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臺灣:修订间差异
小 修正失效的網頁錨點: 2023-02-08 #機關雜誌:《文藝台灣》→臺灣文藝家協會#機關雜誌:《文藝臺灣》 标签:已更改重定向目标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REDIRECT [[臺灣文藝家協會#機關雜誌:《文藝臺灣》]] |
#REDIRECT [[臺灣文藝家協會#機關雜誌:《文藝臺灣》]] |
||
日治末期「臺灣文藝家協會」以「臺灣文學的向上發展與會員之親睦」為目的所發行的文學雜誌<ref name=":0">{{Cite web|title=臺灣大百科全書|url=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78}}</ref>。《文藝臺灣》作為含括文學、民俗、繪畫、裝訂藝術之文藝雜誌,其內容相當豐富多元。文學方面的參與者包括[[西川滿]]、[[濱田隼雄]]、川合三良、[[新垣宏一]]、[[島田謹二]]、[[矢野峰人]]、[[周金波]]、[[龍瑛宗]]、[[陳火泉]]、[[黃得時]]、[[楊雲萍]]、[[黃鳳姿]]、[[張文環]]、[[葉石濤]]等。<ref name=":1">{{Cite web|title=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url=https://db.nmtl.gov.tw/site4/s3/journalinfo?jno=019}}</ref> |
|||
== 沿革與宗旨 == |
|||
1939年《臺灣日日新報》文藝欄編輯西川滿,與詩人[[北原政吉]]成立「臺灣詩人協會」,同年12月發行機關雜誌《[[華麗島]]》詩刊,共發行一期。同年12月「臺灣詩人協會」改組為「[[臺灣文藝家協會]]」,共有台、日作家六十二人參與,以黃得時、西川滿為籌備委員。隔年的1月1日,該協會的機關雜誌《文藝台灣》創刊,全部以日文創作,提倡藝術至上論,由西川滿擔任主編兼發行人,另聘台灣人邱炳南([[邱永漢]])、黃得時、龍瑛宗擔任編輯委員。<ref name=":1" /> |
|||
《文藝臺灣》創刊號於1940年1月1日由「臺灣文藝家協會」發行,至1944年1月1日發行7卷2號終刊為止,共發行38號,為日本統治期台灣所發行之綜合文藝雜誌中最為長壽者<ref name=":1" />。西川滿企圖藉由此刊物「成為台灣文化的支柱重心」,內容包括小說、詩、劇本、俳句、短歌、繪畫等。<ref name=":2">{{Cite web|title=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url=https://www.tlvm.com.tw/zh/Theme/ExhibitionArticleCont?Exbid=71}}</ref>一開始定位為雙月刊,《文藝台灣》創刊號內容多半為詩作,亦可視為《華麗島》第二號。<ref name=":1" /> 西川滿透過一本綜合性的文藝雜誌「成為台灣文化的支柱重心」,除了新詩、小說、評論這種新文學的文類,也有短歌、俳句等屬於日本傳統文學的文類,此外也刊載繪畫、版畫之類的藝術作品。《文藝台灣》與《台灣文學 (雜誌)》的台灣人作家的作品,曾經被當時台灣總督府發行的《台灣時報》為首,《台灣日日新報》等台灣各報紙雜誌大力刊載。 |
|||
《文藝臺灣》發行至昭和19年(1944) 1月停刊,期間隨著協會改組,亦分為「台灣文藝家協會」機關雜誌時期,以及「文藝台灣社」同人雜誌時期,風格各有不同,1941年與《台灣文學》並列為戰爭時期台灣二大純文藝雜誌,1944年1月發行終刊號,與同時期停刊的《台灣文學》等雜誌合併為《臺灣文藝》。<ref name=":2" /> |
