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修订间差异
正題-簡化 改用繁體-簡體 兼顧各地使用 标签:Wikiplus |
Atheist723(留言 | 贡献) 查了一查,這應該是指北艾,不是艾草。歐洲有北艾生長,沒有艾草。 |
||
第18行: | 第18行: | ||
'''艾草'''([[学名]]:{{lang|la|''Artemisia argyi''}}),又稱作'''艾'''、'''艾蓬'''、'''甜艾'''、'''香艾'''、'''冰臺'''、'''艾蒿'''、'''灸草'''、'''藾蕭'''<ref name=":0">{{Cite web|title=漢字「苹」:基本資料|url=https://chardb.iis.sinica.edu.tw/char/20300|access-date=2022-03-06|work=chardb.iis.sinica.edu.tw|archive-date=2022-06-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22125340/https://chardb.iis.sinica.edu.tw/char/20300}}</ref>、'''-{[[苹]]}-'''<ref name=":0" />{{NoteTag|繁體字亦為「-{苹}-」,非「-{蘋}-」對應的簡體字。古文中常用,比如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於鍼灸術的“灸”。全世界的艾草種類可多達300~400種。 |
'''艾草'''([[学名]]:{{lang|la|''Artemisia argyi''}}),又稱作'''艾'''、'''艾蓬'''、'''甜艾'''、'''香艾'''、'''冰臺'''、'''艾蒿'''、'''灸草'''、'''藾蕭'''<ref name=":0">{{Cite web|title=漢字「苹」:基本資料|url=https://chardb.iis.sinica.edu.tw/char/20300|access-date=2022-03-06|work=chardb.iis.sinica.edu.tw|archive-date=2022-06-22|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622125340/https://chardb.iis.sinica.edu.tw/char/20300}}</ref>、'''-{[[苹]]}-'''<ref name=":0" />{{NoteTag|繁體字亦為「-{苹}-」,非「-{蘋}-」對應的簡體字。古文中常用,比如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於鍼灸術的“灸”。全世界的艾草種類可多達300~400種。 |
||
英文名可稱為 Asiatic wormwood或mugwood。 |
|||
英文名可稱為 Asiatic wormwood或mugwood。艾草有分野艾與家艾,野艾於西洋古代央格魯撒克遜人典籍中記載,被認為是Woden神所賜予的九種神聖草藥之一。羅馬人更將它栽培於道路兩旁,並採摘嫩枝放於涼鞋中,用以預防遠行時足部疼痛症狀。 |
|||
野艾分佈於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地。台灣原生種的艾草學名稱為(''Artemisia indica'' Willd. )約有15種,有野艾、五月艾、尖葉艾、細葉艾、艾、鴨掌艾、寬葉艾、野艾、小葉艾、蔪艾、斑葉艾、紅莖艾、祁艾……等。分布於臺灣全境平野或人工栽培。 |
野艾分佈於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地。台灣原生種的艾草學名稱為(''Artemisia indica'' Willd. )約有15種,有野艾、五月艾、尖葉艾、細葉艾、艾、鴨掌艾、寬葉艾、野艾、小葉艾、蔪艾、斑葉艾、紅莖艾、祁艾……等。分布於臺灣全境平野或人工栽培。 |
2024年9月10日 (二) 12:42的版本
艾草 | |
---|---|
艾草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菊目 Asterales |
科: | 菊科 Asteraceae |
属: | 蒿屬 Artemisia |
种: | 艾草 A. argyi
|
二名法 | |
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 |
变种 | |
|
艾草(学名:Artemisia argyi),又稱作艾、艾蓬、甜艾、香艾、冰臺、艾蒿、灸草、藾蕭[1]、苹[1][註 1],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亞洲及歐洲地區。在詩經時代,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於鍼灸術的“灸”。全世界的艾草種類可多達300~400種。
英文名可稱為 Asiatic wormwood或mugwood。
野艾分佈於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地。台灣原生種的艾草學名稱為(Artemisia indica Willd. )約有15種,有野艾、五月艾、尖葉艾、細葉艾、艾、鴨掌艾、寬葉艾、野艾、小葉艾、蔪艾、斑葉艾、紅莖艾、祁艾……等。分布於臺灣全境平野或人工栽培。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約50~120 公分,全株被灰白色絨毛,植株具濃烈香氣。葉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葉緣有粗齒,表面有白色腺點,葉面綠色,葉背呈綠白色有白絲绒毛。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長總狀花叢。花期為秋天,果實為瘦果長橢圓形,瘦果上有冠毛。花果期9-10月。
家艾與野艾最大區別處在於家艾葉面散佈腺點,野艾則無腺點分布; 家艾瘦果無冠毛,而野艾瘦果則具有冠毛。兩者在醫療用法及效用上大抵相同。
食物
艾草有很多種,有濃烈芬香氣味的,南方人端午節用來懸掛于大門以避邪。還有一種氣味比較溫和,可以食用。
在中国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团子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中國北方,人們會採摘初生的艾蒿葉與麵粉摻在一起做食品。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最喜欢的做法将老艾草晒干留存。可以将一把干艾草塞进鸡肚子里,加一些姜片,就可以用电压力锅蒸熟。也可以揉下艾叶蒸切好的小鸡块,普通锅蒸熟即可。还可以用小沙袋装好,煲鸡汤,加入桂圆肉、枸杞、党参等。
功能
除了食用,艾草還可以點燃可當作蚊香驅趕蚊蟲、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根治風濕、痛風、月內風、靜心、收驚,加工後可做成艾灸,或是提煉出精油,而通常市面上都是使用龍蒿。
端午節
古語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可以想像古時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艾枝的景象。其原因為艾草有驅除鬼怪之用。
艾灸
針灸就是針法和艾灸的統稱。把點燃的艾條放在適當的穴道的皮膚上方,就可去除相應的疾病。
製香
艾草也可用來製香。而把艾葉曬乾再點燃,和艾香一樣,有驅蚊、避邪、袪濕、袪寒之用。
精油
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怯濕寒之氣、提升免疫力等功效。可將精油適量滴在枕頭上、泡澡及浸腳水中,亦或是當作按摩精油,此外,也可塗抹在臉部與身體肌膚上。
沐浴清潔
加入艾草的肥皂能抗菌、紓壓、穩定情緒,成分溫和可徹底洗去多餘的油脂,適合在炎炎夏日中使用,保持身體清爽。
相似植物
相關食品
艾草燉絲瓜(解除頭痛)、艾草麵、艾饺、艾草茶包、艾草年糕。
艾草可用手去分辨其是嫩或是老,苦澀味稍微不重的嫩葉適合與雞蛋混合攪拌在一起做成料理;而老葉則適合曬乾、切斷後與雞湯一起煮。
参见
註釋
- ^ 繁體字亦為「苹」,非「蘋」對應的簡體字。古文中常用,比如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參考資料
- ^ 1.0 1.1 漢字「苹」:基本資料. chardb.iis.sinica.edu.tw.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