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拉流斗霸: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高级移动版编辑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former country
{{Infobox former country
|native_name = Llyung Topa<br>拉流斗霸
|native_name = Llyung Topa<br>拉流斗霸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大豹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大豹共同體
|common_name =
|common_name =
|continent = 亞洲
|continent = 亞洲
第36行: 第36行:
|footnotes =
|footnotes =
}}
}}
'''拉流斗霸'''({{lang-tay|Llyung Topa}},即大豹溪),又稱'''大豹'''([[泰雅語]]:Topa)<ref>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遠足文化</ref>,為[[泰雅族]]賽考列克群所建立的部落聯盟式[[酋邦]],統治中心位於大漢溪支流三峽溪中上游地帶,即現今[[新北市]][[三峽區]]南部[[大豹溪]]周邊山區。
'''拉流斗霸'''({{lang-tay|Llyung Topa}},即大豹溪),又稱'''大豹共同體'''<ref>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遠足文化</ref>,簡稱'''大豹'''([[泰雅語]]:Topa),為[[泰雅族]]賽考列克群所建立的部落聯盟式國家,統治中心位於大漢溪支流三峽溪中上游地帶,即現今[[新北市]][[三峽區]]南部[[大豹溪]]周邊山區。


自十九世紀後期以來,其疆域不斷地遭受到清朝「開山撫番」與日本政府「理蕃政策」下的武力侵略,並於日本時代初期面臨與日本衝突的[[大豹事件]]。族人戰敗投降以後,拉流斗霸土地被日本殖民政府全數佔領,遺族十餘年後更全數被逼遷至桃園縣復興鄉山區至今<ref name="#1">傅琪貽(藤井志津枝),2019,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大豹社事件,原住民委員會出版</ref>。
自十九世紀後期以來,其疆域不斷地遭受到清朝「開山撫番」與日本政府「理蕃政策」下的武力侵略,並於日本時代初期面臨與日本衝突的[[大豹事件]]。族人戰敗投降以後,拉流斗霸土地被日本殖民政府全數佔領,遺族十餘年後更全數被逼遷至桃園縣復興鄉山區至今<ref name="#1">傅琪貽(藤井志津枝),2019,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大豹社事件,原住民委員會出版</ref>。


==歷史==
==歷史==

2022年10月1日 (六) 03:35的版本

大豹共同體
Llyung Topa
拉流斗霸
1600年前—1907年
首都大豹大社
常用语言泰雅語
宗教
優圖希信仰
總頭目 
• 約1840年代
Kotas Uxi
• ?
Ukan Syat
• ?-1908
瓦旦.燮促(Watan Syat)
历史时期古代
• 建立
1600年前
• 滅亡
1907年
继承
大日本帝國
今属于 中華民國

拉流斗霸泰雅語Llyung Topa,即大豹溪),又稱大豹共同體[1],簡稱大豹泰雅語:Topa),為泰雅族賽考列克群所建立的部落聯盟式國家,統治中心位於大漢溪支流三峽溪中上游地帶,即現今新北市三峽區南部大豹溪周邊山區。

自十九世紀後期以來,其疆域不斷地遭受到清朝「開山撫番」與日本政府「理蕃政策」下的武力侵略,並於日本時代初期面臨與日本衝突的大豹溪事件。族人戰敗投降以後,拉流斗霸土地被日本殖民政府全數佔領,遺族十餘年後更全數被逼遷至桃園縣復興鄉山區至今[2]

歷史

約莫百餘年前,Syat Sita帶領族人從發海地走到松麓,再分批從南投北港溪上游北上,抵達今新北市三峽五寮與大豹溪流域一帶之後,創建以大豹部落為政治經濟中心的大豹共同體。以成福(Ngasal Yaya)到新店屈尺一帶與為界。1870年,清政府在三角湧界線旁設立隘丁十名戍守邊疆。[2]

1862年,瓦旦‧燮促生在大豹社(位於今新北市三峽區)。成年後公推為大豹大社頭目,及大豹共同體總頭目。

日治初期,時任大豹總頭目瓦旦.燮促(Watan Syat)原本想要在橫溪大寮地一帶,在相當接近漢人生活圈的地點,設立第十四個部落,並開始種植經濟作物大菁,預計將獲取的費用,一部分用來支助在獅子頭山一帶游擊的漢人反抗軍,以鞏固雙方的攻守同盟關係。

1900年6到8月,北部泰雅族為了反抗日本的樟腦砍伐,四處襲擊隘寮。應接不暇的戰事,使得當時的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決定改採「封鎖」政策,嚴禁平地人與泰雅族交易食鹽與鐵器,並在山腰地帶派遣軍隊重點封鎖,增強既有的隘勇線。其中,特別編派了四十人駐紮於三角湧,負責十六寮經十三添到金面山一帶的隘勇線。從這時候開始,三角湧隘勇線登上了臺灣森林殖民史的舞台。[3]

