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東瀛紀事 (林豪):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Tjsliza留言 | 贡献
top
Tjsliza留言 | 贡献
第1行: 第1行:
《'''東瀛紀事'''》是清[[林豪]]所著,採用[[紀事本末體]]記錄[[戴潮春事件]],該書又稱作《'''東溟紀事'''》{{r|徐}}。書在同治年間寫成,但於光緒六年(1880年)才出版<ref>{{Cite journal |last=徐 |first=惠玲 |date=2019-12-25 |title=清代林豪《淡水廳志》及其著作》 |journal=臺北文獻(直字) |issue=210 |page=61-97}}</ref>{{r|徐}}
《'''東瀛紀事'''》是清[[林豪]]所著,採用[[紀事本末體]]記錄[[戴潮春事件]],該書又稱作《'''東溟紀事'''》{{r|徐}}。書在同治年間寫成,但於光緒六年(1880年)才出版<ref>{{Cite journal |last=徐 |first=惠玲 |date=2019-12-25 |title=清代林豪《淡水廳志》及其著作》 |journal=臺北文獻(直字) |issue=210 |page=61-97}}</ref>。


== 成書經過 ==
== 成書經過 ==
作者林豪,[[金門縣|金門]]後浦人,生於一八三一年(清道光十一年),於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大正七年)逝世,是清代流寓臺灣相當重要的文人之一,被譽為著述份量最多的遊臺人士,<ref>{{Cite book|title=臺灣歷史上的人物|last=楊|first=雲萍|publisher=成文|year=1981|location=臺北|pages=220}}</ref>其在臺灣主要活動的期間是在其三十三歲(1862年、同治元年)到其六十四歲(1894年、光緒二十年),曾寓居在[[林占梅]]的[[潛園]]{{r|徐}}。遊歷臺灣的期間,收集文獻資料,並外出採訪調查,先後編纂了許多與臺灣相關的歷史作品,流傳至今日猶可見者有《東瀛紀事》、《淡水廳志訂謬》以及《澎湖廳志》等。
作者林豪,[[金門縣|金門]]後浦人,生於一八三一年(清道光十一年),於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大正七年)逝世,是清代流寓臺灣相當重要的文人之一,被譽為著述份量最多的遊臺人士,<ref>{{Cite book|title=臺灣歷史上的人物|last=楊|first=雲萍|publisher=成文|year=1981|location=臺北|pages=220}}</ref>其在臺灣主要活動的期間是在其三十三歲(1862年、同治元年)到其六十四歲(1894年、光緒二十年),曾寓居在[[林占梅]]的[[潛園]]{{r|徐}}。遊歷臺灣的期間,收集文獻資料,並外出採訪調查,先後編纂了許多與臺灣相關的歷史作品,流傳至今日猶可見者有《東瀛紀事》、《淡水廳志訂謬》以及《[[澎湖廳志]]》等。


光緒六年(1880年),林豪以所居的「小巢居閣」刊行此書以及他批評[[陳培桂]]《[[淡水廳志]]》的〈淡水廳志訂謬〉,而後委由漳州府口街的多文齋發售{{r|徐}}。
光緒六年(1880年),林豪以所居的「小巢居閣」刊行此書以及他批評[[陳培桂]]《[[淡水廳志]]》的〈淡水廳志訂謬〉,而後委由漳州府口街的多文齋發售{{r|徐}}。


