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先令: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7行: 第37行:
到了17世紀,貨幣進一步貶值,導致[[神聖羅馬帝國]]鑄造了十億以賤金屬製造的先令,而不是原先的白銀,每1帝國泰勒(Reichsthaler)兌換48先令。而[[英格蘭]](包含後來的[[聯合王國]])先令則一直作為銀幣鑄造,直到 1946 年。
到了17世紀,貨幣進一步貶值,導致[[神聖羅馬帝國]]鑄造了十億以賤金屬製造的先令,而不是原先的白銀,每1帝國泰勒(Reichsthaler)兌換48先令。而[[英格蘭]](包含後來的[[聯合王國]])先令則一直作為銀幣鑄造,直到 1946 年。


== 德意志、奧地利和瑞士先令 ==
== 中世紀德意志、奧地利和瑞士先令 ==


=== [[漢堡]]和[[呂貝克自由市|呂貝克]] ===
=== [[漢堡]]和[[呂貝克自由市|呂貝克]] ===
[[Datei:IIII_Schilling_Hamburg_Current_1728.jpg|link=https://de.wikipedia.org/wiki/Datei:IIII_Schilling_Hamburg_Current_1728.jpg|thumb|1728年漢堡4先令硬幣的反面]]
自[[中世紀]]以來,[[漢堡]]和[[呂貝克自由市|呂貝克]]按照呂比申馬克('''Lübische Mark''',[[漢薩同盟]]的統一貨幣規格)規定16先令可兌換12芬尼。 1619年,幣值等同於9泰勒的帝國泰勒(Reichsthaler)的被指定為漢堡銀行(Bankotaler,也稱為Banco-Thaler)的會計單位。 1622 年,帝國泰勒成為[[漢堡]]和[[呂貝克自由市|呂貝克]][[馬克]]和先令貨幣的共同基礎:從那時起,一枚帝國泰勒就可以兌換為三枚馬克。換句話說:鑄造9枚塔勒的銀可以鑄造27枚馬克。
自[[中世紀]]以來,[[漢堡]]和[[呂貝克自由市|呂貝克]]按照呂比申馬克('''Lübische Mark''',[[漢薩同盟]]的統一貨幣規格)規定16先令可兌換12芬尼。 1619年,幣值等同於9泰勒的帝國泰勒(Reichsthaler)的被指定為漢堡銀行(Bankotaler,也稱為Banco-Thaler)的會計單位。 1622 年,帝國泰勒成為[[漢堡]]和[[呂貝克自由市|呂貝克]][[馬克]]和先令貨幣的共同基礎:從那時起,一枚帝國泰勒就可以兌換為三枚馬克。換句話說:鑄造9枚塔勒的銀可以鑄造27枚馬克。


第64行: 第65行:
[[Category:貨幣單位]]
[[Category:貨幣單位]]
[[Category:英國貨幣]]
[[Category:英國貨幣]]
<references />
[[Category:德國貨幣]]
[[Category:中世紀貨幣]]

2023年10月20日 (五) 04:42的版本

1956年伊莉沙白二世時期在英格蘭及蘇格蘭流通的先令貨幣的背面。

先令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硬幣,是一種現代貨幣單位的名稱,曾經是英國,前英國附庸國附屬國大英國協Commonwealth)國家的貨幣單位。通常相當於 12 便士或二十分之一英鎊,在20 世紀60 年代和1970 年代被逐步淘汰。

目前有五個東非國家使用先令作為貨幣稱呼,分別是:肯亞坦桑尼亚烏干達索馬利亞以及事實上的國家索馬利蘭[1]

而早期,先令在幾個德意志國家(如漢堡呂貝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梅克倫堡勃蘭登堡符騰堡巴伐利亞)、奧地利奧地利先令) 、瑞士英國愛爾蘭波蘭丹麥挪威瑞典中使用。

