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伽倻: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
第9行: | 第9行: | ||
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大伽倻從[[伊珍阿豉王]]({{lang|ko|이진아시왕}})至[[道設智王]]({{lang|ko|도설지왕}})為止,國祚達520年。大伽倻一共有16任國王,但僅其中五位被記錄,分別是首任國王伊珍阿豉王、第三任(一說第四任)國王[[錦林王]]({{lang|ko|금림왕}})、第六任(一說第七任)國王[[嘉悉王]]([[嘉實王]]、{{lang|ko|가실왕}})、第九任國王[[異腦王]]({{lang|ko|이뇌왕}})、第16任國王道設智王。此外,還有一位順序未確定的[[荷知王]]({{lang|ko|하지왕}}),曾於西元479年時派遣使者前往[[南齊]]。根據《[[南齊書]]》記載,齊高帝[[蕭道成]]下詔:「量廣始登,遠夷洽化。加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國將軍、本國王。<ref>南齊書/卷58:加羅國,三韓種也。建元元年,國王荷知使來獻。詔曰:「量廣始登,遠夷洽化。加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國將軍、本國王。」</ref>」,稱伽倻為「加羅」。 |
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大伽倻從[[伊珍阿豉王]]({{lang|ko|이진아시왕}})至[[道設智王]]({{lang|ko|도설지왕}})為止,國祚達520年。大伽倻一共有16任國王,但僅其中五位被記錄,分別是首任國王伊珍阿豉王、第三任(一說第四任)國王[[錦林王]]({{lang|ko|금림왕}})、第六任(一說第七任)國王[[嘉悉王]]([[嘉實王]]、{{lang|ko|가실왕}})、第九任國王[[異腦王]]({{lang|ko|이뇌왕}})、第16任國王道設智王。此外,還有一位順序未確定的[[荷知王]]({{lang|ko|하지왕}}),曾於西元479年時派遣使者前往[[南齊]]。根據《[[南齊書]]》記載,齊高帝[[蕭道成]]下詔:「量廣始登,遠夷洽化。加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國將軍、本國王。<ref>南齊書/卷58:加羅國,三韓種也。建元元年,國王荷知使來獻。詔曰:「量廣始登,遠夷洽化。加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國將軍、本國王。」</ref>」,稱伽倻為「加羅」。 |
||
嘉悉王之前有一位婆娑王时袭击新罗南界。杀其将长世。又围新罗王于黄山江上。<ref>[[:s:修山集]] 卷十一</ref> |
|||
西元五世紀,大伽倻發展迅速,成為伽倻諸國的領頭羊,部分原因可歸功於進步的煉鐵工藝。但同時,大伽倻的發展受到鄰近國力更加強大的[[百濟]]與[[新羅]]制約。附帶的歷史記載和考古證據顯示,大伽倻及伽倻的貴族社會階級高度分明。 |
西元五世紀,大伽倻發展迅速,成為伽倻諸國的領頭羊,部分原因可歸功於進步的煉鐵工藝。但同時,大伽倻的發展受到鄰近國力更加強大的[[百濟]]與[[新羅]]制約。附帶的歷史記載和考古證據顯示,大伽倻及伽倻的貴族社會階級高度分明。 |
||
第14行: | 第16行: | ||
西元481年,荷知王聯合百濟、新羅攻打[[高句麗]]。西元554年,大伽倻和百濟進攻新羅<ref>對於百濟而言,是為了報復新羅破壞120年來的休戰。</ref>,但兩國雙雙戰敗,蒙受龐大的損失。如此也讓大伽倻失去了伽倻諸國的領導地位,由[[阿羅伽倻]]所取代。 |
西元481年,荷知王聯合百濟、新羅攻打[[高句麗]]。西元554年,大伽倻和百濟進攻新羅<ref>對於百濟而言,是為了報復新羅破壞120年來的休戰。</ref>,但兩國雙雙戰敗,蒙受龐大的損失。如此也讓大伽倻失去了伽倻諸國的領導地位,由[[阿羅伽倻]]所取代。 |
||
継体二十三年任那王(輿地勝覽曰:「大伽那國自始祖伊珍阿飡阿豉王至道設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新羅真興王滅之。」東國通鑑亦言:「真興王二十三年,滅大伽那。」是歲,欽明帝二十三年也。與日本紀欽明帝二十三年新羅滅任那合矣。然則任那專指大伽那也。)已能末多干岐【○本書註曰,阿利斯等也。】入朝,啟大連大伴金村曰:「海表諸蕃,自胎中天皇置內官家,不棄本土,沿封其故。今新羅屢踰境來攻。願詔新羅,莫使復恣侵掠。」金村奏之。二十三年春,新羅滅任那。【本書一說曰,二十一年任那滅。】 |
|||
西元562年,大伽倻被新羅將軍[[異斯夫]]征服。 |
|||
