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修订间差异
Andy woker er(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Andy woker er(留言 | 贡献) |
||
第81行: | 第81行: | ||
===越南战争=== |
===越南战争=== |
||
[[File:Vietnampropaganda.png|thumb|“越共,小心!” –南越散发传单,敦促越共叛逃。]] |
[[File:Vietnampropaganda.png|thumb|“越共,小心!” –南越散发传单,敦促越共叛逃。]] |
||
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实施了广泛的心理战计划。[[凤凰计划|凤凰计划]]有双重目的:暗杀民族解放阵线人员并恐吓任何潜在的同情者或被动支持者。在凤凰计划期间,超过19,000名民族解放阵线支持者被杀害。美国还利用扭曲的人声录音带在夜间播放,让越南士兵以为死者回来报仇。 |
|||
[[越南共产党|越共]]及其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也使用了心理战计划。[[河内汉娜|河内汉娜]],是一位越南广播名人。她为北越针对美国军队进行了英语广播。[[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期间,因在河内广播电台进行宣传广播而在美国士兵中出名。她的剧本是[[北越军队|北越军队]]写的,目的是吓唬和羞辱士兵,让他们离开岗位。她每天播出三期节目,朗读新被杀或被监禁的美国人名单,并播放美国流行的反战歌曲,试图煽动人们的怀旧和思乡之情,试图让美国大兵相信,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是不公正和不道德的。 |
|||
典型的广播如下: |
|||
{{quote|你好吗,特种部队?在我看来,你们大多数人对战争的进展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对你们在这里的存在做出正确的解释了。没有什么比被命令投入战争去送死或终生残废更令人困惑的了,而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却一无所知。}} |
|||
===21世纪=== |
===21世纪=== |
2023年12月26日 (二) 02:00的版本
战争与軍事 |
---|
心理战,有着许多其他名称或术语,包括军事信息支持作战 (MISO)、心理战、政治战、“人心与思想”以及政治宣传。该术语用于“表示主要通过心理学方法实施的任何行为,其目的是引起其他人有计划的心理反应”。[1]
使用各种技术,旨在影响目标受众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情感、动机、推理或行为。它被用来引诱认罪或强化有利于发起者目标的态度和行为,有时与黑色行动或假旗战术相结合。它还用于通过旨在抑制部队心理状态的战术来摧毁敌人的士气。[2][3]
目标受众可以是政府、组织、团体和个人,而不仅限于士兵。外国领土的平民也可能成为技术和媒体的目标,从而对其国家政府造成影响。
诸如无线电之类的大众通信允许与敌方民众直接通信,因此已被用于许多努力。社交媒体渠道和互联网允许世界任何地方的特工进行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活动。[4]
歷史
早期
自史前时代以来,军阀和首领就认识到削弱对手士气的重要性。在波斯帝国与古埃及之间的佩卢西姆战役(公元前525年)中,波斯军队利用猫和其他动物作为针对埃及人的心理战术,而埃及人由于宗教信仰和迷信而避免伤害猫。
讨好支持者是心理战的另一面,亚历山大大帝是这一策略的早期实践者,他成功地征服了欧洲和中东的大部分地区,并通过拉拢当地精英进入希腊来保住自己的领土,行政和文化。亚历山大在每个被征服的城市都留下了一些部下,以介绍希腊文化并镇压异见。他的士兵获得嫁妆与当地人结婚,以鼓励同化。[5]
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的领袖成吉思汗所采用的心理战,在进攻之前挫败敌人的意志并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比直接发动进攻更好。蒙古将军要求向可汗屈服,并威胁最初占领的村庄,如果他们拒绝投降,就会被彻底摧毁。如果他们必须战斗才能占领定居点,蒙古将军就会兑现他们的威胁并屠杀幸存者。部落入侵的故事传播到了邻近的村庄,营造了一种不安全的氛围,削弱了未来抵抗的可能性。[6]