「先令」簡稱s,來自於羅馬帝國的一種硬幣單位蘇德(「solidus),在德意志地區,則稱為马克(mark)。是一镑(pound)的二十分之一(1/20),也是十二便士pence)。在非正式場合中,會用斜扛「/」或有襯線撇號「'」符號來取代長s,用作分隔先令及便士的符號;當幣值沒有便士的時候,會用一小橫表示。例如:

  • 一先令六便士可寫為1/6d或是1'6
  • 十一先令與可寫為11/-11'-

在許多中世紀和現代的德語文獻中,德意志先令的縮寫則是ßßl

非洲,先令普遍的縮寫為sh

稱呼

先令在以下語言中有不同的稱呼:

英語:Shilling、古英語:Scilling、德語:Schilling、古高地德語:Skilling、古冰島語:Skillingr、哥德語:Skilliggs

這個字的起源目前尚不確定。在哥德語中,它指的是羅馬金幣蘇德(Solidus),日耳曼人民也將其作為珠寶佩戴。它可能與印歐語詞根 *(s)kel-「切割」相關,因此先令可以理解為「從金或銀金屬棒上切下的碎片」。但它也可能源自日耳曼語 *skildulingaz,意思是「類似盾牌的東西」或「Schildling」。作為進一步的、事實上顯而易見但在語音上令人難以置信的可能性,也可能是修改自拉丁語(siliqua) “某些小硬幣重量”。

而英國的「先令」(Shilling)這個字源於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古英語Scilling,是當時的會計名詞,意思是一磅的二十分之一,可能來自原始日耳曼語詞根skiljaną,意思是「分離、分裂、劃分」,詞根來自於(s)kelH-意思是「切割、分裂」,最早的書面紀錄來自於日耳曼法典(肯特郡埃塞爾伯特的法典)中提到了“Scilling”一詞。價值大約相等於當時肯特郡的一隻牛或其他地方的一隻羊的市值。

歷史

最初,“schilling”一詞指的是羅馬帝國晚期的蘇德(solidus),即在四世紀中取代了早期的奧烏瑞斯(aureus)的金幣。七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先令仍然是小金幣。

796年,查理曼大帝通過了以加洛林銀鎊(約406.5克)為基礎的貨幣改革。先令相當於一磅的二十分之一,約20.3克白銀。一先令相當於12德納里或丹尼爾(便士)。然而,加洛林時期沒有銀制先令硬幣,僅有金先令(相當於十二枚芬尼銀幣),但也非常稀有,當時匯率為:

1加洛林磅(約等同406½)=20先令(Solidi) = 240芬尼 (Denarii).

12世紀,鑄造了許多芬尼重量的大銀幣,被稱為「第納爾」(denariigrossi)或「格羅申」(groschen,碎粒)。這些較重的硬幣的價值在4到 20第納爾銀幣之間。在中世紀晚期神聖羅馬帝國各邦開始鑄造許多芬尼重量的類似銀幣,其中一些邦國則稱為先令。

16世紀,歐洲鑄造了多種不同類型的先令。英國先令是愛德華六世時期德頓(testoon)硬幣的延續,於1551年首次鑄造,採用92.5%的純銀。

到了17世紀,貨幣進一步貶值,導致神聖羅馬帝國鑄造了十億以賤金屬製造的先令,而不是原先的白銀,每1帝國泰勒(Reichsthaler)兌換48先令。而英格蘭(包含後來的聯合王國)先令則一直作為銀幣鑄造,直到 1946 年。

中世紀德意志、奧地利和瑞士先令

link=https://de.wikipedia.org/wiki/Datei:IIII_Schilling_Hamburg_Current_1728.jpg|thumb|1728年漢堡4先令硬幣的反面中世紀以來,漢堡呂貝克按照呂比申馬克(Lübische Mark漢薩同盟的統一貨幣規格)規定16先令可兌換12芬尼。 1619年,幣值等同於9泰勒的帝國泰勒(Reichsthaler)的被指定為漢堡銀行(Bankotaler,也稱為Banco-Thaler)的會計單位。 1622 年,帝國泰勒成為漢堡呂貝克馬克和先令貨幣的共同基礎:從那時起,一枚帝國泰勒就可以兌換為三枚馬克。換句話說:鑄造9枚塔勒的銀可以鑄造27枚馬克。

