袭執政。[14]
以免於马斯特里赫特遭到法軍攻擊,坎伯蘭公爵派遣道恩將軍去保衛通厄伦,但該地已被孔塔德斯控制。由約翰·列戈尼爾指揮的聯軍騎兵奉命去佔領通厄伦至馬斯垂克的道路,但發現法軍也已經佔領了沿途的道路,他們在該地過夜。聯軍的步兵則駐紮於弗呂廷根和勞菲爾德村。[15] 而在羅庫,奧地利軍隊駐扎右側的格羅特與克萊恩-施普文村,該地現在屬於比利時城市比尔曾的一部分。前方陡峭的溝壑讓他們免於被正面攻擊的可能。[16]
隔天為陰天,大雨導致行軍變得緩慢和困難。大炮的交火發生於早上6點鐘,並持續至8點半。不列顛和德意志步兵在放火焚燒營地後離開他們昨晚駐扎的村莊,後在開闊的地區集合。根據他在豐特努瓦戰役的經驗,列戈尼爾督促聯軍強化陣地,經過一番猶豫,坎伯蘭公爵最終同意。薩克斯伯爵認為聯軍正撤退過默兹河,於10點半將部隊派往他原先認為空無一人的村莊。[17]
雖然弗呂廷根村的部隊的確撤出了,但勞菲爾德村已被黑森-卡塞爾的腓特烈率領的部隊重新佔領,接下來4個小時的時間,法軍與聯軍爆發激烈的交戰。法軍在經過一系列傷亡慘重的正面襲擊後,最終於中午12點半佔領了勞菲爾德村。[17] 坎伯蘭下令進行反擊,但法軍的步兵組成起來,擊潰一支荷蘭騎兵部隊。而該部隊在被擊退後逃散,導致聯軍的中心被曝露出來。[18]
此時,150個中隊的法國騎兵集結在威勒旁,準備攻擊坎伯蘭公爵的側翼,但並未發現聯軍正撤退至马斯特里赫特。列戈尼爾率領60個中隊的聯軍騎兵衝鋒,使法軍措手不及。薩克斯隨後說只有這個行動才能使聯軍免於被他摧毀的命運。法國愛爾蘭旅承受了超過1,400人傷亡的代價;同時坎伯蘭公爵因近視將愛爾蘭旅誤認為自己的部隊,險些被俘。[19]為了掩護撤退的步兵,列戈尼爾獲得另一次衝鋒的許可,此次衝鋒的兵力僅有三個團,皇家蘇格蘭灰衛團作為參與部隊之一,失去了將近4成的士兵。[20]這個行為成功使卡羅里·巴蒂亞尼和其率領的奧地利部隊有時間掩護聯軍撤退。[16]
後果
勞菲爾德又是一場法國的勝利,但仍未取得決定性的戰果。雖然聯軍在此戰的失利導致9月貝亨奧普佐姆和1748年5月馬斯垂克的陷落。這場戰鬥進一步顯現出坎伯蘭公爵作為將軍的弱點,包括偵查不足、缺發戰略意識和與其他指揮官溝通不良,他從未告知列戈尼爾將軍他將要撤回步兵。而這些錯誤早於1745年的豐特努瓦戰役就已經發生。他的軍事生涯結束於1757年,當時法軍在哈斯滕贝克战役中勝利並佔領漢諾威。他的父親乔治二世,從未原諒過他的失敗。[21]
法軍雖在佛兰德高歌猛進,但英國海軍的封鎖導致法國貿易收入和纽芬兰渔场的魚貨供應銳減。財政部長马肖·达努维尔反覆警告路易十五法國的金融體系即將崩潰。[22] 1747年10月,一支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大型船隊被皇家海軍伏擊。雖大部分商船得以逃脫,但也代表喬治·波考克率領的背风群岛中隊可以輕易的攔截法國的商船,使得法國的貿易進一步惡化。[23]由於這次失敗,法國海軍無法再保衛他們的殖民地和貿易路線。[24]
該年11月,英國和俄羅斯簽署了徵兵協議。1748年2月,一支37,000人的俄軍部隊抵達萊茵蘭。[25] 但在他們抵達佛兰德前,薩克斯成功攻下了聯軍在法蘭德斯的最後一個前哨馬斯垂克。紐卡斯爾公爵準備簽訂和平協議,法國與英國先於布雷达簽訂艾克斯-拉夏貝爾和約,接著提交給他們的盟友。該條約除了確立普魯士對西里西亞地區佔領和義大利地區領土的小規模變動外,局勢回到了1740年。法國從低地地區撤出,將耗費如此龐大努力獲得的領土交出以換取微薄的收益,導致了「向和平一樣愚蠢」的說法出現。[26]
這場戰爭見證了荷蘭共和國正式退出了大國行列,而紐卡斯爾公爵斥責自己「無知、頑固、輕信他人」,但他的想法卻是另一回事。[27]英國接受了普魯士王國對西里西亞地區的征服導致與奧地利的同盟崩解,從而讓奧地利與其傳統敵人法國結盟,此舉被後世稱為「外交革命」。[28]
註腳
- ^ 1.0 1.1 Grant 2011,第421頁.