成吉思汗还采用了一些策略,使他的人数看起来比实际人数多。夜间作战时,他命令每名士兵在黄昏时点燃三支火把,造成大军压倒性的假象,欺骗和恐吓敌方侦察兵。他有时还会在马尾拴上东西,使马匹在开阔干燥的田野上扬起尘土,给敌人造成人多势众的印象。他的士兵使用特制的箭矢在空中飞行时发出呼啸声,发出可怕的噪音。[7]
蒙古人喜欢的另一种策略是将砍下的人头弹射到城墙上,以吓唬居民并在被围困的城市的封闭范围内传播疾病。后来的突厥蒙古酋长特别使用了这一点。
穆斯林哈里发奥马尔在与拜占庭帝国的战斗中,以源源不断的形式派出小规模增援部队,给人一种如果不迅速处理,最终会积聚大军的印象。
公元1世纪中国秦朝初期和东周末年,空堡之计是用来诱使敌人相信空地是埋伏点,以防止他们利用逆反心理攻击它。这种战术也依赖运气,如果敌人认为该位置对他们构成威胁的话。
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普里埃内的比亚斯成功地抵抗了吕底亚国王阿利亚特斯,他养肥了一对骡子并将其赶出被围困的城市。当阿利亚特斯的使节被派往普里埃内时,比亚斯在沙堆上铺满了小麦,给人一种资源丰富的印象。
这种诡计似乎在中世纪的欧洲广为人知:被围困的城堡或城镇中的防御者会从墙上扔出食物,以向围攻者表明食物充足。一个著名的例子发生在八世纪的卡尔卡夫人传说中,据说她通过这种方式说服了法兰克人放弃了五年的围困,并因此以她的名字命名为卡尔卡松。
在格拉纳达战争期间,西班牙队长埃尔南·佩雷斯·德尔·普尔加在针对格拉纳达酋长国的游击行动中经常采用心理战术。1490年,他率领一小群士兵趁夜潜入这座城市,在主清真寺上钉了一封挑战书,并在撤退前放火烧毁了阿尔凯塞里亚。[8]
1574年,西班牙船长胡安·德·萨尔塞多在获悉马尼拉战役前夕发生的海盗袭击事件后,率领救援部队在夜间返回城市,同时演奏着进行曲,举着火把,排成松散的队形,因此他们看起来像是一支比任何附近的敌人都拥有更强大的军队。他们毫无阻碍地到达了这座城市。[9]
1719年袭击马斯特兰德期间,彼得·托登舍尔德对瑞典人进行了军事欺骗。尽管可能是杜撰的,但他显然成功地让他的小部队显得更强大,并向对手提供虚假信息,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坚韧行动和泰坦尼克号行动。
一战
现代心理战的开始一般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西方社会的教育程度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大众媒体以大量发行的报纸和海报的形式出现,还可以通过使用机载传单或通过改进的火炮或迫击炮弹等爆炸物输送系统向敌人传播宣传。[10]
战争开始时,交战各方,特别是英国和德国,开始在国内和战场进行宣传。英国拥有多项优势,使他们能够在争取世界舆论的斗争中取得成功。他们拥有世界上最有信誉的新闻系统之一,在国际和跨文化传播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他们控制了当时正在运行的大部分海底通信电缆系统。这些能力很容易转变为战争任务。
英国还拥有与世界许多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的外交部门,这与德国外交部门的声誉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德国在爱尔兰和印度等大英帝国部分地区煽动革命的尝试并未奏效,但在中东的丰富经验使英国成功地诱导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11]
1914年8月,大卫·劳合·乔治任命国会议员查尔斯·马斯特曼领导威灵顿宫的宣传机构。一批杰出的文学天才被招募来执行这项任务。战争期间出版了1,160多本小册子,分发给中立国家,最终分发给德国。第一批重要出版物之一是《1915年德国涉嫌暴行报告》,它对全世界的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该小册子记录了德国军队对比利时平民犯下的实际和据称的暴行。荷兰插画家提供了小册子中充满情感的图画。[12]
1917年,该局并入新的信息部,并扩展到电报通信、广播、报纸、杂志和电影院。1918年,诺斯克利夫子爵被任命为敌国宣传总监。该部门分为两部分:一是由H.G威尔斯组织的反德宣传,二是由韦翰·斯蒂德和罗伯特·威廉·西顿-沃森监督的反奥匈帝国宣传。后者的尝试集中在帝国内部缺乏种族凝聚力,并激起了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等少数民族的不满。它对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中奥匈帝国军队的最终崩溃产生了重大影响。[10]
