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涉外婚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16行: 第16行:
*[https://hongkong.library.utoronto.ca/zh-hant/collection/shiqilemushiziliaoji 施其樂牧師資料集] {{Wayback|url=https://hongkong.library.utoronto.ca/zh-hant/collection/shiqilemushiziliaoji |date=20210809030405 }}
*[https://hongkong.library.utoronto.ca/zh-hant/collection/shiqilemushiziliaoji 施其樂牧師資料集] {{Wayback|url=https://hongkong.library.utoronto.ca/zh-hant/collection/shiqilemushiziliaoji |date=20210809030405 }}
*[https://schina-publication.hkust.edu.hk/sites/default/files/pubs/Jour-09.2.B10.pdf 鄭宏泰、黃紹倫,《婦女遺囑藏著的秘密──人生、家庭與社會》]
*[https://schina-publication.hkust.edu.hk/sites/default/files/pubs/Jour-09.2.B10.pdf 鄭宏泰、黃紹倫,《婦女遺囑藏著的秘密──人生、家庭與社會》]
*[http://cache.org.hk/rthk/teachingmaterials/rthk_book20151123.pdf CACHe X RTHK 香港歷史系列:教學及活動資源套]
*[https://www.litphil.sinica.edu.tw/newsletter/86/41-54.pdf 卓加真,中國稗官與正史上的女性譯者]
*[https://www.litphil.sinica.edu.tw/newsletter/86/41-54.pdf 卓加真,中國稗官與正史上的女性譯者]
*[https://www.adaymag.com/2023/09/15/ng-akew-hong-kong-legendary-lady-protected-woman-james-endicott-gutzlaff-street-central.html 香港烈女「紅毛嬌」的傳奇人生:從洋人情婦搖身中環大地主,卻成為首位破產的香港人]
*[https://www.adaymag.com/2023/09/15/ng-akew-hong-kong-legendary-lady-protected-woman-james-endicott-gutzlaff-street-central.html 香港烈女「紅毛嬌」的傳奇人生:從洋人情婦搖身中環大地主,卻成為首位破產的香港人]

2024年3月6日 (三) 05:05的版本

涉外婚婦(英語:Kept Mistress of Foreigners)、受保護婦女(英語:Protected Women)是人類學術語,為涉外婚姻情婦混成詞,意指與外籍男子同居的華裔婦女群體。有關記述洋人的華裔外室的情況,涉外婚婦一詞早於香港開埠初期歷史的文獻中出現,最廣為人知的是何東家族中,英國荷兰犹太人(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與祖藉寶安縣蜑家漁民女子施娣(何東太夫人)誕下何東;及1852年美國船長James Bridges Endicott與澳門蜑家鴉片商人吳亞嬌(Ng Akew)同居。

歷史

鴉片戰爭香港開埠開始,歐洲裔與亞洲族裔(猶太裔、印度裔、巴斯裔、亞美尼亞裔、海外华裔)來港經商,不少男子離鄉背井多年,基於生理和心理需要,包養或保護一些華裔婦女。無論是華人還是歐籍人士社區,均對這群體歧視排擠,她們和非婚生子女往往居住在華人社區和歐洲人社區以外,而非婚生子女群體,亦被香港本地史學者稱為香港歐亞混血兒(Hong Kong Eurasian descendants)。

於1860年在港島般咸道創辦的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非官方中文校名——曰字樓女館、女仔館、女書館,是香港開埠初期一所華裔女童學校。於1865年,一份由視學官歐德理博士輔政司史釗活(Frederick Stewart)函云:「1865年,當發現幾乎每個在那裡學過英文的女學生離校後都成為「涉外婚婦」,這所學校只好被迫暫停」。這是港英政府對當時「涉外婚婦」這情況所記述的其中一份文獻。

「涉外婚婦」曾於港島中環嘉咸街吉士笠街閣麟街卑利街樓梯街伊利近街士丹頓街擁有物業。1868年,有十名「涉外婚婦」買了在嘉咸街內地段第450號,以信託方式持有,顯示這些在當時英屬香港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連結起來,互相扶持[1]

1999年,香港本地史學者施其樂牧師(Rev. Carl Thurman Smith)為涉外婚婦及香港歐亞混血兒的香港早期歷史納入其整理的香港歷史檔案《施其樂牧師資料集》(The Carl T. Smith Collection)中[2]

參考資料

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