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舢舨: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舢舨'''或稱'''三舨''',是一種源自[[中國]]南方傳統水上[[運輸]][[交通工具]],為平底的[[木]][[船]],又流傳至其他華人聚居地及[[琉球]]。舢舨是不適合遠洋航行,因為它經不起大風大浪的環境。所以中國廣東俗語所說:「舢舨不可冒充炮艇」。早年的小舢舨長約六呎用[[搖櫓]]行駛,近年改用[[玻璃纖維]]造艇身和[[馬達]]行駛。
'''舢舨'''或稱'''三舨''',是一種源自[[中國]]南方傳統水上[[運輸]][[交通工具]],為平底的[[木]][[船]],又流傳至其他華人聚居地及[[琉球]]。舢舨是不適合遠洋航行,因為它經不起大風大浪的環境。所以中國廣東俗語所說:「舢舨不可冒充炮艇」。早年的小舢舨長約六呎用[[搖櫓]]行駛,近年改用[[玻璃纖維]]造艇身和[[馬達]]行駛。


舢舨原稱'''三板''',原意是只由三塊[[木板]]組成的簡單船隻。舢舨常見於[[東亞]]平民化的[[漁民]]地區,例如[[台灣]]、[[香港]]、廣東[[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漁村。後來流傳至[[琉球]],在當地變成{{link-ja|琉球式舢舨|サバニ}},又稱{{link-ja|鱶舟|サバニ}}。
舢舨原稱'''三板''',原意是只由三塊[[木板]]組成的簡單船隻<ref>[http://www.m-w.com/dictionary/sampan Merriam 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ref><ref>{{cite thesis |type=PhD |last=Hoogervorst |first=Tom |date=2012 |title=Southeast Asia in the ancient Indian Ocean world |publisher=University of Oxford |url=https://ora.ox.ac.uk/objects/uuid:b8b47816-7184-42ab-958e-026bc3431ea3}}</ref>。舢舨常見於[[東亞]]平民化的[[漁民]]地區,例如[[台灣]]、[[香港]]、廣東[[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漁村。後來流傳至[[琉球]],在當地變成{{link-ja|琉球式舢舨|サバニ}},又稱{{link-ja|鱶舟|サバニ}}。


==参见==
==参见==

2023年3月24日 (五) 04:22的版本

基隆文化中心基隆故事館展示的基隆河運煤舢舨模型

舢舨或稱三舨,是一種源自中國南方傳統水上運輸交通工具,為平底的,又流傳至其他華人聚居地及琉球。舢舨是不適合遠洋航行,因為它經不起大風大浪的環境。所以中國廣東俗語所說:「舢舨不可冒充炮艇」。早年的小舢舨長約六呎用搖櫓行駛,近年改用玻璃纖維造艇身和馬達行駛。

舢舨原稱三板,原意是只由三塊木板組成的簡單船隻[1][2]。舢舨常見於東亞平民化的漁民地區,例如台灣香港、廣東珠江三角洲等地的漁村。後來流傳至琉球,在當地變成琉球式舢舨日语サバニ,又稱鱶舟日语サバニ

参见

參考文獻

  1. ^ Merriam 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2. ^ Hoogervorst, Tom. Southeast Asia in the ancient Indian Ocean world (学位论文).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