在1904年的雞罩山(崙尾寮)推進隘勇線的規畫裡,日本計畫從大豹溪左岸的瓦厝埔平原出發,經由雞景山(今日的雞罩山)、崙尾寮,接到熊空山、竹坑山方面的隘勇線,從既有的三角湧隘勇線往南壓迫大豹,日本部隊從大寮地集結出發以後,日軍在設置隘勇線途中,遭到大豹人襲擊而潰逃,最後大豹群擊退了日本的侵略部隊,大豹群因此繳獲一門「七𥑬米山砲」,但因不諳操作,隨即棄置於山谷。[4]

然而在1905年至1907年間,日本總督府進行「理蕃政策」,並透過修築隘勇線的方式,入侵了大豹群的傳統領域,企圖消滅當時強盛的大豹。1906年秋,在354高地茶園地方與日軍警發生衝突,當時日方進攻轉進中,日軍與漢人隘勇死傷不少震驚日本政府,並加派軍警增加大砲、手榴彈等重武器支援,致族人在戰役中也付出相當慘痛的代價,於隔年5月動員1,900名軍警,計畫將隘勇線推進至插天山,雙方在枕頭山展開激烈的攻防戰,並互相駁火長達三個月,日警、隘勇戰死者計有上百名。[5]最終於10月3日日方攻破而占領插角大豹大社,頭目Watan Syat的宅第遭受大砲搗毀,大豹滅國,領土被劃入大日本帝國台北州海山郡,原有13社千餘人,戰役後僅在詩朗、志繼兩社共58戶298人,日本文獻最後記載了大豹的「滅亡」。[6]最後日軍因死傷慘重而停戰,並設立大豹忠魂碑紀念死傷的軍警。

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7]

疆域

大豹領土東界為katu(熊空山)、加九嶺、quri takai、熊空南山到tongan(東眼山),北面以qori giri(白雞山)、qori llihan,一直到ngasal yaya(成福)、大寮一帶為界;西面則至hbun sputum(十八洞天)、五寮溪一帶。大豹社的生活空間雖然集中在大豹溪與五寮溪流域,然而獵場與種植地的區域卻廣達三峽的大埔、橫溪與新店的平廣坑,其最北界則可至三峽與土城交界的內坡山、媽祖山、長壽山等連接形成的山陵線。以成福 (Ngasal Yaya)到新店屈尺一帶與清治台灣為界。[8]

行政區劃

大豹以大豹大社(Bngciq)為中心,再與金敏、有木、詩朗和其他各小社等,共約13 個部落共同組成。[9]

大社 部落
大豹大社 大豹本社(nguq)、九歪社、伊仔社、老仔社(luhun)、asi、tunuq
金敏大社 金敏社(knabil)
有木大社 有木社(ibox)、tunuq sinplan和tbihi
詩朗大社 詩朗社(silung)、quss、sopin

遺族

戰後,1947年瓦旦·燮促之子樂信·瓦旦(林瑞昌)提出「台北縣海山區三峽鎮大豹社原社復歸陳請書」,請求取回祖居地,但未獲回應。1952年11月樂信·瓦旦因涉及「高砂族自治會」組織[10],遭國民政府以「高山族匪諜案」罪名逮捕下獄,於1954年4月17日被槍決。

2016年8月1日,立委高金素梅帶領泰雅族人及學者,重返大豹社戰役歷史現場告慰祖靈,表示未來將在三峽大豹忠魂碑附近,建立大豹社紀念碑,讓後代更加了解歷史真相,並宣告建碑行動正式開始。[11]

參考文獻

  1. ^ 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遠足文化
  2. ^ 2.0 2.1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2019,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大豹社事件,原住民委員會出版
  3. ^ 親訪耆老、驗證文獻!《拉流斗霸》挖掘三峽大豹社歷史及遺族命運,https://udn.com/news/story/12674/59171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存档副本.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0). 
  5. ^ 傅琪貽,《大豹社事件1900-1907》,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
  6. ^ 存档副本. [202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0). 
  7. ^ 高俊宏,2017,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遠足文化
  8. ^ 藤井志津枝,2019,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大豹社事件,原住民委員會出版
  9. ^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2010,大嵙崁流域北泰雅族抗日事件始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0. ^ 吳叡人引用《湯守仁等判決書》 (PDF). [2015-1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11. ^ 網頁:《大豹社告慰祖靈 宣告建立大豹社紀念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