== 內容篇章 ==
== 內容篇章 ==
林豪撰寫《東瀛紀事》分上下兩卷,其敘述安排是先以上卷〈戴逆倡亂〉、〈賊陷彰化城〉描寫事件爆發過程,然後以〈郡治籌防始末〉、〈鹿港防剿始末〉、〈北路防剿始末〉、〈大甲城守〉、〈嘉義城守〉、〈南路防剿始末〉等文描寫各地應變的狀況{{r|徐}}。而描寫官軍對抗戴潮春勢力的過程,則有〈塗庫拒賊始末〉、〈翁仔社屯軍始末〉、〈官軍收復彰化縣始末〉、〈逆首戴潮春伏誅〉、〈憨虎晟伏誅〉、〈餘匪〉等文{{r|徐}}。此外還有描寫官軍重大挫敗的〈斗六門之陷〉,以及補充用的〈災祥〉、〈叢談(上)〉、〈叢談(下)〉{{r|徐}}<ref>楊彩雲,〈林豪《頌清堂詩集.臺陽草》之研究〉,2019年6月,頁29。</ref>。
林豪撰寫《東瀛紀事》分上下兩卷,其敘述安排是先以上卷〈戴逆倡亂〉、〈賊陷彰化城〉描寫事件爆發過程,然後以〈郡治籌防始末〉、〈鹿港防剿始末〉、〈北路防剿始末〉、〈大甲城守〉、〈嘉義城守〉、〈南路防剿始末〉等文描寫各地應變的狀況{{r|徐}}。而描寫官軍對抗戴潮春勢力的過程,則有〈塗庫拒賊始末〉、〈翁仔社屯軍始末〉、〈官軍收復彰化縣始末〉、〈逆首戴潮春伏誅〉、〈憨虎晟伏誅〉、〈餘匪〉等文{{r|徐}}。此外還有描寫官軍重大挫敗的〈斗六門之陷〉,以及補充用的〈災祥〉、〈叢談(上)〉、〈叢談(下)〉{{r|徐}}<ref name=":0">楊彩雲,〈林豪《頌清堂詩集.臺陽草》之研究〉,2019年6月,頁29。</ref>。


== 作品評價 ==
== 作品評價 ==
連橫稱許《東瀛紀事》:「饒有史法。」[3][5]《東瀛紀事》在文學與史學兩方面皆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文學研究者應用此書時主要聚焦書中的遣詞用句、人物塑造及敘事結構等,史學研究者則注重文獻比對、社會背景與考察等。其原文也應用不少一般人乍看較難理解的字詞與典故,而本書校注者能予深入淺出的註釋解讀,可說對於相關史料運用相當嫻熟<ref>{{Cite journal |last=洪 |first=麗玫 |date=2012-03 |title=臺灣歷史文獻的多重解碼 顧敏耀《東瀛紀事校注》評析 |journal=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issue=159}}</ref>。
[[連橫 (歷史學家)|連橫]]稱許《東瀛紀事》:「饒有史法。」<ref name=":0" /><ref>{{Cite book|title=臺灣詩乘|last=連|first=橫|publisher=大通書局|year=1987|location=臺北|pages=180}}</ref>《東瀛紀事》在文學與史學兩方面皆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文學研究者應用此書時主要聚焦書中的遣詞用句、人物塑造及敘事結構等,史學研究者則注重文獻比對、社會背景與考察等。其原文也應用不少一般人乍看較難理解的字詞與典故,而本書校注者能予深入淺出的註釋解讀,可說對於相關史料運用相當嫻熟<ref>{{Cite journal |last=洪 |first=麗玫 |date=2012-03 |title=臺灣歷史文獻的多重解碼 顧敏耀《東瀛紀事校注》評析 |journal=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issue=159}}</ref>。


== 參考來源 ==
== 參考來源 ==
{{wikisource|東瀛紀事}}連橫臺灣詩乘》,北:大通局,1987年,頁180
{{wikisource|東瀛紀事}}林豪原著;顧敏耀校釋;國家敎育硏究院主編,東瀛紀事校注》,北:台灣房出版公司,2011 {{reflist|refs=

