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隆延:修订间差异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3 |
|||
第3行: | 第3行: | ||
== 生平 == |
== 生平 == |
||
張隆延,生於南京市。祖父韶臣公為前清軍門提督,積功任蘇淞鎮總兵,定居南京。父鑑泉公,蔭二品,任郵傳部郎中。家中收藏豐富,自幼耳濡目染,對金石書畫有所涉獵。張氏於1928年入[[金陵大学|金陵大學]]就讀[[政治學系|政治系]],跨讀[[中國語文學系|國文系]],從[[胡小石]](1888-1962)習中國文學史、古今詩選與書道。受國學大師[[黄侃|黃侃]](1886年-1935年)賞識,收為入室弟子。193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金陵大學政治系;第二年赴[[法国|法國]]留學,三年後獲[[南锡|南溪]](Nancy)大學[[法学|法學]]博士學位。後於柏林大學、[[牛津大学|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學]]做研究。早年擔任駐德國大使館、[[联合国|聯合國]]秘書處專員、翻譯員等職。來台後,1957年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有「書法家校長」之稱。1962年,出任[[中國文化大學|文化大學]]藝術學系主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1964年被選為瑞士國際藝術及文學院的永久院士。1966年奉派巴黎出任駐[[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常任副代表。1971年,寓居[[纽约|紐約]],任教於[[聖若望大學|聖約翰大學]]。1978年退休,獲聖約翰大學授予傑出客座教授。1999年曾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回顧展。2009年5月1日凌晨1時張氏於美國紐約醫院皇后醫療中心辭世。 |
張隆延,生於南京市。祖父韶臣公為前清軍門提督,積功任蘇淞鎮總兵,定居南京。父鑑泉公,蔭二品,任郵傳部郎中。家中收藏豐富,自幼耳濡目染,對金石書畫有所涉獵。張氏於1928年入[[金陵大学|金陵大學]]就讀[[政治學系|政治系]],跨讀[[中國語文學系|國文系]],從[[胡小石]](1888-1962)習中國文學史、古今詩選與書道。受國學大師[[黄侃|黃侃]](1886年-1935年)賞識,收為入室弟子。193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金陵大學政治系;第二年赴[[法国|法國]]留學,三年後獲[[南锡|南溪]](Nancy)大學[[法学|法學]]博士學位。後於柏林大學、[[牛津大学|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學]]做研究。早年擔任駐德國大使館、[[联合国|聯合國]]秘書處專員、翻譯員等職。來台後,1957年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有「書法家校長」之稱。1962年,出任[[中國文化大學|文化大學]]藝術學系主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1964年被選為瑞士國際藝術及文學院的永久院士。1966年奉派巴黎出任駐[[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常任副代表。1971年,寓居[[纽约|紐約]],任教於[[聖若望大學|聖約翰大學]]。1978年退休,獲聖約翰大學授予傑出客座教授。1999年曾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回顧展。2009年5月1日凌晨1時張氏於美國紐約醫院皇后醫療中心辭世。<ref>{{Cite book|title=以神遇--張隆延先生紀念文集|isbn=9789861615066|location=台北市|editor-last=張|editor-first=杏如}}</ref> |
||
== 書法 == |
== 書法 == |
||
張隆延師從胡小石,研習中國文學史、文字學及書道,並臨習[[何紹基]](1799年-1873年)臨漢《[[张迁碑|張遷碑]]》,對其[[隶书|隸]]法加以學習,又廣臨漢代隸書諸碑,得其古樸瘦勁之趣。中年對於[[汉朝|漢代]][[简牍|簡牘]]多有臨習,並從中細查與隸書相近之法。除隸書外,對[[宋朝|宋代]]名家亦多臨寫,其臨[[黃庭堅]](1045年-1105年)、[[米芾]](1051年-1107年)等人之作,形神均備。對於書論亦有研究,縱溯遠古。1971年所著《中國書法》([https://www.worldcat.org/en/title/722096 La Calligraphie chinoise, un art à quatre dimensions] {{Wayback|url=https://www.worldcat.org/en/title/722096 |date=20230223204149 }}),以法文在[[巴黎]]出版。1990年與任教聖約翰大學的弟子米樂(Peter Miller)合作出版《中國書法四千年》([https://www.worldcat.org/en/title/19554469 F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Wayback|url=https://www.worldcat.org/en/title/19554469 |date=20230223202640 }})。 |
張隆延師從胡小石,研習中國文學史、文字學及書道,並臨習[[何紹基]](1799年-1873年)臨漢《[[张迁碑|張遷碑]]》,對其[[隶书|隸]]法加以學習,又廣臨漢代隸書諸碑,得其古樸瘦勁之趣。中年對於[[汉朝|漢代]][[简牍|簡牘]]多有臨習,並從中細查與隸書相近之法。除隸書外,對[[宋朝|宋代]]名家亦多臨寫,其臨[[黃庭堅]](1045年-1105年)、[[米芾]](1051年-1107年)等人之作,形神均備。<ref>{{Cite book|title=堂堂乎張‧隆古延今--賀張隆延老師九十回顧展|last=傅|first=申}}</ref>對於書論亦有研究,縱溯遠古。1971年所著《中國書法》([https://www.worldcat.org/en/title/722096 La Calligraphie chinoise, un art à quatre dimensions] {{Wayback|url=https://www.worldcat.org/en/title/722096 |date=20230223204149 }}),以法文在[[巴黎]]出版。1990年與任教聖約翰大學的弟子米樂(Peter Miller)合作出版《中國書法四千年》([https://www.worldcat.org/en/title/19554469 F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Wayback|url=https://www.worldcat.org/en/title/19554469 |date=20230223202640 }})。 |