- ^ 2.0 2.1 2.2 Castex 2012,第141頁.
- ^ 3.0 3.1 Périni 1906,第338頁.
- ^ Scott 2015,第48–50頁.
- ^ McKay 1983,第138–140頁.
- ^ Scott 2015,第58–60頁.
- ^ Scott 2015,第61頁.
- ^ Carlos, Neal & Wandschneider 2006,第2頁.
- ^ Hochedlinger 2003,第260頁.
- ^ Scott 2015,第62頁.
- ^ Rodger 1993,第42頁.
- ^ White 1962,第207頁.
- ^ White 1962,第208頁.
- ^ Thompson 2012,第177頁.
- ^ Lauffeldt.
- ^ 16.0 16.1 Morris.
- ^ 17.0 17.1 De Périni 1896,第335頁.
- ^ Smollett 1796,第524頁.
- ^ McGarry 2013,第134–135頁.
- ^ Oliphant 2015,第64頁.
- ^ Anderson 2000,第211頁.
- ^ McKay 1983,第169頁.
- ^ Rodger 2004,第253頁.
- ^ Black 1998,第97–100頁.
- ^ Hochedlinger 2003,第259頁.
- ^ McLynn 2008,第1頁.
- ^ Browning 1975,第150頁.
- ^ Ingrao 2000,第157–177頁.
參考文獻
- Anderson, Fred. Crucible of War: The Seven Years' War and the Fate of Empire in British North America, 1754–1766. Faber and Faber. 2000. ISBN 978-0-571-20535-6.
- Black, Jeremy. Britain as a Military Power, 1688-1815. Routledge. 1999. ISBN 978-1-85728-772-1.
- Browning, Reed. The Duke of Newcastle. Yale University. 1975. ISBN 9780300017465.
- Carlos, Ann; Neal, Larry; Wandschneider, Kirsten. The Origins of National Debt: The Financing and Re-financing of the 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Association. 2006.
- Castex, Jean-Claude. Dictionnaire des batailles franco-anglaises de la Guerre de Succession d'Autriche. Phare-Ouest. 2012. ISBN 978-2921668064 (法语).
- De Périni, Hardÿ. Batailles françaises; Volume VI. Ernest Flammarion, Paris. 1896 (法语).
- Grant, RG (编). 1001 Battles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Universe Publishing. 2011. ISBN 978-0789322333.
- Hochedlinger, Michael. Austria's Wars of Emergence, 1683-1797. Routledge. 2003. ISBN 978-0582290846.
- Ingrao, Charles. The Habsburg Monarchy, 1618-1815 (New Approaches to European History) 201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1108713337.
- McGarry, Stephen. Irish Brigades Abroad: From the Wild Geese to the Napoleonic Wars. History Press. 2013. ISBN 978-1845887995.
- McKay, Derek. 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 1648–1815. Routledge. 1983. ISBN 978-0582485549.
- McLynn, Frank. 1759: The Year Britain Became Master of the World. Vintage. 2008. ISBN 978-0099526391.
- Morris, Graham. The Battle of Lauffeld. Battlefield Anomalies. [8 July 2019].
- Oliphant, John. John Forbes: Scotland, Flanders and the Seven Years' War, 1707–1759. Bloomsbury Academic. 2015. ISBN 978-1472511188.
- Rodger, NAM. The Insatiable Earl: A Life of John Montagu, Fourth Earl of Sandwich, 1718-1792. Harper Collins. 1993. ISBN 978-0099526391.
- Scott, Hamish. The Birth of a Great Power System, 1740-1815. Routledge. 2015. ISBN 978-1138134232.
- Smollett, Tobias. History of England,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Death of George III: Volume III. T Capel. 1796.
- Thompson, Andrew. George II: King and Elector. Yale University Publishing. 2012. ISBN 978-0300187779.
- White, Jon Manchip. Marshal of France: The Life and Times of Maurice, Comte de Saxe, 1696-1750 2012. Literary Licensing. 1962. ISBN 978-1258033590.
- Battle of Lauffeldt. British Battles. [2 Jul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