林豪原著;顧敏耀校釋;國家敎育硏究院主編,《東瀛紀事校注》,台北:台灣書房出版公司,2011 。

潘是輝,〈林豪編纂地方志書的理念與實踐〉,2006年。{{reflist|refs=
<ref name="徐">{{cite journal|author=徐惠玲 |title=〈清代林豪《淡水廳志》及其著作〉|journal=《臺北文獻(直字)》 |issue=210 |date=2019-12-25 |pages=61-97}}</ref>
<ref name="徐">{{cite journal|author=徐惠玲 |title=〈清代林豪《淡水廳志》及其著作〉|journal=《臺北文獻(直字)》 |issue=210 |date=2019-12-25 |pages=61-97}}</ref>
}}
}}

2023年6月5日 (一) 04:03的版本

東瀛紀事》是清林豪所著,採用紀事本末體記錄戴潮春事件,該書又稱作《東溟紀事[1]。書在同治年間寫成,但於光緒六年(1880年)才出版[2]

成書經過

作者林豪,金門後浦人,生於一八三一年(清道光十一年),於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大正七年)逝世,是清代流寓臺灣相當重要的文人之一,被譽為著述份量最多的遊臺人士,[3]其在臺灣主要活動的期間是在其三十三歲(1862年、同治元年)到其六十四歲(1894年、光緒二十年),曾寓居在林占梅潛園[1]。遊歷臺灣的期間,收集文獻資料,並外出採訪調查,先後編纂了許多與臺灣相關的歷史作品,流傳至今日猶可見者有《東瀛紀事》、《淡水廳志訂謬》以及《澎湖廳志》等。

光緒六年(1880年),林豪以所居的「小巢居閣」刊行此書以及他批評陳培桂淡水廳志》的〈淡水廳志訂謬〉,而後委由漳州府口街的多文齋發售[1]

內容篇章

林豪撰寫《東瀛紀事》分上下兩卷,其敘述安排是先以上卷〈戴逆倡亂〉、〈賊陷彰化城〉描寫事件爆發過程,然後以〈郡治籌防始末〉、〈鹿港防剿始末〉、〈北路防剿始末〉、〈大甲城守〉、〈嘉義城守〉、〈南路防剿始末〉等文描寫各地應變的狀況[1]。而描寫官軍對抗戴潮春勢力的過程,則有〈塗庫拒賊始末〉、〈翁仔社屯軍始末〉、〈官軍收復彰化縣始末〉、〈逆首戴潮春伏誅〉、〈憨虎晟伏誅〉、〈餘匪〉等文[1]。此外還有描寫官軍重大挫敗的〈斗六門之陷〉,以及補充用的〈災祥〉、〈叢談(上)〉、〈叢談(下)〉[1][4]

作品評價

連橫稱許《東瀛紀事》:「饒有史法。」[4][5]《東瀛紀事》在文學與史學兩方面皆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文學研究者應用此書時主要聚焦書中的遣詞用句、人物塑造及敘事結構等,史學研究者則注重文獻比對、社會背景與考察等。其原文也應用不少一般人乍看較難理解的字詞與典故,而本書校注者能予深入淺出的註釋解讀,可說對於相關史料運用相當嫻熟[6]

參考來源

林豪原著;顧敏耀校釋;國家敎育硏究院主編,《東瀛紀事校注》,台北:台灣書房出版公司,2011 。

  1. ^ 1.0 1.1 1.2 1.3 1.4 1.5 徐惠玲. 〈清代林豪《淡水廳志》及其著作〉. 《臺北文獻(直字)》. 2019-12-25, (210): 61-97. 
  2. ^ 徐, 惠玲. 清代林豪《淡水廳志》及其著作》. 臺北文獻(直字). 2019-12-25, (210): 61-97. 
  3. ^ 楊, 雲萍. 臺灣歷史上的人物. 臺北: 成文. 1981: 220. 
  4. ^ 4.0 4.1 楊彩雲,〈林豪《頌清堂詩集.臺陽草》之研究〉,2019年6月,頁29。
  5. ^ 連, 橫. 臺灣詩乘. 臺北: 大通書局. 1987: 180. 
  6. ^ 洪, 麗玫. 臺灣歷史文獻的多重解碼 顧敏耀《東瀛紀事校注》評析.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12-03,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