德国战壕上空被投放传单,其中载有战俘的明信片,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人道状况、投降通知以及针对德皇和德国将军的宣传。到战争结束时,军情七局已散发了近2600万份传单。德国军队开始向散发传单的飞行员开枪,促使英国开发出可以飘过无人区的无人传单气球。尽管士兵们对这种行为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但至少有七分之一的传单没有被士兵上交给他们的上级。就连兴登堡将军也承认,“毫无戒心地,成千上万的人服下了毒药”,而战俘战俘们也承认,宣传传单将德国军队描述为仅仅是炮灰,他们对此感到失望。1915年,英国开始向德占法国和比利时的平民空投定期传单报纸《空中信使》。[13]
战争开始时,法国政府控制了媒体以压制负面报道。直到1916年,随着新闻之家的成立,他们才开始使用类似的策略进行心理战。其中一个部门是“Service de la Propagande aérienne”(空中宣传服务)。法国人倾向于只分发图片传单,法国人通过空降传单分发了经过德国报纸编辑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的全文。[10]
同盟国在使用这些技术方面进展缓慢;然而,在战争开始时,德国人成功地诱使奥斯曼帝国苏丹向西方异教徒宣战“圣战”或圣战。他们还试图在爱尔兰、阿富汗和印度等遥远的地方煽动反对大英帝国的叛乱。德国人最大的成功是在沙皇被推翻后,让俄罗斯革命家列宁可以乘坐密封火车从瑞士免费过境到芬兰。当布尔什维克革命使俄罗斯退出战争时,这很快得到了回报。[14]
二战
阿道夫·希特勒深受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用的心理战术的影响,并将德国的失败归因于这种宣传对士兵的影响。他开始致力于在未来几十年内利用大众宣传来影响德国民众的思想。他的运动称为第三帝国,他能够让许多平民相信他的事业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他们的未来之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约瑟夫·戈培尔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他将希特勒描绘成救赎德国的救世主。希特勒还将这一点与他演讲中的共鸣投射结合起来,以达到效果。
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法尔格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涉及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平民和政府以及最重要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盟友的心理战。其成功之处在于,德国通过绥靖政策获得了英国和法国的支持,无需发动全面战争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协定》之前的秘密战争中只遭受了最低限度的损失。[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设立了政治战执行局来制作和分发宣传品。通过使用强大的发射机,可以在整个欧洲进行广播。塞夫顿·德尔默通过几个广播电台成功地开展了黑人宣传活动,这些广播电台旨在受到德国军队的欢迎,同时引入新闻材料,在真实性的外表下削弱他们的士气。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利用无线电广播来宣传反对德国人。丘吉尔喜欢欺骗;他说“在战时,真理是如此珍贵,她应该永远有一个谎言的保镖陪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广泛使用欺骗手段,发展出许多新技术和理论。成立的“A”部队,以及1942年在约翰·贝文领导下特许成立的伦敦控制部门。克拉克开创了许多军事欺骗策略,他将虚构的战斗命令、视觉欺骗和双重间谍结合起来的想法帮助定义了战争期间盟军的欺骗策略,因此他被称为“二战中最伟大的英国骗子”。[16][17][18]
在盟军入侵诺曼底之前,设计了许多新的心理战战术。保镖行动计划制定了一项总体战略,旨在误导德国高级指挥部关于入侵的日期和地点,这显然是将会发生的。规划于1943年在伦敦管制部门的支持下开始。在德黑兰会议上,一份名为“贾尔计划”的战略草案被提交给盟军最高指挥部。坚韧行动的目的是通过虚构的野战军、为入侵做好准备的虚假行动以及“泄露”有关盟军战斗序列和战争计划的错误信息,让德国人相信盟军的军事实力比实际情况要强大。