||
張隆延執教多年,作育英才無數。包括[[姚一葦]](1922年-1997)、[[胡念祖 (畫家)|胡念祖]](1927年-2019年)、[[劉國松 (畫家)|劉國松]](1932年-)、陳瑞康(1935年-)、[[傅申 (藝術家)|傅申]](1936年-)、劉平衡(1936年-2016)、王士儀(1939年-)、張清治(1943年-)、羅建武(1944年-)、袁中平(1959年-)等等,均為其門生。 |
張隆延執教多年,作育英才無數。包括[[姚一葦]](1922年-1997)、[[胡念祖 (畫家)|胡念祖]](1927年-2019年)、[[劉國松 (畫家)|劉國松]](1932年-)、陳瑞康(1935年-)、[[傅申 (藝術家)|傅申]](1936年-)、劉平衡(1936年-2016)、王士儀(1939年-)、張清治(1943年-)、羅建武(1944年-)、袁中平(1959年-)等等,均為其門生。 |
2023年7月6日 (四) 01:27的版本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2月22日) |
張隆延(1909年9月7日—2009年5月1日),本名龍炎,後改名隆延[1],字十之,號罍翁,近代書法家、藝評家。
生平
張隆延,生於南京市。祖父韶臣公為前清軍門提督,積功任蘇淞鎮總兵,定居南京。父鑑泉公,蔭二品,任郵傳部郎中。家中收藏豐富,自幼耳濡目染,對金石書畫有所涉獵。張氏於1928年入金陵大學就讀政治系,跨讀國文系,從胡小石(1888-1962)習中國文學史、古今詩選與書道。受國學大師黃侃(1886年-1935年)賞識,收為入室弟子。1932年以第一名畢業於金陵大學政治系;第二年赴法國留學,三年後獲南溪(Nancy)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於柏林大學、牛津大學及哈佛大學做研究。早年擔任駐德國大使館、聯合國秘書處專員、翻譯員等職。來台後,1957年任台灣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有「書法家校長」之稱。1962年,出任文化大學藝術學系主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1964年被選為瑞士國際藝術及文學院的永久院士。1966年奉派巴黎出任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常任副代表。1971年,寓居紐約,任教於聖約翰大學。1978年退休,獲聖約翰大學授予傑出客座教授。1999年曾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回顧展。2009年5月1日凌晨1時張氏於美國紐約醫院皇后醫療中心辭世。[2]
書法
張隆延師從胡小石,研習中國文學史、文字學及書道,並臨習何紹基(1799年-1873年)臨漢《張遷碑》,對其隸法加以學習,又廣臨漢代隸書諸碑,得其古樸瘦勁之趣。中年對於漢代簡牘多有臨習,並從中細查與隸書相近之法。除隸書外,對宋代名家亦多臨寫,其臨黃庭堅(1045年-1105年)、米芾(1051年-1107年)等人之作,形神均備。[3]對於書論亦有研究,縱溯遠古。1971年所著《中國書法》(La Calligraphie chinoise, un art à quatre dimens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以法文在巴黎出版。1990年與任教聖約翰大學的弟子米樂(Peter Miller)合作出版《中國書法四千年》(F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張隆延執教多年,作育英才無數。包括姚一葦(1922年-1997)、胡念祖(1927年-2019年)、劉國松(1932年-)、陳瑞康(1935年-)、傅申(1936年-)、劉平衡(1936年-2016)、王士儀(1939年-)、張清治(1943年-)、羅建武(1944年-)、袁中平(1959年-)等等,均為其門生。
藝評
張隆延於書法外,也勤於著述,曾以「九方皋」筆名,為《中華日報》寫海外見聞,專欄名《西洋景》,1970年由傳記文學社集結成書,並有多則藝術評論發表於報端。[4]
個人著作
張隆延,《西洋景》,台北:傳記文學社,1970
張隆延,《張隆延書法論述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Léon Long Yien Chang,La Calligraphie Chinoise: Un Art à Quatre Dimensions,Paris: Le Club Francais du Livre,1971。
張隆延、米樂(Peter Miller),《中國書法四千年》,(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0。
Leon Long-yien Chang、Peter Miller,Four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alligraph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參考資料
- ^ 張, 隆延. 張隆延書法九十回顧展. 臺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9. ISBN 957-02-3326-5. OCLC 813906073.
- ^ 張, 杏如 (编). 以神遇--張隆延先生紀念文集. 台北市. ISBN 9789861615066.
- ^ 傅, 申. 堂堂乎張‧隆古延今--賀張隆延老師九十回顧展.
- ^ 周, 容儀. 張隆延書學理念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東方藝術史組碩士論文.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