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林步基: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0个来源,并将1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6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0个来源,并将1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5
第5行: 第5行:
1927年,林步基出任圣公会福建教区的[[主教座堂]][[苍霞洲基督堂]]的首任牧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规定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福州三一学校]]为向国民政府立案,英籍校长[[来必翰]]辞去职务,改由林步基出任第一任华人校长。1929年,三一中学爆发大规模的学潮,反对前校长来必翰认定两名学生有猥亵行为,将其开除,新任校长林步基采取镇压措施,将请愿学生全部开除,又请警察在校门口站岗。约300名学生走上街头,罢课示威游行,至城内教育厅及国民党省党部请愿,控诉来必翰为帝国主义分子,而林步基为帝国主义走狗,声势很大。最后福建省教育厅下令停办三一学校中学部。林步基改组三一中学,聘请从[[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等名校毕业的[[陈景磐]]、[[陈鹏远]]、[[余泽鸿]]、[[刘玉苍]]4人来任教。
1927年,林步基出任圣公会福建教区的[[主教座堂]][[苍霞洲基督堂]]的首任牧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规定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福州三一学校]]为向国民政府立案,英籍校长[[来必翰]]辞去职务,改由林步基出任第一任华人校长。1929年,三一中学爆发大规模的学潮,反对前校长来必翰认定两名学生有猥亵行为,将其开除,新任校长林步基采取镇压措施,将请愿学生全部开除,又请警察在校门口站岗。约300名学生走上街头,罢课示威游行,至城内教育厅及国民党省党部请愿,控诉来必翰为帝国主义分子,而林步基为帝国主义走狗,声势很大。最后福建省教育厅下令停办三一学校中学部。林步基改组三一中学,聘请从[[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等名校毕业的[[陈景磐]]、[[陈鹏远]]、[[余泽鸿]]、[[刘玉苍]]4人来任教。


林步基于1930年底离开福州,前往河南开封南关医院前街,于1930年-1932年,任圣公会豫中中学(今开封市第三中学)首任校长。此后定居上海,1942年-1943年任华童公学校长 <ref>[http://xxgk.pte.sh.cn/jyzx/article/2010/1020/11735/default.html%20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历任校长]</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108239/n99452/n99481/n99497/index.html |title=上海专业志 普教志 第十一篇学校简介 第一章各区(县)学校介绍 |access-date=2021-04-14 |archive-date=2019-07-1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8183231/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108239/n99452/n99481/n99497/index.html |dead-url=no }}</ref><ref>[http://www.shtong.gov.cn/dfz%5Fweb/DFZ/ZhangInfo%3Fidnode%3D164739%26tableName%3Duserobject1a%26id%3D%2D1 普陀区教育志 >> 第三章中学教育 >> 第六节中学简介]{{Dead link}}</ref>
林步基于1930年底离开福州,前往河南开封南关医院前街,于1930年-1932年,任圣公会豫中中学(今开封市第三中学)首任校长。此后定居上海,1942年-1943年任华童公学校长 <ref>[http://xxgk.pte.sh.cn/jyzx/article/2010/1020/11735/default.html%20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历任校长]{{Dead link}}</ref><ref>{{Cite web |url=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108239/n99452/n99481/n99497/index.html |title=上海专业志 普教志 第十一篇学校简介 第一章各区(县)学校介绍 |access-date=2021-04-14 |archive-date=2019-07-1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718183231/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108239/n99452/n99481/n99497/index.html |dead-url=no }}</ref><ref>[http://www.shtong.gov.cn/dfz%5Fweb/DFZ/ZhangInfo%3Fidnode%3D164739%26tableName%3Duserobject1a%26id%3D%2D1 普陀区教育志 >> 第三章中学教育 >> 第六节中学简介]{{Dead link}}</ref>