1730年至1764年間,漢堡根據9泰勒標準(成色888 8/9;淨重29.2 克)鑄造了約 110,000枚標準泰勒(Specestaler)。在1761-1764年間的 標準泰勒上,注意到它們也可兌換48枚先令。提及先令幣必要的,因為1725年推出的漢堡庫蘭特貨幣先令的銀含量僅為先令幣的5/6左右。 1762年,漢堡還小範圍鑄造了6、12和24 Schillingen Species的硬幣。[2]

Schilling Species 和 Schilling Courant 之間的區別背景是1725年決定改用34馬克硬幣當標準。而先令仍然是主要的硬幣類型。1先令=12芬尼的連結在當時很容易理解,因為半先令被稱為「六枚」(Sechsling),四分之一先令被稱為「三枚」(Dreiling)。分離的便士並未鑄造。馬克當時仍然是是一個純粹的記帳單位(Zählmark,算術馬克)。 1先令鑄造為現金硬幣,2、4、8、16 和 32 先令鑄造為庫蘭特硬幣。 1862 年之前,先令一直在漢堡鑄造。

在梅克倫堡,先令最初與呂貝克和漢堡的先令相對應。然而,從 1325 年左右開始,1.5,後來的2文德(即梅克倫堡)先令相當於1盧布施先令; 2½ 文德先令相當於1勃蘭登堡先令。在16和17世紀,24先令等於1古爾登,自17世紀以來,48先令等於1泰勒。最後提到的 1 泰勒 = 48 先令兌換 12 芬尼的劃分在梅克倫堡兩個州一直有效,直到 1871 年引入帝國貨幣為止,當時泰勒的價值為 3 個新馬克。

符騰堡直到17世紀才鑄造先令。早期價值為1批紐倫堡 (1396) 的 6½ 先令、7兌換1批烏爾姆 (1404) 和10兌換1批純銀(1482、1493、1509)[3]

中世紀晚期的巴伐利亞和奧地利區分了 12 芬尼的短先令和 30 芬尼的長先令。直到 19 世紀,薩爾斯堡上奧地利州的方言中仍然使用“schilling”一詞,相當於 30 芬尼或 7½克羅伊澤 (kreuzers)[4]

在現在的瑞士境內,獨立先令鑄幣始於14世紀下半葉的瑞士西部(從 1375 年起,由洛桑主教管轄)。從 15 世紀初期開始,先令幣在瑞士德語區也變得普遍,例如蘇黎世伯恩巴塞爾。 1420年左右,先令發展成扁平硬幣,隨著世紀末巴岑的出現,先令日益成為低面值硬幣。然而,作為一個小教派,直到 19 世紀初,它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在瑞士中部、蘇黎世日內瓦。瑞士最後一批先令分別於 1813 年和 1833 年在格拉魯斯日內瓦鑄造。

參考資料

  1. ^ Renders, Marleen. Consider Somaliland: State-Building with Traditional Leaders and Institutions. BRILL. 2012-01-27: 134. ISBN 978-90-04-22254-0 (英语). 
  2. ^ Kurt Jäger: Die Münzprägungen der deutschen Staaten vor Einführung der Reichswährung und 6: Nordwestdeutschland. Münzen- und Medaillen A.G., Basel 1971, S. 80–116.
  3. ^ Schwäbisches Wörterbuch V 837; Weiteres siehe dort.
  4. ^ Bayerisches Wörterbuch II² Sp. 397 ff.; vgl. ferner Numispedia: Schi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