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精心策划的海军欺骗行动(“微光行动”、“应税行动”和“大鼓行动”)。小型船只和飞机模拟入侵舰队位于加来海峡、安蒂费角和真实入侵部队的西翼。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行动涉及英国皇家空军在诺曼底登陆的东部和西部投放假伞兵。[19]
这些欺骗是通过使用双重间谍、无线电通信和视觉欺骗来实施的。英国的“双十字”反间谍行动从战争一开始就被证明非常成功,并且濒海战斗舰能够使用双重间谍发回有关盟军入侵计划的误导性信息。视觉欺骗的使用,包括模拟坦克和其他军事硬件,是在北非战役期间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储存了假登陆艇,给人一种入侵将在加来海峡附近发生的感觉。[20][21]
这次行动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诺曼底登陆让德国的防御措手不及。持续的欺骗行为,将登陆描述为对加莱地区即将到来的主要入侵的转移,导致希特勒推迟了近七周才将部队从加莱转移到真正的战场。[22]
越南战争
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实施了广泛的心理战计划。凤凰计划有双重目的:暗杀民族解放阵线人员并恐吓任何潜在的同情者或被动支持者。在凤凰计划期间,超过19,000名民族解放阵线支持者被杀害。美国还利用扭曲的人声录音带在夜间播放,让越南士兵以为死者回来报仇。
越共及其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也使用了心理战计划。河内汉娜,是一位越南广播名人。她为北越针对美国军队进行了英语广播。越南战争期间,因在河内广播电台进行宣传广播而在美国士兵中出名。她的剧本是北越军队写的,目的是吓唬和羞辱士兵,让他们离开岗位。她每天播出三期节目,朗读新被杀或被监禁的美国人名单,并播放美国流行的反战歌曲,试图煽动人们的怀旧和思乡之情,试图让美国大兵相信,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是不公正和不道德的。
典型的广播如下:
你好吗,特种部队?在我看来,你们大多数人对战争的进展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对你们在这里的存在做出正确的解释了。没有什么比被命令投入战争去送死或终生残废更令人困惑的了,而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却一无所知。
21世纪
方法
各国的心理战
中国
法国
德国
伊朗
以色列
俄罗斯
苏联
英国
美国
二战及战后之心理战
- 八年抗戰中,中華民國空軍曾经在大日本帝國本土丢下一百萬份的传单,是為人道遠征。[23]。
- 日本的东京玫瑰曾向美國海軍進行廣播,企圖打擊其士氣。
- 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兩岸分治期間,长期进行敌对的电台宣传,同时利用空飘等手段进行台海心戰,以图策动对方内部发生变革,而有利於己方出兵可以取勝,此外,还包括冷战期間,美国对东欧及苏联的电台广播[24]。
- 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曾向支援朝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投擲中文心戰傳單。而志願軍在行軍或攻堅美軍或大韓民國國軍的基地之前,亦會用聲音尖銳似風笛、做為衝鋒號的小喇叭製造另人毛骨悚然的聲響,造成韓美士兵未戰而懼。
- 越南战争中,来自北越的河内汉娜对参战的美军进行广播,播报美军阵亡人员名单和反战宣传,使美军人心惶惶、厌战望返。
- 2011年,多個中東國家出現民主浪潮,大韓民國國軍以气球越過三八線向朝鮮空投心戰傳單及生活用品。
影視作品
- 电影
- 超異能部隊(美國军隊)
- 狡兔計畫:電影中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別活動科前臥底探員托賓佛斯特,有非常厲害的心理戰專長。
- 电视剧
參見
参考文献
- ^ Government of Canada,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fence; Government of Canada, National Defence. Psychological Operations: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Plane of Warfare. www.journal.forces.gc.ca. [2023-12-26].