为应对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林步基发表有《非基督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之比较》。1932年,林步基又发表《五年运动与苏俄五年计划的比较》<ref>《中华归主》第130期,1932年11月</ref>。1935年编写《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九十年历史》。1941年,翻译龚斯德的《基督教与现代潮流》。
为应对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林步基发表有《非基督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之比较》。1932年,林步基又发表《五年运动与苏俄五年计划的比较》<ref>《中华归主》第130期,1932年11月</ref>。1935年编写《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九十年历史》。1941年,翻译龚斯德的《基督教与现代潮流》。

2023年8月25日 (五) 15:49的版本

林步基(英語:Lin Pu-chi,1894年—1973年[1])中国圣公会著名牧师、福州三一学校校长、福建基督教教育董事会会长。

林步基出生于中国福州仓山居安里7号。他的家庭是福州较早的基督徒之一。他的父亲林叨安医生来自宁德二都,是密马可医生(Marcus Mackenzie)在福宁博济医院的学生,后来成为福州塔亭医院的第一位华人医生[2]

1927年,林步基出任圣公会福建教区的主教座堂苍霞洲基督堂的首任牧师。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规定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福州三一学校为向国民政府立案,英籍校长来必翰辞去职务,改由林步基出任第一任华人校长。1929年,三一中学爆发大规模的学潮,反对前校长来必翰认定两名学生有猥亵行为,将其开除,新任校长林步基采取镇压措施,将请愿学生全部开除,又请警察在校门口站岗。约300名学生走上街头,罢课示威游行,至城内教育厅及国民党省党部请愿,控诉来必翰为帝国主义分子,而林步基为帝国主义走狗,声势很大。最后福建省教育厅下令停办三一学校中学部。林步基改组三一中学,聘请从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等名校毕业的陈景磐陈鹏远余泽鸿刘玉苍4人来任教。

林步基于1930年底离开福州,前往河南开封南关医院前街,于1930年-1932年,任圣公会豫中中学(今开封市第三中学)首任校长。此后定居上海,1942年-1943年任华童公学校长 [3][4][5]

为应对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林步基发表有《非基督运动与非基督教运动之比较》。1932年,林步基又发表《五年运动与苏俄五年计划的比较》[6]。1935年编写《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九十年历史》。1941年,翻译龚斯德的《基督教与现代潮流》。

1951年,林步基参加控诉运动,控诉朱友渔主教为美帝走狗、教会败类[7]

1921年,林步基迎娶福州海关官员倪文修次女倪闺贞(倪规箴),即倪柝声的二姐。倪规箴是上海地方教会的一位女同工,1948年,她参加了第一期鼓岭训练。1956年1月29日,倪规箴和俞成华唐守临周行义任钟祥左弗如等未被逮捕的十几位男女同工,均被分别关押在南阳路聚会所办公楼楼上隔离审查,要求交代倪柝声的问题[8]。倪规箴表示接受政府改造,承认自己以往“超政治”的严重错误,既得罪主,也得罪人民[9]。1962年张愚之从青海劳改队释放回老家浙江兰溪,还曾被要求如果要去上海见妻子女儿,需要替政府彻底调查倪规箴等人是否还有反革命思想,但被拒绝[10]文革期间,倪规箴病重,仍被抬到门外弄堂里批斗至死。[11]

参考

  1. ^ 基督教史人物傳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華典
  2. ^ 被遗忘的宁德西医先驱,2020-05-20,三都澳侨报
  3. ^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历任校长[失效連結]
  4. ^ 上海专业志 普教志 第十一篇学校简介 第一章各区(县)学校介绍. [2021-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5. ^ 普陀区教育志 >> 第三章中学教育 >> 第六节中学简介[失效連結]
  6. ^ 《中华归主》第130期,1932年11月
  7. ^ 林步基:《控诉美帝走狗教会败类朱友渔》,《天风》1951年8月25日
  8. ^ 张锡康:《张锡康回忆录—上海地方教会六十年来的回顾》,光荣出版社,2012
  9. ^ 倪规箴:《神开了我的眼睛》
  10. ^ 答许梅骊《难泯岁月》——殉道者张愚之女婿的见证
  11. ^ 對再批鬥倪柝聲的平議 第73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Google Books,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