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波兰尼:修订间差异
H2NCH2COOH(留言 | 贡献) 小无编辑摘要 |
H2NCH2COOH(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19行: | 第19行: | ||
| spouse = Magda Elizabeth Kemeny |
| spouse = Magda Elizabeth Kemeny |
||
| partner = |
| partner = |
||
| children = [[约翰·查尔斯·波 |
| children =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George Polanyi |
||
| relatives = [[卡尔·波兰尼]](哥哥)<br /> {{tsl|en|Kari Polanyi Levitt|卡利·波兰尼·莱维特}}(侄女) |
| relatives = [[卡尔·波兰尼]](哥哥)<br /> {{tsl|en|Kari Polanyi Levitt|卡利·波兰尼·莱维特}}(侄女) |
||
| awards = {{tsl|en|Gifford Lectures||Gifford Lectures}} {{small|(1951-1952)}}<br>{{tsl|en|List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elected in 1944||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small|(1944)}} |
| awards = {{tsl|en|Gifford Lectures||Gifford Lectures}} {{small|(1951-1952)}}<br>{{tsl|en|List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elected in 1944||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small|(1944)}} |
||
第32行: | 第32行: | ||
=== 早年生活 === |
=== 早年生活 === |
||
迈克尔·波兰尼,原名 |
迈克尔·波兰尼,原名米哈利·波拉茨克({{Lang-hu|Polányi Mihály}}),在[[布达佩斯]]出生,是米哈利·波拉茨克({{Lang-hu|Milhály Pollacsek}})和希希莉娅·波拉茨克(原名希希莉娅·沃尔,{{Lang-hu|Cecília Wohl}})的第五个孩子。 |
||
=== 教育 === |
=== 教育 === |
||
第38行: | 第38行: | ||
==家庭== |
==家庭== |
||
迈克尔·波兰尼的哥哥[[卡尔·波兰尼]]也是一位哲学与经济学的通才。他的儿子[[约翰·查尔斯·波 |
迈克尔·波兰尼的哥哥[[卡尔·波兰尼]]也是一位哲学与经济学的通才。他的儿子[[约翰·查尔斯·波拉尼]]获得了[[诺贝尔奖]]。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2023年6月21日 (三) 06:39的版本
迈克尔·波兰尼 Polányi Mihály FRS | |
---|---|
出生 | Pollacsek Mihály 1891年3月11日 奥匈帝国布达佩斯 |
逝世 | 1976年2月22日 英格兰北安普顿 | (84歲)
教育程度 | Graduated in medicine, 1913; PhD in physical chemistry, 1919 |
母校 | 布达佩斯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布达佩斯大学 |
职业 | 物理化学教授、社会研究教授 |
雇主 | 威廉皇帝学会 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 牛津大學墨頓學院 |
知名于 | 波兰尼悖论 波兰尼球体 波兰尼势能理论 贝尔-埃文斯-波兰尼规则 艾林-波兰尼方程 流动塑性理论 过渡态理论 鱼叉反应 隐性知识 后批判 |
配偶 | Magda Elizabeth Kemeny |
儿女 |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George Polanyi |
亲属 | 卡尔·波兰尼(哥哥) 卡利·波兰尼·莱维特(侄女) |
奖项 | Gifford Lectures (1951-1952)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1944) |
迈克尔·波兰尼(匈牙利語:Polányi Mihály,英語:Michael Polanyi,1891年3月11日—1976年2月22日) 是一名匈牙利裔英籍通才。他对物理化学、经济和哲学都有很重要的贡献。他认为实证主义给人提供了一种“知”的错觉,让人无法达到最高成就。
他在物理化学中的研究包括化学动力学,X射线晶体学和气体的吸附。在1921年,他成为了研究纤维衍射的先驱;1934年开始研究延展金属塑性變形的位错理论。
他于1926年移居德国,在柏林的凯撒-威廉学院担任化学教授。 1933年他移居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一开始做了化学教授,后来成了社会科学教授。他的两名学生(其中有尤金·维格纳)和他的儿子(约翰·查尔斯·波兰尼)获得了诺贝尔奖。[1]1944年,他成为了皇家学会的一员。
生平
早年生活
迈克尔·波兰尼,原名米哈利·波拉茨克(匈牙利語:Polányi Mihály),在布达佩斯出生,是米哈利·波拉茨克(匈牙利語:Milhály Pollacsek)和希希莉娅·波拉茨克(原名希希莉娅·沃尔,匈牙利語:Cecília Wohl)的第五个孩子。
教育
1909年,波兰尼从布达佩斯-法所里福音文理中学(匈牙利語:Budapest-Fasori Evangélikus Gimnázium)毕业后,他参加了医生培训,并在1914年拿到了医师证。他是伽利略小组的一员。在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教授伊格纳奇·费弗尔 的帮助下,他获得了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的一所理工大学学习化学的奖学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奥匈帝国的一名军医,他被派往了塞爾維亞前线。1916年,他在病假中完成了他关于吸附的博士论文。他的研究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支持,导师是古斯塔夫·布赫博科 。1919年,他被授予皇家佩斯大學的博士学位。
家庭
迈克尔·波兰尼的哥哥卡尔·波兰尼也是一位哲学与经济学的通才。他的儿子约翰·查尔斯·波拉尼获得了诺贝尔奖。
参考文献
- ^ Wigner, E. P.; Hodgkin, R. A. Michael Polanyi. 12 March 1891 -- 22 February 1976.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77, 23: 413. doi:10.1098/rsbm.1977.0016.
外部链接
-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Mary Jo Nye
- Polanyi Socie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me page
-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st and Postcritical Stud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PCPS and its journal, "Appraisal", takes a special interest in Michael Polanyi.
- Polanyi resourc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erraticimpact.com
- Polanyia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l. 8, Number 1–2
- Smith, M. K., 2003, "Michael Polanyi and tacit knowled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encyclopa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 "Life's Irreducible Struc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chael Polany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cientific Affiliation. Volume 22 (December 1970): 123–31. Links to Responses by Stanford Materials Science Professor Richard H. Bube and another member of the ASA Cohn Duricz.
- 互联网档案馆中迈克尔·波兰尼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 Guide to the Michael Polanyi Papers 1900-197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pecial Collections Research Cen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