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修订间差异
Antigng-bot(留言 | 贡献) 小 bot: remove useless unreferenced, blpunsourced, nofootnotes template NG 标签:机器人移除不再符合的无来源/无引用模板。请检查最近加入/引用的来源是否可靠,以及{{refimprove}}/{{more footnotes}}模板是否适用 |
Mrmarkertw(留言 | 贡献) |
||
第12行: | 第12行: | ||
建築物在經過多年無人使用,也沒有修建的情況下,便容易成為廢墟。更有些建築物在一開始,就因為資金不足等問題停建,造成[[爛尾建築|爛尾樓]]。此外,歷史古蹟也會因為沒有長久維修的緣故,變成廢墟。 |
建築物在經過多年無人使用,也沒有修建的情況下,便容易成為廢墟。更有些建築物在一開始,就因為資金不足等問題停建,造成[[爛尾建築|爛尾樓]]。此外,歷史古蹟也會因為沒有長久維修的緣故,變成廢墟。 |
||
基於人類對於廢墟散發出獨特荒涼感所催生的恐懼感,廢墟通常都與[[靈異]]故事扯上關係。 |
基於人類對於廢墟散發出獨特荒涼感所催生的恐懼感,廢墟通常都與[[靈異]]故事扯上關係。 |
||
===城市=== |
|||
[[File:Post-and-Grant-Avenue-Look.jpg|right|thumb|[[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地震後市中心的廢墟]] |
|||
古代城市經常因應防禦需求而高度軍事化,因此設有大量防禦性的定居點或要塞。在戰爭時期的過程,這些要塞將成是武裝衝突的中心焦點,會在失敗中遭到毀滅。印度首都[[德里]]歷經七至十次毀壞洗劫,隨後重建。每個統治者都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建造這座城市,也許與廢墟重疊,或是靠近廢墟。德里七個城市的廢墟仍然可以在現代城市中找到。<ref>Max Weber, ''The city'', 1958</ref> |
|||
雖然不是現代衝突的核心,但20世紀城市的大片地區,如[[华沙|華沙]]、[[德累斯顿|德累斯頓]]、[[考文垂]]、[[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柯尼斯堡]]、[[柏林]]、[[东京|東京]]、[[廣島市|廣島]]等城市,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到空襲破壞後成為廢墟,當代,世界上的許多主要城市——如[[贝鲁特|貝魯特]]、[[喀布尔|喀布爾]]、[[塞拉耶佛|薩拉熱窩]]、[[格罗兹尼|格羅茲尼]]和[[巴格达|巴格達]]也在戰爭的洗禮下部分或完全被毀。<ref>http://urban.cccb.org/urbanLibrary/htmlDbDocs/A036-C.html Stephen Graham, ''Postmortem City: Towards an Urban Geopolitics''</ref> |
|||
整個城市也被毀壞的例子也相當多元,有些城市偶爾會因自然災害而完全消失。如現代意大利的古羅馬城市[[庞贝|龐貝]],在公元1世紀的一次[[維蘇威火山]]爆發被徹底摧毀,其廢墟現在被列為世界遺產。葡萄牙的[[里斯本]]也在1755年被一場[[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大地震和海嘯]]徹底摧毀;1906年,美國舊金山也因為一場[[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大地震]]使城市完全毀於一旦。 |
|||
==改善方法== |
==改善方法== |
||
1.將現有廢墟重建。例如[[北京市|北京]]的[[圆明园|圓明園]]。 |
1.將現有廢墟重建。例如[[北京市|北京]]的[[圆明园|圓明園]]。 |
2022年8月17日 (三) 08:15的版本
廢墟指文明建築物荒廢後的遺跡。該術語是指過去以前完好無損的建築結構,由於各種因素,如缺乏維護、人為破壞或自然災害、戰爭等破壞,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建築陷入部分或全部失修狀態。造成廢墟的最常見原因是自然災害、武裝衝突和人口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長期風化和清理,許多建築物逐漸廢棄。
世界各地都有著名的遺址,其中著名的遺址來自中國古代、印度河流域等地區,津巴布韋、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印加和瑪雅遺址[1]。廢墟對歷史學、考古學和人類學都很重要。一些廢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遺產,並將它們視為理解人類價值的重要資產,應加以保存。[2]
廢墟的種類
建築物在經過多年無人使用,也沒有修建的情況下,便容易成為廢墟。更有些建築物在一開始,就因為資金不足等問題停建,造成爛尾樓。此外,歷史古蹟也會因為沒有長久維修的緣故,變成廢墟。 基於人類對於廢墟散發出獨特荒涼感所催生的恐懼感,廢墟通常都與靈異故事扯上關係。
城市
古代城市經常因應防禦需求而高度軍事化,因此設有大量防禦性的定居點或要塞。在戰爭時期的過程,這些要塞將成是武裝衝突的中心焦點,會在失敗中遭到毀滅。印度首都德里歷經七至十次毀壞洗劫,隨後重建。每個統治者都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建造這座城市,也許與廢墟重疊,或是靠近廢墟。德里七個城市的廢墟仍然可以在現代城市中找到。[3]
雖然不是現代衝突的核心,但20世紀城市的大片地區,如華沙、德累斯頓、考文垂、斯大林格勒、柯尼斯堡、柏林、東京、廣島等城市,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到空襲破壞後成為廢墟,當代,世界上的許多主要城市——如貝魯特、喀布爾、薩拉熱窩、格羅茲尼和巴格達也在戰爭的洗禮下部分或完全被毀。[4]
整個城市也被毀壞的例子也相當多元,有些城市偶爾會因自然災害而完全消失。如現代意大利的古羅馬城市龐貝,在公元1世紀的一次維蘇威火山爆發被徹底摧毀,其廢墟現在被列為世界遺產。葡萄牙的里斯本也在1755年被一場大地震和海嘯徹底摧毀;1906年,美國舊金山也因為一場大地震使城市完全毀於一旦。
改善方法
2.改建。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Nalanda University Ruins | Nalanda Travel Guide | Ancient Nalanda Site. Travel News India. 2016-10-05 [2017-02-18] (美国英语).
- ^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World Heritage. whc.unesco.org. [19 March 2018].
- ^ Max Weber, The city, 1958
- ^ http://urban.cccb.org/urbanLibrary/htmlDbDocs/A036-C.html Stephen Graham, Postmortem City: Towards an Urban Geopolitics
外部連結
- Robert Ginsberg, The Aesthetics of Ruins (New York/Amsterdam: Rodopi, 2004)
- Bibliography: Loss, Decay, Ending of Place
- Macaulay, Rose, The Pleasure of Ruins
- Ruin Memories Project
这是一篇與考古學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