|||
== 文學地位 == |
|||
《文藝臺灣》所著眼的鄉土並非臺灣人生活嚴酷現實的臺灣,而是生活在臺灣的日本人,在憧憬著日本內地的同時,以旅行者的角度探索充滿異國情調的臺灣,綜觀《文藝臺灣》中,充分的反映了西川滿眼中所追求幻想之美的文學風格。<ref name=":0" />創刊號及最初幾期之刊登的文類以詩歌為大宗,其中又以新詩為主,間雜短歌、俳句;其後以綜合性文藝刊物為目標發展,逐漸增加小說、隨筆、評論以及民俗考據文章,在美術設計風格上則仍延續自《媽祖》、《華麗島》以來,結合「[[府展]]」重要版畫家[[立石鐵臣]]、[[宮田彌太郎]]作品的形式,寓含臺灣民俗與宗教色彩<ref name=":1" />。 |
|||
== 外部連結 == |
|||
<ref name=":0" /> |
|||
__FORCETOC__ |
|||
__STATICREDIRECT__ |
2023年6月5日 (一) 09:29的版本
重定向到:
日治末期「臺灣文藝家協會」以「臺灣文學的向上發展與會員之親睦」為目的所發行的文學雜誌[1]。《文藝臺灣》作為含括文學、民俗、繪畫、裝訂藝術之文藝雜誌,其內容相當豐富多元。文學方面的參與者包括西川滿、濱田隼雄、川合三良、新垣宏一、島田謹二、矢野峰人、周金波、龍瑛宗、陳火泉、黃得時、楊雲萍、黃鳳姿、張文環、葉石濤等。[2]
沿革與宗旨
1939年《臺灣日日新報》文藝欄編輯西川滿,與詩人北原政吉成立「臺灣詩人協會」,同年12月發行機關雜誌《華麗島》詩刊,共發行一期。同年12月「臺灣詩人協會」改組為「臺灣文藝家協會」,共有台、日作家六十二人參與,以黃得時、西川滿為籌備委員。隔年的1月1日,該協會的機關雜誌《文藝台灣》創刊,全部以日文創作,提倡藝術至上論,由西川滿擔任主編兼發行人,另聘台灣人邱炳南(邱永漢)、黃得時、龍瑛宗擔任編輯委員。[2]
《文藝臺灣》創刊號於1940年1月1日由「臺灣文藝家協會」發行,至1944年1月1日發行7卷2號終刊為止,共發行38號,為日本統治期台灣所發行之綜合文藝雜誌中最為長壽者[2]。西川滿企圖藉由此刊物「成為台灣文化的支柱重心」,內容包括小說、詩、劇本、俳句、短歌、繪畫等。[3]一開始定位為雙月刊,《文藝台灣》創刊號內容多半為詩作,亦可視為《華麗島》第二號。[2] 西川滿透過一本綜合性的文藝雜誌「成為台灣文化的支柱重心」,除了新詩、小說、評論這種新文學的文類,也有短歌、俳句等屬於日本傳統文學的文類,此外也刊載繪畫、版畫之類的藝術作品。《文藝台灣》與《台灣文學 (雜誌)》的台灣人作家的作品,曾經被當時台灣總督府發行的《台灣時報》為首,《台灣日日新報》等台灣各報紙雜誌大力刊載。
《文藝臺灣》發行至昭和19年(1944) 1月停刊,期間隨著協會改組,亦分為「台灣文藝家協會」機關雜誌時期,以及「文藝台灣社」同人雜誌時期,風格各有不同,1941年與《台灣文學》並列為戰爭時期台灣二大純文藝雜誌,1944年1月發行終刊號,與同時期停刊的《台灣文學》等雜誌合併為《臺灣文藝》。[3]
文學地位
《文藝臺灣》所著眼的鄉土並非臺灣人生活嚴酷現實的臺灣,而是生活在臺灣的日本人,在憧憬著日本內地的同時,以旅行者的角度探索充滿異國情調的臺灣,綜觀《文藝臺灣》中,充分的反映了西川滿眼中所追求幻想之美的文學風格。[1]創刊號及最初幾期之刊登的文類以詩歌為大宗,其中又以新詩為主,間雜短歌、俳句;其後以綜合性文藝刊物為目標發展,逐漸增加小說、隨筆、評論以及民俗考據文章,在美術設計風格上則仍延續自《媽祖》、《華麗島》以來,結合「府展」重要版畫家立石鐵臣、宮田彌太郎作品的形式,寓含臺灣民俗與宗教色彩[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