西元562年春,大伽倻被新羅將軍[[異斯夫]]征服。夏,継体天皇降詔諭勵大伽耶:「新羅西羌小醜,逆天無狀,違我恩義,破我官家,毒害我黎民,殘蕩我郡縣。我氣長足姬尊,神聖聰明,周行天下,劬努群庶,亭育萬民。哀新羅窮來,不忍滅之,全其王將戮之首,授要害之地,崇非次之榮。我氣長足姬尊於新羅何薄?我百姓於新羅和怨?而今新羅長戟強弩,凌蹙任那,距牙鉤爪,殘虐含靈,刳肝斮趾,不厭其快,曝骨焚屍,不謂其酷。任那君臣百姓,窮刀極爼,既屠且膾。率土之濱,共為王臣,食人之禾,飲人之水,豈忍坐聞之。況在夫嗣子大臣,處趺蕚之親,當柱石之寄。受思於累世,榮身於當代,而不能瀝肝嘗膽,共誅逆醜,雪天地之痛酷,報君父之仇讎。則臣子之道不立,死猶有遺憾。勉哉。」<ref>[https://miko.org/~uraki/kuon/furu/text/dainihonsi/dns237.htm 大日本史 卷之二百卅七 列傳第百六十四 諸蕃六]</ref> |
|||
== 相關條目 == |
== 相關條目 == |
2024年9月13日 (五) 09:02的版本
大伽倻 | |
諺文 | 대가야 |
---|---|
汉字 | 大伽倻 |
文观部式 | Daegaya |
马-赖式 | Taegaya |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栉文土器) | ||||||||||||
青铜器時代(无文土器) | ||||||||||||
傳說 时代 |
桓国·倍达国·檀君朝鮮 | |||||||||||
古朝鮮 | 辰国 | 箕子朝鮮 卫满朝鮮 | ||||||||||
前 三國 時代 |
三韩 |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 羅 | ||||||
三国 时代 |
伽倻 | 高 句 丽 | ||||||||||
新 罗 |
百 济 | |||||||||||
唐 熊津·安东 | ||||||||||||
统一新罗 | 渤海 屬地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罗 | 後百濟 | 後高 句麗 | |||||||||
高麗王朝 | 遼金 屬地 | |||||||||||
元征东行省 | 元遼陽行省 双城·东宁·耽罗 | |||||||||||
朝鲜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朝鮮日治時期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美軍政廳 | 蘇聯政廳·北朝鲜委會 | |||||||||||
大韩民国 (韩国) |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朝鲜) | |||||||||||
大伽倻是伽倻的其中一個城邦王國,現址位在韓國慶尚北道高靈郡[1]。
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大伽倻從伊珍阿豉王(이진아시왕)至道設智王(도설지왕)為止,國祚達520年。大伽倻一共有16任國王,但僅其中五位被記錄,分別是首任國王伊珍阿豉王、第三任(一說第四任)國王錦林王(금림왕)、第六任(一說第七任)國王嘉悉王(嘉實王、가실왕)、第九任國王異腦王(이뇌왕)、第16任國王道設智王。此外,還有一位順序未確定的荷知王(하지왕),曾於西元479年時派遣使者前往南齊。根據《南齊書》記載,齊高帝蕭道成下詔:「量廣始登,遠夷洽化。加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國將軍、本國王。[2]」,稱伽倻為「加羅」。
嘉悉王之前有一位婆娑王时袭击新罗南界。杀其将长世。又围新罗王于黄山江上。[3]
西元五世紀,大伽倻發展迅速,成為伽倻諸國的領頭羊,部分原因可歸功於進步的煉鐵工藝。但同時,大伽倻的發展受到鄰近國力更加強大的百濟與新羅制約。附帶的歷史記載和考古證據顯示,大伽倻及伽倻的貴族社會階級高度分明。
西元481年,荷知王聯合百濟、新羅攻打高句麗。西元554年,大伽倻和百濟進攻新羅[4],但兩國雙雙戰敗,蒙受龐大的損失。如此也讓大伽倻失去了伽倻諸國的領導地位,由阿羅伽倻所取代。
継体二十三年任那王(輿地勝覽曰:「大伽那國自始祖伊珍阿飡阿豉王至道設智王,凡十六世,五百二十年。新羅真興王滅之。」東國通鑑亦言:「真興王二十三年,滅大伽那。」是歲,欽明帝二十三年也。與日本紀欽明帝二十三年新羅滅任那合矣。然則任那專指大伽那也。)已能末多干岐【○本書註曰,阿利斯等也。】入朝,啟大連大伴金村曰:「海表諸蕃,自胎中天皇置內官家,不棄本土,沿封其故。今新羅屢踰境來攻。願詔新羅,莫使復恣侵掠。」金村奏之。二十三年春,新羅滅任那。【本書一說曰,二十一年任那滅。】
西元562年春,大伽倻被新羅將軍異斯夫征服。夏,継体天皇降詔諭勵大伽耶:「新羅西羌小醜,逆天無狀,違我恩義,破我官家,毒害我黎民,殘蕩我郡縣。我氣長足姬尊,神聖聰明,周行天下,劬努群庶,亭育萬民。哀新羅窮來,不忍滅之,全其王將戮之首,授要害之地,崇非次之榮。我氣長足姬尊於新羅何薄?我百姓於新羅和怨?而今新羅長戟強弩,凌蹙任那,距牙鉤爪,殘虐含靈,刳肝斮趾,不厭其快,曝骨焚屍,不謂其酷。任那君臣百姓,窮刀極爼,既屠且膾。率土之濱,共為王臣,食人之禾,飲人之水,豈忍坐聞之。況在夫嗣子大臣,處趺蕚之親,當柱石之寄。受思於累世,榮身於當代,而不能瀝肝嘗膽,共誅逆醜,雪天地之痛酷,報君父之仇讎。則臣子之道不立,死猶有遺憾。勉哉。」[5]