- ^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a New-Generation War" (PDF). web.archive.org. [2023-12-26].
- ^ Doob, Leonard W. The Strategies of Psychological Warfar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49, 13 (4). ISSN 0033-362X. doi:10.1086/266122.
- ^ Kirdemir, Baris. Hostile Influence and Emerging Cognitive Threats in Cyberspace. 2019.
- ^ Kohnen, James B. The Wisdom of Alexander the Great: Enduring Leadership Lessons from the Man who Created an Empire.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2005-01, 12 (3). ISSN 1068-6967. doi:10.1080/10686967.2005.11919262.
- ^ SOURCES FOR THE MONGOL AND TIMURID ERAS. From Genghis Khan to Tamerlan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4-02-06: 21–50. ISBN 978-0-300-27504-9.
- ^ Offense and Defens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fense and Defens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2-01-01. ISBN 978-1-4128-2993-9 (英语).
- ^ Miranda Pacheco, Sergio. Ciudad Excitada: Preludio para una historia emocional de la ciudad de México en la Revolución. Bitácora arquitectura. 2016-06-13, (30). ISSN 1405-8901. doi:10.22201/fa.14058901p.2015.30.45904.
- ^ Ferraz Martínez, Antonio. Entre novela y teatro: el discurso de Mesonero Romanos sobre los artículos de costumbres en el marco de la transformación moderna del concepto de imitación. Revista de literatura. 2003-06-30, 65 (129). ISSN 1988-4192. doi:10.3989/revliteratura.2003.v65.i129.165.
- ^ 10.0 10.1 10.2 ALLIED PSYOP of WWI. www.psywarrior.com. [2023-12-26].
- ^ Linebarger, Paul Myron Anthony. Psychological Warfare. Psychological Warfare. Combat Forces Press. 1954 (英语).
- ^ The Battle for the Mind: German and British Propaganda in the First World War. Quadrivium. 2008-04-25 [2023-12-26] (英语).
- ^ Taylor, Philip M. British Propaganda in the 20th Century: Selling Democracy. British Propagand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elling Democrac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7486-1039-6 (英语).
- ^ German WW1 Psyop. www.psywarrior.com. [2023-12-26].
- ^ Horák, Vít. The First round of the Czech Presidential Campaign in 2013 in the Perspective of Alexander’s Performative Theory. Naše společnost. 2013, 11 (2). ISSN 1214-438X. doi:10.13060/1214-438x.2013.11.2.3.
- ^ Connective tissue nevus. Dermatology Therapy.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4: 148–149.
- ^ Hutchison, David. Cruickshank, Andrew John Maxton (1907–1988), actor. Cruickshank (2004).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09-23.
- ^ Harder, B. J.; Faber, K. T.; Almer, J.; Lee, K. N. D-54 In Situ Heating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Stresses of Multilayer Environmental Barrier Coatings. Powder Diffraction. 2008-06, 23 (2). ISSN 0885-7156. doi:10.1154/1.2951702.
- ^ Barbier, Mary K. D-Day Deception: Operation Fortitude and the Normandy Invasion. D-Day Deception: Operation Fortitude and the Normandy Invasi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7-10-30. ISBN 978-1-56720-753-8 (英语).
- ^ Winks, Robin W. The Double-Cross System in the War of 1939 to 1945 by J. C. Masterma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24 pp.; $6.95). Worldview. 1972-09, 15 (9). ISSN 0084-2559. doi:10.1017/s0084255900015837.
- ^ Ambrose, Stephen E. Eisenhower and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in World War II.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981-01, 16 (1). ISSN 0022-0094. doi:10.1177/002200948101600109.
- ^ Charles Cruickshank. <italic>Deception in World War II</itali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248. $13.95.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80-12. ISSN 1937-5239. doi:10.1086/ahr/85.5.1189.
- ^ 史海钩沉:1938年中国派轰炸机在日本空投传单. [202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 ^ 國民黨心戰文宣部隊簡介. [2014-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